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类古籍医案及论述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1、医经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类经灵素节注类编内经博议内经评文内经知要难经医经原旨2、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撮要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方论备急千金要方洪氏集验方华佗神方急救便方集验方经验丹方汇编奇方类编奇效简便良方千金翼方仁术便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删补名医方论圣济总录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头歌诀退思集类方歌注外台秘要卫生易简方文堂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品方医方考证治准绳•类方肘后备急方4、伤寒、金匮敖氏伤寒金镜录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类证活人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大白伤寒发微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捷诀伤寒九十论伤寒六书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寻源伤寒医诀串解伤寒总病论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曹仁伯医案论程杏轩医案丛桂草堂医案丁甘仁医案仿寓意草古今医案按湖岳村叟医案花韵楼医案洄溪医案旧德堂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凌临灵方马培之医案名医类案三家医案合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孙文垣医案王氏医案绎注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许氏医案续名医类案也是山人医案一得集寓意草张聿青医案醉花窗医案6、医话对山医话景景医话冷庐医话柳洲医话塘医话友渔斋医话止园医话7、妇儿保婴撮要产宝产鉴达生编儿科萃精儿科要略妇科秘方妇科问答妇科玉尺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广嗣要语活幼心书济生集济阴纲目家传女科经验摘奇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宁坤秘笈女科撮要女科经纶女科精要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旨要女科指要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胎产秘书胎产心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宜麟策婴童百问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切要幼科释谜幼科心法要诀幼科折衷幼幼集成幼幼新书育婴家秘张氏妇科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竹林女科证治竹泉生女科集要8、诊断濒湖脉学察病指南察舌辨症新法临症验舌法麻科活人全书脉经脉诀汇辨脉确脉因证治脉症治方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经八脉考时病论歌括新编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诊家枢要诊脉三十二辨诊宗三昧诸病主病诗9、养生陆地仙经女丹合编选注养生秘旨10、杂著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包氏喉证家宝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心书辨证录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褚氏遗书此事难知刺灸心法要诀丹台玉案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跌打秘方跌损妙方读医随笔冯氏锦囊秘录傅青主男科格致余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医彻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顾松园医镜归砚录韩氏医通喉科秘诀喉舌备要秘旨回春录急救广生集集验背疽方焦氏喉科枕秘金疮秘传禁方金针秘传经络考经络全书经验麻科景岳全书救伤秘旨肯堂医论口齿类要类经图翼类证治裁厘正按摩要术理虚元鉴立斋外科发挥疠疡机要临证实验录刘河间伤寒医鉴刘涓子鬼遗方秘传眼科龙木论明医杂著明医指掌目经大成内外伤辨脾胃论普济方•针灸奇症汇青囊秘诀全生指迷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儒门事亲痧胀玉衡痧疹辑要伤科补要伤科大成神应经审视瑶函慎疾刍言慎柔五书石室秘录时病论市隐庐医学杂著寿世保元寿世传真寿世青编松峰说疫孙真人海上方痰火点雪痰疠法门推拿抉微推求师意外经微言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启玄外科十法外科枢要