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汉朝的历史评价兴衰与影响力的总结与评价

汉朝的历史评价兴衰与影响力的总结与评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四个世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从整体上看,汉朝的兴衰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其影响力也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与价值。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汉朝的历史评价进行总结与评价。
一、汉朝的兴起与辉煌汉朝的兴起源于西汉刘邦的创业与开创,他成功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了汉朝的统一国家。
西汉时期,中国出现了较长的和平与繁荣时期,国力逐渐增强。
光武中兴时期,东汉王朝继承了西汉的基础,通过稳定国内,开放对外贸易等措施,进一步巩固汉朝的势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1. 经济与社会发展:汉朝在农业与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税收不断增加,对外贸易繁荣,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士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治和决策中。
2. 文化与科技繁荣:汉朝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代表性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此时出现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和《诗经》等。
在科技方面,汉朝还发明了造纸术、铁制骨科器械等。
3. 实施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汉朝始终秉持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治理原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推崇儒家思想,奠定了后来中国社会与文明的基石。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汉朝的衰落与内外崩溃然而,汉朝的辉煌与荣光并非长久。
东汉晚期,汉朝逐渐陷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汉朝的衰落与内外崩溃。
1. 政治与官僚腐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割据,官僚腐败严重,多次饱受外族侵略和叛乱困扰,使得中央政权无力掌控全局。
政治上的动荡削弱了汉朝的统治力量。
2. 经济与社会动荡:汉朝后期,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处于贫困与无依无靠的境地,造成社会的动荡。
加上连年的战乱,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继续恶化。
3. 外族入侵与内战:汉朝末年,边境地区频繁出现外族入侵,如匈奴、鲜卑等不断对中央政权进行压力。
汉代的商业发展状况

汉代的商业发展状况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统治下,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动,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济体系。
本文将从商业网络、商业组织、商业法律以及商业文化等方面探讨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一、商业网络汉代商业网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和贸易两个方面。
在交通方面,汉代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和水运工程,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汉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贸易通道,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输送到西方国家。
此外,汉代还积极开辟海上贸易,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建立起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在贸易方面,汉代商人经营范围涉及农产品、手工业品、奢侈品等多个领域。
商人们通过商队、商馆等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了庞大而高效的贸易网络。
汉代商人还积极开展跨越国界的贸易活动,与匈奴、朝鲜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使得中国商品远销边疆和邻国。
二、商业组织汉代商业组织主要以商会和商行为主。
商会是商人自愿组成的组织形式,目的是增加商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商业发展。
商会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共同承担风险、合作经营等方式,提高了商人们的经济实力和地位。
商行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或参与的商业组织形式,例如汉代的“盐铁官”就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商行。
汉代商业组织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法律的建立。
商业法律主要包括商业契约法、商标法、债权法等,为商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些法律规定了商人之间的权益和义务,维护了商业秩序和公平竞争,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商业法律汉代商业法律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商业契约法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规定了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商标法则是保护商标权益的法律制度,商人们可以通过注册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债权法则是保护债权人权益的法律制度,确保商人们能够按时收回债务。
这些商业法律的建立,为商业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促进了商业发展。
汉朝的商业繁荣市场与商人的崛起

汉朝的商业繁荣市场与商人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商业繁荣的时期。
汉朝的商业繁荣市场为商人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商人成为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商业繁荣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商人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类型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商业繁荣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汉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商业繁荣市场逐渐形成并持续发展。
