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以八大菜系为例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和特点你了解多少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和特点你了解多少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菜系的大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浙菜、苏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历程和特点。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中最有名的一种,起源于四川省。
四川地处高原与盆地的交汇处,气候多变,物产丰富,因此形成了川菜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川菜注重口味的重口辣味,以辣椒和花椒等调料为主要特点。
同时,川菜还注重色、香、味的搭配,常用调味品有豆瓣酱、酱油和醋等。
川菜以麻辣味为主,口感丰富,烹调方法多样,如炒、煮、炖、烧等。
鲁菜是山东菜的别称,源自山东省。
山东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鲁菜以海鲜和谷物为主要食材。
鲁菜的特点是咸味浓郁、味道鲜美,注重突出原料的原汁原味。
鲁菜注重菜品的刀工和火候,以保持原料的鲜嫩和滋味。
鲁菜的烹调方法多样,有宫保鸡丁、红烧肉、鱼香肉丝等经典菜品。
粤菜是广东菜的别称,起源于广东省。
广东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因此粤菜以海鲜为主要食材。
粤菜追求原汁原味、清淡鲜美,讲究烹调技巧和刀工,强调色、香、味之间的协调。
粤菜有丰富的烹调方法,如蒸、煎、炒、煮等。
粤菜以点心著称,形式多样,品种繁多。
闽菜是福建菜的别称,起源于福建省。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土地肥沃,福建菜以海鲜为主要食材。
闽菜以独特的口味和独特的料理手法而闻名,注重清爽、鲜嫩、鲜香,适合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闽菜的调味品以海鲜酱和糟制品为主,注重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烹调方法多样,如炖、烧、蒸、煮等。
浙菜是浙江菜的别称,起源于浙江省。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浙菜以山珍海味为主要食材。
浙菜追求原味鲜美,烹调方式多样,注重火候和刀工,善于突出食材的鲜甜和口感。
浙菜口味清淡,以清炖、红烧为主,注重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苏菜是江苏菜的别称,起源于江苏省。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苏菜以淡味清香、色彩悦目为主要特点。
八大菜系 饮食文化论文 精品

八大菜系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
其中,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享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
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
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
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
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
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
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到三国鼎立之间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
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
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
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
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
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及特色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及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各地的菜肴文化丰富多样,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八大菜系。
这八大菜系分别为川菜、鲁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大菜系的形成及特色。
一、川菜川菜是指四川菜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川菜以其麻辣、味厚、香辣著称,使用的调味料丰富多样,如豆瓣酱、花椒、辣椒等。
川菜烹饪技法独特,有炒、炖、煮、炸等多种烹调方式,口感丰富多变。
川菜的代表菜品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
二、鲁菜鲁菜是指山东菜系,源于鲁国古菜。
鲁菜注重原汁原味,讲究色、香、味俱佳。
以炖、焖、炸、烹等烹调方式为主,口味清淡,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葱烧海参、糖醋排骨等。
三、粤菜粤菜是指广东菜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粤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以烹调技巧高超而著称。
粤菜烹调方法多样,崇尚清淡,讲究原汁原味和色香味俱佳。
粤菜的代表菜品有鲍鱼鲍翅、葱油鸡等。
四、苏菜苏菜是指江苏菜系,起源于苏州。
苏菜追求精致、细腻,注重刀工和包浆技巧。
苏菜的烹调方法多样,兼收并蓄,注重食材的鲜美和色香味的协调。
苏菜的代表菜品有沙姜螃蟹、白汁鳜鱼等。
五、闽菜闽菜是指福建菜系,起源于闽南地区。
闽菜讲究鲜、咸、甜、鲜的均衡,注重与食材的味道和调味品的融合。
闽菜以烹调技巧多样、味道鲜美而闻名。
闽菜的代表菜品有佛跳墙、沙茶面等。
六、浙菜浙菜是指浙江菜系,源于越国古菜。
浙菜注重鲜、嫩、滑,以汤汁丰富、味道鲜美而著称。
浙菜的烹调方法多样,以煮、烤、炸、蒸为主,突出原汁原味。
浙菜的代表菜品有东坡肉、西湖醋鱼等。
七、湘菜湘菜是指湖南菜系,起源于湘水流域。
湘菜以麻、辣、香、酸、鲜闻名,烹调方式多样,融合了川、粤、闽等地菜系的特点。
湘菜的代表菜品有剁椒鱼头、口味虾等。
八、徽菜徽菜是指安徽菜系,源于徽州古菜。
徽菜追求口味的鲜美和独特,独具徽派民族风味。
徽菜的烹调方法多样,以蒸、焖、煨为主,倡导清淡口味。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中国八大菜系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格最为鲜明、影响最深远的八种菜系,它们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口味,也体现出中国人有关美食的健康观念。
一、川菜川菜历史悠久,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于今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也就是“川、渝、黔”三省地区。
川菜以辣为主,善用花椒、辣椒、八角、茴香、花姜等香料,加之高汤、腌渍、烹调等手法,使得川菜鲜香辣爽,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
二、粤菜粤菜源远流长,追溯至唐朝,主要流行于今广东、广西、海南省等地,也叫“粤、闽、琼”三省菜系。
粤菜以咸鲜为主,善用鱼露、酱油、葱姜蒜、蚝油等汁料,以及焗烧、爆炒、烩煮等手法,令粤菜汁鲜香浓,营养丰富,层次丰富。
三、鲁菜鲁菜历史悠久,追溯至春秋时期,主要流行于今山东省,也叫“鲁”一省菜系。
鲁菜以酱香为主,善用豆瓣酱、米醋、芝麻、糖等调味料,以及煎炸、烩煮等手法,使得鲁菜香甜鲜醇,营养价值高,口感极佳。
四、苏菜苏菜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流行于今江苏省,也叫“苏”一省菜系。
苏菜以鲜醇为主,善用酱油、醋、豆瓣酱、糖等调料,以及煎烤、炒煮等手法,使得苏菜精致爽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浙菜浙菜可追溯至宋代,主要流行于今浙江省,也叫“浙”一省菜系。
浙菜以清香为主,善用醋、糖、酱油、豆瓣酱等调料,以及烤煮、炒煮等手法,使得浙菜清香爽口,口感独特,深受食客青睐。
六、湘菜湘菜可追溯至汉代,主要流行于今湖南省,也叫“湘”一省菜系。
湘菜以麻辣为主,善用花椒、辣椒、八角、花姜等香料,以及烤煮、蒸煮等手法,使得湘菜辣香鲜美,口感清爽,风味独特。
七、徽菜徽菜可追溯至唐代,主要流行于今安徽省,也叫“徽”一省菜系。
徽菜以酸辣为主,善用醋、豆瓣酱、蒜米等调料,以及烤煮、炸煮等手法,使得徽菜酸辣可口,营养丰富,层次丰富。
八、闽菜闽菜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主要流行于今福建省,也叫“闽”一省菜系。
闽菜以咸酸为主,善用豆瓣酱、米醋、芝麻、糖等调料,以及烧烤、炒煮等手法,使得闽菜酸甜鲜美,营养丰富,层次丰富。
菜系因地理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而且划分系类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如果按四大菜系分:有川菜、粤菜、苏菜和鲁菜。
