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菜点烹制文化
第六章 中国菜点文化PPT(庄军)

6、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地方性 显著增强,呈现多种风格争奇斗妍的新 形势。北方表现为雄浑凝重,南方表现 为秀丽清新。
6
7、秦汉时期:青铜器形制多固定化, 变化不多,崇尚实用,更趋朴素轻巧的 美学风格。
7
三、漆器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能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
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 工作者就发现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它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 上光辉的第一页。 战国、汉代是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大量制造各种实 用与观赏品。 元明清时期形成了漆器制造史上的又一高潮,形成了官造、民 间漆器生产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中国菜肴又得到较大的
发展,菜肴品种数以千计。 这一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迁居 各地,清真菜作为一种独特风味在中国菜 肴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中国菜肴的风味流 派已基本形成。
晚清至中华民国初期,
随着外国人来华,中国菜肴又 融合了某些西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尤其是
1979年以来,在菜肴的继承与创新上取 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按加工类别分 2 • • • • • • 冷菜 热菜 大菜 小菜 甜菜 汤菜
养
色
形
香
意
味
炒
烤 蒸 贴 烩
爆 炸 煎 烧
三、烹 调方法
焖
炖
氽
煮 熘 扒 煨 烹
四、选料
中国菜中名菜常选择名贵的食材,如燕窝、鱼翅、熊掌、 鹿尾、虎骨、猴脑等。其中部分食材取自保护动物,所以 某些名菜因取材困难而无法烹制,但也有烹饪家使用替代 品进行尝试。
鱼翅
燕窝
(一)食材的选取
随时代变化
例如北京烤 鸭,以前是 越肥越好, 现代则倾向 用瘦肉鸭; 不再利用受 保护动物和 珍贵植物做 食材;引进 其他食材如 法国蜗牛等
《中国饮食文化》PPT课件

瓿(bu),盛酒 器和盛水器, 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 战国。器型似 尊,但较尊矮 小。
匜(yi)中国古 代贵族举行礼 仪活动时浇水 洗手的用具, 相当于后世的 瓢,盛行于东 周。
三、蔬菜、水果产地
大蒜: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种子种的。 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我国。 西芹:传入不足百年。 金花菜:原产印度,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已是人工栽培。 大白菜:古名崧,我国人工培育产品,地道中国原产菜。 黄瓜:又叫胡瓜,原产东印度的西北部,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带入我 国。 蚕豆:又名胡豆、寒豆、罗汉豆等。原产亚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带,张骞 出使西域时引入。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引入我国。 蕹菜:就是空心菜,产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被称为南方奇蔬。 扁豆:原产印度,汉、晋时传入。
炸 响 铃
浙江面食小吃, 著名的有:
虾爆鳝面、猫耳
(六)闽菜
以福州、闽南、闽西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尤其讲究 调汤,另一特色是善于用红糖作配料,具 有防变质、去腥、增香、生味、调色作用。
代表菜:佛跳墙、淡糟香螺片、七星鱼丸、
醉糟鸡、炒西施舌
佛跳墙
福建面点小吃有:蚝煎、蛎饼、锅边、光饼
麻、辣、酸
代表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 鱼香肉丝、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
宫保鸡丁
四川面食小吃品种特别丰富,著名的有: 赖汤圆、龙抄手、宜宾燃面、担担面
龙抄手
(三)淮扬菜
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用料 广泛、以水鲜为主、刀工精细,擅长炖、 焖、煨、焐,菜谱四季有别。 代表菜: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 盐水鸭、三套鸭、叫花鸡、 羊方藏鱼
鬶,将鬲的上部加 长并做出流,一 侧再安装上把手 就成为鬶。这种 炊具只流行于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 大汶口文化和龙 山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餐饮文化包括多个方面,如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烹饪技艺等,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道。
