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关节融合工作总结

关节融合工作总结
关节融合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技术,用于治疗关节疾病和损伤。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医院的关节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在此,我将对我们医院关节融合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首先,我们医院在关节融合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引进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技术,我们能够更精确地进行关节融合手术,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同时,我们医院的医护团队也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保证了手术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我们医院在关节融合术后康复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注重术后康复的个性化和全程跟踪,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指导和护理。
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此外,我们医院还注重关节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
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关节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我们的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医院在关节融合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关节融合手术的水平和质量,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与进展崔道然,保国锋,崔志明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the fusion of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Cui Dao-ran, Bao Guo-feng, Cui Zhi-mi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Cui Dao-r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daoran1977@Abstract: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is an important post-column structure, of which the fixation and fusion has been relatively widely used in the lumbar posterior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then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efficacy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to explore the best fus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南通市226001作者简介:崔道然,男,1977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南通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生,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研究。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2024年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相关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范文

《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相关研究及有限元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脊柱融合技术,在腰椎融合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进行有限元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现状(一)发展历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源于传统椎间融合技术,其发展历程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工作原理与优势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通过扩张作用,使腰椎间隙得到扩大,同时植入骨融合材料,促进骨组织生长和融合。
其优势在于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有效地缓解腰椎疾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有限元分析方法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将连续体离散化为有限个单元,对每个单元进行独立分析,进而求解整个系统的力学问题。
在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有限元分析中,通过对融合器、腰椎骨以及周围组织的几何形状、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等进行设定,分析融合器在腰椎生理运动过程中的力学表现和生物相容性。
四、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有限元分析(一)模型构建在有限元分析中,我们构建了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模型。
该模型包括了融合器、上下腰椎骨、以及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等结构。
材料属性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了骨、肌肉、韧带以及融合器的力学参数。
边界条件则根据人体生理状态进行设定。
(二)力学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可以得出融合器在腰椎生理运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等数据。
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融合器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三)结果与讨论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在腰椎生理运动中的应力分布情况。