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万病回春卫生宝鉴温病条辨温病正宗温病指南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疫论吴医汇讲洗冤集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校注医醇賸义形色外诊简摩性命要旨虚损启微轩岐救正论血证论研经言眼科秘诀眼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养生导引秘籍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医碥医法圆通医贯医林改错医门补要医门法律医述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读书记医学纲目医学启源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医学源流论医学摘粹医学真传医学正传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医原医旨绪余医宗己任编医宗金鉴异授眼科疫疹一得银海指南饮膳正要尤氏喉科秘书尤氏喉症指南杂病广要杂病治例增订十药神书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张氏医通针灸甲乙经针灸素难要旨针灸易学针灸资生经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证治汇补证治心传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症因脉治知医必辨质疑录中藏经中风论中国医籍考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重订广温热论重订灵兰要览重订囊秘喉书重庆堂随笔周慎斋遗书诸病源候论专治麻痧初编子午流注说难。
古代名医医案

古代名医医案(虚证)一、xx病入膏肓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未至,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十年》二、xx昏睡五日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
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
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俱,于是召扁鹊。
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
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
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
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其令而国男女无别。
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
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淆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
居二日半,简子寤。
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又罴来,我又射之,罴死。
帝甚喜。
赐我二笥,皆有副。
见吾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xx也以赐之。
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
赢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
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史记·扁鹊列传》)三、xx诊xxxxxxxx,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
居三日,见xx,谓曰:“服汤否?”xx曰:“已服。
”xx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言。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针灸甲乙经》序)四、xx幻视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
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食顷,变为观世音。
之才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
”即处汤方,服一剂,便觉稍远,又服,变成五色物,数剂汤,疾竟愈。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脉空弦,腹中急痛,肝病也。治肝不应,治脾亦良法也:
粗桂枝一钱,没药五分,白芍二钱炒黄,甘草一钱炒黑,琥珀一钱,饴糖钱半。
骨小肉脆,本非松柏之质;补泻温凉杂投,岂是济生之术?幸能食便实,秋令尚可扶持。然破(月困)脱肉,侧眠经阻,医者犹然梦梦,何也?仆老不谈医,聊书数语,并拟一方:
熟地、炙草、当归、生左牡蛎。
独术膏,先用十斤可也。
真气已漓,病何能愈?有愈之方者,其仙乎:
归芍六君去甘草,鲜桑枝煎汤代水。
此太阴被湿气熏蒸,无清肃之权,木无畏,右肩臂渐显不仁之象。曲蘖伤生,而尚甘之,我不解也:
生米仁、鲜芦核、生地、嫩桑枝、白归身、赤芍。
人身之脉,胸走手,腹走足,八十丈周于一身。未有沉寒筋之损而不及于下者,先后异时,为患则一。非鲍姑之艾,文伯之针不能愈。内服八味汤可也:
中医瑰宝苑
中医古籍大全-一瓢医案
清·薛 雪生白著
清·吴金寿子音篡
建档:juzhuo
--------------------------------------------------------------------------------
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炽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生地、沙参、地骨皮、麦冬、金石斛、生鳖甲。
旋覆花、木瓜、生谷芽、炙草、代赫石、白芍、糯米汁。
病更节后,医历多人,朝张言热,暮李论寒。脏腑各有受盛,运气各有翕辟。渺尔一躯,遍尝补泻,不病亦病矣。宜守正持法,幸勿好大喜功:
当归建中汤。
脉弦劲如循刀刃,全无冲和之气。水气太过,金令不及。从后来者,谓之贼克。苟非致太和之气,以消乖戾,必至阴失潜藏,阳无所倚。履霜坚冰至,岂可不未雨而绸缪乎?老子云:"齿刚则折",殆其是也。切嘱切嘱。此方存之,期于左券。
古代医案精选

古代医案精选
在古代,医学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许多医案都被记录下来,成为了后人宝贵的财富。
以下是几例古代医案的精选:
1. 邹衍治疗狂妄症
南朝梁代的邹衍是一位著名的医师,他曾成功治疗过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其中包括一名患有狂妄症的病人。
他用各种中药熬成一种特殊的汤药,每天让病人喝三次,经过数月的治疗后,这位患者发烧退了,耳聪目明,病情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2. 孙思邈治疗瘟疫
唐朝著名医师孙思邈曾经挽救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
他用灵芝、茯苓、黄芪、桂枝等中药调制成一剂特殊的汤药,每天给病人喝,同时还将病人分开隔离,确保疫情不再扩散。
最终,经过数月的治疗和隔离,疫情得到了彻底的控制,人们得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3. 魏思治疗牛皮癣
清朝时期,医生魏思创造了一种新的治疗牛皮癣的方法。
他将鹅肝做成糊状,再加入一些中药,如雪莲、天麻等,涂抹在患处。
每日涂抹一次,大约一个月后,病情就会有所缓解。
经过数个月的继续治疗,病人的牛皮癣得到了完全治愈。
以上是一些古代医案的精选,这些医案的成功治疗,为后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也证明了中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古今医案按(三)

古今医案按(三)伤风江少微治黄三辅.年逾四旬.醉饮青楼.夜卧当风.患头痛发热.自汗盗汗.饮食不进医治十余日罔效.诊得六脉浮洪.重按豁然.此饮酒当风.名曰漏风.投以白术、泽泻.酒煎服而热退.汗仍不止.心口如水.此思虑所致.与归脾汤加麻黄根、桂枝.十服而愈.头痛不已.用白萝卜汁吹入鼻中.立止.张路玉治沈懋甫仲子.年十七.每伤风.即吐血梦泄.此肝脏有伏火.火动则招风也.盖肝为藏血藏魂之地.肝不藏则血随火炎.魂不宁则精随梦泄.遂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四剂而表解血止.桂枝汤主和营散邪.加龙、牡以镇肝安魂.封藏固则风不易入.魂梦安则精不妄动矣.若以其火盛而用知、柏之属.鲜有不成虚损者.震按伤风是轻病.然有伤风不醒即成痨之说.今人犯此者甚多.大约喜于色欲及常多梦泄之辈.内经谓劳风法在肺下.太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如脓.不出则伤肺死.盖引精者肾脏充固.太阳引少阴以内守而自为外拒.邪从痰出.不致内留伤肺也.不精即冬不藏精之义.肾脏亏乏.太阳馁而无援.邪留难去.伤风所由不醒也.昧者峻用发散.不知人愈虚.邪更易入也.或竟用滋补.不知邪未清.补之适以助长也.此中之权衡.在于医者.此际之调理.在于本人耳.〔附伤风戴阳症〕石开晓病伤风咳嗽.未尝发热.自觉急迫欲死.呼吸不能相续.西昌诊之.见其头面赤红.躁扰不歇.脉亦豁大而空.谓曰.此证颇奇.全似伤寒戴阳症.何以伤风小恙亦有之.急宜用人参附子等药.温补下元.收回阳气.不然.子丑时一身大汗.脱阳而死矣.渠不信.及日落.阳不用事.愈慌乱不能少支.忙服前药.服后.稍宁片刻.又为床侧添同寝一人.逼出其汗如雨.再用一剂.汗止身安.咳嗽俱不作.询其所由.云连服麻黄药四剂.遂尔躁急欲死.然后知伤风亦有戴阳证.与伤寒无别.总因其人平素下虚.是以真阳易于上越耳.中寒吴球治一人.暑月远行.渴饮泉水.至晚以单席阴地上睡.顷间.寒热.吐泻不得.身痛如刀刮.医曰.此中暑也.进黄连香薷饮及六和汤.随服随厥.吴诊其脉细紧而伏.曰.此中寒也.众皆笑曰.六月中寒.有是事乎.吴曰.人肥白.素畏热.好服黄连及益元散等凉剂.况途中饮水既多.又单席卧地.寒邪深入.当以附子理中汤.大服乃济.用之果效.震按中寒一门.喻嘉言论之最精.然此证易辨.无甚诡幻.惟内寒外热格阳戴阳者.不可认错.此又当于伤寒门细研之.盖中寒与伤寒不同也.类案载一木商.久立风雨湿地.衣服尽濡.患寒热交作.遍身胀痛.欲人击打.莫知为何病.服药罔效.忽思烧酒.热饮数杯觉快.数饮至醉而愈.可见中寒之易治矣.又载吴御医治富翁中寒.用生附子三枚.重三两.作一剂.他医减半进之.病遂已.吴复诊.已知之.曰.何减吾成药也.吾投三枚.将使活三年.今止活年半耳.后年余.复发而卒.此等邪说.殊不可信.夫药以治病.中病即止.太过则变生他病矣.是人服附子枚半.病已愈.则不宜多至三枚也.若必须三枚.则枚半未能愈其病也.