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jiaoan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

10.1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实验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教学方法】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
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
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
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于分子的大小,可做一个打足气的气球会逐渐变瘪的演示实验来供学生观察与思考,这个实验可在几天前先给气球充足气扎紧挂于教室内,也可让学生回家完成,通过这一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很多的猜想和结论,但分子是非常小的这一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可简要说明其原理、方法,然后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对于所测出的分子直径的计算由学生自行算出。
对于分子的数量级之多,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比喻和课后作业中的习题加以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从粒子到宇宙+宇宙深处+精品教案

【ppt14】
教师讲解:距今约50亿年前,太阳从一团尘埃气体云中逐渐诞生,现在正是它的壮年时期。
【ppt15】
教师讲解: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在衰亡的过程中会发生爆炸,爆炸后留下的物质会变成一种天体,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的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天体叫做“黑洞”。
【ppt9】
教师讲解: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扁盘。
银河系的尺度大约是1.0×105l.y.,相当于9.4605×1018km。
【ppt10】
教师讲解:随着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和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广。现在,人们能够观测到的范围达到1.37×1010l.y.。
【板书】
二、宇宙到底有多大
【ppt 11】
教师讲解:科学家发现,在这个可观测到的范围内,大约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约有1000亿颗恒星,天文学家估计,宇宙间恒星的总数可达1022个。
【ppt12】
教师讲解: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km,月球绕地球的轨道直径约为7.7×105km,从地月系统到可观测宇宙的尺度如右图所示。
【ppt13】
【ppt16】
教师讲解: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科学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实现星际航行,到其他星体上创建新的家园。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在宇宙深处,找到高等生命——人类的新朋友。
【板书】
三、开发新家园
【ppt17】例题。
【ppt 18】进行小结。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第10章 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粤沪版)

第10章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一、课程背景《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粤沪版)》第10章节为《从粒子到宇宙》,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本质、构成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微观的粒子层面,通过探索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逐渐扩展到更宏观的宇宙层面,培养学生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2.探索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理解粒子在宇宙中的重要性;3.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培养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现象和宇宙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物质的基本单位、宇宙中的物质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物质的基本单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属性–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属性2.宇宙中的物质–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粒子在宇宙中的重要性3.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星系和恒星的形成–星云和行星的形成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物质组成和结构、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知。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将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和宇宙科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和现象背后的本质。
3.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物理问题和现象。
4.图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原理和现象。
五、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对粒子和宇宙的好奇心。
从粒子到宇宙

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选择模型3: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交流与讨论: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叫分子。
1分组讨论预习题2摩擦起电的过程、原因
五、拓展与提高
探讨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和所带电荷数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
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从而揭开了人们对内部的认识。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米,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纳米=10-9米)
1、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以地球为中的“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的传世之作《天体运行论》,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宇
宙,创立了“”。
二、星空世界
自主学习,交流与讨论:
1、什么是恒星?恒星是不是静止的?
2、什么是银河系?
结论: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宇宙的形成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科学家现在认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五、拓展与提高
1总结分子运动的特点
2举例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作用力
六、课堂练习
1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水,描述并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七、教后记:
7.2静电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粤沪版物理第10章 从粒子到宇宙 全章教案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解读:该标准要求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这些内容建议用多种形式来描述原子、分子模型,如“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解读: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这里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分子的热运动,还要初步接触这种方法。
《标准》中例1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热运动外,还有对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要求。
例挖开多年堆煤的地面,会看到地面下一定深度的土层带有黑色——这表明煤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扩散到地面的土层中了。
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解读:该标准第一点是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原子核式模型。
可以通过“观看介绍物质世界的音像资料”,或通过图片、文字等了解原子核式结构。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神奇的微观世界,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该标准第二点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如19世纪70年代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管实验发现了电子,20世纪初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家们还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到了20世纪中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夸克粒子组成等等。
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其感受探索的乐趣,领悟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即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两个方面。
具体有如下内容:介绍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历程和在此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等概念,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太阳系、宇宙的结构,知道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和卢瑟福“行星模型”,知道托勒玫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宇宙模型。
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导学案