通过对比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以及不同手术操作方式下的融合器性能,可以得出优化设计方案。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李朋举;奚春阳;闫景龙【摘要】腰椎椎间融合术是对一系列腰椎疾患(腰椎退行性变、创伤、感染、肿瘤等)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为神经组织减压、恢复腰椎生理前凸、矫正畸形等作用.传统的开放手术虽然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融合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存在一定的缺点.而微创腰椎融合术既可以有效减小对腰椎及周围组织的创伤,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慢性腰痛等,还可以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较为接近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未来腰椎疾病的治疗中,微创腰椎融合术将受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的青睐.%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 series of lumbar disorders(lumbar degeneration,trau-ma,infection,cancer,etc).It can provide nerve tissue decompression,lumbar lordosis recovery,correction of deformity and other effects.Although traditional open surgeries can get satisfactory fusion rate an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la -tively,it has some shortcomings.Minimally invasive lumbar fusion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rauma to lumbar spine and surrounding tissues,reduc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toperative chronic low back pain,but also achieve the same therapeutic effect as traditional open surgeries.Therefore,in the treatment of future lumbar diseases,minimally invasive lumbar fusion will be favored by the majority of spine surgeon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5页(P750-754)【关键词】椎间融合术;腰椎;微创【作者】李朋举;奚春阳;闫景龙【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主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导致的腰椎滑脱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对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8-063-0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常见于20~50岁患者,男女之比约为4~6:1 腰痛伴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是其主要的表现特性,由各种慢性劳损以及外伤导致的[1],以腰4-5、腰5-骶1 发病率最高,约占95%该病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严重患者还极有可能造成瘫痪,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
为此,给予及早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情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现本文主要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具体如下。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以及常见症状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当人类20 岁后,其椎间盘组织水分会逐步减少,弹性也随之慢慢变弱,椎间隙变得越来越狭窄,椎间盘周围的韧带会变得更加松弛,椎间盘受到来自体重的压迫,最终出现一些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
中医角度分析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疼痛”范畴,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伤食、外伤以及肾虚、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的[2]。
一般来说,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脊柱侧突、腰部活动受限、麻木以及跋行等等。
二.西医诊断分型及中医辨证论治西医从病理变化及CT、MRI 表现可作以下分型。
1.膨隆型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2.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
4.Schmorl 结节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
中医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五型:1.风湿型:治疗要以通经络、祛风湿为主,可使用独活寄生汤。
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研究进展本文原载于《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年第2期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其临床广泛应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融合手术后脊柱运动学及运动力学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邻近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产生应力集中,关节突负荷加大,椎间盘内压增高,从而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及邻近节段退变疾病的发生[1];其中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节段较下位椎体节段更易出现ASD[2,3],并以相邻于融合部位上方的第一个节段最常见[4,5]。
Lee等[2]对1 069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年龄并非导致ASD的主要因素,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严重增生退变才是导致ASD及再次手术的最重要原因。
关节突关节是维持腰椎运动节段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可导致小关节的挛缩、僵硬、强直以及骨性关节炎,从而加速运动节段脊柱增生退变的发生;因此,保留关节突关节尤其是邻近上位椎体关节突关节的完整性,对于确保术后邻近节段稳定性和预防AS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手术创伤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重要因素,尤其以术中植入椎弓根螺钉时内置物损伤关节突关节为甚[6]。
现对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予以综述。
1 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及功能学研究关节突关节也称小关节,由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属滑膜关节;关节面由软骨覆盖,大体上呈椭圆形,外部由关节囊包绕[7];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方向自上至下由矢状位逐渐转向冠状位,同时关节面形态也由凹形变为平坦[8,9]。
人体关节突关节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双侧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共同构成的三角结构,与脊柱周围韧带一起维持脊柱的运动、稳定、抗扭转及承载;同时,还参与椎管的构成,保护椎管内容物[10,11,12]。
腰椎椎间融合研究进展

并发症,必须对r啪成骨最适浓度、缓释系统等进行
BMP引起软组织水肿的原因,尚不清楚[2“。为预防这些 深入研究。 3椎间融合器 腰椎间融合器基于magby提出的“撑开一压缩”原理, 即椎间融合器置入后的撑开力使椎间盘纤维环和前后韧
万方数据
垦堕量塑生盘查;!!!笙!旦
筮丝鲞箜!塑!!!』Q苎!!P:』塑塑!!;!!!!!!:∑!!:!;:盥!:! 197-删
笙!!鲞箜!塑!坐』Q!!堕!£:』塑塑!z!!:!!!!:121:i!!塑!:!