乃云吾投三枚.使活三年.是以之延年.非以之治病.何不投三十枚.俾活三十年乎.伤寒许学士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翌日脉尚尔.其家索发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乎医者当察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临时.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附南史〕范云初为梁武帝属官.时武帝有九锡之命.云忽感伤寒.恐不得预庆事.召徐文伯诊视.问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正恐二年后不起耳.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地.布桃叶.铺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扑之.翌日遂愈.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不顾表里.不待时日.欲速愈者耶.故书此为戒.一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潮热.两手撮空.直视喘急.更数医矣.许曰.此诚恶候见之者九死一生.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况已经吐下.难于用药.勉强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脉弦.则可生.乃与小承气一服.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或问曰.下之而脉弦者生.此何谓也.许曰.仲景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承气汤主之.予观钱氏直诀云.手循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此症在仲景列于阳明部.盖阳明者胃也.肝有热邪.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汤泻之.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克.所以有生之理也.〔附〕楼全善曰.尝治寻衣撮空.得愈者数人.皆用大补气血之剂.唯一人兼振脉代遂于补剂中加桂二分.亦振止脉和而愈.一人病伤寒.初呕吐.俄为医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许诊之.曰.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曰.既吐复下.宜重虚矣.白虎可用乎.许曰.仲景云.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盖始吐者.热在胃脘.今脉洪滑.口大渴.欲饮水.舌干燥而烦.非人参白虎不可也.一人病伤寒.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以小柴胡与之.不除.许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三服而病除.一人太阳症.因发汗不止.恶风.小便数.足挛急.屈而不伸.脉浮而大.许曰.此证在仲景方中有两条.大同小异.一则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一则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一属漏风小便难.一属有汗小便数.不可混治.此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一舟子伤寒发黄.鼻内酸痛.身与目如金.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欲用茵陈五苓.许曰.非其治也.小便和.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今眼睛疼.鼻酸痛.是病在清道中若下大黄.必腹胀为逆.宜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一武官为寇执.置舟中板.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鬲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许诊之.曰.太阳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此仲景法也.命令医者治此药.一啜喘定.再啜热缓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未尝用仲景方.不知其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延滞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小柴胡汤.许曰.小柴胡已迟.不可行也.惟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或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许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遇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妇人平居.血藏于肝.