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免疫学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免疫学防治PPT课件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肝炎、艾滋病等。免疫疗法在治疗这些疾病中取得了 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05
免疫学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兴传染病对免疫学防治的挑战
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 扩大,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 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对免 疫学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消除其危害。
免疫系统还参与调节人体内部环 境稳定,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免疫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 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 巴结、脾等,是免疫细胞生成
、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 、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具有识别、吞噬、杀伤等功
灭活疫苗
利用灭活的病原体制成,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 免疫。例如: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
亚单位疫苗
利用病原体的特定成分(如细菌的荚膜多糖)制成,诱 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例如:肺炎球菌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病原体的特定抗原基因,制成重 组蛋白或多肽疫苗。例如:HPV疫苗、新冠重组蛋白 疫苗。
利用患者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如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
某些癌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个体化免疫细胞治疗将有更广泛的
应用前景。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疫苗种类和剂型特点,采用皮下、肌 肉或皮上划痕等途径接种,剂量也因疫苗 而异。
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安全性
疫苗在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 验、长期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免疫原 性试验、群体安全性和上市后监测等。
05
免疫学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兴传染病对免疫学防治的挑战
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 扩大,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 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对免 疫学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消除其危害。
免疫系统还参与调节人体内部环 境稳定,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免疫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 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 巴结、脾等,是免疫细胞生成
、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 、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具有识别、吞噬、杀伤等功
灭活疫苗
利用灭活的病原体制成,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 免疫。例如: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
亚单位疫苗
利用病原体的特定成分(如细菌的荚膜多糖)制成,诱 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例如:肺炎球菌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病原体的特定抗原基因,制成重 组蛋白或多肽疫苗。例如:HPV疫苗、新冠重组蛋白 疫苗。
利用患者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如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
某些癌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个体化免疫细胞治疗将有更广泛的
应用前景。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疫苗种类和剂型特点,采用皮下、肌 肉或皮上划痕等途径接种,剂量也因疫苗 而异。
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安全性
疫苗在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 验、长期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免疫原 性试验、群体安全性和上市后监测等。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 课件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 及排除的科学。
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中作用
03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调节,对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有重要作用。
19
05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2024/1/30
20
免疫应答调节机制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 通过正反馈机制放大应答。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 不依赖于抗体。
凝集素途径
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类分子而激活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早期阶段。
2024/1/30
14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和效应
溶解作用
直接溶解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 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激 活。
01
02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清除。
03
04
炎症介质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炎症 细胞。
2024/1/30
15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
2024/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 及排除的科学。
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中作用
03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调节,对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有重要作用。
19
05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2024/1/30
20
免疫应答调节机制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 通过正反馈机制放大应答。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 不依赖于抗体。
凝集素途径
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类分子而激活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早期阶段。
2024/1/30
14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和效应
溶解作用
直接溶解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 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激 活。
01
02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清除。
03
04
炎症介质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炎症 细胞。
2024/1/30
15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
2024/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优秀课件

此类疫苗转染宿主细胞后,可表达具有免疫保 护作用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试验的种类:疟疾DNA疫苗和HIVDNA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
概念: 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组分的 基因工程抗原。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 防治
教学大纲:
