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合集下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作文1900字_高三议论散文_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作文1900字_高三议论散文_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往往都有自己深刻而独立的见解,君子与君子相处过程中,往往能尊重彼此的见解,并且又拒绝苟同,却又能相处融洽!我和你关系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张。

我反对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

这,才是君子。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方针荒谬至极,却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既然要改革,司马光就被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

后来王安石又因改革失败被罢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状。

皇帝来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恳切地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我敬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

这种张弛有度、和而不同的相处,这才是君子关系!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君子之争坦荡荡

君子之争坦荡荡
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努 力秉持一个原则:只解决问题,不诋毁他人。反 过来说,如果我们每一件事都依正道而行,做到 了无愧于心,那么,也不必在意别人的说长道短。 不妄议他人,不理会非议,尊重每一个朋友甚至 是对手,这应该是我们为人处世时值得学习和借 鉴的。
本栏编辑/刘向宇
2019.03 下 55人生智慧Fra bibliotek君子之争坦荡荡
文/张君燕
北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宰相,一个是司马 光,一个是王安石。他们两个都是才华卓 著的文学家、政治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不过,二人的政治主张却大相径 庭。王安石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司马光则是极 力反对者,两人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可以算是 对手,甚至是政敌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面对问题时,不谈 问题本身,却喜欢对人指手画脚,甚至夹杂私人 恩怨,趁机进行打击报复,不顾事实就进行人身 攻击,从人品和道德上进行全面否定。而有君子 风范的人,在面对事情时,会就事论事,对事不 对人,实事求是地作出公正的评价,绝对不会对 这个人本身进行非议,哪怕对方是敌人。所谓 “君子和而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 绝对敬重你,在事情之外还是朋友。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神宗 死后,10 岁的宋哲宗即位,由高太后临朝执政。 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她把反对新法最强烈的司 马光召到京城担任宰相。司马光一当上宰相,第 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王安石见局势无法挽回, 也选择了妥协,回到老家退居二线。这时,很多 平素对王安石怀恨在心的人向皇帝告状,皇帝听 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在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时,司马光没有选择落井下石,而是言辞诚恳地
宋神宗在位时,决定起用敢作敢为、锐意改 革的王安石,并升任他为宰相,主持变法。这时, 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因为两人之前 在变法一事上经常唇枪舌剑地辩论,甚至争得面 红耳赤。皇帝以为两人积怨很深。想不到王安石 非但没有说一句司马光的坏话,反而对他大加赞 赏,称他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 学造诣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司马光 虽大权旁落,却并没有陷入悲惨的境地,而是离 开京城隐居洛阳,不问政事,用了 19 年的时间编 纂 《资治通鉴》。

司马光王安石君子之争作文800字

司马光王安石君子之争作文800字

司马光王安石君子之争作文800字司马光和王安石,虽是政见不同,但他们彼此尊重,相互推许;杰斐逊和华盛顿,虽是立场不同,但他们并肩作战,彼此支持。

(好简练的概括!)后人赞叹他们立场坚定,信念执着,更惊叹其宽广胸襟。

惟此君子的雅量,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语言典雅,表现出深厚的语言积淀。

)君子之争有雅量,有分歧并不相倾,有斗争不趋私利,相互欣赏、彼此尊重。

且不说司马光和王安石彼此政治上痛下杀手却以彼此欣赏成就历史美名,单说鲁迅与胡适交恶,骂胡适最凶,但胡适从不回应。

鲁迅去世后,鲁迅先生斥责或扶助过的人笔下恶声不断,胡适断然没有此举,反而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大学者陈之藩盛赞胡适见解澄明心胸广阔。

民国时代峥嵘岁月里的君子雅量,赓续人文佳话。

(第一分论点。

用“且不说”“单说”引出胡适人物事例来论证,既有正面分析,又有反面对照,同时还有侧面佐证。

思维立体,有较强的说服力。

)君子之交有雅量,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发展。

且不说杰斐逊华盛顿彼此对立却彼此尊重成就政坛佳话,只说鲍叔牙“能者居之,我愿退而佐之”的高尚雅量,管仲的才华得以显露,才有了齐桓公的霸业和黎民百姓的安康;因为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敌意内心坦荡,廉颇以国为重、勇于改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千古美谈,才有了赵国难得的一时安然。

国之栋梁如此雅量,让江河安澜、后人景仰。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因为极力排他的狭隘主义所造成的悲剧。

比如一心要置司马光于死地的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吕慧卿,在历史中留下了耻辱;比如圣巴托罗缪之夜的血腥屠杀,使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唯有雅量,方能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才是根本的出路。

