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复的奥妙》教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重复的奥妙(教案)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重复的奥妙(教案)

教案:重复的奥妙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重复的概念,学会识别和描述重复的图案,并能够创造自己的重复图案。

学生将通过观察、描述和创作等活动,深入探究重复在数学和艺术领域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和描述重复的图案。

2. 能够理解重复的规律和特点。

3. 能够创造自己的重复图案。

4. 培养观察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复的规律和特点。

2. 创作自己的重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1. 图片素材:重复图案的图片。

2.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3. 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重复图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重复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重复的概念,解释重复的规律和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重复的规律和特点。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重复图案的图片,用剪刀将其剪下。

2. 学生使用胶水将剪下的图案粘贴在画纸上。

3. 学生根据重复的规律和特点,创作自己的重复图案。

四、展示和分享(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板书重复的奥妙板书内容:- 重复的概念- 重复的规律和特点- 创作自己的重复图案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重复图案,并用画笔画下来。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重复的短文,描述自己对重复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描述和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重复的奥妙。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机会锻炼观察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实践。

重点关注细节:教学过程补充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重复”的奥妙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重复”的奥妙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重复的奥妙(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认识重复的概念。

2.学生能够识别和找出一段序列中的重复部分。

3.学生能够应用重复的思想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重复的概念。

2.教学难点:识别和找出一段序列中的重复部分。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重复的概念,认识它的应用场景,以及通过解决简单问题来应用重复的思想。

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重复的奥妙”,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重复。

然后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重复的概念:“小明每天都要吃早餐,早餐包括牛奶、面包和鸡蛋。

小明这个月一共吃了30顿早餐,问他吃了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这个例子体会到重复的思想。

步骤二:重复的概念1.教师将“重复”的概念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理解。

2.给出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实际感受到重复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步骤三:找出重复教师给出一段序列,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重复部分,例如:1 2 3 4 1 2 3 4 1 2 3 4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分享他们找到的结果。

步骤四:应用重复1.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重复的思想解决,例如:–“有一辆车刚开始行驶的时候,速度是10km/h,每过5秒钟速度就会增加2km/h,问这辆车行驶了多久时速度会达到50km/h?”–“一个班级5天作业一次,每次有2道数学题和3道语文题,一个学期有14周,问这个班级这个学期共做了多少道语文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并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答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语言、图片、故事等方式讲解知识点。

2.听说练习:通过口语表达和思维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互相交流: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加强互相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在讲解重复概念时,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其基本特点。

2.在找出重复部分时,学生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重复的规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重复”的奥妙》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重复”的奥妙》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重复”的奥妙》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重复”的奥妙》,这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一章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第二章“重复”的奥妙,具体包括两个小节:“重复的图案”和“重复的节奏”。

在这一章中,学生们将会通过观察和创造重复的图案和节奏,理解重复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重复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创造简单的重复图案和节奏,并能够理解重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重复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创造简单的重复图案和节奏。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重复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重复图案的图片和一些重复节奏的音频资料,以及一些画图的工具,如彩笔、剪刀等。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重复图案的图片,如瓷砖、壁纸等,引导学生们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 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重复的定义和特点,并解释重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艺术等。

3. 实践:学生们将会分组合作,通过剪贴、拼接等方法,创造自己的重复图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包括重复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以及一些示例图案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个重复图案,并写一段话解释重复的概念。

2. 请学生们找一些生活中的重复节奏,如音乐、脚步声等,记录下来并写一段话解释重复的概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们对重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识别和创造简单的重复图案和节奏,并能够理解重复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创造更多的重复图案和节奏,加深对重复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重复”的奥妙》这一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我选择了第二章“重复”的奥妙,包括两个小节:“重复的图案”和“重复的节奏”。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复”的奥妙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复”的奥妙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复”的奥妙教案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于二年级数学下册“重复”的奥妙教案的详细描述。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重复》,主要内容包括重复现象的定义、重复图形的特征以及如何找出重复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重复现象的含义,能够识别和描述重复图形,找出重复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重复现象的含义,能够识别和描述重复图形,找出重复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重复图案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如衣服上的花纹、地板的图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案的特点,从而引出重复现象的概念。

2. 知识讲解利用PPT或者黑板,详细讲解重复现象的定义,以及重复图形的特征,如重复的图形形状、大小、颜色等。

3. 例题讲解通过PPT或者重复图案卡片,展示一些例题,如重复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图案的规律,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4.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找出给定图案的规律,并画出重复的图形等。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重复现象的定义、重复图形的特征以及找出重复规律的方法。

6.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重复现象的定义、重复图形的特征以及找出重复规律的方法。