汉朝统一了中国的疆域,加强了交通和通商的便利,使得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更加便捷。
同时,汉朝政府积极推行经济政策,如稳定货币制度,打破封建经济的束缚,鼓励商业活动的开展。
这些措施为商业繁荣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的地位和角色随着商业繁荣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商人逐渐成为汉朝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人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他们通过经商获取财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人的兴起还催生了许多商业家族,他们凭借丰富的财富和资源,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
三、商业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在汉朝的商业繁荣市场中,商人从事各种类型的商业活动。
其中,最为常见的商业活动是货物贸易,商人通过购销货物获取利润。
此外,还有金融业务,商人以贷款、兑换等形式提供金融服务,为经济的运转提供了资金支持。
另外,汉朝的商业活动还包括工匠行业、农业贸易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生态。
这些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壮大。
汉朝的商业繁荣市场为商人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催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商人。
商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为自己创造了财富,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朝商业繁荣市场的成功经验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汉朝的商业繁荣市场为商人的崛起提供了机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人通过参与各类商业活动,为自身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商品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汉代兴衰

从商品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汉代兴衰【摘要】西汉初年社会经过秦末战乱的摧残,民生凋敝,经济萧条。
再加上政府的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严重枯萎,国家积贫积弱。
西汉中期,文、景二帝之时,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至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汉武帝后期推行了一系列抑商政策,使工商业大受打击。
西汉国力开始由盛转衰。
【关键词】汉代兴衰商品经济重农抑商税赋制度经济政策土地制度一、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 包括商品经济) 快速发展的基础;汉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发明了造纸术,铁器的广泛应用。
2、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 促使汉代商品经济加快发展。
汉朝初年由于刚经过秦末农民战争,人口稀少,经济萧条。
刘邦出去考察都找不到住的地方。
更是配不起一样颜色的马,官员只能坐牛车。
由于战争的打击,社会萧条,加上外有北方匈奴的威胁,内忧外患。
一般实行休养生息都是在一朝代建立之初。
3、人口增多,消费需求的扩大, 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因; 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三十税一的轻徭薄赋,人口大大增加。
所以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由于需求增加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4、汉朝的大一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汉朝是我国大统一的时代,形成了中华民族。
大统一的时代,国力强盛。
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西汉的兴盛与衰退汉代的崛起有着励精图治的雄才伟略也有历史机缘的巧合,汉代的没落有着昏君的无德无能亦有着奸臣贼子混乱朝纲,内忧外患使得明君让汉代走向了自己的兴盛也使得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制度改革史成为了王朝兴衰的主线,在制度的改革中土地的分配和税赋的征收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始终是古代王朝不可变更的真理,对汉代走向兴盛的原因总结如下:(一)鼓励农耕生产;(二)放宽土地限制;(三)减轻田税负担;(四)重视兴修水利。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一、古代
1、古代是商人的黄金时代:当时,中国古代商人处于极佳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极大的经济力量,实施政治与宗教活动,是当时社会的重要
组成部分,从而在社会地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古代村落中的商人:当时,商人与村落紧密联系,他们的贸易活动,对促进村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村民们对商人有着极大的敬重,并且将他们视为守护神。
二、唐朝
1、唐朝:出现变化,唐朝大力发展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也大有进步;经济上,商人处于极重要的位置,它是当时社会的经济支柱,它
的经济力量极大地支持唐朝的繁荣发展。
因此,唐朝商人处于极为高
的社会地位,甚至几乎可以和贵族接轨。
三、宋朝
1、宋朝:进一步彰显商人地位,宋朝大力兴修水道建设,加强了内河
贸易,也推进了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商人社会地位又一次得到提升,
贸易间接带动宋朝经济发展,从而给商人社会地位带来更多的荣誉。
四、元朝
1、元朝:元朝发动对外贸易,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元
朝的贸易活动无所不在,商人在商业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他社会
群体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以至于在某些方面,商人甚至能够和官僚
比拼。
五、明清时期
1、明朝:随着明代经济的昌盛,商人又再次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商
人获得的特权不断攀升,他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
中国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清朝:继续进行对外贸易,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人的