也有分八大菜系的。
其中各大菜系交相辉映,各有千秋,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一、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
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
二、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
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三、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
四、江苏菜系,简称苏菜。
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
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
五、浙江菜系,简称浙菜。
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
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
六、福建菜系,简称闽菜。
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
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代表菜品: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等。
七、安徽菜系,简称徽菜。
特色: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而少爆炒。
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
代表菜品: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无为熏鸭等。
八、湖南菜系,简称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
代表菜品:麻辣子鸡、辣味合蒸、东安子鸡、洞庭野鸭、霸王别姬、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中国菜系及其成因

中国菜系及其成因中国菜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多样化的烹饪体系之一,被誉为世界四大菜系之一。
中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地菜系。
在中国的烹饪领域,各地的菜系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中国菜系的形成不仅源自地理环境的差异,更包括历史、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中国菜系及其成因。
一、川菜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而闻名于世。
川菜以四川地区为代表,其成因可以追溯至地理环境。
四川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气候条件,四川出产的辣椒、花椒、豆瓣酱等调味料得天独厚,因此四川菜以其麻辣味道著称。
此外,四川地区山水相间,土壤肥沃,豆类、猪肉等农产品丰富,为川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基础。
由此可见,川菜的成因与四川地区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二、粤菜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广东地区为代表,以其清淡鲜美、讲究刀工而著称。
粤菜的成因可以追溯至历史文化。
广东地区自古繁荣富裕,海陆交通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历史上,广东一直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外国使节等。
随着文化的交流,广东吸收了各地的烹饪技巧和食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粤菜。
粤菜强调原料的新鲜和口感的细腻,同时注重刀工和烹饪技巧的精湛,成为了中国菜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鲁菜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山东地区为代表,以其咸鲜、浓油赤酱而著称。
鲁菜的成因可以追溯至历史文化。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鲁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
鲁菜强调原汁原味,尊重食材的本身味道,讲究火候和卤汁的烹制。
鲁菜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追求菜肴的简单、耐吃和回甘,代表了中国菜系中的另一种美味。
四、淮扬菜淮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江苏地区为代表,以其清淡、咸鲜而著称。
淮扬菜的成因可以追溯至人文因素。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和江淮平原地区,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化发祥地之一。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

[特色佳肴] 1.善用各种药材煲汤 花生猪蹄汤、霸王花猪肚汤、党参麦冬瘦肉汤、白果南杏生鱼汤、枸杞 猪肝瘦肉汤等,以家常的材料配以适合的药材,长时间熬制,便成为广 东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佳肴。
2.粤菜中点心的品种丰富 (中 国 面 点 三 大 特 式 之 一)
基本特征
• 选料严谨、因材施艺; • 制作精细、风格雅丽; • 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 注重季节性:“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 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这种因 时而异的准则确保盘中的美食原料来自最 佳状态,让人随时都能感遇美妙淮扬。
• 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菜品形态精致,滋 味醇和;
• 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 焖、煨、焐、蒸、烧、炒;
(1)荤蒸,如凤爪、排骨、猪肚、牛腩、凉瓜卷等; (2)甜点,为蛋挞、椰丝球、豆沙酥、水晶饼等; (3)小笼蒸,虾饺、腐皮干蒸、香茜海鲜包等; (4)大笼蒸,食物的皮大多是发面,如叉烧包、奶黄包、莲蓉包等; (5)粥类,如鱼生粥、鸡生粥、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等等; (6)煎炸,如煎饺、咸水饺、炸春卷等。
鲁菜特色
鲁菜选料精细,调味纯正醇厚,烹调方法 上擅长“爆、扒、塌、溜”等,在菜品上 善 制作海鲜、汤品和面点。
塌 :鲁菜独有的烹调方法,先将主料用调料腌渍入味或夹入 馅料,再沾粉或挂鸡蛋糊,用油两面塌煎,煎至金黄色时放 入调料和清汤,以慢火塌尽汤汁,如锅塌豆腐、锅塌鱼片等, 都是鲁菜名品。
甜菜拔丝:鲁菜独具的技法,苹果、山药蜜桔、香蕉、葡萄 等等均可可用于拔丝。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味以香为范
川菜很注意培养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酿造高质 量的调味品。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 坝酱油、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 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 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金条海椒等等,都是品质 优异者。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地域广阔,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
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
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入了烹调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
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
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
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
这是西方饮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主进行介绍:1、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A、文昌鸡,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外国语学院
英语四班
贾慧
20104158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摘要:中国饮食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选料、加工和产品系统。