君子的雅量,是政见不同,却能彼此成全;是与人对立,却全无私利;是勇于斗争,却一心系国;是立场相左,却彼此欣赏。

涵养雅量需要理解不同的存在,并且尊重不同和差异。

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成见和偏见。

唯有理解差异,理性接纳才能让我们免于陷入自我狭隘的藩篱。

和而不同的小故事简短

和而不同的小故事简短

和而不同的小故事简短
第一
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其实属于君子之交。

早年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后来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见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这也不影响他们俩的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们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安石曾经夸赞司马光为国之栋梁,而司马光也赞许王安石为世之君子。

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政见不同,就互相攻讦,可谓真君子!
第二
王安石和苏轼之间也是和而不同。

苏轼算起来是王安石的晚辈,但是王安石十分器重苏轼的文采,想要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变法。

可苏轼对变法有点排斥,对王安石用人的策略更加排斥。

为啥?因为王安石用人只有一个标准:支持变法再没用也重用,反对变法再有才也不用。

乌台诗案时期,苏轼被抓,司马光、张方平、苏辙、黄庭坚等人,都受到了牵连。

这个时候王安石已经退休了,可是他还特地上书给宋神宗,希望宋神宗不要杀苏轼,因为苏轼是个有才能的人。

(司马光和王安石)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

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君子和而不同(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君子和而不同(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年轻时,丘吉尔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英国下议院做议员,他有一位叫玛格丽特的长相几乎可以称得上丑陋的女同事,两人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丘吉尔同意的事,玛格丽特常常反对,同样,玛格丽特提出来的主张,丘吉尔一般都投反对票。两个人动不动就在议院吵得面红耳赤,彼此指责谩骂,到最后不欢而散。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盈丹樨。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华盛顿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期间,做为国会领袖的杰斐逊经常反对总统的施政方针,很多时候,他们会为对方的行为和言论感到愤怒,吵的不欢而散。然而平静之后,彼此又会以信件向对方解释、道歉并再次重申自己的政治立场。在领导国家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并不能称得上是团结,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算是敌人。

高考模拟作文“君子之风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君子之风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君子之风,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

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二人予以排挤。

后来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

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材料二《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关于“君子”,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相关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作文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材料一举了“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的事例,材料二则从不同角度举了《论语》中关于君子的三句话,显然,材料二是来佐证材料一的,“坦荡荡”是“和”的表现,“喻于义”的“义”则是对“不同”的解读,即坚持道义,如果没有意识到材料的关系,就无从下手了。

综合两则材料,中心应该是“君子之风和而不同”。

材料二提到三种君子的表现,因为材料一的存在,更适合以“和而不同”为核心,“坦荡”“喻以义”作为辅佐,而非均匀用力的三个论点。

和而不同是最高境界,源自坦荡的处事方式;坦荡在于与他人交往,于自己则要做到重义。

三个词是一步步挖掘到君子内心观念的关系。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君子之争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君子之争

司马光在朝任翰林学士时,与王安石不仅政见上面相抵牾,对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当时,王安石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任用了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个人品德存在瑕疵的人作为改革的推行者。

司马光得知后,担心王安石“引火烧身”,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私底下找到王安石,好心问道:“介甫推行新法,结果却援引了一些小人,而且还将他们安排在非常重要的职位上,这是为何?”
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大惊小怪,于是想也没想地回答道:“新法初行之际,用人自当以才干和执行力为先。

等诸法实行成功之后,再逐一更换,用德才兼备、稳重可信的人守之。

这就是所谓的智者行之,仁者守之。

”司马光听后连连摇头道:“介甫错矣!君子难进易退,
可小人则易进难退。

如果现在让小人得势,到时怎么可能轻易将他们除掉?就算你有办法除掉他们,日后他们必和你成为仇人,到时悔之晚矣!”
然而,面对司马光的苦苦相劝,王安石并没有当一回事,反而嫌弃司马光“管事太多”。

不过最后的结果却证实司马光的判断极为准确,尤其是蔡京堪称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治上一怼到底,但他们却对对方的才华人品赞叹有加。

有一次,宋神宗询问王安石,司马光人品如何?王安石直接竖起大拇指,夸赞对方是世间少有的忠臣。

反过来宋神宗问司马光,王安石人品怎样?司马光的回答也是如出一辙。

王安石与司马光亦敌亦友,也算是君子之争。

选自《北京青年报》

姚秦川
31
史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

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很多言官就跳将出来,向皇帝告他的黑状。

一时间诉状如雪,充盈丹樨。

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

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

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

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