财富也日益增加,让他们处于地位极高的层面,他们的财富及其地位,都超越了房地产豪门等传统贵族。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其繁荣与衰落几乎成为了历史故事中的经典。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原因。
一、政治原因1.1 皇权过重汉朝早期,刘邦通过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皇权过重。
虽然在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后来的汉宣帝时期,皇帝的权力再度加强。
这导致了一些皇帝任用无能之臣,封建制度日益腐败,官员的贪污和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政治腐败加剧了汉朝的衰落。
1.2 统治者的无能和内乱在汉朝后期,统治者的无能成为了一个重要原因。
王莽篡权后,政治变动频繁,相互之间争斗不休。
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统治和管理,国家治理逐渐瘫痪。
这种内乱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二、经济原因2.1 地方豪强的割据汉朝末年,地方豪强割据现象日益严重,这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方豪强通过控制土地和人口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使得中央政府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家资源无法有效地调配,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2 经济衰退和财政困难汉朝后期,由于战乱不断和政治动荡,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国家税收减少,财政出现困难,同时战争和军事开支不断增加。
这使得国家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三、文化原因3.1 黄老思想极盛黄老思想在汉朝时期达到了巅峰,这种思想强调个体利益和私欲满足,提倡隐逸和脱离现实。
这种思潮导致了社会对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蔑视,不重视国家的发展和利益,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享乐,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3.2 文化衰退和知识流失汉朝后期,文化衰退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和学术机构的减少,使得知识的传承和流失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缺乏,对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缺乏支持,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汉朝的繁荣与衰落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的。
政治上的皇权过重和统治者的无能以及经济上的地方豪强割据和财政困难,文化上的黄老思想极盛和知识流失等因素都对汉朝的衰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浅述我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迁

浅述我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迁作者:向俊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1期内容摘要:我国古代习惯上把整个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作为社会基本阶层最末一位的商人,它的发展和演变,无疑对整个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商人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经历人文社会、自然社会的洗礼,其社会地位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遭遇,查阅材料,探访历史踪迹,本文发表浅论,初探其一路曲折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商业商人地位利益重农抑商海禁商会从十六世纪世界步入大航海时代后,中国就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并逐渐被西方国家所超越,更在19世纪成为了列强欺凌的对象,曾经的天朝上国,世界第一,成为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原因是自从商鞅变法后就开始的“重农抑商”政策所导致的,商业不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造成了中国商品市场的不活跃,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便选择了闭关自守,最终自己是闭门造车,然后就被重视商人地位的西方国家给赶超了。
笔者的观点是,这是一种谬论,真正导致中国走向衰弱,让中国“闭关自守”的,就是一直在叫屈的商人阶级。
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导致的就是不重视商业,不重视商人社会地位的表现。
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即便商人们赚到了财富,还是希望去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或者去买田地,毕竟古往今来,最保值最具价值的东西,就是土地。
然后商人们的目光不再投到扩大生产上,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能开花结果,中国也就失去了步入工业化时代发展的大好机会,然后就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并逐渐被西方国家所超越。
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了以物换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朝,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因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其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在货过程中被易族杀害,其子孙发兵伐易,商族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妇女织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由于商部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商被周灭后,商族人由统治阶级变成了奴隶,生活每况愈下,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起了贸易。
汉朝的辉煌与衰落

汉朝的辉煌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了辉煌的光芒,但最终也走向了衰落。
本文将从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其辉煌和衰落的原因。
一、政治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
刘邦建立了西汉,开始了汉朝的统治。
