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和:和而不同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穿,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那么”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篇一: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路第十三》。
“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在对待具体实际问题的看法却不一定与对方相同,君子可以尊重和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和谐相处,即为“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是说小人虽然在嗜好上相同,但小人心中始终存在着一己私欲,当小人利益相投一致时才可以和睦共处,但当小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或意见相左时,他们会为了各争私欲且发生冲突,便不能相互尊重,和谐友好共处。
即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这体现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君子在看待同一件事物时,他们的世界观虽相同,但在解决同一件事物却有着不一样的方法论。
例如,在我国革命历史上,刘伯承,邓小平两人之间的合作,充分验证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从政道德。
在革命工作中,按照分工,刘伯承主管军事工作,邓小平主管政治工作。
但是分工却不分家,始终在工作上相互支持。
刘伯承工作态度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事小事,事事必恭顺;而邓小平则是“举重若轻”,每遇到大事,都以轻松态度对待。
但两人从不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去做。
刘邓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是刘邓大军数十年如一日地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百战百胜。
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在对待革命工作这同一事件中,邓小平和刘伯承虽利用个人不同的方法论去解决同一件事物,但也可以同时促进革命的进步。
矛盾的特殊性也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中。
所以君子虽“不同”但却“和”。
“小人同而不和”,即小人盲目地随大流,自己对事物无独特的见解,无法正确的判断事物的正确性。
例如,台湾前主席陈水扁,在美国煽动下,鼓吹台独,公然声称要走“台湾自己的路”,两岸是“一边一国”。
在获得美国的支持下,陈水扁仍顽固地坚持“台独”,这必然对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鼓吹台独,蒙骗广大台湾民众,更是把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的图谋强加给广大台湾人民,致使台湾经济受到影响,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更是将台湾引向灾难。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小人之间却是该表达时不表达,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要想做个公正的人,就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抚点,就像君子那样,即使互相之间有异议,也能不存私心地表达出来。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3)“和谐社会”应该正是基于这种“和”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度的统一。
我们现在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而不是表面的和谐,是长久的和谐而不是一时的和谐。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如果我们都能以君子的做法,和而不同,那么,我们的家庭、单位就既可以一团和气,又可以不断发展。
如果从个体到团体都能做到和而不同,一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答案 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 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 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 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 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 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 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2021/5/27
9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案 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 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 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 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 活的逍遥自在。
(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 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和而不同作文13篇

和而不同作文13篇(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用典]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
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
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原典: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释义: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
和而不同

2、哲学的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哲学的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政治思想:老子主张“无为” 3、在政治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 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 的告诫,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 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是很精辟的。 是很精辟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 不去。 不去。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 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 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 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 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 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 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 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 绩就不会失去。 绩就不会失去。
附加: 附加:经典古文的不可转译性
老子曾担任“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 典籍,学问渊博,孔子 曾向他问礼,后退隐, 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 老子》 《老子》。 老子》 道德经》 《老子》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五千文》 或称《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 代表作, 主要经典。 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_作文3000字_高二作文_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篇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为“和而不同”,何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际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
今天,“和而不同”更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法则。
君子总是与人相协调,并不盲目地附和别人;小人一但见到别人成功就一窝蜂随波逐流。
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形成了淘金热,人们都想借此发财。
史密斯也是如此,但他不像别人一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
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他却大发一笔。
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去淘金这是“不同”。
加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成为富翁是他应有的回报。
君子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小人强求一致,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一个乐队,想要奏出美妙的音乐,需要多种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交汇在一起形成美妙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只有一种乐器,那单调乏味的声音可想而知。
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一个性别,无法交媾,无法造就新的生命,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黑色。
我们的世界本来就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美丽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局面呢?”答案就是“不同”。
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同繁荣。
我们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达到共识,以达到“和”。
我们所生活的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更是一个以“和而不同”的社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这一切要需要“和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和:和而不同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注释】(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
【读解】“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 【读解】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是说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
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极坏,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孔子说:狂夫之言,圣人择之。
就是说粗鲁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圣人会采用。
人品坏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君子不会以人废言。
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2)群,聚集在一起。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
【读解】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做人要随和低调, 不要拉帮结派搞小团体。
也就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谀上欺下,不畏强凌弱。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
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
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注释】(1)求:前一个“求”,指严格要求自己,后一个“求”,指苛求别人。
(2)诸:之于。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苛求他人。
)【评析】孔子主张人生一世,应该努力“为己”。
但是,这里所说的“为己”,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反审自己,发展自己,充实自己,讲的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问题。
也就是说君子遇事会依靠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也靠自己努力,结果自己承担;而小人则依赖别人,遇到问题也会怨天尤人。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注释】(1)天:天命,命运;(2)尤:怨恨,归咎。
【译文】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
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注释】(1)荡:清除,洗涤。
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2)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
第一个戚是指的斧子,第二个戚是指的斧别人,攻击别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别人的。
【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