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鹞风筝

合集下载

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字介绍

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字介绍

南通板鹞风筝的文字介绍
南通板鹞风筝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筝,也是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特点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能够飞得很高。

南通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要选用高质量的竹子作为骨架,再用绸缎或薄纸張贴在竹骨上,最后细心地绘制出各种图案。

南通板鹞风筝的图案非常丰富,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

其中,最为经典的是“飞鸟图”,它造型独特,飞行稳定,因此被誉为“南通板鹞之王”。

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南通是风筝制作的中心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通板鹞风筝逐渐成为了南通地区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南通市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南通板鹞风筝的飞行表演非常精彩,常常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在风筝的飞行过程中,需要细心调整线的长度和松紧度,以保证风筝的稳定性。

同时,风筝主人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能够通过手部动作控制风筝的飞行轨迹和高度,使其在空中飞行得更加优美。

南通板鹞风筝的制作和飞行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更是一种艺术和技艺的传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南通板鹞风筝的制作和
飞行也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例如利用无人机拍摄风筝的飞行画面等。

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通市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其制作和飞行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南通人民的创新和智慧。

我们应该一起来保护和传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通板鹞风筝艺术设计探析

南通板鹞风筝艺术设计探析

南通板鹞风筝艺术设计探析作者:王志清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常常把风筝作为欣赏和生活娱乐的运动器具。

南通作为中国的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板鹞风筝凭借古朴的外形,精细的绘画,以及在放飞时在空中灵活自如的飞行等特点更是受到大众的青睐。

南通板鹞与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不仅在我国风筝艺术中远近闻名,同时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

在南通板鹞各式各样的风筝中,南通哨口板鹞风筝凭借精湛的工艺,包含了雕刻、书法、绘绣等工艺手法以及古朴的外形,更是成为南通板鹞风筝的佼佼者。

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南通板鹞风筝进行了全面的艺术设计分析。

关键词:南通板鹞风筝;艺术设计;探析南通板鹞风筝属于江苏南通风筝的一种,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不仅是人们欣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供人们生活娱乐的运动器具。

南通板鹞风筝造型奇特,大小不一,其中板鹞作为这一风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通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南通板鹞风筝的形状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和六角形等。

通常以六角形风筝为基础,大六角形风筝在南通板鹞风筝中最为常见,南通人具有对风筝艺术方面的设计头脑,把许多小六角形风筝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结构复杂的样式,结构成串联星式的南通风筝。

风筝上的颜色多用黄色、黑色、红色等,人们把风筝放飞在天空中,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通板鹞风筝以精湛的工艺成为风筝世界中的艺术瑰宝。

1 南通板鹞风筝的设计技艺1.1 南通板鹞风筝最具特色的地方南通板鹞风筝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风筝上安装了各式各样的哨口,当风筝在空中放飞时,哨口可以在空中产生各种奇妙的交响曲。

南通板鹞风筝除了和普通风筝具有相同的供人们观赏、愉悦身心和缓解疲劳的作用外,它最奇特的地方是在风筝上安装了数不清的不同大小的哨口,南通哨口通常用葫芦、白果壳、龙眼壳等制作,民间艺人为了制作不同的哨口,而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的葫芦。

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我国风筝“北鸢南鹞”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南通板鹞风筝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起源于北宋年间。

板鹞风筝主要分布于南通市港闸区的闸东乡、闸西乡,崇川区的秦灶乡以及通州市的李港、刘桥、四安等乡镇。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板鹞风筝,因其造型如一块平板,故名。

其大者丈余,小者尺盈。

南通板鹞风筝的形状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即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多个这样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

南通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具有用料考究、工艺精准、整体协调性能和驭风性能优越等特点。

板鹞风筝的扎制工艺要求很高,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过海”、“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桶型的称“哨”,球型的称“口”,多者达数千。

“哨”、“口”的制作材料以葫芦和竹子为多,也有用果壳、蛋壳、蚕茧和鹅毛管材料制成。

音响“哨口”,是板鹞风筝的最大特色。

“哨口”的雕刻工艺奥妙无穷,哨口的组合也有很大的学问。

风筝上天后,哨口“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

此外,浓艳的筝面绘画也是南通板鹞风筝的重要特点。

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南通板鹞风筝现存的代表性作品为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七星鹞”和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龙凤呈祥”等。

南通板鹞风筝自北宋形成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历代传人很多。

现有据可考的有19 世纪末以来的三个传承谱系。

南通板鹞风筝当今代表性的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郭承毅。

主要价值南通板鹞风筝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筝面绘画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哨口”的制作,是我国风筝史上一门独特的技术技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保护状况近年来,南通市积极征集、收藏南通板鹞风筝有关实物和资料,成立了南通市风筝协会,建立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与全市的大、中、小学校联合举办“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了“校园风筝文化艺术节”。