掌握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主要制剂;免疫治疗的概念。
熟悉 计划免疫的含义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分子治疗和细胞治疗的基本手段。
了解 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疫苗的应用;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免疫学对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免疫学理论和技 术的飞速发展,免疫学防治已从治疗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扩展到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的防治。
第一节 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的概念: 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给人体接种抗原,或输注抗体或免 疫细胞,使机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抵抗力,到达预防或治 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种类: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1、概念: 是用抗原物质(疫苗、类毒素)免疫机体, 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对相应病原体 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
易保存, 4℃条件下有 效期1年Βιβλιοθήκη 3)类毒素(toxoid)
概念: 是用0.3%-0.4%甲醛处理细菌外毒素,使之丧失 毒性作用,但仍保留原有的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常用的类毒素制剂: 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
4)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试验的种类:疟疾DNA疫苗和HIVDNA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
概念: 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组分的 基因工程抗原。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 防治
教学大纲:
掌握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主要制剂;免疫治疗的概念。
熟悉 计划免疫的含义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分子治疗和细胞治疗的基本手段。
了解 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疫苗的应用;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免疫学对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免疫学理论和技 术的飞速发展,免疫学防治已从治疗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扩展到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的防治。
第一节 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的概念: 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给人体接种抗原,或输注抗体或免 疫细胞,使机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抵抗力,到达预防或治 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种类: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1、概念: 是用抗原物质(疫苗、类毒素)免疫机体, 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对相应病原体 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
易保存, 4℃条件下有 效期1年Βιβλιοθήκη 3)类毒素(toxoid)
概念: 是用0.3%-0.4%甲醛处理细菌外毒素,使之丧失 毒性作用,但仍保留原有的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
常用的类毒素制剂: 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
4)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医学免疫学全套课件ppt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 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接触的难 易程度。
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 分布的部位有关。
三、机体因素
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关。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间的 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都影 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决定簇; ②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 ③一般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表
位。 3.抗原结合价 能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 半抗原为单价,天然抗原为多价。
二、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实验: BSA 免疫动物 抗BSA抗体 针对BSA的效 应淋巴细胞
天然BSA 结合抗BSA的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三、异嗜性抗原(Forssman 抗原)
概念: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 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或蛋白质抗原与 人的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
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之间; 肺炎支原体与链球菌MG株之间等。
四、同种异型抗原
红细胞抗原(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白细胞抗原、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3)无MHC限制性
(4)诱导的T细胞应答是通过分泌大量 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 生与发展。
4.生物学意义 (1)毒性作用与诱导炎症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抑制
八、丝裂原(有丝分裂原)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根据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 为三个时期: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
2.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Jenner
易接近性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 分布的部位有关。
三、机体因素
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等因素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关。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间的 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都影 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决定簇; ②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 ③一般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表
位。 3.抗原结合价 能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 半抗原为单价,天然抗原为多价。
二、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实验: BSA 免疫动物 抗BSA抗体 针对BSA的效 应淋巴细胞
天然BSA 结合抗BSA的抗体 刺激T细胞增殖
三、异嗜性抗原(Forssman 抗原)
概念: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 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或蛋白质抗原与 人的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
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之间; 肺炎支原体与链球菌MG株之间等。
四、同种异型抗原
红细胞抗原(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白细胞抗原、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3)无MHC限制性
(4)诱导的T细胞应答是通过分泌大量 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 生与发展。
4.生物学意义 (1)毒性作用与诱导炎症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抑制
