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描写雨的古诗词《水仙子·夜雨》阅读
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

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水仙子·夜雨》写的是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
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
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小令。
曲作一开始就用鼎足对形式:“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既点明了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调。
梧桐叶落,飒飒声响,表明是深秋时节;以雨打芭蕉叙出气候,芭蕉叶大而较硬,声音清晰而杂乱,与寂寥的旅人的愁绪自然和谐地共鸣起来,仿佛打在心上,千愁万苦,如雨点密集而下,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
作者以《夜雨》为题,通篇却不着一个“雨”字,而是从听觉人手,给秋以声,给芭蕉以愁,借“雨”写“愁”;“一声”声,“一点”点,既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不断的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缕缕愁思如同这秋雨一样无法断绝,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
接着连用两个“三更”,以点出“归梦”之难成:由于万千愁绪,以致夜不能寐。
归乡之梦又为作者平添了一份乡愁,故“归梦”两字承上启下,既补叙了愁因,又为下文梦醒的描写作了必要的铺垫。
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骚客常以此描写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乡,半夜“归梦”,引起人无限的愁思和惘怅。
因此,作者以一个“愁”字,点出全曲的感情基调。
“落灯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为排遣愁闷,然而棋后懒于收捡,可见是越下越愁闷,正像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诗水仙子·夜雨翻译赏析

古诗水仙子·夜雨翻译赏析《水仙子·夜雨》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徐再思。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前言】《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
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
作者先写秋叶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烦愁。
梧桐落叶声声似乎提醒人秋天来了,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
三更才勉强入眠,不过三更就又醒了来,连一个好梦都没法做成。
摆起棋盘,独自下棋消遣,灯花落尽,棋局仍未撤去。
深叹客旅他乡,十年一觉黄粱梦,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服侍尽孝。
这种种的烦忧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愁思百结,感慨不已。
全曲语言简洁,风格自然清雅,意境优美。
【注释】1、三更:指夜半时分。
2、归梦:回家的梦。
3、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4、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5、逆旅:客舍。
《唐书·马周传》记,唐人马周未发迹之前,客居新丰,遭店主人冷遇。
这里以马周自况,言旅途备受风霜、冷遇之苦。
6、淹留:滞留。
7、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
8、二老:父母双亲。
【翻译】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
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
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灯花敲落棋子还未收,叹新丰孤馆文士羁留。
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小令。
曲作一开始就用鼎足对形式:“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既点明了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调。
梧桐叶落,飒飒声响,表明是深秋时节;以雨打芭蕉叙出气候,芭蕉叶大而较硬,声音清晰而杂乱,与寂寥的旅人的愁绪自然和谐地共鸣起来,仿佛打在心上,千愁万苦,如雨点密集而下,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
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