西汉的统治者深得民心,社会秩序稳定,迅速恢复了战乱后的秩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随后的东汉时期继承了西汉的政治制度,发展了朝廷官制,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行政体系,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中央集权。
二、经济繁荣汉朝时期经济繁荣,封建制度稳定,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人口增加。
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形成了以手工业为主的城乡经济体系。
开发和利用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大力推动,提高了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增加了农田的利用率。
繁荣的经济为政府提供了丰富的税收,也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汉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繁荣的贸易。
三、文化繁荣汉朝时期,传儒家思想取代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成为了汉朝的官方思想,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同。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化史和历史学发展上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在科技、文学、音乐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张衡的地动仪和史书,汉赋的发展等。
然而,汉朝的辉煌最终走向了衰落。
以下是一些导致汉朝衰落的原因:一、宦官干政东汉末年,宦官势力逐渐壮大,对朝政产生深远影响。
他们将官员任免权掌握在手,酿成了一系列政治腐败的问题。
宦官干政导致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不再按照能力和品德进行,使得朝廷腐败不堪,权臣掌握大权,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
二、内外夷狄侵袭东汉末年,外族侵略逐渐加剧,特别是北方的匈奴入侵频繁。
长期的战乱使国家财政紧张,军队的实力衰退。
汉朝政府因此征发大量的士兵和农民参与战争,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受到影响。
三、分封制度的腐败汉高祖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度是为了达到分权和平衡各方势力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商人地位看汉朝的兴衰
摘要: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 再加上政府的抑商政策, 商品经济严重枯萎,西汉国力较弱。
西汉中期,惠帝、文、景之时, 实行开关梁, 驰山泽之禁 , 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达到了鼎盛的国力。
汉武帝后期推行的一系列抑商政策,使工商业大受打击,西汉国力开始衰退。
关键词:汉朝兴衰商人地位经济政策
一、前言
在两汉四百余年中,由于受到国家工商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影响,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个起伏曲折的过程,而从商人地位的变化也反映汉朝商业的发展水平。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石,社会经济发展的好,人民生活安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汉朝是商人地位转变
西汉前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自汉惠帝后,为了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惠商政策”,商人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较前有所改善。
汉政府改变了刘邦时的贱商政策,对商人经商采取了某种扶植的态度。
因此,汉初商人亦工亦商亦农,不仅促进了商业城市繁荣、丰富了市场上商品的类,而且还增强了本身的实力,并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自身地位的改变。
武帝时期,采取严历的抑商政策,在政治上贬低商人,“发天下七科”谪,将商人视为如亡命、赘婿等这一类人,商人遭政府贬斥,社会地位低下,政府还剥夺商人财产。
《史记·平准书》载杨可告缗,得民财物以亿计。
武帝时期的抑商政策,打击了商贾,使商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西汉后期迄止东汉末,商人势力重新崛起。
由于西汉后期,除王莽时期一度病商以外,抑商政策逐渐松驰,官僚、地主、商人之间互相勾结,商人势力又重新抬头。
民众倚市门,趋利经商,背本趋末,于是商贾滋众。
如《书》卷9 1《货
殖传》所载的蜀郡大贾罗裒勾结曲阳定陵侯,“赊贷郡国、人莫敢负”过去遭社会贱视的商人,今则与官僚、贵族相伴。
这表明东汉商人在商品经济仍然向前发展的新环境下,其社会地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得到了提高。
[1]
三、商人地位与汉朝兴衰
1、汉初商业的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施行授田制度,轻徭薄赋;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极大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允许多种贸易方式,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允许多种贸易方式共存
贩卖贸易的出现,促进了各地的商品交流,商业行业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大规模的对外贸易的出现,是西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经营出色的富商巨贾,他们凭借雄厚的资财逐渐跻身封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他们购置田地,参与封建地租剥削;借贷货款,取得高利贷收益;进行商业贿赂,获取超经济利润;僭越礼制,显示出对皇权政治的挑衅;资助钱财,为西汉封建地方割据推波助澜。
[2]而西汉中后期封建统治者任用富商为吏,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政事,使他们直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了。
(2)减免关税政策的实施
关税是各个诸侯政权的一项重要收入,各诸侯国纷纷设立关卡, 相互争夺, 互不相让。
而西汉政权的统一,“开关粱,弛山泽之禁”[3],减免关税,无异于解开了捆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根绳索。
文帝时, 下放由政府垄断的造币权, 允许私人铸钱,还纵民得冶铁、煮盐,不久就形成了“吴邓钱布天下”的局面,统一的货币体系的日渐成熟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入粟买爵”政策
文帝采纳了晁错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也就是说包括商人在内的天下富有之人交纳一定的粟米给西汉政府,就会得到相应的爵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爵位是政治地位商业象征,商人通过这一途径,使其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商人投资和开发的积极性,经商成了当时人们热衷追求的一门职业,以致出现了大量弃农经商者,到元帝时,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
