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媒体运用: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

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

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贾岛《题诗后》七、作业1、填诗,练字寻()者不遇()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少生活实践体验,平时学诗歌主要是熟读、背诵诗歌及诗意,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古诗包含的感情及蕴含的意境还有待老师引导。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作者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大家齐读课题。

2.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

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示课件,简要补充作者情况。

(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不遇童子云深%1正确读词。

%1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感受古诗的美。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图片、动画等。

2.黑板:用于书写生僻词语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简要介绍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背景。

(二)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1.让学生先自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寻找隐者的心情。

4.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直至熟练。

(三)学习古诗《所见》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4.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直至熟练。

1.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珍惜和朋友之间的友情?3.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遇到隐者,会和他聊些什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理解古诗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古诗意境的理解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作业设计1.请学生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两首古诗读给家长听,并尽量背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

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

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

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

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访隐者不遇》和《所见》两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歌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含的哲理。

2.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访隐者不遇》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寻找某个人却未能找到的经历?那种心情是怎样的?2.诗歌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访隐者不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诗人访隐者不遇的情景,展现了隐者的高洁品质和诗人的遗憾之情。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松月清辉照,云烟入眼空”中的对仗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遗憾之情。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中隐者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访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所见》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请用诗句描述一下。

2.诗歌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所见》,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赞美之情。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夸张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中自然景象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所见》。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诗歌欣赏请同学们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给同学们。

2.诗歌创作请同学们以“访友不遇”或“所见”为主题,创作一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教案(优秀7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优秀7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优秀7篇)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案(优秀7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五、识字、写字指导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 3 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谈谈古诗的大概意思。

3、依靠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形,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觉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课要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经过朗诵能初步感悟诗歌的神韵和夏季美好的境界。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课件、音乐教课时间: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9月11日总第 8课时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领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欣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课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教课过程:教课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露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露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畅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虑: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

作者和童子)② 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③ 为何作者拜见朋友没能碰上?④ 用自己的话口头谈谈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虑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和同桌一起议论沟通。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边做上记号。

四、合作研究,悟解诗歌。

经过朗诵,领会古诗的境界,借助译文,理解古诗,领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绝望——一线希望——完全绝望,并想象诗句所揭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领会古诗要旨。

1、指名朗诵松下问 |童子言师采药 |去。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明白得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画的情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预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9月11日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明白得“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预备: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爱好,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明白得“寻”、“隐者”、“遇”二、听录音,明白得。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摸索: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

作者和童子)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③什么缘故作者拜望朋友没能遇上?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明白的字、词。

听录音针对老师提出的摸索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明白得古诗,不明白的地点做上记号。

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明白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明白得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期望——败兴——一线期望——完全败兴,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 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 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 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 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
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 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
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 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 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 动有趣的画面。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 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 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 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 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 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 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 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
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 着羡慕之情。 当然,由于“不遇”, 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 但观赏了山中美景, 忘却了世俗的烦恼, 心中更多的是兴奋、 开朗。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 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 的意境美。下面是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 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 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
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