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水仙子·夜雨》写的是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再思元曲《水仙子·夜雨》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
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
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小令。
曲作一开始就用鼎足对形式:“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既点明了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调。
梧桐叶落,飒飒声响,表明是深秋时节;以雨打芭蕉叙出气候,芭蕉叶大而较硬,声音清晰而杂乱,与寂寥的旅人的愁绪自然和谐地共鸣起来,仿佛打在心上,千愁万苦,如雨点密集而下,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
作者以《夜雨》为题,通篇却不着一个“雨”字,而是从听觉人手,给秋以声,给芭蕉以愁,借“雨”写“愁”;“一声”声,“一点”点,既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不断的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缕缕愁思如同这秋雨一样无法断绝,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
接着连用两个“三更”,以点出“归梦”之难成:由于万千愁绪,以致夜不能寐。
归乡之梦又为作者平添了一份乡愁,故“归梦”两字承上启下,既补叙了愁因,又为下文梦醒的描写作了必要的铺垫。
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骚客常以此描写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乡,半夜“归梦”,引起人无限的愁思和惘怅。
因此,作者以一个“愁”字,点出全曲的感情基调。
“落灯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为排遣愁闷,然而棋后懒于收捡,可见是越下越愁闷,正像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水仙子·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水仙子·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逆旅淹留一作:孤馆人留)译文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
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
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注释三更:指夜半时分。
归梦:回家的梦。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
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
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
二老:父母双亲。
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
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
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
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斜娇下,半床凉月惺忪。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家里已经下了三夜的雨,谁来保护这亭园里娇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墙的东边寂静无人,秋海棠花绿萼已分,红花上带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样。
还记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鬓边娇下,那时她睡眼惺忪,静静感受着这半床月亮的清凉一往日的欢乐时光仿佛在梦中,还没等秋风吹起,我就已经痛断肝肠。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为双调小令。
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塞上:塞边,边界上。
家报:家中信息。
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
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阑干:指代亭园。
娇慵(yōng):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
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
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
裙衩(chà):裙子和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这里以女子绿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绿色的枝叶。
绡(xiāo)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惺忪(xīng sōng):形容刚刚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样子。
旧欢:指往日的欢乐情怀。
赏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纳兰出访塞外途中收到家书,得知家中秋海棠花已开,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
作者由此花而赋此词,表达了乡关客愁、相思难耐、柔肠寸断的心情。
创作背景词前“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寥寥十三个字,如云出岫,把纳兰心中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离人在异乡收到了家书,也许一低头便柔肠寸断了。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娇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
秋海棠香艳而多情,想来纳兰每每看见时必会想起心上人。
“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花朵娇红,枝叶青绿,像极了红衫绿裙的美人伫立在粉墙下。
许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时都爱说“花似人艳,人比花娇”,似乎很矫情。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原文及赏析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原文及赏析《水仙子·夜雨》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水仙子·夜雨》译文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
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
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水仙子·夜雨》注释三更:指夜半时分。
归梦:回家的梦。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逆旅:客舍。
《唐书·马周传》记,唐人马周未发迹之前,客居新丰,遭店主人冷遇。
这里以马周自况,言旅途备受风霜、冷遇之苦。
淹留:滞留。
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
二老:父母双亲。
《水仙子·夜雨》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
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徐再思《水仙子 夜雨》朱熹《水口行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朱熹《水口行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宋人诗词常常在平常的叙述描写中寄寓人生哲理:“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一句,令人想起苏轼《定风波》中的句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1分)
(2)徐词题目为“夜雨”,但全词却无一个“雨”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
(3分)
(3)徐再思的词和朱熹的诗都写了“雨”,但其作用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也无风雨也无晴(1分)
(2)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夜雨”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使人想见滴滴答答的夜雨。
(3分,每个要点1分)
(3)徐词写雨创设情境(或烘托环境,或点染气氛等)(1分)烘托词人的漂泊之苦及对父母的思念之切(1分)。
朱诗写雨用于反衬(或衬托,或对照)(1分),反衬风雨过后山更青树更绿,表达人生哲理。
(1分)
【对比赏析】:
徐词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
全曲语言简洁,风格自然清雅,意境优美。
朱诗简析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风光美好的自然景色。
感慨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搏击风雨,才能抵达成功的港湾。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作品鉴赏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作品鉴赏《水仙子·夜雨》此曲采用作者惯用的重词叠字手法,善用数词人曲,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迎阅读: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
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
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作品鉴赏:“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
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
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再思描写雨的古诗词《水仙子·夜雨》阅读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
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
持续。
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
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
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注释
水仙子:曲牌名,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等。
句式为七七、七五七、三三四。
八句四韵。
“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
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
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
在芭蕉叶上。
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
归梦:梦归故乡。
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初期大臣马周的故事。
新丰:在陕西新
丰镇一带。
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
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
独酌。
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作者的
辛酸遭遇。
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
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
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
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
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
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
李
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南唐
卢绛没有入仕时,以前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
背
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
”(《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
三
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
“落灯花棋未收”,夜阑静,灯
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忆秦娥》)
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
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
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
”《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
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
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
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
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
《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
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
从这个句能够看
出全曲的意旨。
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
《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
由此可见徐再思曾
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
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
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
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
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
无奈。
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鉴赏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
起三句鼎足对,
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
中间段点出痛苦
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
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
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
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
这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侧面落笔的
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
出更加浓烈的亲情。
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
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不过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
人总是在
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
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
徐再思十年北上的
经历,因为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
元
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能
够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
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
作为
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
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
将人生的失落
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
”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
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
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
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
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
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
的数词却能包涵着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
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能够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
因曲而灵动。
这个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
逗十年受。
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
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
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
得更加突出。
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
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
情语也。
”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
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