一、饮食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其饮食习惯丰富多样。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系,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
此外,中国人注重平衡饮食,讲究五谷杂粮的搭配,以保证身体的健康。
二、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在宴席上,中国人讲究以尊重他人为前提,礼貌待客。
例如,在正式的餐桌上,主人会先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要行酒仪,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尊重。
此外,餐桌上的用具摆放也有严格的规定,如筷子的使用和放置位置等。
三、烹饪技艺中国烹饪技艺以其丰富多样的烹调方法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主要包括烹、炒、煮、炸、炖等。
中国烹饪注重火候掌握和刀工技艺,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例如,川菜以其麻辣味道和独特的刀工技艺而闻名,广东菜则注重原汁原味和刀工的细腻。
四、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餐饮文化。
例如,设立中华烹饪协会,组织烹饪大赛,培养新一代烹饪人才。
同时,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推广中国餐饮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
中国餐饮的未来发展是多样化、创新化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餐饮文化也在不断融合进入现代生活。
中西合璧,创新菜品,推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品种,满足人们对美食品质和多样选择的需求。
总结:中国餐饮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特色而广受认可。
其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烹饪技艺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中国的饮食文化继续在国内外发光发热。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烹饪主要菜系

川菜:麻婆豆腐
四川著名的特色菜。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四川成都 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之妻陈刘氏, 她常爱用嫩豆腐、牛肉末加上辣椒面、花椒面、豆瓣酱 等调料烧制豆腐菜,菜做好后麻、辣、鲜、香、酥、嫩、 烫,备受欢迎。因她脸上微麻,故人称此菜为“麻婆豆 腐”。100多年来,各地川菜馆及海外华侨开设的中餐馆 都经营此菜;在日本还把其制成罐头食品,销往世界各 地。
菜肴中的诗情画意
半月沉江
菜名释疑:
以面筋配以香菇、冬笋等煮蒸而成,半片香菇沉 于碗底如半月
山东菜
(一)发展历史 南北朝时初具规模,明清形成稳定流派
(二)做法及特点
以济南、胶东菜、孔府菜为主 注重以当地特产为材料,精于制汤和以汤调味,烹调法以爆、 炒、扒、熘最为突出,味型以咸鲜为主而善于用葱香调味 (三)代表菜品 葱爆海参、糖醋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锅塌豆腐、 火靠大虾
山东菜、四川菜、江苏菜、广东菜、浙江 菜、福建菜、湖南菜、安徽菜、北京菜、上 海菜、西北菜、东北菜
第二节
学习目标
地方菜系简介
识记山东菜、四川菜、江苏菜、广东菜、浙 江菜、福建菜、湖南菜、安徽菜、北源自菜、上海 菜、西北菜、东北菜的代表菜品
菜肴中的区域特色
总体口味:
东( ) 西( )南( )北( )
菜肴中的区域特色
总体口味: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
采用原料:
鲁菜:葱烧海参 安徽菜:问政山笋 东北菜:人参炖乌鸡 西北菜:绣球雪莲
菜肴中的人文精神
粤 菜—龙马精神
淮扬菜—清淡平和
烤鸭、烤肉、涮羊肉/沙锅羊头、蛤蟆鲍鱼 诗礼银杏、一品豆腐
菜肴中的人文精神
菜—龙马精神 三蛇龙虎会 淮扬菜—清淡平和 清炖狮子头 北京菜—大都风度 烤鸭、烤肉、涮羊肉/沙锅羊头、蛤蟆鲍鱼 孔府菜—儒家文韵 诗礼银杏、一品豆腐 粤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饮食文化的国家。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更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味觉的享受,更具有文化和社交的意义。
同时,中国的烹饪技艺也是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多种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为世界提供了许多美味的佳肴。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要食材,如大米、小麦、稻谷等。