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近年研究的重点。有研究[9驯报 道,与传统开放性TLIF相比,微创TI』F对椎旁肌肉损 伤小,手术失血少,术后疼痛减少。住院天数缩短,而两者 随访2年以上的椎体融合率和l临床症状改善率之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但融合器移位、神经根炎症、椎弓根螺钉偏 位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于传统开放性TLIF。然而,也有 与上述结果不一致的报道u¨。Scheufler等[121报道显示, 经皮TLIF和小切口TLIF在手术失血、术后疼痛、手术 时间、手术效果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种微创手 术的选择应根据术者习惯。Chen等u31报道TLIF术中结 合应用rhBMP.2,其异位成骨并发症应引起注意,5例伴 有神经症状。 1.4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近年经一系列尸体标本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经皮 从骶骨前直肠后间隙到达骶部对14~Sl进行椎体融合可 实现该节段牢固固定,该术式称作轴向腰椎椎间融合 (AxiaLIF)。AxialJF可避免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结 构,不损伤后方肌肉、韧带及后部椎体组件。也不需进入腹 腔或牵拉血管、内脏器官。因直肠后间隙内为脂肪组织,又 是在腰骶椎体中进行手术,该入路对途经组织、脊柱周围组 织、脊柱本身结构的损伤度接近于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 手术损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143。Axial.IF与后 路经皮椎弓根螺钉或关节突螺钉固定相结合,可实现k~ Sl节段360。固定融合。近年有学者提出,可单独行A菇aLIF 而不必辅助后路固定。理论上AxiaLIF可能损伤大血管、 直肠和神经等,但大血管和神经损伤的报道至今尚未见,直 肠损伤发生率小于1%[1引。 2骨移植与腰椎椎间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与进展崔道然,保国锋,崔志明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the fusion of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Cui Dao-ran, Bao Guo-feng, Cui Zhi-mi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Cui Dao-r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daoran1977@Abstract: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is an important post-column structure, of which the fixation and fusion has been relatively widely used in the lumbar posterior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then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efficacy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to explore the best fus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南通市226001作者简介:崔道然,男,1977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南通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生,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研究。
Cuidaoran1977@摘要: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日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文章从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探索最佳的融合方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生物力学0 引言腰背疼痛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约占骨科门诊量的14%[1],而引起腰背疼痛的病因又非常复杂。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常常被用来治疗退变性或医源性腰椎不稳,然而传统椎间融合术仍存在对病人损伤大,功能丢失多,继发邻近节段退变等缺点。
最近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2-3],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疾患是引起腰背疼痛的又一重要原因,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能否作为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的手术,国内外学者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实验与临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 学术背景从最早的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和关节突关节间植骨融合,到后来的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融合,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器的应用,几十年来,经过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 目的汇总国内外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的资料,对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3 资料与方法3.1 文献检索检索人相关内容:第一、二作者检索文献时限:2004-01/2010-12检索数据库:Pubmed数据库(/sites/entrea/);CNKI 数据库(/grid20/)检索词:英文关键词为“zygapophycial joint,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facet screw fixation,facet fusion”;中文关键词为“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生物力学”。
检索类型:文献的类型包括综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病例报告等。
检索文献量:共检索到105篇文献。
3.2 检索方法纳入标准:①文献主题内容与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密切相关的文章。
②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的文章。
③观点明确、分析全面的文章。
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文献评价:初检得到105篇文献,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文献1-3涉及研究背景,文献4-9研究了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文献10-20,28-29阐述了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历史、方法和适应征,文献21-27研究了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4 文献证据检索综合提炼4.1 腰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学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属滑膜关节,由位于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的上下关节突构成。
