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
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法学法】
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该篇文章主要围绕时间的变化展开,同时让学生知道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每分每秒。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文章的主题:时间的脚印,意识到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每分每秒;(2)了解文章的结构:对比阐述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价值。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而获得对语言的掌握以及运用;(2)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去思考时间的作用以及价值。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能够珍惜每分每秒,不浪费时间;(2)让学生明白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虚度年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时间的珍贵;(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度思考文章的内容。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思考;(2)如何引导学生去了解时间的珍贵。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对时间增加认识。
2.课文阅读(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并提取出关键词以及重点内容。
(2)重点阅读要求学生对文章分段读,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并找出重要的语句。
3.分析文章(1)主题分析通过让学生分析文章中表达的“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2)结构分析通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去了解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间的价值。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主旨展开讨论,小组后将分组讨论提取的内容汇总。
5.思考延展让学生分组,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时间规划,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
六、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2)学生小组合作打分。
2.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观点以及思考能力的应用。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时间的脚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技之光”,所选课文涉及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时间的脚印》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以及岩石记录的丰富的历史痕迹。
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生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科普说明文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8 时间的脚印》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8 时间的脚印》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流逝,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无形和无处不在,从而引导他们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课文以时间的脚印为线索,描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时间的痕迹,使学生认识到时间对万物的影响。
教材通过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让他们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他们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课文,对时间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对他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了解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了解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时间对他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时间对他们的意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学习。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无形和无处不在。
3.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4.思考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时间对他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通过对时间的脚印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流逝是无形的,但它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但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时间流逝的无形和有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时间流逝的无形和有形。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理解、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时间流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分组讨论时间的无形和有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时间流逝的作文。
5.分享与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间流逝的无形和有形无形:大自然的变迁、人类的发展有形:化石、古老的建筑、老人的皱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质量来进行。
对于课堂表现,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展示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质变化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文本理解、分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基本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地质学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注意课文中出现的地质学术语。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互相交流心得。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相关的地质学术语。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时间的脚印》说课稿1《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时我主要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完成学习任务。
下面是我上课过程:一导入(漫谈时间话题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我们更要爱惜时间。
“成功的人都会利用时间。
“”不珍惜时间的人将会被时间抛弃”。
我们来看这幅“钟表图”,(PPT投影图片)我问大家:”时间是什么?”(投影释义)那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古人发明了“沙漏”,现代人有了钟表、日历......孰不知大自然也有许多种时间的记录方式,如躺在山野中的岩石,(展示岩石图片)它就是原始的”钟表“,它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的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给我们大量的历史信息,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__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重点)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__思路;体会__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投影介绍作者陶世龙.(投影作者资料,学生齐读了解识记)四、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五、阅读课文通过三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1.一读课文,梳理层次,明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时间的脚印是什么?导思2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3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导思4__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提示:抓住关键词“时间”“岩石”,读课文时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说课稿(2)

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地质变迁的历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质变迁的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他们对地质变迁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认识课文中的专业术语,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树立探索科学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质变迁的知识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标记出不理解的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谈谈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选读课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
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法学法
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
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
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
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三、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2.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4.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5.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第二课时
五、精读研讨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
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一.岩石能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二.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毁灭和新生
保存历史痕迹
三.读懂岩石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说明事理。
六、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七、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八、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九、课文总结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