未受孕则下行为月水.既妊则中蓄以养胎.已产则上壅以为乳.皆此血也.今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也.震按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词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惜限于卷帙.不能全录.留此数则.以窥一斑.项彦章治一人.病发热.恶风自汗.气奄奄勿属.医作伤寒治.发表退热而益剧.项诊其脉.阴阳俱沉细.且微数.以补中益气进之.医曰.表有邪而以参补之.邪得补而愈甚必死此药矣.项曰.脉沉.里病也.微数者.五性之火内煽也.气不属者.中气虚也.是名内伤.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饮以前药而验.震按名医类案有内伤一门.此条亦在其内.但予细观诸案所叙病证.皆与伤寒仿佛.则其病之为伤寒为内伤.惟在医者之能辨耳.非另有一种情形也.东垣内外伤辨.殊不足凭.诸案皆以脉为辨.大抵内伤之脉.皆虚大无力.或微数无力.其药不外补中益气汤甘温为主有风寒加入表药.有停滞加入消导.有火亦加一二味凉药.无他奇巧.故今采取数条.编入伤寒温暑各门.删去内伤.免滋眩惑.外感风寒者伤其形.故曰伤寒.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者伤其气.故曰内伤.此言受病之原也.及其为病.一般发热头疼恶风恶寒.甚则痞闷谵妄岂可就其述病原而作凭据.医者见得真.乃能分晰之曰.彼是伤寒.此是内伤.亦如伤寒一门为虚为实.为热为寒.头绪纷纭.听人审辨.故区而别之.不若汇而参之之有所得也.李东垣治西台椽葛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遂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之故.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宜用温药之升阳行经者.或难曰.误用大寒.若非大热.何以救乎.李曰.本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果如其言而愈.震按东垣所谓温药之升阳者.想即桂枝、干姜、细辛、川芎、羌、防、升、柴之类耳.误于寒药而不急救以热药.有此一法.冯内翰之侄栎.年十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下之.东垣诊之脉虽七八至.按之不鼓击.内经所谓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与姜附之剂.汗出而愈.〔附〕刘宗浓曰.此与王海藏治狂言发斑.身热.脉沉细.阴症例同.东垣又有治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为火郁于内.逼阴内外.名阳盛拒阴.用苦寒下之者.此水火征兆之微.脉证治例之妙也.王海藏治侯辅之病.脉极沉细.内寒外热.肩背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王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执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二十余两.乃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内约半斤.其疾全愈.侯公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也.〔附〕准绳载一人.伤寒七八日.服凉药太过.遂变身凉.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头温暖.诊其六脉沉细.昏沉不知人事.亦不能语言.状似尸厥.遂用人参三白汤.加熟附子半枚.干姜二钱.服下一时许.斑色渐红.手足渐暖而苏醒.然黑斑有因余热不清者.又当以黄连解毒.竹叶石膏汤调之而愈.罗谦甫治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间.赴大都.路感伤寒证.邀罗治之.两手脉皆沉数.外证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反侧不安.大便闭结.此证乃热深厥亦深.变成狐惑.其证最急.询之从者.曰.自初病感冒至今.服发汗药.汗出极多.渐至于此.罗曰.平昔膏粱.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故大便难也.急以大承气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愈.〔附〕准绳载一妇人.狐惑声哑.多眠.目不闭.恶闻食臭.不省人事.半月后.又手足拘强.脉数而微细.先与竹沥、姜汁一盏服之.忽胸中有汗.肠鸣.即目闭省人事.遂用参、术、归、陈.入竹沥、姜汁饮之.五六帖而愈.震按同是狐惑证.虚实不同如此.故并录以便参考.浙东宪使曲公病.召沧洲翁吕元膺往视.翁察色切脉.则面带阳气.寸口皆长而弦.盖伤寒三阳合病也.以方涉海.为风涛所惊.遂血菀而神慑.血为热所搏.吐血一升许.且胁痛烦渴谵语.适是年岁运.左尺当不应.其辅行京医.泣告其左右曰.监司脉病皆逆.不禄在旦夕.家人皆惶惑无措.翁曰.此天和脉.无忧也.为投小柴胡汤.减参加生地黄俟其胃实.以承气汤下之愈.震按许学士以尺脉迟弱为营气不足.吕沧洲以左尺不应为天和脉.二义亦皆古书所载.非二公新得.而引证恰当.各奏功效.由于诊候熟而心思灵也.赵氏子病伤寒十余日.身热而人静.六脉尽伏.俚医以为死人也.弗与药.吕元膺诊之三部举按皆无.其舌胎滑.而两颧赤如火.语言不乱.因告之曰.此子必大发赤斑.周身如锦纹.夫脉血之波澜也.今血为热邪所搏.淖而为斑.外见于皮肤.呼吸之气.无形可根据犹沟渎之水.