八、丝裂原(有丝分裂原)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根据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 为三个时期: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
2.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Jenner
免疫学防治 ppt课件

ppt课件
48
ppt课件
49
二.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人工给予抗原;
诱导免疫应答:
感染; 肿瘤;
诱导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 移植排斥。
ppt课件
50
三、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疗法: 应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 细胞因子:
疫苗性质:冻干减毒活疫苗,小瓶装的疫苗为白色
至淡粉色小丸,复溶后的疫苗会随PH值的微小变化,
由浅橙色到浅红色。
接种对象:适用于 12月龄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我省
免疫程序规定18—24月龄接种一针。
ppt课件
32
8.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本品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
单层细胞,经培养后收获病毒液,加保护剂冻干制成,
• 早在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已有关于防治
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即从感染天花后的恢复期病人或症
状比较轻的病人身上,挑取水泡、脓疱和痘痂内容物并保存1个 月左右待其干燥,然后将其研磨成粉末,给健康人的鼻腔吸入
,以预防天花,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1)新生儿,特别是母亲为HbsAg、HbeAg阳性者。
( 2 )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及接触血液的实验人员。
ppt课件
30
6、甲肝疫苗
疫苗性质:冻干甲肝为减毒活疫苗,外观为乳酪色
疏松体,溶解后为澄清无异物的浅红色流体。
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的甲肝易感者。
ppt课件
31
7、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T细胞表面主要CD抗原
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 (1)CD2分子(E受体): LFA-2 存在外周T细胞和胸腺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能结合SRBC,,配体为CD58(LFA-3) 介导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诱导T细胞活化
(2)CD3分子: 分布于外周成熟T细胞和胸腺细胞 CD3分子由、、、、五种链组成 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初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减毒疫苗的发明(Pasteur)、抗毒素的发现(Behring)、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补体的发现(Bordet)、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期)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存在、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现代免疫学时期(60年代至今) 胸腺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T细胞亚类的发现、MHC限制性的发现、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免疫学技术的发展(杂交瘤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
二 脾脏
1 结构和细胞组成 被膜 脾实质: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B细胞(胸腺非依赖区) 红髓 脾索 脾窦 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移行区):红髓和白髓交界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2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 过滤淋巴液: 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 起到净化淋巴液, 防止病原体扩散 2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血液 毛细 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 淋巴结
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和活化 (1)CD2分子(E受体): LFA-2 存在外周T细胞和胸腺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能结合SRBC,,配体为CD58(LFA-3) 介导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诱导T细胞活化
(2)CD3分子: 分布于外周成熟T细胞和胸腺细胞 CD3分子由、、、、五种链组成 与TCR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 传递抗原信号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的开创期(经验期):16-17世纪 中国医生发明了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传统(经典)免疫学时期 :18-20世纪初 牛痘苗的发明(Jenner)、减毒疫苗的发明(Pasteur)、抗毒素的发现(Behring)、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Metchnikoff)、原始的体液免疫学说(Ehrlich)、补体的发现(Bordet)、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Ⅳ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期)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存在、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阐明 现代免疫学时期(60年代至今) 胸腺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T细胞亚类的发现、MHC限制性的发现、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T细胞抗原受体的证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免疫学技术的发展(杂交瘤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
二 脾脏
1 结构和细胞组成 被膜 脾实质: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B细胞(胸腺非依赖区) 红髓 脾索 脾窦 巨噬细胞和血细胞 边缘区(移行区):红髓和白髓交界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2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1 过滤淋巴液: 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 起到净化淋巴液, 防止病原体扩散 2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淋巴细胞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血液 毛细 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 HEV) 淋巴结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系 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后天因素 所致的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 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 疫缺陷病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这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缺陷 病,会导致反复感染、肺炎 和腹泻等症状,患者通常在 出生后不久死亡。
选择性IgA缺陷:这是一种 较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会导 致反复感染和过敏反应等症 状。
03
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01
包括皮肤、黏膜等屏障,以及炎症反应等,能够快速识别并清
除感染。
吞噬作用
02
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能够吞噬病原体,并对
其进行分解和清除。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03
能够识别并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的激活
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抗原是能够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后被激 活,产生特异的抗体或细胞毒性效应。
移植免疫的定义
移植免疫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涉及对供、受体的选择、 预处理以及移植后的免疫监测与调控,以确保移植成功并减少免疫排斥 反应。
移植免疫的分类
根据供体的来源,移植免疫可分为自体移植免疫和异体移植免疫。其中 ,异体移植免疫又包括同种异基因移植免疫和异种移植免疫。
03
免疫排斥反应
在移植过程中,受体对供体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移植器官被排斥