南通的非遗板鹞风筝作文

南通的非遗板鹞风筝作文

南通的非遗板鹞风筝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去南通玩。

爸爸说,南通有一种很厉害的风筝,叫“板鹞”。

我听得一头雾水,板鹞?什么东西是板鹞?
爸爸说,板鹞可厉害了!它并非什么特殊的风筝,它像一只巨大的飞鸟,翅膀很大,所以可以飞得很高很远。

爸爸还说,板鹞是南通的一种非遗,很多人都很喜欢它,也很多人会做。

我激动地想要立刻看到它。

我们离开了一家小店,老板还在做板鹞。

我疑惑地绕着老板转圈圈,紧紧地盯着他在一块巨大的纸板上画图,然后再用细线把它固定成型。

另外好多根竹条,老板用它们先做成了板鹞的骨架。

真是神奇啊!
做好的板鹞很可爱!它像一只扑翅飞翔的雄鹰,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老板说,它的尾巴很长,这样可以让它飞得更稳更远。

爸爸和我一起去放风筝。

我拿着板鹞,狂喜地飞跑,它像一只活生生的鸟儿,在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仰起头,看着它飞向远方,心中蕴满着喜悦和自豪。

我突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只风筝,更是南通的一种文化传承。

我以后一定要学做板鹞,让它像天空中的小鸟一样,飞到很远的地方,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通的非遗。

南通板鹞风筝的保护与传承作文

南通板鹞风筝的保护与传承作文

南通板鹞风筝的保护与传承作文说起风筝,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普通风筝。

但在江苏南通,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风筝——板鹞风筝,它可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南通板鹞风筝,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

那天,我跟着家人去参加当地的一个民俗活动。

现场热闹非凡,各种传统技艺展示让人目不暇接。

就在我四处张望的时候,一阵特别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

“嗡嗡嗡……”像是大型蜂群在飞舞。

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天空中飘荡着几个巨大的风筝。

那些风筝的造型独特,和我平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它们四四方方,个头特别大,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哨口。

我当时就被震撼到了,心里充满了好奇,赶忙拉着家人凑过去看。

走到近前,我发现这些板鹞风筝简直就是精美的艺术品。

风筝的骨架是用细细的竹条精心编制而成的,每一根竹条的粗细、长度都恰到好处,拼接得严丝合缝。

那竹条的表面光滑无比,显然是经过了匠人们的反复打磨。

风筝的纸面绘制着精美的图案,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吉祥如意的花鸟,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再看那些哨口,大大小小、形状各异。

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圆筒,还有的像喇叭。

据说,这些哨口的制作也非常讲究,要根据不同的音调、音色来选材和制作。

放风筝的人告诉我们,板鹞风筝之所以能发出那样独特的声音,全靠这些哨口。

当风吹过的时候,哨口相互碰撞、共鸣,就形成了那美妙的“交响乐”。

我站在那里,仰着头,眼睛一刻也不舍得离开那些在空中翱翔的板鹞风筝。

它们在蓝天中自由飞舞,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南通的历史和文化。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南通板鹞风筝的魅力。

然而,在后来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今,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制作板鹞风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传统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很多年轻人觉得这太辛苦了,不愿意接手。

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放风筝的场地也越来越有限。

以前那种空旷的田野、宽广的广场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板鹞风筝失去了曾经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

有关南通板鹞风筝的作文

有关南通板鹞风筝的作文

有关南通板鹞风筝的作文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

一根长线连接手心与遥远的天空,借由风筝,“天人合一”的想象似乎变得有迹可循。

“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叫“风筝”。

以下是我找到的有关南通板鹞风筝的相关内容。

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宋代。

宋人将安装在风筝上的笛子或琴弦改造成了发音可控、传音悠长的哨子。

这样的哨子被称为“宋哨”,并且很快流行开来。

这种风筝在北宋时传入南通,南通人将其发扬光大。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风筝有不同的称呼,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

风筝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产地的风筝最具有代表性。

南通的板鹞风筝以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和独特的哨口设计而著称。

南通板鹞的基本形态结构是矩形,通过两个矩形的不同组合形成六角星和八角星这两种基本造型单元,再将基本单元进行穿插组合,形成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多种造型。

这样的风筝因大而直挺,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

在曹雪芹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提到的“南鹞”一派,如今只有南通板鹞为其代表。

“曹氏风筝”的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南通板鹞风筝的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比前者多了“雕刻哨口”和“搓鹞尾”两项古老工艺。

南鹞北鸢虽同根而生,但因地域风土不同,其工艺特征差异很大。

南通板鹞的板式造型、高低音交汇的葫芦配置和色彩浓郁的工笔彩绘风格与北派风筝风格迥异。

近代以来,人们熟悉的“南鹞北鸢”中的南鹞,往往就是指南通的板鹞风筝。

其独特之处在于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风力鼓荡百哨齐鸣,声线似古筝奏响天籁。

南通板鹞具有轻风能上天、强风不掉地,一飞冲天的动态美,独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结构美,介于年画、工笔画、壁画、唐卡之间的绘画美,得风而鸣随风扬抑的音律美四大艺术特色。