虽有风.不能成波澜.斑消则脉出矣.及揭其衾.而赤斑烂然.即用白虎加人参汤化其斑.脉乃复常.继投承气下之愈.发斑无脉.长沙所未论.元膺盖以意消息耳.全本然伤寒旬日.邪入于阳明.俚医以津液外出.脉虚自汗.进真武汤实之.遂致神昏如熟睡.其家邀元膺问死期.切其脉.皆伏不见.而肌热灼指.告其家曰.此必荣热致斑而脉伏.非阳病见阴脉比也.见斑则应候.否则蓄血耳.乃视其隐处及小腹.果见赤斑.脐下石坚.且痛拒按.为进化斑汤.半剂即斑消脉出.复用韩氏生地黄汤逐其血.是夕下黑血.后三日.腹又痛.遂用桃仁承气以攻之.所下如前.乃愈.震阅二案而知发斑蓄血.有脉伏之一候.然窃思斑未出而脉伏.理或有之.斑既透矣.何以必待化斑脉始复耶.吴又可有脉厥之说.用承气微下则脉出.与此用白虎仿佛.但发斑脉伏.势亦可畏.上条妙在语言不乱.次条虽神昏如睡.由于误服真武.故皆证书以医之.翁云见斑则应候.思及蓄血.已勉强矣.发斑情形.种种不同.再附数条以备览.云间怀抱奇治一妇.夏月饮火酒.烦热面赤发斑.诊其脉绝无.怀曰.此火郁而热极.用栀豉汤加葛根、浓朴、黄连清之.斑大出而脉遂见.恰与此条大同小异.又一人伤寒过经不解.遍体黑斑.唇口焦枯.脉大便结.以三黄石膏汤饮之痊.此可与准绳所载黑斑一条合观之.又一妇热入血室后.发斑点.以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获愈.又一人身热发斑.胃有停滞.胀闷不堪.用枳、朴、消导药而斑出热退.因信朱奉议所谓凡见斑不可专以斑治.须察脉之浮沉.病之虚实.而分别用药.真至言也.忆昔年娄县小港叶念劬兄.身热发斑不透群用提斑药无效.予见其吐涎不止.手足软不能动.脉大无力.正合内伤发斑例.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故友孝廉张素安兄尊壶身热足冷.目肿溏泄.发斑不透.其脉沉细无力.正合阴症发斑例.用真武汤加人参而愈.此实效法海藏及准绳之治法也.然舌不燥.神不昏.故可用温补耳.若夏秋时行疫病.又多有以大黄黄连下之而斑出者.盖内邪之壅塞.得通而斑出.与虚寒之得温补以鼓舞而斑出.同一理也.又生平见蓝斑二人.一则脉细神昏.辞不治其蓝斑之大者如棋子.发烂而死.一女人蓝斑.色如翠羽.咯血齿衄.舌红不干.神不昏犹可扶行登圊.用犀角地黄汤.间以大黄微下之.后竟愈.又按龚云林治一人.夏月因劳倦.饮食不节.又伤冷冻饮料得疾.医以时证治之不愈.至十日.苦身体沉重.四肢逆冷.自利清谷.引衣自盖.气难布息.懒言语.此脾受寒湿.中气不足之病也.口干但欲水不欲咽.早晨身凉而生粟.午后烦躁.不欲去衣.昏昏睡而面赤.隐隐红斑见于皮肤.此表实里虚.故内虚则外证随时而变.遂用钱氏白术散加升麻.合本方之干葛、甘草以解其斑.少加白术茯苓以除湿而利小便.人参、藿香、木香以安脾胃.进饮食.两服而斑退身温利止.次服五味异功散、治中汤一二服.五日得平.此仿完颜小将军暑月内伤发斑治法也.副枢张息轩伤寒逾月.既下而内热不已.胁及小腹偏左满.肌肉色不变.俚医以为风所中.膏其手摩之.浃旬.其毒循宗筋流入于睾丸.赤肿若匏.刺溃之.而左胁肿痛如故.召吕诊.吕以关及尺中皆滑数而且芤.因告之曰.脉数不时.则生恶疮.关内逢芤则内痈作胁之肿.痈作脓也.下之勿晚.乃用保生膏作丸.衣之以乳香.而用硝黄作汤下之.下脓五升许.明日再圊下余脓.立痊.震按此条以伤寒而变肠痈.虽不多见.亦不可不知.观其所告之言.两句出仲景伤寒论两句出高阳生脉诀.因思自明以前.皆用此诀.何近贤之痛诋不堪耶.芮子玉病伤寒.乃阴隔阳证.面赤足蜷.躁扰不得眠而下利.论者有主寒主温之不一.愈不能决.吕元膺以紫雪匮理中丸进.徐以冰渍甘草干姜汤饮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蜷.四逆证也.苟用常法.则上焦之热弥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温里.此热因寒用也.闻者皆叹服.震按此为阴盛隔阳.亦曰下寒上热.沧州翁以寒药裹热药.与热药冷服义同.其理精矣然阅各家医案.能识此证者亦不少.至如阴中伏阳.则惟有许学士一案.其治乡人李信道头疼身温烦躁.指末皆冷.胸中满.恶心.六脉沉伏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更两医矣.皆不识.止用调气药.许诊之.曰.此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者多.若用药以助之.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反生客热.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澌灭.非其治也.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水升火降.然后得汗而解矣.乃授破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惊.许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已得汗.自昏达旦方止.热退而病除矣.今考破阴丹方.乃硫黄、水银等分.熔结成砂.加陈皮、青皮分两减半.各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而用至二百丸.非许学士其谁能之.此与阴隔阳用参附者似是而非.从古无人论及.可不谓发仲景之所未发哉.孙兆治一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脉沉紧.或者以为阴结.孙曰.此即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也.投以小柴胡汤而愈.盖四肢冷.脉沉紧.似乎少阴.然少阴多自利.不当大便硬.况头者三阳同聚.若三阴经则至胸而还.今有头汗出.似乎阳虚.故曰汗出为阳微.然少阴额上冷汗.同为阴毒矣.故曰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仲景虽不立方.