肿瘤细胞表达免疫抑制分子:肿瘤细胞表达免疫抑制分子(如PD-L1、 CTLA-4等)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从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
肿瘤细胞诱导免疫抑制细胞:肿瘤细胞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细胞 (如调节性T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从而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
第二十章 免疫学防治.ppt课件

特点: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去除病原体中无关或有害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 成分而制备的疫苗。如提取细菌的有效成分多糖 制备细菌多糖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肺炎 球菌多糖疫苗、b型流感杆菌多糖疫苗)
结合疫苗(conjugate vaccine)
体外将肿瘤抗原、肿瘤抗原多肽、肿瘤提取物APC→免疫肿瘤患者。
肿瘤的免疫治疗——DC疫苗
过继免疫治疗
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
取自体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激活→ 回输体内
包括:LAK、TIL(肿瘤浸润淋巴细 胞)、CIK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 脐血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类型
抗细胞因子单抗 抗IL-1、TNF单抗——中和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治 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
抗体靶向治疗——生物导弹
一、抗体为主的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第二代,鼠源性)
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抗 抗细胞因子单抗 抗体靶向治疗
存在问题:
对肿瘤抗原特异性认识不完全; 鼠源单抗可引起超敏反应(产生抗鼠源性抗体); 体内注射单抗易被血循环中游离抗原封闭
制剂特点
死,强毒株
活,无毒或弱毒株
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
量较小,1次
保存及有效期
易保存,
不易保存,
有效期约1年
4℃冰箱内数周
免疫效果
较低,
较高,维持3-5
维持数月-2年
年甚至更长
————————————————————————
传统疫苗
类毒素(toxoid)
用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接种 后可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去除病原体中无关或有害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 成分而制备的疫苗。如提取细菌的有效成分多糖 制备细菌多糖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肺炎 球菌多糖疫苗、b型流感杆菌多糖疫苗)
结合疫苗(conjugate vaccine)
体外将肿瘤抗原、肿瘤抗原多肽、肿瘤提取物APC→免疫肿瘤患者。
肿瘤的免疫治疗——DC疫苗
过继免疫治疗
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
取自体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激活→ 回输体内
包括:LAK、TIL(肿瘤浸润淋巴细 胞)、CIK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 脐血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类型
抗细胞因子单抗 抗IL-1、TNF单抗——中和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治 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
抗体靶向治疗——生物导弹
一、抗体为主的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第二代,鼠源性)
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抗 抗细胞因子单抗 抗体靶向治疗
存在问题:
对肿瘤抗原特异性认识不完全; 鼠源单抗可引起超敏反应(产生抗鼠源性抗体); 体内注射单抗易被血循环中游离抗原封闭
制剂特点
死,强毒株
活,无毒或弱毒株
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
量较小,1次
保存及有效期
易保存,
不易保存,
有效期约1年
4℃冰箱内数周
免疫效果
较低,
较高,维持3-5
维持数月-2年
年甚至更长
————————————————————————
传统疫苗
类毒素(toxoid)
用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接种 后可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0月2日
10
3. Biological product and their application
Biological product a. Vaccine: Live vaccine (attenuated vaccine)
Killed vaccine Comparison*: b. Toxoid: TAT, DAT c. New vaccine: Live vaccine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3. Biological product and their application
2020年10月2日
2
1. The way of acquired specific immunization
Natural immunization: heredity, non-specific Acquired immunization: acquired, specific
treatment
2020年10月2日
9
I. Immunoprophylaxis
Conception 1. The way of acquired specific immunization 2.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3. Biological product and their application
Chapter 21: Immunoprophylaxis and Immunotherapy
I. Immunoprophylaxis II. Immunotherapy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年10月2日
1
I. Immunoprophylaxis
Conception 1. The way of acquired specific immunization 2.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3. Biological product and their application
2020年10月2日
5
2.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mmunization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Comparison:
Passive immunization: Natural maternal antibody Artificial immune serprophylaxis
Conception 1. The way of acquired specific immunization 2.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2020年10月2日
6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Conception: Features: 1. The production of the effect:
slow ( induction phase:1-4weeks ) 2. The persistent time of immunity:
long (months-years) 3. The application: specific prophylaxis 4. The agents: Ag: vaccine, toxids
2020年10月2日
7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Conception: Features: 1. The production of the effect: fast
Persistenting time: long (months or years)
The main application: specific prophylaxis
(infectious diseases)
Ab (antitoxin, antiserum)
at once
slow (2weeks or months) urgent prophylaxis or
Active immunization: natural,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natural, artificial
2020年10月2日
3
Immunity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active and passive immunization
Type
acquired through
Active immunization: Natural infection or inapparent infection Artificial infection: vaccine, toxoid, attenuated organisms inactivated organisms purified microbioal macromolecules
2020年10月2日
8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Injecting agents: Ag (vaccines, toxids)
Producting time: slow (induction phase:1-4W)
2. The persistent time of immunity: short (2-3weeks) 3. The application: treatment and urgent prophylaxis 4. The agents: Ab: antitoxin
antiserum human gammaglobulin synthetic peptides anti-idiotype antibo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