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
沁园春长沙背景

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的历史和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Thanks 谢谢观看 xxx
此外,《沁园春·长沙》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词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 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中国未来的殷切期望。这句问苍茫大地的豪言壮语,彰显了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的气魄与胆识
沁园春长沙背景
总之,《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优秀诗词作品。它既是毛 泽东早期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时 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革命运动的热爱与支持,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 络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另外,这首词也体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诗人气质的独特结合。 他在词中不仅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民革命 运动的蓬勃发展,展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
在艺术表现上,《沁园春·长沙》也堪称精湛。毛泽东运用了生动的描绘 和形象的比喻,将革命豪情和战斗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语 言简洁明快,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沁园春长沙背景
1925年前后,长沙的政治气氛十分活跃。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 长沙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之一。各种革命思潮在这里相互激荡,人民革 命运动风起云涌
在这个背景下,《沁园春·长沙》应运而生。词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等句子表达了毛泽东对时 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豪情壮志。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描绘了长沙美 丽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人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整首词充满了革命豪情和战斗气息,表达了作者对 时代变革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革命运动的热爱与支持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学习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们需要掌握文章内容以及习题巩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一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三、词类活用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四、重点词语1. 漫江满江。
漫:满、遍2. 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3. 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4. 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5.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6. 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7. 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8. 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9. 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10.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 12.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 14. 粪土:把……看做粪土 15. 击水:游泳 16. 浪遏飞舟遏:阻止五、课文理解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最新版】目录1.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2.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3.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4.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5.沁园春长沙的现实意义正文一、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长沙秋日的美景。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民众生活疾苦,而长沙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民众生活的深深同情。
二、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词以长沙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对湘江、岳麓山、橘子洲等景点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三、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现代诗词的瑰宝。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四、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具有许多特色。
首先,词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展现出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
其次,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描绘,通过对湘江、岳麓山、橘子洲等景点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最后,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五、沁园春长沙的现实意义《沁园春·长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民众生活的深深同情,这种关心国家和民众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沁园春长沙 》ppt课件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天津卷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 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赏之情。 析答案: A “遍”字写出鹤巢和松树之多,(句中含义1分), B同时与下句“稀”构成对比对照(作用或修辞1分) C突出环境幽静(代入诗句1分)
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诗句作用 结构+内容情感(源自意手法术语)· 下阕小结携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忆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 壮志凌云
记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奋发有为 斗志昂扬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忧国伤己
弃疾。
豪放派
婉约派
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 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 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 李清照等。
知人论世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 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 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25年春,他回到老家韶山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 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当 年的“峥嵘岁月”,因有此作。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群山)
上 阕
远眺
静
层林尽染(群山) 景
问
——
漫江碧透(江中)
沁 园 春
湘江秋景图 近观 百舸争流(江中)
谁 主
沉
动浮
景 中 寓
仰视 鹰击长空(天空) 景
?
情
长
俯瞰 鱼翔浅底(水底)
沙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斗
风
下 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貌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 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运动已在广州成立。这年 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 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 命斗争经历,形象地表达了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了解抒情方式
诗言志,毛泽东同志独立寒秋,是在抒发“悲秋”之感吗? 显然不是,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
情方式。就这首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 事抒情。那么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上阕末句提出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下 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 字,一直管到哪里?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 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 迈气概。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 水”一词有何深意?
总结全词,圈点出塑造“我” 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立、看、怅、问、携、 忆、记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 了什么?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 勃的景象,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独立寒秋图”
Q: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 或“直立”?
不行。“独立”既表明一 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 的气概。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 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沁园春·长沙
背景材料之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 党,中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谭韶山 冲人。
背景材料之二——当年的毛泽东
背景材料之三——毛泽东的父母
背景材料之四——毛泽东的妻子
背景材料之五——毛泽东的儿女们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 “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 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 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 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 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 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 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 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 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 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 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 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 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 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 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 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 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 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 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 不朽诗篇。
6、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 形象呢?
➢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 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 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 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 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 “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 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 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 “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 《沁园春 长沙》。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 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 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 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 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 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 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 沙》、《沁园春·雪》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 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 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 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 四叠极少见。
“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借回忆当时游泳的情况,表现“同学少 年”的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 的革命力量。
5、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 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 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 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 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情
答
中 显
志
同 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英雄 气
少 年 !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概
①层林尽染:用拟 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 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 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 秋色之深浓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我还想起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鱼翔浅底的联想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 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 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 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 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 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 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 又是在空中翔
《沁园春∙长沙》
本词共有25句,9个整句,114个字
词牌 沁园春 词题(题目) 长沙 结构: 本词因为字数超过91,所以是长调,又 因为本词分上下两阕,所以是 双调
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万山红遍
看
层林尽染
远 漫江碧透 眺
远景
静
万
景
类
霜
近景
天
百舸争流
动景
竞
自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
动景
由
鱼翔浅底 俯视 低景
动景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 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 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 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 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 人忆事抒情。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பைடு நூலகம்看到的 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 是一群斗士。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 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 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 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 词人思索的问题。
概括全词,上片、 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 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 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 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 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 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 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 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 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 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之后,主编《湘江评论》,发表 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 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孙敬 尧的运动。
➢ 作者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 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