7.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出下面图案的规律,并画出重复的图形。

图案1:一个红色的三角形,后面跟着两个蓝色的三角形。

图案2: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后面跟着两个黄色的正方形。

答案:图案1的规律:每个红色三角形后面跟着两个蓝色三角形,重复两次。

图案2的规律:每个绿色正方形后面跟着两个黄色正方形,重复两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重复现象的含义,识别和描述重复图形,找出重复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重复”的奥妙。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二年级下册》,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4章第3节,主要学习了重复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重复的含义,学会用重复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重复的概念,学会用重复的方式解决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重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教材、PPT、实物模型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答案。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重复的概念,例如:“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给他准备早餐,连续三天,每天的早餐都有一样的食物,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重复’”。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找到的重复规律,并解释这些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生掌握了重复的概念和应用之后,我会给他们发放练习题,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复的奥妙1. 概念:重复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多次出现。

2. 应用: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和模式都可以通过重复来表示。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找出生活中的一种重复现象,并用数学的方式描述出来。

答案:例如,一个星期七天,每天都要上学,这是一种每天重复的现象,可以用数字1到7表示每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重复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重复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的方式去描述和解决。

这节课,我希望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复”的奥妙至关重要。

一、引入实践情景我选择了一个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小明的妈妈连续三天给小明准备相同的早餐——来引入重复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重复”的奥妙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重复”的奥妙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重复”的奥妙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重复”的奥妙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章第二节:“重复”的奥妙。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复的意义,学会用重复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重复的概念,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重复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用语言和图形表达重复的规律,提高语言表达和图形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重复的概念,学会用重复的方式解决问题。

难点: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用语言和图形表达重复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作业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PPT上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如斑马线的图案、窗帘的花纹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我会用PPT展示一些重复的图案,如重复的方块、重复的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 讲解:我会用黑板和粉笔,以实际的例子来讲解重复的概念,如我会画一个正方形,然后重复画三个,让学生看出它们是重复的。

4.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重复的方式解决问题,如给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重复画三个。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方形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并用彩笔把它们画下来。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他们认为的重复现象,如斑马线、窗帘等。

2. 请学生用重复的方式,画出一个自己的图案。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重复的方式画出一个图案,如重复的圆形、方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学生对重复的概念的理解程度,看是否需要再次讲解。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重复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尝试用重复的方式,创作一个自己的图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图形感知能力。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重复”的奥妙(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章节。

主要围绕对“重复”概念的理解、应用和探索,通过具体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并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重复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重复”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重复现象,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复”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

2.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重复现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具模型。

2. 学具: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重复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复”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活动一: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

4. 活动二:学生动手操作,制作重复图案,体会重复的美感。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重复”概念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与重复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重复的奥妙2. 内容:重复的概念、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重复现象。

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重复现象,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

2. 制作重复图案,体会重复的美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重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重复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重复的奥妙》(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案:《重复的奥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重复现象,包括图形、数字、字母等在不同排列中的重复,以及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和总结重复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理解简单的重复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重复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发现和理解重复现象中的规律。

2.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重复规律。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图形、数字、字母等物品,如:小卡片、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如:斑马线的图案、窗花的图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板书:“重复现象”。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形、数字、字母等物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重复规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复现象。

3. 实例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具体的重复现象,如:瓷砖的图案、衣服的花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重复规律。

教师板书:“重复规律”。

4.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重复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强调重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重复现象、重复规律板书设计:重复现象重复规律----------- ----------斑马线图案瓷砖图案窗花图案衣服花纹...... ......七、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重复现象,总结重复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复的奥妙》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

(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感受规律,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学法指导:
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重复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国56个民族,其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人们正在蒙古包前载歌载舞,多欢乐的场面呀!
师:仔细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完整。

他是怎么做到的?
生:他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的。

师(小结):对。

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看,就能把图上的内容不遗漏不重复地说完整了。

二、表示规律。

(一)语言描述规律
1. 师:再看看,除了图上这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瞧这小眼睛多尖呀。

不光发现了彩旗还发现了插旗子的规律是按照两面红,一面蓝,两面红,一面蓝这样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对吧?
师:它是怎样重复出现的?几面旗子重复一次?我们就把它看作一组,重复几次就是重复几组?一组中第1面第2面都是红旗,第三面都是蓝旗。

这就是彩旗重复排列的规律……”
师:“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图上还有哪些物品的摆放也是有规律的?”请像这样说:“我发现()它是这样排列的()”。

(二)表示规律
1.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现在老师想把这
些图上的规律在纸上表示出来,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它们排列的规律?你能帮帮我吗?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吧”“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来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如果想好了,就在手中的白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独立思考,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