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主要涵盖了宇宙的组成、恒星与星系、宇宙的演化等知识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行星、恒星、星系等。
2. 恒星与星系:讲解恒星的构成、分类和生命周期,以及星系的形态和结构。
3. 宇宙的演化:探讨宇宙的起源、膨胀和演化过程,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恒星和星系。
2. 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掌握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宇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与星系的特征、宇宙的演化过程。
难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宇宙模型、星系图片、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演示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引导他们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引出宇宙的概念。
2. 知识讲解:介绍宇宙的组成,通过展示宇宙模型和星系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恒星和星系。
3. 例题讲解:以太阳为例,讲解恒星的构成、分类和生命周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分享彼此的发现。
5. 暗物质和暗能量:通过演示道具,让学生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并探讨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宇宙现象。
六、板书设计:宇宙的组成:行星、恒星、星系恒星与星系:恒星的构成、分类和生命周期;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宇宙的演化:宇宙的起源、膨胀和演化过程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宇宙的组成,区分不同类型的恒星和星系。
答案:宇宙由行星、恒星、星系等组成。
恒星分为恒星、白矮星、中子星等,星系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不规则星系等。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5宇宙深处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0.5 宇宙深处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⑵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⑶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⑷经历认识宇宙结构层次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太阳系的结构,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尺度,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这是上节课内容向宇宙深处的扩展,这些天文学常识虽然不是物理课的重要内容,但根据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大致了解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构成,建立宇宙结构的图景,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先通过图片呈现太阳系家族成员和银河系的形状,然后提供示意图表示出宇宙的层次和尺度,最后简单介绍恒星的演变和黑洞的产生,展望人类开发太空家园的前景。
这些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展开,符合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这些内容是传统教材中没有的,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目标。
本节教学重点: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本节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日地距离已经遥不可及,但比起银河系来还是小得很,而银河系在宇宙中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系而已,所以宇宙之大是学生难以想像的,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是困难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建议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宇宙到底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都是简单的知识介绍,可以采用阅读自学的方法。
学生一般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
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在自学时与同学互相交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⑴太阳系的结构;⑵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⑶银河系;⑷宇宙的结构、大小等。
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汇报交流时,要明确:太阳系家族的成员,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大致尺度。
对于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大致尺度,除了阅读图10-43外,应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编写口诀或顺口溜)、图形、图表、组织结构图、树形图等,描述宇宙的结构图景。
【初中物理】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苏科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想一想】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Hale Waihona Puke 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教师介绍】1608年,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八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八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八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1 理解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物质结构的理解过程;了解绝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理解物质结构的过程,使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绝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能够理解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推理、想像水平;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
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理解分子”。
二、新课教学: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理解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理解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理解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实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有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水准呢?师:(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能够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
我们看到书上,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绝大部分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四、布置作业1.学案2.同步练习册P75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2.知道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了解固、液、气三态分子的微观模型。
4.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理解自然现象本质的兴趣,领略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的美妙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有间隙并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烧杯、装有少量香水的广口瓶、滴灌、热水和冷水、红墨水、长玻璃管、酒精、铁线圈、细棉线、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写道:“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桂花开了,在很远的地方就会有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二、新课教学(一)、分子的运动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组成物体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猜想和假说:①分子不会运动.②分子是运动的.实行实验:①打开香水瓶,一会儿就会满屋生香.②进入鲜花店,香气扑鼻而来.③在无风的天气里,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逐渐远去,越来越疏散.④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总结]:上述实验中的现象都是扩散现象.扩散指的是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二)、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扩散的快慢跟什么因素相关呢?猜测:扩散的快慢可能跟组成物体的分子运动的快慢相关.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相关呢?猜测:分子运动的快慢可能与温度相关。
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总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因为分子的运动跟温度相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三)、分子之间有间隙提出问题:分子之间有间隙还是紧密地挨在一起?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量筒分别装上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将它们倒入同一个量筒中.观察它们的总体积与混合前的体积的和的大小?结论:把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一个量筒中,他们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比混合前两个体积的和小一些,说明分子之问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说明了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总结];分子间存有着间隙(四)、分子间的作用力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实验:(1)会收缩的液膜。
见图10-13.(2)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铝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如图10-14所示。
(3)不听话的活塞。
见图10-15.[总结]:物体的分子之间存有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有的,何时是引力起主要作用,何时是斥力起主要作用,与分子间的距离相关.[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有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五)、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学生阅读]: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体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有,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能够相互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化.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能够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分子又有了哪些方面的进一步理解?你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吗?你还存有什么疑惑?四、作业:P110。
2、3。
板书: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1.分子动理论(1)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有间隙(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固、液、气三态分子的微观模型。
10.3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大致了解原子结构的汤姆孙“枣糕模型”和卢瑟福“行星模型”,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支持卢瑟福”行星模型。
3、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4、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能够理解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重点:电子的发现、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验证以及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图景。
教学难点: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你知道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请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说的最小?上一节我们学了分子,分子已经很小了,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m,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能不能将这种微粒再分割呢?二、新课教学(一)分子能够再分吗[学生阅读]:化学研究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原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
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绝大部分的金属:铁、铜。
分子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但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原子的不同组合出现不同的性质。
例如:一块冰糖是什么味道?分道糖分子时还是甜的,但分到原子时就不再甜了。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二)把原子“切开”1、阴极射线实验: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