可知其为大柴胡汤矣.此亦阳症似阴之一种也.一道者患伤寒.发热.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欲以冷药解者.延孙兆至.兆曰.太阳经病得汗而不解.若欲解.必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战.遂与真武汤.三服.微汗自出.即解.盖真武汤附子、白术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仲景云.尺脉弱者.营气不足.不可发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汗震按此二条深得力于仲景.可与许学士媲美.滑伯仁治一人.病伤寒.已经汗下.病去而背独恶寒.脉细如线.汤熨不应.伯仁以理中汤加姜、桂、附子大作服.外以荜茇、良姜、吴茱、桂、椒诸品大辛热药为末.姜汁调敷满背.以纸覆之.稍干即易.如是半月.竟平复不寒矣.此治法之变者也.震按此以热药外敷.又开一法.一人七月内.病发热.多服小柴胡汤.恶寒甚.肉筋惕.滑伯仁诊之.脉细欲绝.曰此升发太过.多汗亡阳.表虚极而恶寒甚也.肉筋惕者.里虚极而阳不复也.以真武汤进七八服而愈.吴绶治一人.伤寒未经发汗.七八日.经脉动惕.潮热来尤甚.其肉不.大便秘结不行.小便赤涩.以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屎也.用加味大柴胡汤下之而愈.又一人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身振摇.筋脉动惕.此汗多气血俱虚故也.用加味人参养营汤二剂而愈.又一人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内有热.用加味温胆汤而愈.可见虚实不同.岂容执一说以施治.震按肉筋惕四条治法不同.首条载脉.三条不载脉.须看其病因病形之不同.分别得清.故用药恰当.朱丹溪治一人.素嗜酒.因暴风寒.衣薄.遂觉倦怠.不思饮食.至夜大发热.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恶寒.天明诊之.六脉浮大.按之豁然.左为甚.因作极虚受风寒治之.人参为君.黄、白术、归身为臣.苍术、甘草、木通、干葛为佐.使大剂与之.至五帖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觉来诸证悉除.卢兄年四十九岁.自来大便下血.脉沉迟涩.面黄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间.因劳倦发热.自服参苏饮二帖.热退.早起小劳遇寒.两手背与面紫黑.昏仆.少时却醒.身大热.妄语口干.身痛至不可眠.丹溪脉之.三部不调.微带数.重取虚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参二钱半.带节麻黄、黄各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五分.与三五帖.得睡.醒来大汗如雨即安.两日后.再发胁痛咳嗽.若睡时.嗽不作而妄语.且微恶寒.诊其脉似前.而左略带紧.丹溪曰.此体虚再感寒也.仍以前药加半夏、茯苓.至十余帖.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饮食.用补中益气去凉药.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帖而安.一人五月内.大发热而谵语.肢体不能举.喜冷冻饮料.丹溪诊其脉洪大而数.用黄、茯苓浓煎如膏.却用凉水调与之.三四服后.病者昏愦如死状.但颜色不改.气息如常.至次早方醒.诸证悉退而安.又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疼恶寒发热.骨节疼.无汗.妄语时作时止.自服参苏饮取汗.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诊其脉洪数而左甚.朱曰.此内伤证因饥而胃虚.加以作劳.阳明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大补其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遂以参、、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二片.一昼夜尽五帖.至三日.口稍干.言有次序.诸证虽解.热尚未退.乃去附加芍药.又两日.渐思食.颇清爽.间与肉羹.又三日.汗自出.热退.脉虽不散.洪数尚存.朱谓此脉洪.当作大论.年高而误汗.以后必有虚证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自言病以来.不更衣十三日矣.今谷道虚坐努责.迸痛如痢状不堪.自欲用大黄物.朱曰.大便非实闭.乃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翌日.浓煎椒葱汤浸下体.方大便.诊其脉.仍未敛.此气血仍未复.又与前药.两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但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与前方倍加参、.两日小便方利.又服补药半月而安.震按此四案.向列于内伤门.以其皆作虚证治也.然外证与伤寒一般.且前二条原因受寒而起.自非明眼.岂敢用参大补少加表药乎.盖所凭者在脉虚豁耳.后二条脉洪数不虚而亦用补者.一凭于肢体不能举.一凭于老年饥寒作劳致病.其审证精细.非粗人所能及而一用苓煎膏.凉水调服.一用。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喉咙肿痛、咳嗽、头痛、流鼻涕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黄连解毒汤治疗。
