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意思

合集下载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

作者: 虞崇胜阅览次数: 349 发布日期: 2007-7-18 0:32:52 来自: 《唯实》2004年01期【内容提要】中华政治文明的精核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

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就是把握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

“和而不同”,意思是说要承认差异(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也就是说,“和”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没有多样性,就无所谓“和”。

“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而不同/政治文明/文明冲突/多样性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4)01-0032-0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共同呼声。

何谓民族精神?张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种思想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称为民族精神:一个是具有广泛的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1]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民族精神也会不断地发展和跃迁。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其中内涵着丰富的政治文明因素。

这是一份宝贵的政治文明资源,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我以为,“和而不同”应该可以被看做是中华政治文明的精髓。

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尽管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但其精核则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四个字。

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就可以把握中华政治文明的精髓。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文明因素。

2002年5月28日,李瑞环同志在英中贸易协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作了题为《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引述了3000多年来历代大思想家们关于“和”的思想,认为:“‘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因为富有哲理,故耐人寻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

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

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

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强调的是有机的统一。

2020高考语文 “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作文素材

2020高考语文 “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作文素材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

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讲评分析:本次作文出现问题分析一:出现问题:1、审题的偏差(1)不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2)没有体现关系性——辨证统一。

就某一点而言,文章失去平衡。

(3)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从整体考虑。

(4)直接抄材料,随便解释几段,心里很糊涂。

(5)没有侧重点(不同)2、选用角度的偏差(1)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论共性与个性》)(2)只写一面,或和或不同(3)大谈创新的重要性(4)听从与保持自我(5)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6)接受别人的见解(7)我就是我3、材料运用上的不当1)很多事例只能说明一面,所举例子比如:司马迁,李白,屈原,海伦、徐本禹、王勃、勾践、居里夫人、鲁迅弃医从文等2)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

比如: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反面的事例太多3)有的事例,有严重的问题。

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二:、正确审题立意分析材料,对字面的理解以及隐含意义读材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

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如何理解和?“和”:和谐、和平、和睦、融合“不同”: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

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文化的融合、国际间政治生活、对外经济交往等“而”字如何理解?连接两者,并列关系,要想成为君子,就既要“和”,又要“不同”正确的立意思考角度1、世界因“和与不同”才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自然)拓展:2、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3、各国文化交流中和谐与不同4、国家之间的和谐于不同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外圆内方)三、拟的好题目《同一舞台,不同的戏》《唱反调的知己》《朋友因“不同”而美丽》等。

和而不同作文13篇

和而不同作文13篇

和而不同作文13篇(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用典]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

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

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原典: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释义: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学文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学文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因为富有哲理,故耐人寻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

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

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

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强调的是有机的统一。

请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你对“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解作文

请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你对“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解作文

请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你对“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解作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

“和"原指上的重音的协调,而后才被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

在先秦时期,“和”的思想已经形成,那时候曾有过“和同之辩”。

最早通过“和"与“同”的比较而对“和”做出确切说明的春秋初期的史伯,在与郑植公讨论“周期弊乎”时曾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去和而取同”是遭致弊端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史伯强调了“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和限制。

同是排斥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它取消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

后来的史伯和晏婴的“和同论”进一步向我们揭示了“和“与“同”异于“和实生物”的道理。

“同”是抽象的直接的同一性;“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的具体的、辩证的同一性。

依据对当时现实社会人格的经验认知,从“和同之辩”视角,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而获得和谐;小人只认同相同的意见,而排斥不同的意见,因此不和谐。

换言之,君子没有乖庆的思想,他能包容、兼听不同意见,能海纳百川,和谐相处;小人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同而不和。

这就是说,和、和谐、和合是在不同、冲突中求得的,同是排斥和、和谐、和合的,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社会、政治、国家、宗教间复杂关系的方法,也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

张载对相争与相合也曾有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说法。

总的来说,和解是一个大趋势。

又如《中庸》中所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这恰恰是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舆论的主流是斗争论。

人们斥“和而不同”的“均衡论"为“庸俗论的饭辩证法的理论"。

这个时期,周恩来在处理中国同苏、美、日之间的关系时,均采取了寻求均衡求得稳定的非常现实主义的立场。

和而不同议论文

和而不同议论文

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

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讲评分析:本次作文出现问题分析一:出现问题:1、审题的偏差(1)不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2)没有体现关系性——辨证统一。

就某一点而言,文章失去平衡。

(3)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从整体考虑。

(4)直接抄材料,随便解释几段,心里很糊涂。

(5)没有侧重点(不同)2、选用角度的偏差(1)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论共性与个性》)(2)只写一面,或和或不同(3)大谈创新的重要性(4)听从与保持自我(5)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6)接受别人的见解(7)我就是我3、材料运用上的不当1)很多事例只能说明一面,所举例子比如:司马迁,李白,屈原,海伦、徐本禹、王勃、勾践、居里夫人、鲁迅弃医从文等2)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

比如: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反面的事例太多 3)有的事例,有严重的问题。

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二:、正确审题立意分析材料,对字面的理解以及隐含意义读材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

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如何理解和?“和”:和谐、和平、和睦、融合“不同”: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

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文化的融合、国际间政治生活、对外经济交往等“而”字如何理解?连接两者,并列关系,要想成为君子,就既要“和”,又要“不同”正确的立意思考角度1、世界因“和与不同”才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自然)拓展:2、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 3、各国文化交流中和谐与不同 4、国家之间的和谐于不同 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外圆内方)三、拟的好题目《同一舞台,不同的戏》《唱反调的知己》《朋友因“不同”而美丽》等。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结党营私,小人与人结党营私而不合群。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2、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3、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

孔子认为,君子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

扩展资料矜而不争是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

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

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

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

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君子小人,周比群党不同。

说起来的确如阴阳清楚,昼夜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总是雾晨黄昏,阴晴不定,难以识别得清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君子对事物各有看法,观点虽不同但彼此尊重;小人表面附和,却面和心不和,背地里尽是尔虞我诈。

尊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而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便要讲真话。

看人下菜碟是小人的做法,表面的观点一致,其实不过是一种伪装。

“时间识人,落难知心”,平日里称兄道弟,诸事附和的人,未必最值得信赖。

这样的人容易表面一套背后一刀,小人不容易防范,但可以通过观察其言行,做出自己的判断,早日远离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俗话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遇事常要求别人。

君子常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则从他人身上找借口。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而不同的意思
【拼音】:héér bù tóng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接龙】:和而不同——同心协力——力小任重——重足累息——息交绝游——游手偷闲——闲不容发——发引千钧——钧天广乐——乐善好施——施绯拖绿——绿林大盗——盗嫂受金
【反义词】:同流合污、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造句】:
1、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最重要是集思广益,及和而不同。

2、中国英语与地道英语和而不同、并行互补。

3、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4、全球一体化,促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实现“和而不同”。

5、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在“和而不同”外交战略思维指导下的人类共同利益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