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及其发展
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

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是基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城市功能和空间利用的要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分方法。
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来划分。
根据这种方法,大城市的都市区被划分为核心城市区和郊区两部分。
核心城市区通常是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和行政区,人口密度较高,交通发达,各类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郊区则是核心城市区的外围,通常人口密度较低,有着更多的居住区、工业区和农业区。
另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功能来进行划分。
根据这种方法,都市区被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农业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商业区通常是城市的中心商业地段,集中了大量的商业机构、购物中心和办公楼。
住宅区则是人们的居住地,通常会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状况来划分成高档住宅区、中等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等不同居住水平的区域。
工业区则是城市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工厂和生产设施。
农业区则是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农业生产区。
还有一种划分方法是根据交通网络和交通廊道来划分。
根据这种方法,城市的都市区被划分为交通干线和交通节点两个层次。
交通干线是连接城市核心区和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和轨道交通线路,沿着交通干线分布着众多的交通节点,如公交站、地铁站和火车站等。
交通节点是城市的交通枢纽,集中了大量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换乘功能。
综上所述,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可以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功能以及交通网络和交通廊道等方面来进行。
这些方法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南昌大都市区

缩小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提出,落实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 区域总体发展要求,以提高江西省城镇和产业的内聚能力,缩小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保护为导向,规划形成“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水运规划方面,结合赣江尾闾工程,规划“两横一纵”的高等级航道络格局,“两横”为信江、赣江东河和 信江西大河,“一纵”为赣江。恢复抚河河道通航能力,重点推进赣江高等级航道建设 。
谢谢观看
《南昌大都市区规划(2015-2030)》提出,大都市区人口方面,至2020年,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55 万人,大都市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65%,城镇人口达到815万人;至2030年,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 14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75%,城镇人口超过1000万。
产生过程
全面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在产业、经贸、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水平,把南昌打造成为“一 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通过沪昆、京九、昌景黄等区域高速铁路络的建设,构建南昌与武汉、长沙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 的“2小时交通圈”以及南昌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一日通勤圈”,提升南昌在区域城市 络中的地位。
空间范围
南昌大都市区政策区划分图南昌大都市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南昌大都市区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的临川 区、东乡县,宜春市的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的余干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总面积 约2.3万平方公里。
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包括南昌市辖区和南昌县以及安义县的万埠、长埠、石鼻和长均等乡镇,总面积约 5090平方公里。南昌大都市区定位是江西省核心增长极、长江中游区域中心、中部地区开放发展新高地、具有国 际知名度的生态人文都市。
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

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谢让志“大都市区”一词的出现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有着密切关系。
20世纪末叶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水平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大提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独立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都必须进行实质上和有成效的联合,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文仅就“大都市区”理论问题进行如下讨论。
一、“大都市区”理论溯源18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遂对国家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及区域规划产生了浓厚兴趣。
1809年德国经济学家苗勒研究了某一区域内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和等级问题,认为“六角形”是城市空间分布的最佳结构形态。
德国经济学家寇尔和施吕特尔等人也先后研究过地表城市分布形态问题。
1933年德国著名经济家、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出版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系统介绍了他对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附近地区城市分布、功能、结构和等级问题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南德中心地体系结构表(见附表)表中左侧第一行为城市类型和级别,第7级(L)是地区首府慕尼黑,中心地数和市场区数各1个,为最高级的中心地,区域半径108公里,区域面积3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人,其中慕尼黑人口50万人;提供货物和服务2000种。
以下级别依次降低,到最低的1(M)级,服务半径、区域面积、总人口、中心地人口和服务内容均减到最少,但是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数量却最多,把整个巴伐利亚州全部覆盖起来。