成帝时,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趣末者众。
可见西汉时期商
业从业人数之多。
(4)“弛山泽之禁”,允许百姓从事盐铁行业
早在秦汉动乱之际,许多富豪就利用家族的资本和技艺,趁时局混乱占领盐铁资源,经营盐铁生产和销售,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们的生产与经营已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汉政权只得承认既成事实,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盐铁商人有齐的刁间,他使用豪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起富数千万。
大冶铁家有蜀的卓氏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从此可见许多商人通过贩卖盐铁而获得了暴利。
(5)商品集聚,商业性都市的出现和发展
汉代市场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商业性都市也相继出现。
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 两市之内又别为九市, 主街道就有八条, 市区内店铺林立, 商品既有本地特产, 又有从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 既有民营的又有官府的手工业产品, 甚至外族的特产也充斥其间, 应有尽有, 正所谓是“鬻者兼赢, 求者不匮”。
此外, 洛阳的商业也发展得很好, 由于其显要的地理位置, 扼关中与山东交通之咽喉, 这里的商人大都转运关中的商品, 西汉时洛阳户数共五万二千多, 故其繁华程度不亚于长安。
还有齐鲁地区商业中心临淄, 黄河以北最大商业中心邯郸, 沟通汉水、长江、淮河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和最大商品集散中心宛,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商业中心成都。
总之, 随着西汉时期社会经济和商业的纵深发展, 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大小城市、集市等商业网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与成熟, 西汉时期出现的商业行业也越来越多, 商业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
(6)对外贸易,拓宽市场
随着汉武帝对外扩张活动的展开, 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汉代商人将商业活动积极推向周边各族甚至延伸拓展到国外市场, 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以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
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为匈奴人民所喜爱, 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 西汉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 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也运入西南夷。
汉武帝为了寻找由南边通向中亚的道路, 曾派唐蒙出使作郎, 又派司马相如出使邛、笮一带, 为促进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汉通西域以后, 汉代商
人利用这难得的商机, 在中亚、地中海沿岸寻求商品市场, 汉武帝就曾派遣张骞带领300人, 领着牛羊一万头, 携带金币丝帛巨万去那里进行商品贸易。
2 政府垄断经济,汉朝走向衰败
(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流离失所
在汉代末年,庞大的战争消耗,使得汉武帝消耗了前朝所有的积累,使老百姓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国库空虚,政府向商人募捐,收效甚微。
于是政府增加收财产税,不断打压资本,压缩资本赚取的利润空间,使得商品经济不能够自由发展,政府不断剥削商人,同时加重对百姓的税收,受到打压的商人利用手中积累的大量财产,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社会上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最终剥削转移到百姓身上。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上流民增多,求生本能被迫加入黑势力,影响社会的安定。
[4]
小土地私有制由于受到苛捐杂税、繁重徭役和官吏勒索的迫害, 也愿意放弃土地所有权, 把土地送给豪强并到他们家中当佃农。
自耕农逃亡, 使劳动与土地分离, 导致小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消失,自耕农成为流民。
国家强占原来有劳动与之结合的土地建造纯消费的苑囿, 以至土地所有制关系消失——经济基础瓦解。
(2)官府垄断经济,阻碍商品流通
在汉代末年,商业以纺织、冶铁、盐、漆器为主。
盐铁贸易由民办转为官营,官营盐铁业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从生产到流通,都明显违背商品经济的规律而带有自然经济的烙印。
“卒徒工匠”是官营盐铁业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大多是官府征发来的农民,其生产劳动带有封建劳役制的性质,由于产品的质量不好,价格昂贵,不受人民欢迎。
“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亦即由官府把卖不出去的产品强行向人民配卖。
这是一种政府垄断经济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四、总结
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历了一个由逐渐提高到降低到重新崛起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不少商人还走上了官场,社会地位较高;西汉中期,由于武帝采取严厉的打击商贾政策,政府垄断市场,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
打压的商人利用手中积累的大量财富,购买大量土地,致使土地兼并现象的产生,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影响社会安定;然而到西汉后期迄止东汉一代,商人势力重新崛起,社会地位也有所回升,但汉朝衰落的趋势仍在继续,这一时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制约着汉朝的重新崛起,加之统治者的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加剧汉朝衰落。
参考文献:
[1]朱德贵,邹春生,论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商业研究,2006,9
[2]朱德贵,徐绯斐,汉代商业资本在农业、工矿业和贳贷业的经营情况,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h, 2004, 08
[3]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4]李正图,论汉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和运动, 安徽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