而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自古以来就体现在对食材的丰富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上。
中国人对食材的选择非常讲究,讲求“有味道、有营养、有色彩”,注重将食物的新鲜和天然特性保留下来。
二、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北方的饮食文化注重面食和炖煮,如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烤鸭等。
南方的饮食文化则偏重米饭和火锅,如广东的早茶点心、四川的麻辣火锅等。
此外,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独特之处,如新疆的羊肉串、云南的火腿等。
这些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饮食菜肴,也为世界带来了多元化的味觉体验。
三、饮食文化的社交意义在中国,饮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中国人喜欢与亲朋好友一起共进餐桌,以此来表达情感和加强人际关系。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举行丰盛的宴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例如,中国的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这种共进餐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四、中国烹饪技艺的多样性中国的烹饪技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中国菜被誉为世界四大菜系之一。
中国的烹饪技艺除了重视味道的独特和营养的均衡外,还注重食材的色、香、味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艺多样性丰富,具有炒、煮、煎、蒸、炖等多种烹饪方法,以及酱、炸、涮、烤等多种烹饪手法。
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国菜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备受喜爱的美食。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饮食文化记载饮食方面的传统习俗、道德、知识、信仰等,反映各国烹饪和吃的艺术, 是各国古老优雅文明的见证和象征。
在世界饮食文化大家族中, 中式烹饪和法式烹饪被誉为最伟大的两个门类。
有人甚至说, 中式烹饪是世界饮馔的皇后。
人们说, 全世界有海水的地方, 就有中国人,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 而最具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
孙中山先生也曾称誉中国饮食文化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可骄傲之术。
一、汉菜的烹调及有关词语中国的烹调技术,可以说世界闻名,天下第一,花样繁多,历史悠久。
中国菜的烹调讲究选用调料和加工方法。
1.烹调的调料及词语调料又称作料或调味品。
现将常用的调料介绍如下:油——油的种类繁多,如:豆油、花生油、香油、清油、菜籽油、橄榄油等盐——大盐、精制盐、土盐酱——甜面酱、黄酱、豆酱、芝麻酱、辣酱、番茄酱、果酱酱油——烹调酱油、酱油膏醋——米醋、陈醋、白醋糖——白糖、红糖、冰糖酒——料酒、黄酒、绍兴酒2.烹调方法及词语汉族菜既讲配料恰当,加工精细,又讲究火候适当。
烹调方法常见的就有十种之多,如煮、蒸、熬、烹、熏、炸、烤、烧、煸、炒、焖、拌等煮——把食物放在水里煮熟。
如清煮鸡、煮粉丝等蒸——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
如清蒸鱼、蒸丸子、蒸馒头、蒸花卷等熬——把食物放入水里煮,并加一些盐、味精、香油等作料。
如熬茄子、熬小白菜。
烹——先用热油炒,然后加入酱油等作料迅速搅拌,随即盛出。
如烹鱼片、烹茄子等熏——用松枝烟火或香花熏制食品,使食品带有香味。
如熏鱼、熏肉、熏肠等炸——把食物放进煮沸里的油里炸熟。
如炸虾、炸油条、炸鱼等烤——把食物挨近火,加热变熟。
如烤鸭、烤羊肉、烤鱼等烧——先用油炸,再加汤汁素炒或炖,或先煮熟再油炸。
如烧茄子、红烧里脊、红烧肉、土豆烧牛肉等煸——把菜、肉等放在热油里炒到半熟。
如生煸菠菜、干煸豆角等炒——把食物放进烧热的油锅里,并随时翻动使其变熟。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美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代历史,并且积淀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丰富的食材和精湛的烹饪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的美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丰富多样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由于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不同地理环境,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美食传统。