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即有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手工传承教学研究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手工传承教学研究

绘命眾帝科尤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手工传承教学研究□陈强吴玲玲苏韵潇摘要: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做好传承工作,通过手工技艺的传授,达到传承的目的。

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应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以培养更多的板鹞风筝制作人才。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手工传承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手工传承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006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通板鹞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历来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哨口音响效果闻名于世。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常规的保护途径,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实施,让更多的人研究、喜爱板鹞风筝。

高校课程中的选修课是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辅修的课程,有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程之分。

文章以高校大学生选修课程为例,将板鹞风筝制作设置为选修课程。

艺术类专业可将板鹞风筝制作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板鹞风筝制作涉及图案设计、雕刻等,在这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非艺术类专业可以将板鹞风筝制作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的目的是普及板鹞风筝的基础知识,激发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高校通过这些措施,可达到宣传板鹞风筝文化的目的。

一、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教学板鹞风筝制作工序主要包括雕刻、扎制、彩绘、裱糊、装置、放飞等。

雕刻主要是用哨口葫芦,方法是将竹片或木板雕成与葫芦大小相匹配的圆形口面,在口面中间用小刀刻出出风口,入风口要按照葫芦大小决定其宽度与长度。

在扎制中,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以分为选料、加工、绑扎、引线、尾挡等十几道工序。

选料要选择粗细均匀、弹性佳的竹子,以使风筝各部位的承受力度一致,不至于倾斜,有利于风筝放飞。

加工时用文火烤直,罩以清漆,以防虫蛀,增强柔韧性。

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
08工设 姚建兵
南通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筝简介
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 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 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 九连星” 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 “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 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 “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 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 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 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 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 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 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 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 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 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 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 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 地,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板鹞风筝
板鹞又名南通板鹞,是江苏南通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南派风筝的一种。

以其形同门板而得名,以巨大、彩画、布满哨子、音色宏亮而成特色。

大六角风筝最常见,数个小六角风筝并联在一起,可以变出“七星串联”、“十九星串联”等样式。

彩画多用红、黄、黑色,与蓝天白云形成对比。

板鹞上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哨子,最大的哨子称“嗡声”,用大葫芦做成,形同大木桶,发音如大提琴;小哨子用栗壳、百果壳等做成,发声尖亮。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将风筝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

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

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

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

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概述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

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

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

工艺
哨口板鹞可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汉族手工艺术珍品,而且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好似声色俱佳的空中丽人,以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间,享受人们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万千妙趣。

古人在纸鹞上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故取名风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

她的雕、扎、绘、制,凝聚了这块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他们一千多年来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间借助自然风力取得的实践知识。

制作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

形状分正方,长方、六角、八角,和由六角相联的七星,一九联等。

经过风筝爱好者的筛选,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三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鹞布上绘有龙凤、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

又如一个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鹞”,装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响,最小的仅黄豆大小,绸布缝制,绘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工笔人物画,两幅兼工带写的茶花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

其一:“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怎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妙趣万千;其二是:自雕、自扎,自绘、自书,非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风筝也。

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

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

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尢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

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长度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

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板鹞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她为装配音响设备──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

球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白果壳、栗壳、龙眼壳等)。

蚕茧用桐油浸泡后制成。

由于这些材料轻巧而脆硬,制成的“口”音质圆润响亮,为了制成各种大小的“口”,南通的风筝艺人培植了若干品种的葫芦,小的内径仅一厘米,大的内径可达五十厘米以上,这些大小各异的葫芦制成了千百种型号,各种音频的“口”,为人们巧妙地在板鹞上合理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板鹞由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放飞时对风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正常音响,这和我国北派风筝以及世界各地的无声风筝通常只需一至五级风力形成了气象条件的反差。

现状
如今南通市仍有许多风筝爱好者,有千余位技艺传承人,包括“哨口”雕刻大师,画师等。

但是目前这写能画能雕的大师均已念过半百,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值得庆幸的是,2006年5月20日,南通板鹞风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南通市的郭承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由此获得了肯定和保护。

这一风筝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艺术瑰宝,并没有真正向世人展示她诱人的风采,尽管如此,也以其精湛的工艺多次夺得好名次。

南通的哨口板鹞雕制工艺中,包含雕刻、绘绣、书法、扎搓等工艺,也包含了一定的空气动力学,精妙的音响学和气象学。

它不仅是人们欣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情调高雅,文体相融的运动器具。

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借助自然,文体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风筝热久盛不衰。

南通的哨口风筝一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工艺,一旦被世人真正了解其形声色俱佳的魅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南通市的郭承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