(画实物图、文字、图形等)
(3)展示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画图”“文字”“图形”
师:同学们想出来这么多的表示方法真了不起!想不想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表示的?瞧,他也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示的,我们想到一块了。

不过,睁大眼睛了,发生了一点点的小变化,他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一大一小一大一小的灯笼的排列规律。

(4)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表示方式,咱们比较一下,你觉得这些表示方式怎么样?”
师小结
孩子们大家通过画图、文字、图形这些方式表示,规律的呈现方式就更加简洁。

我们就是要追求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

2.表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贴图片)
师:图上有那么多的规律,可是我们只表示了灯笼的规律,
现在我们分组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其他事物的排列规律好吗?开始吧!
(1)自主表示其他规律。

(第一组:队伍;第二组:彩旗;第三组:气球;第四组:花盆;各组表示完再表示草地上花的排列规律。


(2)教师巡查,并找出每种规律的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表达方式
师:分享的时间又到了,(推理能力)请把笔放下,看过来,一一出示学生作品,猜一猜他表示的是什么的规律?(各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适时比较同一物品不同的表达方式)
3.了解符号和数字的表示方式。

(1)师:“在你们表示的时候,老师也表示了一些物品的规律。

想猜猜吗?”
(2)出示两种表示方式
a.√√××√√××√√××……(花盆、花的颜色)
b.112 112 112 112……(气球、旗子)
师:“猜猜我表示的是什么?”
师:这一个小符号不仅可以表示花盆的规律,还可以表示花的颜色的规律。

谁来说说我是采取什么方式表示的?引导学生说并板书“符号”“数字”(文字、图形、字母、符号,逗号句号,不同颜色的图形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令人啧啧赞叹)
(三)找出规律重复的特点,并根据规律进行推理。

师:看来我们不仅用画图、文字、图形表示规律,还可以用符号和数字的方式表示规律,不同的图,表示方式不相同,他们的规律各有特点,那么规律之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吗?
1. 想一想: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是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
2. 师:它们又是怎样重复的?
3.说一说:你能把图中的规律再继续往下说一说吗?
(1)像这样再挂一些灯笼,下一盏是什么样的灯笼?为什么?
(2)接着再插一些小旗,下一个应该插什么样的小旗?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3)如果继续摆一些花,下一盆应该是什么样的花,再下一盆呢?第34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为什么?
(四)动手实践、创作规律
师:学到这,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规律呢?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答题卡涂色,任选一题
生:独自创作(配乐)
师:都创作好了,谁来说一说?
学生上台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创作的很好,都是小小发明家。

好,表扬自己一下。

(拍手)
师:咦,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再来做个拍手游戏吧: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再来跺跺脚。

全班做两遍并寻找规律。

三、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图片)
1. 课件出示
“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


(1)今天是星期六,7天以后又是星期六,这样重复的。

(2)音乐课上,我们打的节拍,蹦擦擦、蹦擦擦……
(3)我们每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这样四季重复的。

(4)我们的属相都是按照鼠、牛、虎、兔……这样12年重复一次的。

2.学生自己举例子。

(日历、年份、月份等)
提问:像这样重复的现象,你还能再举一些列子吗?
生:每天都有白天黑夜的规律,
生:天上月亮的出现也有规律。

生:数字是有规律的,如:1、2、3、4、5、6……他们是按一个单数一个双数的规律出现的。

四、规律的启示
师:聪明的人们也从中受到许多启示,把这些规律运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多么美妙的生活。

请欣赏规律的美。

五、课堂总结。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长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和其中隐藏的奥妙(指板书:奥妙)。

现在回头来再看这幅图,和你刚上课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师:大家真的长了一双慧眼。

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吧。

【例题】已知RO 32-有32个电子,则R 的质子数为:R+8×3+2=32 十四、化学方程式和计算
1、计算
在进行计算之前必须先检查以下几项,否则所有的计算都是徒劳!
①化学式写正确②方程式要配平③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步骤:⑴解、设⑵化学方程式⑶找已知物和未知物、算相对分子质量⑷列比例⑸答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为例:
质量比等于 2KClO 32
MnO △ 2KCl + 3O 2 ↑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 245 149 96
①微观意义:每2个氯酸钾分子,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 氯化钾分子和3个氧分子
②宏观(质的)意义: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量的意义: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149份
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注意:“+”不能读成“加”,“=”不能读成“等于”要读为“生成”。

3.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有水生成 有CO 2生成(各写两个)
化合反应 2H 2 +O 2
点燃2H 2O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其他反应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指定部分的质量分数=物质总质量
指定部分的质量×100%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x 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某元素的质量×100%
4.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
×100%=
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纯度、百分含量)
5.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6.个数关系和质量关系的关系式:
个数关系 n个A粒子 ~ m个B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