北方的饮食以面食和米饭为主,如北京烤鸭和山西刀削面;南方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如广东的粤菜和福建的闽菜。
这些饮食习惯的形成和沿袭,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二、独特的口味和食材中国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喜爱。
中国菜的口味多样,有酸、甜、苦、辣、咸等各种不同的味道。
这种多样性是由中国人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决定的。
中国的菜肴有很多传统的经典菜式,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美食,如四川的火锅和湖南的辣椒炒肉。
这些美食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独特风味。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食材资源的国家,这为中国的美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中国的食材种类繁多,有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各种丰富的选择。
中国人民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发明了许多独特的加工和烹饪方法,使得食材的味道更加鲜美。
例如,在中国南方,鱼是一道重要的菜肴,因为南方有许多水域,所以有很多新鲜的水产品供人们享用。
而在北方,人们更倾向于食用大量的面食和羊肉,因为这些食物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的冬季。
三、文化的体现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习俗和情感寄托。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用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不仅是满足身体需求,也是交流感情和分享快乐的方式。
中国人民注重家庭聚餐,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共同品尝美食,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友情的珍视。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与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餐饮文化

饮食文化特点
风味多样 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 注重情趣 食医结合
1、食物品种丰富为世界所少有
可食东西极多,用料极其广泛,杂食性强,不 像有些民族那样有种种限制或禁忌。凡人工种养 的,山林野生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长 的都大量利用,能吃者尽吃。 中国的饮食向来有主食、副食之分。副食的种类 繁多,其风俗洋洋大观。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代表菜有:“苻离烧鸡”、“火腿炖甲鱼”、 “腌鲜桂鱼” 、“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 狸” 、“兰花鲍鱼”、扒烧猪头、 “马蹄桂
鱼”、 “葫芦八宝”、“一虾两味”等。
苻 离 烧 鸡
兰 花 鲍 鱼
火腿炖甲鱼
浙江菜系
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 盛名的是杭州菜。菜式小巧玲珑,鲜嫩软 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浙菜中最古的菜要首推绍兴名菜“清汤越 鸡”。其次是杭州的“宋嫂鱼羹”
地方菜系
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在“中国 菜”总的格调前提下不同的地方风味,经过漫长的演 变过程,形成了一套套体系完整的烹饪技艺和辐射一 定地域的地方菜系。 由于对菜系的理解不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常见的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四大菜系,即鲁、川、 淮扬菜、粤菜; 二是八大菜系,为鲁菜、苏菜、徽菜、川菜、湘菜、 粤菜、闽菜、浙菜; 三是十大菜系,即上述八大菜加沪菜、京菜。
清汤越鸡
宋嫂鱼羹
著名菜焖肉
福建菜系
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 为其代表。 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 色美味鲜。 淡雅、鲜嫩、和醇、隽永。口味偏重甜、酸和清 淡,常用红糟调味。 闽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 。 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闽菜注重刀工,有 “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加荔”之美称。而 且一切刀工均围绕着“味”下功夫 著名的菜肴:佛跳墙、荔枝鱼、酸辣烂鱿鱼、太 极明虾、肉醉糟鸡、烧片糟鸡、清蒸加力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前
