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合集下载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国内 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 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首先,位于不同 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也就是不存在任何的商 品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差别。其次,该商品的价格 能灵活地进行调整,不存在任何价格上的粘性。 • 我们假定该商品是某种品牌的电视机。如果这种 电视机在甲地的价格是3000元,而在乙地的价格是 2500,则这一地区间的差价必然会带来地区间的商 品套利活动。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 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 是瑞典学者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完成的。购 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 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 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 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 关系的分析从某一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之间存 在的联系开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
• • • •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 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 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 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 形式,但主要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1.绝对购买力平价 1. •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包括:第一,对于任何一种可 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第二,在两国物价指数 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这样, 两国由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下 列关系: ∑aipi=e∑ai * pi*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领域,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间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保持一致。

本文将详细探讨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对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购买力平价的定义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数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货币和价格水平时。

其核心思想是: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及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的理想情况下,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通过汇率调整后保持一致。

PPP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两种: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侧重于某一特定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一致性,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

二、购买力平价的历史背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20世纪初提出。

当时,他试图通过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差异归于汇率波动来解释各国经济的不均衡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购买力平价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还可以作为全球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

启动PPP理论的关键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促进了货币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调查和理解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单一商品和基于一揽子商品。

基于单一商品的方法通常使用“汉堡指数”,即通过比较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估算其PPP。

而基于一揽子商品的方法,则旨在通过比较多个代表性商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价格来得出更加全面的PPP指标。

1. 汉堡指数汉堡指数是最为著名的单一商品比较法,它来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 思想的源头:大卫.李嘉图
▪ 正式提出者: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赛尔 Gustav.Cassel 1916年提出,并在1992年出版 的《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阐述
▪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
结论:
▪ 就总价格指数而言,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 立;
▪ 非贸易品的价格会影响汇率。在总价格指 数不变时,本国非贸易品价格的相对上升 导致本币升值,本国贸易品价格的相对上 升导致本币贬值。
Balassa-Samuelson Model
在穷国:PN WN / QN 和PT WT / QT
在富国:PN* WN* / QN* 和PT* WT* / QT* 假定在每个国家所有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同,即
1. 一价定律
★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 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 的。否则商品套购活动就会发生,直到其价格 差异的消除。
Pi = e ·Pi *
上式中: P 表示本国物价;
P*表示外国物价
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
2.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 理论基础:一价定律和货币数量论。
(2)相对购买力平价
主要观点
★ 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
动,认为汇率的变动由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是两国 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变动率之比。
基本公式
e1
P1 / P0 P1* / P0*
.e0
…………..(4)
例2,假如某段时期,日本商品价格从100日元上升
到150日元,同期美国商品价格从1美元上升到1.25美元, 那么,相对购买力平价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国际金融——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说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两小点的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和主要论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包括其理论贡献和缺陷。

下面我们逐一说明:——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历史。

它主要分为4个阶段。

·16到17世纪,西班牙的瓦纳瓦罗及巴纳斯等人提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汇率贬值是由于国内的物价上涨的具有购买力平价思想的观点。

·18世纪下半叶,瑞典的克里斯蒂尼尔提出汇率贬值是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引起的论点,具有明显购买力平价思想。

·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时期,停止银行券兑换,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后,购买力平价思想已在政府与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20世纪初,瑞典的古斯塔夫·卡塞尔将这一思想认识予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于1922年提出,并正式命名为购买力平价理论。

然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论点。

按照一定汇率购进外国货币,就是购进外国货币购买力,因为该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反之,本国人将本币售与外国人,等于把本国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售与外国人。

因此,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主要是以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为依据的,故而决定两国货币汇率“首先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

由于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汇率又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表示。

——然后我们看一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

它主要是包括3个公式,把这3个公式掌握就可以了。

首先看一下绝对购买力平价。

反映在一定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如上所述,以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货币购买力。

用公式表示为:均衡汇率R=PA/PB(公式一)即1单位B国货币以若干单位A国货币所表示的价格。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p62)②。

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

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种商品的价格。

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

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

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

内容摘要购买力平价论是卡塞尔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

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嫩能够够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近年来,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所决定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出现了一些研究,但结论不一。

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该理论及其发展。

本文采用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采用了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 协整检验等方法,对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再检验。

关键字: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改革目录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模型 (3)(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背景 (3)(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及发展 (3)(三)近代有关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 (4)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的选择 (4)(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两种基本形式 (4)(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的种类 (4)(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的模型的选择 (5)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检验 (5)(一)数据样本的选择采集 (5)(二)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单位根检验 (6)(三)三变量形式的购买力平价检验 (6)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带来的启发 (7)(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7)(二)税收体制改革 (7)五、结论及今后改进方向 (8)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购买力平价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它是换算各国有关经济指标的一个较好的工具,即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来换算各国有关同一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可以避免按现行国际市场的实际汇率来换算对实际经济水平的歪曲。

而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由于要受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撒谎能够供求关系和外贸商品、劳务的价格波动与偏离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以购买力平价来决定的汇率往往有忽高忽低的差异,以致会扭曲各国的实际经济水平。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 在計算均衡匯率時,以兩國的物價指數 (PI) 來取代個 別商品的價格,以避免如何選擇代表性商品的困擾。
e = PI$ PIFC
• PI$:美國的物價指數 • PIFC:外幣的物價指數
•相對式購買力平價條件 (Relative Version of PPP Condition)=>適用於長期均衡匯率的衡量, 不適用於短期均衡匯率的衡量。

I
e FC
:代表外國的預期通貨膨脹率
– 相對式購買力平價條件的另一形式:
E (e1) – e0 e0
=
I
e $

I
e FC
1
+
I
e FC
–或
E
(e1) – e0
e0

I
e $

e
I FC
購買力平價條件圖解
圖中的A點表示,若本國比外國預期通貨膨脹率高2%,則外 幣將會升值2%,B點則顯示,若本國比外國預期通貨膨脹率 低2%,則外幣將會貶值2%。
國際平價條件
購買力 平價條件
一般化 費雪效應
條件
利率 平價條件
國際費雪 效應條件
不偏遠期 匯率條件
購買力平價條件 的三種型式
單一價格法則
絕對式購買力 平價條件
相對式購買力 平價條件
– 購買力平價學說主張,在自由貿易之下,市場沒有不 完全性,且商品市場具效率性時,一單位本國貨幣 (HC) 應該在全世界各地均有相同的購買力。
最後一項是貿易收支。擴大中的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s),常與該國貨幣貶值相關。因為貿易逆差 就是欠錢,欠其它國家的錢。這些錢終有一天要還的。 每個主權國家,以自行印製鈔票的能力,它可以印出 所有欠款的面額。但問題是,債主拿回一億的某某幣, 是否還是當初一億的價值。最糟的狀況,就是所有債 主都認為這個國家的貨幣快撐不下去了,同時要求償 付。債主可以一直印鈔票來付錢,但那麼多的錢在市 面上流通,它常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而且,傳統上認 為,幣值降低,可以縮小貿易逆差。中央銀行是否會 藉由幣值,來控制逆差擴大,是值得考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