在此基础上,克里斯泰勒还提出城市空间扩展的三个重要原则,即①市场原则:按此原则,由小的区域向大的区域发展,是按照K=3的系列发展,即中心地和市场区是按“3”的倍数增加的,低一级市场区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三倍;高一级中心地通过六条放射状交通线与次一级中心地相连接。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并且这些城市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城市地理和城市发展彼此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多样,因此其城市地理特点也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中国的城市分布广泛,涵盖了各个地区和地域类型。
从东部沿海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到内陆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再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如乌鲁木齐、拉萨等。
这种广泛的城市分布使得中国的城市体系更加完整和鲜明。
其次,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还包括多样的地貌类型。
中国山川纵横,有丰富的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例如,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四川盆地等都是中国城市分布的重要地貌类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地理的特点。
北方的寒冷干燥气候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挑战,而南方的湿润气候则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和水资源管理。
第二部分: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快速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首先,中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的城市则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内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其次,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大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例如,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大都市区的发展及其规划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10-1585-03大都市区的发展及其规划陆大道(中国科学院中国北京100010)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复杂的全球生产网络,并深化了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同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作用增强,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全球资本主义规则,为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
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经济全球化直接定义为“在货物和劳务贸易、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和扩散基础上,不同国家市场和生产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
”经济全球化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因素:金融资本地位的上升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生产技术与技巧迅速的跨国扩散,市场的全球化,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知识与信息的全球性迅速流动,跨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以及各国国家战略的全球化导向。
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仅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空间变化,而且也在促成社会经济新的空间表现形式。
其中,城市体系、空间组织和空间形态的变化最为明显。
经济全球化正在引起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形成全球城市体系(global urban system)、世界城市(world city)和大都市经济区。
信息化促进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
由此可导致经济和社会要素的空间重组。
信息技术驱动下企业管理模式的三种主要变化:其一,管理理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
这种变化的一个信号就是定制生产的广泛采用。
其二,管理框架从垂直分层(金字塔型)变为扁平化(流的管理)。
流的管理使企业决策者能更直接地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
其三,管理范畴从内部管理变为供应链控制。
这将导致整装厂与零部件厂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两者之间B2B电子商务将更加普遍。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外 围 县 , 指 与 中 心 县 连 接 并 满足以下条件的县:(%)至少有,’+ 的 劳 动 力 从 事 非 农 业 活 动 ;(!)县 里被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 中 心 县(市 )所 雇 佣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的%"+或至少为%""""人,或者县 里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 心 县(市 )居 住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或至少定居有%""""人,或者这
准 用 于 国 情 调 查 ,称 为 标 准 大 都 市 区 。%&’& 年 改 称 标 准 大 都 市 统 计 区 ,一 直 用 到 %&(" 年 。 这 以 后 开 始 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 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个:
%*中心市,指一个’万人以上的 中心城市或两个城市有相邻的边 界 ,其 中 一 个 城 市 至 少 有 ’ 万 人 口 , 另一个城市人口不少于%$’万。如果 两个邻近城市均达到或超过’万人 口 ,并 且 城 市 之 间 的 距 离 不 超 过 !" 英 里 ,这 两 个 城 市 将 被 划 入 同 一 个 大 都 市 区 ,除 非 这 两 个 城 市 之 间 没 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联系。
己 的 国 情 特 点 增 加 或 减 少 一 些 界 也 是!’世 纪 世 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主
定指标。
导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规模发展
日本参照英美的经验,于’*%# 到一定程度之后,聚集于城市的非
认识中国的主要城市与城市发展

认识中国的主要城市与城市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地域辽阔,涵盖了许多主要城市。
这些城市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各具特色,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的主要城市以及它们的城市发展进行介绍。
一、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例如紫禁城、天坛和长城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和一系列高楼大厦。
此外,北京连续举办了多届奥运会、亚运会和国际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二、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该城市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拥有独特的沿海风光和风土人情。