弥补加热中调味的局限性, 是异味充分涤除、压盖、化 解。
加热中
加热中的调味是决定性的调 味,这个阶段的调味可使原 料在高温中与调料更好地结 合在一起,去除异味,增加 香味。
加热后
使食材的本身的美味被激发、 烘托发挥出来,达到最佳的 调味效果。
三、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突出原料本味
对于鲜味足的原料,宜淡不 宜重,在口味·上避免调味过 重而适得其反,失去本味效 果。
中国菜肴制作的经典工艺——变化多端的剞花工艺
剞花:运用剞的方法在原料表面剞上横 竖交错、深而不透的刀纹,受热后原料 卷曲成个各种形象美观、生动别致的形 状。
深剞花形刀纹深度超过厚度一半以上,便于原料的 成熟,方便实用。如爆炒腰花。
浅剞花形刀纹深部不超过一半,作用于表面的收缩 成形,突出刀纹的图案美,主要以整条鱼为加工对 象。如松鼠桂鱼。
拉面:将溜好的面条放在案板上,撒上清油(以 防止面条粘连),然后随食客的爱好,拉出大小 粗细不同的面条,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 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款式。
中国面点制作的经典工艺——擀叠巧妙的明酥工艺
两块面团经过包卷擀叠,可 以制成层次清晰的不同制品。
水油酥是由面粉、油脂和水 调制而成。
必须根据时令、环境、对象的外在变化, 因人、因事、因物差异,调和饮食滋味。 比如夏季味稍淡、给人清爽感;冬季味稍 厚,给人祛寒感。
调味之法,相物而施,还要根据原料的性 质加以调味,取长避短,防止千篇一律。
四、注重配伍的养生艺术
主食与副食搭配适当
注重主食与副食的 平衡搭配,所食动 物性食物不应超过 植物性食物。
二、张弛有度的烹制方法——其他传热法
热空气传热法
包括烤、烘,具有外香脆焦酥、内鲜嫩适口、色泽 鲜艳
汽传热法
主要为蒸,原汁原味、质地酥烂、汤清、 形状完整。
其他 方法
盐和沙粒传热法
传热快,味道独特,如盐焗鸡、糖炒栗子。
三、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
利用不同的原料相互巧妙第搭配,使得不同原 料滋味互相渗透,交流融合,产生新的美味
火候是形成多种烹饪方法和不同风味的重 要环节。
火候的掌握被视为厨师的第一技术,是衡 量厨师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水传热法
油传热法
热空气传热法
汽传热法
盐和沙粒传热法
二、张弛有度的烹制方法——水传热法
煮:能保持原料的本色 和原味,调味灵活,便 于切配造型。
烧:质地软嫩,口味醇厚,汁 少。
汆:汤清、味鲜、原料脆嫩
2
中国菜点工艺经典技法
中国菜肴制作的经典工艺——临灶烹调的翻锅工艺
中国菜肴的制作离不开传统的深尖底炒锅,利用炒锅进行颠翻炒制是中国厨师烹调的基本功, 也是中国菜肴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艺。
炒的操作大多需急火速成,能保持原料本身风味特点,菜肴的质地鲜嫩、脆嫩、咸鲜不腻。 同时还有一种节奏感、韵律美和形体动作美。
一、运用自如的刀工技术——刀法多变,菜形多姿
千姿百态的菜形式通过具体的刀法实现的,经过刀工后的原料,形成了栩栩如生、生动可人的优 美形象,从而使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上图中为豆腐雕花。
刀工的基本技法 直刀法分为:劈;直刀劈、跟刀劈、拍刀劈 斩(剁);单刀斩、双刀斩(剁) 切;直刀切、 推切、拉切、锯切、铡切、滚料切 平刀法分为:平批(平批:将刀身放平,使刀与砧板呈平行,批时一刀到底,此法适用于无骨软 性原料,如豆腐干、肉冻等。) 推批、拉批、抖批 斜刀法 分为:正刀批、反刀批 其他刀法:拍法、刮法、剞刀法
对于味淡的原料用其他鲜 香的美味促进它,使它更 好地体现出本味。
对于有腥味的原料,用调味 品去解除腥膻,使其本味突 出,以本为贵。
三、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精于调制复味
中国菜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 的美誉。调味中的甜、酸、苦、 辣、咸五味调和,不同的调味品 加入的数量及先后不同,就会形 成各种不同味道的复合味。
3
中国调味技艺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大调味技艺
模秘 养优 相 适地 糊制 生选 物 口缘
时
本
序
味
中 和
关于“中和”调味论
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和之道”。春秋时期孔子的中庸思想进一步深化,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从而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礼记﹡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是孔子中 庸思想的核心,乃是贯彻孔子思想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同时又是他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不偏不倚,不过不欠,持中协调,才是调味最好的菜品。
中国面点制作的经典工艺——拉扣自如的抻面工艺
和面:选择新鲜的高筋面粉,兰州有牛肉拉面专 用粉。和面是拉面制作的基础,应注意的是水的 温度,一般要求冬天用温水,其它季节则用凉水。