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其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尤以八大菜系为著,新旧更替,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使中国饮食以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于世界饮食之林。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八大菜系原因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范的概念,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流派众多,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尤为出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极具代表性。
八大菜系从味型特点、选材等方面的不同,凸显了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独特风味。
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八大菜系首推鲁菜。
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
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原料多选畜禽、海产、蔬菜,偏重于酱、葱、蒜调味,善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川菜味型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
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
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川菜主要分为蓉派和渝派两大类。
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渝派川菜以用料大胆,不拘泥于食材,手法更新为主。
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川菜是新式川菜。
粤菜为广东一带的风味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炸子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和“干煎大虾碌”等。
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在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
闽菜的烹调特点是:色调美观,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
其烹调技法擅长于蒸煎、炒、熘、焖、炸、炖,尤以“糟”最具为特色。
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即江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菜种。
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
运用香糟调味。
常用烹调技法有30多种,注重煨、焖、烩、炖等。
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等数百种。
湘菜以独特的潇湘风味闻名。
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
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
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
讲究菜肴
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重视原料搭配,滋味互相渗透。
湘菜调味尤重酸辣。
烹饪技法:湘菜早在西汉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菹等多种技艺,现在技艺更精湛的则是煨。
徽菜系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构成。
徽菜的特点: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选料严谨、火工独到、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
烹饪技法: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其名菜有火腿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无为熏鸡、符离集烧鸡、问政笋、黄山炖鸽等。
其中“火腿炖甲鱼”又名“清炖马蹄鳖”,是徽菜中最古老的传统名菜。
二、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1、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的影响
饮食习惯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各地食物资源的产出决定了当地饮食的主流。
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食海”,就地取材。
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嗜食鱼虾,且尚生猛;而西北地区与海无缘,当地居民基本不吃海产鱼虾;中北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饭稻羹鱼”、时鲜蔬果、精细点心、风味小炒。
一般地域相邻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
当然这要以自然地理不出现巨大反差以至造成物修差异过大为限。
例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但地理物修的不同是十分显明的,以至饮食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
2、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的影响
经济条件局限。
这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
在
远古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
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俗。
这种习俗在人一生下来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渗透到他的生活习惯、道德、思想、观念,乃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中去。
城市的区位往往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该地的饮食文化,例如北京,自古为中国北主重镇和著名都城,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荟萃,各地著名风味和名厨高手云集京城,各民族的饮食风尚也在这里相互影响和融合。
3、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古代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因而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和鬼神主宰着自然和人类,从而对它敬畏与崇拜,包括对大自然的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这也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文化。
如回族不吃猪肉,而其他民族则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其饮食具有鲜明的食肉饮奶的特点。
4、心理因素影响。
另外形成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障碍——对异域文化的排斥。
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在外出
或其它饮食风格的食品进入时不自觉地加以抵制。
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成了中国人重历史、重家族、重传统的习惯,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世代传承,久之形成了一个地区的风俗。
每个地区的居民对自己的饮食习俗具有的特点、形式,不但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极为敏感。
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区的饮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
结束语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文化,具有鲜明地区域性,而引起区域其区域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今,我们对饮食文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高等敎育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史》马健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金炳镐
《中国饮食文化》胡自山时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