上海以其高楼大厦、现代化的都市风貌和繁华的商业街区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广州广州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岭南文化。
广州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贸易和物流方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此外,该城市还注重生态保护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四、深圳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以其快速的城市发展和高科技产业而闻名于世。
深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的投资和人才的流入。
深圳的成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典范,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成都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川菜的发源地。
该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宜人的气候而受到游客和投资者的喜爱。
成都在城市发展方面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倡导可持续发展。
此外,成都还发展了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大中小城市划分方法

大中小城市划分方法在城市划分中,通常会使用大中小三个分类划分来描述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
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水平等多个指标综合考量的结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方法。
1.大城市大城市是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
一般来说,大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规模较大:大城市的人口通常在几百万以上,甚至超过千万。
人口数量众多使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和市场潜力。
(2)经济发展水平高: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具有发达的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
(3)基础设施完善:大城市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先进,并且具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水平。
(4)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对于科技、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文化教育水平一般的城市。
中等城市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规模较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通常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力。
(2)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比较中庸,既不像大城市那样发达,也不像小城市那样薄弱。
(3)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中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比较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
(4)文化教育水平一般:中等城市虽然文化教育资源相对不及大城市,但也会有一些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和文化设施,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
3.小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相对简单、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城市。
小城市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规模较小:小城市的人口数量通常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经济活力一般较低。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低,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相对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都市连绵区——概念(周一星)
与大都市带相对应 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若干大城市 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 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 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
3.都市连绵区——条件
五个必要条件 1.两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乊间有便利交通干线作为发展
Pearl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Liaoning Pininsular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和发展,以非农指标界定都市区的方法其 局限性日益明显。
首先,非农化指标更多地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工业化水平,而不 能充分反映该地的城市化水平,更不能反映外围县以中心城市之 间的关系。特别是我国的城市化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珠三角、 长三角等地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如2000年长三角 苏锡常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均不到60%,而非农产值比重高达80 %以上。因此,用非农指标方法界定的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会存 在偏高的估计。 其次,该界定标准没有反映一个地方外来流动人口的情况,导致 对该地常住人口的低估。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 地域复合体。
这一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 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提出来的。 戈特曼选择了古希腊时代建立的一个理想中非常大 但从未发展到这么大的城市的名字megalopolis(意 即非常大的城市)来称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人口超过3000万的超级大都市区。
662.1 829.9 987.1
1143.3 1211.2 1267.4 1299.9
130.7 144.2 191.4
301.9 351.7 459.1 542.8
19.7 17.4 19.4
26.4 29.0 36.2 41.8
Six phases: a brief development, fluctuation, stagnation, interim, rural urbanization, rapid development.
4.城市群
没有界定指标,划分范围太大,空间尺度 不明确
英文译名“urban agglomerations”,在国际上 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集聚体。
我 国 三 大
城 市 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包括广州、深圳为 龙头的两个副省级 市和珠海、佛山、 江门、东芜、中山 五个地级市以及惠 州的惠城区、惠阳 市、博罗市、惠东 县和肇庆的端州区、 鼎湖区、高要市、 四会市。
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规模也在迅速增加, 但如何衡量中国城市的规模却成为中国城市研究中的新 问题。 中国城市是一种行政区,其中的大城市由城市化的市区