饧面:放置还可以使没有充分吸收水分的蛋白质 有充分的吸水时间,以提高面筋的生成和质量。
溜条:由膀圆力大的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 揉、抻、摔后,将面团放在面板上,用两手握住 条的两端,抬起在案板上用力摔打。
中国调味技艺基础理论
“相物” 调味论 “优选”调味论 “养生”调味论
“秘制”调和论 “模糊”调味论
欢迎指正
炖:炖的菜肴较多,原汁原味, 质地酥烂。
烩:主料滑嫩、汤鲜味醇、口 感润滑。
涮:主料鲜嫩、调味灵活、汤 鲜味美。
二、张弛有度的烹制方法——油传热法
煎:先腌制后直接加热,口味独特 熘:外焦里嫩适口,明油亮芡。
01 02
03 04
05
炒:质地脆嫩、咸鲜不腻
炸:外焦里嫩,香酥干爽。
烹:外焦里嫩、色泽美观、 口味香醇。
三、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注重味型差异
味型的差别
中国烹饪的调味中,不仅味型差异 明显,而且同是一种味型还有浓淡 之分、轻重之别。
比如甜酸味和酸甜味,虽调料品种 相同,但数量配比不同而形成两种 味型,甜酸味是甜中带酸,稍有咸 味;而酸甜味是上口酸、收口甜、 稍有咸味。
三、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调味注意变化
一、运用自如的刀工技术——刀工讲究,成形精巧
我国烹饪精湛的刀工首先讲究的是精妙,达到“化韧”、烹调不变形、成形没得目的。 二是讲究洁净,味道迥异的食物要分开切,避免相互沾染味道,如切葱的刀不可直 接切笋。三是刀技讲究快、巧、准。
二、张弛有度的烹制方法
火候掌握的是否恰当是决定菜肴质量好坏 的主要因素。
中国菜肴制作的经典工艺——保护口感的糊浆工艺
糊浆工艺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的表面上,挂 上一层黏性的糊浆,然后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 使制成的菜肴达到酥脆、松软、滑嫩的技术措施。
糊浆工艺可以是原料内部的水分和鲜味不易外溢, 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
避免加热过程中出现干瘪、卷缩等情况,美化原 料形态。
中国菜点烹制文化
目 录
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特色
01
中国菜点工艺经典技法
02
中国调味技艺基础理论
03
1
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特色
中国烹饪技术工艺
1
运到自如的刀工技术
2
张弛有度的烹饪技术
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
注重配伍的养生之术
4 3
中国烹饪技术,兼具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人的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三种生产性能,烹饪工艺包括选料与组 培、刀工与造型、施水与调味、和面与制馅、加热与烹制等环节,既各有所本又相互依存。烹饪生产中, 料、刀、炉、水、火、味、器等的运用都各有各自的法则,都要靠人来调度和掌握。
中国面点制作的经典工艺——调节口感的镶粉工艺
将不同的面粉、米粉和杂粮粉经过不同配方的组合, 制成黏糯可口、韧爽有劲的风味食品。
如宁波汤圆的黏性是因为90%糯米粉+10%的大米粉, 麻团的发泡性是在糯米粉中增加了酵母。
中国面点制作的经典工艺——手法多变的包捏工艺
面点师的包捏技术,将面点制成一种精致 玲珑的艺术形象,面点造型可爱,栩栩如 生,对食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注重菜肴荤素搭配
我国饮食讲究合理 调配,注重荤料和 素料的组配,强调 以素为主,蔬菜的 总量应超过荤菜一 倍以上
强调食物性味平衡
根据药食同源理论, 膳食寒、热、温凉四 性必须保持平衡组合。 破坏摄食食物四性的 寒热平衡有损健康。
讲究膳食五味平衡
食物有酸、甜、苦、 辛、咸五味,中医 主张饮食的五味要 配合得当——五 味调和,相得益彰, 否则就会使某一味 的作用过偏。
关于“本味”调味论
“本味”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
指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化学属性:甘、酸、辛、苦、咸等。烹饪过程中以水为介质,经火的大、小、久、暂加热后的味道 袁枚《随园食单》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 清代《养小录》
“本然者,淡也。淡则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
挂糊或上浆后,原料由直接受热变为间接受热, 营养不致受到过多的损失,保护和增加菜肴的营 养成分。
中国菜肴制作的经典工艺——融合入味的勾芡工艺
勾芡是指在菜肴接近成熟 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 内,使汤汁稠浓,增加汤 汁对原料附着力的调制工 艺。
能够使菜肴鲜美入味,使 汤菜融合、滑润柔嫩,增 加菜肴的色泽美观,突出 主料并起到保温作用。
利用调味料对原料渗透、扩散及相互作用,加 以调和滋味,达到去除异味、突出本味、增加 滋味、丰富口味的效果。
调味就是根据主、辅料的特点和菜肴的质量要求,在烹饪工艺中加入调味料,是菜肴产生令 人喜爱的特殊美味。味是菜肴之灵魂,味正则菜成,味失则菜败,充分说明调味在烹饪中所 起的作用。
三、齐味万方的调味工艺——调味方法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