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后内方,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前外方,关节面上覆有透明软骨。
根据上下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和相互关系,可以将腰椎关节突关节分为四种类型[4]:1、平等型,上下关节面呈直线互相平行;2、怀抱型,上关节突关节面呈弧形凹面,下关节突关节面呈弧形凸面为上关节突怀抱;3、反怀抱型,与怀抱型相反,下关节突绕上关节突;4、双怀抱型,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各分为凹面、凸面两部分,一部分环抱相应的关节突,另一部分则被相应的关节突环抱,关节突关节间隙呈“S”形弯曲。
四种类型中,前两种多见,后两种较少见。
腰椎关节突关节与腰椎间盘共同构成了腰椎“三维关节复合体”,生物力学研究表明[5],其在维持腰椎稳定和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节突关节角可作为量化参数,反映关节突关节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与腰椎稳定的关系。
从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由近似矢状位向下逐渐变为斜位,至第五腰椎几乎呈冠状位。
关节突关节角度增大时,其机械阻挡作用也增大,椎体稳定性相应增加;当关节突关节角度减小时,其机械阻挡作用也减小,椎体稳定性相应降低[6]。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是腰椎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疼痛源之一,Karacan等[7]认为腰椎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相差大于5°者即为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将两侧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同和(或)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大于10°定义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
Don [8]曾对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
在78例腰椎滑脱的患者中76例存在着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其中大部分突出在偏向冠状的一侧,他们认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使关节方向偏向冠状的一侧受到较大剪应力,因而该侧椎间盘纤维环容易被撕裂。
Schmidt[9]在人体标本实验中证实,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运动节段承载负荷时其轴向旋转总是倾向于冠状方向的一侧,因而造成椎间盘损伤和变性的机会增加。
4.2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方法脊柱后路融合手术的方法包括后外侧横突间融合、后路椎体间融合,以及后侧的关节突间融合。
横突间融合最早应用于脊柱结核的融合治疗,后来逐渐应用于治疗脊柱的各种疾患。
该方法融合率高,但存在后方椎旁组织损伤过大、术后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所需植骨量大,术后供骨区可能出现疼痛和感觉异常。
Chutkan[10]在报道了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该技术由于腰椎生物力学方面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骨融合率而被广泛应用,但因为手术难度较高,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和融合器下沉等。
传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为关节突关节V形开槽,然后植入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缺点是即刻的稳定性较差。
Kai[11]等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进行了改良,自关节突关节内上向外下用骨刀或薄锯于关节表面皮质下切开,保留外侧部分骨质,制成软组织-骨瓣翻向外侧,关节突关节植骨后将翻向外侧的软组织—骨瓣缝回原位,并以邻近纤维筋膜组织加强,提高了术后的稳定性。
King[12]等在1944年首先应用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联合横突间融合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Boucher[13]在1959年改良了King的技术,将螺钉穿透同侧椎弓根皮质,植骨融合率达到100%,但由于螺钉头部进入椎间孔,容易引起神经根损伤而没有被临床广泛应用。
1984年,Magerl[14]介绍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对侧棘突基底、同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固定方法,即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
Shim[15]等在2005年运用X线透视辅助下行经皮关节突关节螺钉内固定,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关节突关节螺钉应用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报道提示其不融合率为2 %~10%[16]。
Thorsten [17]报道螺钉的松动率为3%,而173例中有有2例螺钉断裂。
关节突关节螺钉技术已经报道的并发症有融合失败、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硬膜撕裂、螺钉穿刺到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18-20]。
鉴于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诸多并发症,崔志明等[21]根据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理学测量和研究,研制了一种符合国人尺寸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器以及配套植入工具,以提高中长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率和术后症状的缓解率,消除螺钉的松动和断裂,减少硬膜撕裂、误入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副作用。
融合器材质为同种异体骨植入材料,椭圆形的设计有利于融合器与关节面充分的接触,同时提高了融合器的稳定性和抗移位能力。
配套工具既可以满足开放手术需求,也可以满足微创经皮手术的要求,借助于X线成像,可以经皮穿刺至关节突关节,借助定位器的方向和角度,准确植入融合器。
4.3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生物力学脊柱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由各运动节段运动整合而成,运动节段由椎间盘和相应平面的两关节突关节将相邻椎骨连接而成,是脊柱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就某一运动节段而言,椎间盘和两个关节突关节在水平面方向构成一稳定三角,在纵向方向则构成一个对称的三棱柱状立体结构,整体上构成一稳定的三关节联合体,三者相互制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关节突关节是脊柱椎间唯一真正活动的关节,属平面关节,只能作轻微滑动,但各椎骨之间运动的总和却很大。
关节突关节的固定可增加脊柱抗旋转、抗剪力和抗张力或抗后柱分离作用,限制腰椎椎间的大部分活动。
关节突关节对腰椎主要是起抗旋转和抗剪力的作用[22],而椎间盘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作用。
当腰椎承受剪切负荷时,关节突关节大约承受了总负荷的1/2,其余1/2则由椎间盘承受,但由于椎间盘的粘弹性,受负荷后发生蠕变和松弛,这样几乎所有的剪切负荷均由关节突关节承受。
关节突关节面还有不容忽视的承载功能,载荷在椎间盘与关节面之间的分配因脊柱姿势而变化,Adams[23]用尸体腰椎活动节段进行实验,发现当腰椎前屈至一定位置时,关节突关节不承受任何压缩载荷,在人体直立位时承受了压缩载荷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