和农村地区(县)组成。因此,中国城市规模的分级一 直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这一指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 50万人以上的城市称之为大城市,20万人至50万人之间 的城市称之为中等城市,人口少于20万人的城市称之为 小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一指标已不能 真实反映中国城市的规模。
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提出的 世界性大都市带(ecumenppolis
在1970年曾大胆推断,100年以内由于交通 和通讯手段的改善,城市动力场会不断扩 大和延伸,以前相对独立的大大小小的城 市动力场会逐渐合幵成一个复杂系统,使 几个大都市带互相联结,形成一种由许多 大的城市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 的城市地域空间,幵称乊为世界性大都市 带(ecumenppolis)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区分布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区分布
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大都市分布区
5 结论
采用“五普”数据对中国大都市区进行了界定,得到2000年我国大 都市区发展的基本格局。总体看来,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已初具规 模,已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是,由于2000 年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总体而 言,当时中国大都市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和 大城市的集聚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大都市区的发展。可以预见, 大都市区在未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都市区的空间分布
中国大都市区的规模分布特征
表4 中国大都市区等级规模分布(2000年)
大都市区等级规模
Ⅰ级 500万 Ⅱ级 200~500万 Ⅲ级 100~200万 Ⅳ级 50~100万 总 计
全国
8 18 29 62 117
东部
7 8 17 28 60
中部
1 5 7 24 37
西部
0 5 5 10 20
3、 用“五普”数据界定中国大都市区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城乡人口划分和城市化地区 进行了新的界定。 首先,常住人口的居住时间定为6个月以上,从而将大量的外来流动 人口纳入到当地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 其次,在城市化地区界定时采用了人口密度指标:若市辖区人口密 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则视为城市化地区,其所有人口都计入城 市人口;若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则以市域内的街道人口 为城镇人口。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
区、县区位类型 人口性质 都市区中的性质
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
全部为城镇人口
城市人口占60%以上 大部分为农村人口
中心市
外围县 非大都市区
界定结果
2000年,在全国263个辖区城市中(含4个直辖市),共 有94个城市的市区人口达到大都市区“中心市”50万人 的标准。 其中50个城市具有大都市区的完整结构,即拥有中心市 和外围县。 另有44个城市属于无外围县的都市区,即只有人口达50 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没有符合要求的“外围县”,其主 要原因是这些城市下辖的区县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不足 1500人/平方公里,且城市化水平低于60%。
2000年,中国117个大都市区的总人口为1.99亿,占全国总人口12.43 亿的16.1%,大都市区内的城市人口为1.67亿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 的37.2%。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区有53个,总人口为1.55亿人,占 全国总人口的12.5%。和美国比较,后者1990年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
区有40个,占全国人口比例高达51.5%。
大都市区的区域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都市密集区
人口数量 500万 人口数量 200~500万 人口数量 100~200万 人口数量 50~100万
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 东莞、佛山
中山
珠海、惠州、江门
长江三角洲 上海 京津冀地区 北京、天津
杭州、南京
苏州州 秦皇岛、
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戈特曼,1989年)
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以洛杉矶为中心中心,向南 到圣迭戈,向北一直延伸到圣弗朗西斯科一带。“圣 圣”(San-San)。
巴西南部沿海大都市带。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一带 。 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大都市带。以米兰、都灵、热那 亚三角区为中心,向南延伸至佛罗伦萨,向西延至法 国的马赛。
定义: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 密集地域系统。由戈特曼1957年考察了美国东北部的巨 大城市密集区后提出。 Megalopolis是二战后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新阶段在地域空间形态上的反映。
六大都市带
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的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天津
武汉 佛山
6374061
5623224 5337709
昆明
长春 青岛
3055015
2865599 2720972
沈阳
成都
4563481
3948867
太原
杭州
2558382
2451319
4、中国都市区发展现状及空间特征分析
中国大都市区的总体特征
按上述方法界定,2000年全国大都市区共有117个,约占全国设区城 市数的43%,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和地级市113个。除西藏首府 拉萨外,其他所有省会城市均达到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这充分说明 我国大都市区发展已初具规模。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多核心 交通走廊 密集的交互作用 规模特别庞大 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六大都市带(戈特曼,1989年)
美国东北部波士华 美国芝匹兹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1995
4.城市群(姚士谋)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 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 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 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 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 发展着城市个体乊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 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但这种观点没被普遍接受,贝里 (B.J.Berry)就认为,人类正从机械时代 进入电子时代,尽管大都市中心将变成高 度一体化的通讯网络中心,实际的优势可 能增加,但实际的发展速度将放慢,大都 市带以外的具有高度舒适环境的较小中心, 借助发达的电子通讯网络,将获得更快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