疗效:通过解毒汤的使用,能够清热解毒,改善症状,缩短
疾病持续时间。
2. 华佗《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疼痛、久坐不适、活动受限等。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理经络,缓解
疼痛。
疗效:针灸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缓解腰
痛症状。
3.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做成消食益胃丸,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疗效:消食益胃丸能够帮助改善胃部不适,促进食物消化,
恢复消化功能。
这些医案都是著名中医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医案中的草药配方或针灸穴位选择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医医案是医者诊治疾病的书面记录,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医者诊治疾病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思维过程,注重事实,不尚空谈,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失败之教训,惿怵砥砺,是以启人心智,垂范后学。
中医医话乃医者记录读书、临证、做人、做学问等见闻阅历、心得体会的短文、随笔,为医者的经验之谈,行文不拘一格,文字精炼,内容广博,言出有据,富于新颖性、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等,切于用而博子学,给人教益良多。
总之,中医医案医话内涵丰富,源自心得,实效切用,多有发明。
原汁原味、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医临证理法方药,神圣工巧的实践过程,不失为启渝性灵,体悟中医智慧,提高临床技能,真正步入中医之门,登其堂、入其室、窥其奥、师其法、博其用、显其效、章其道的一条光明大道。
学习中医医案医话,应注意以下几点:1.广闻博览,开阔眼界;2.精研思,领悟要旨(eg:诊察疾病的技巧、识证立法的要点、遗方用药之经验、剂型剂量与用法、复诊转方之变化、失治误治之原因etc);3.参看评注、借鉴运用等。
现就古今医案医话中遴选数则,以与读者共享之:正文:附:先贤论医案医话①余听鸿: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医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并传不朽。
②孙一奎:医案者何?善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手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③方耕霞: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
④周学海:海家医案中比有一生最得力处,细心遍读,是能箤众家之所长矣。
⑤俞震: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倍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
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
⑥张山雷: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乃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
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
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⑦陆渊雷: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箤于是……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读医案最有线索可寻。
⑧章次公:录之(医案)既自砥,且勉后学⑨程门雪: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
⑩许勉斋:夫医者之有医话,犹学者之有笔记,所以免遗志,抒心得,使读者觉平易显明,容易了解,大之可以启发心灵,以资模仿,小之可信手拈来,以作消遣……合学理经验而治为一炉,非医话其谁欤?裘吉生:(医话)往往出自心得,多有发明之处,立论不多,要旨独具创建,尤以所载方法,无不经历试验,遂有不拔不挠之学说垂示于人。
周师——周德昭宋某,男,40岁,1969年8月1日初诊(由我代抄处方)。
患者原有肺结核病史,今年入夏以来,每天除咳嗽加剧、痰中带血之外,还兼见午后潮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西医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两个多月来始终无效。
周师诊毕用轻可去实法,按肺痈论治而获效。
他说:“此病虽迁延日久,久病必虚,然而脉搏重按有力,舌苔黄滑黏腻,显然属虚中夹实之象。
法当轻可去实,遵四两拨千金之意,先用清络、苇茎合方施治。
”金银花9克,扁豆花9克,淡竹叶9克,鲜荷叶15克,西瓜翠15克,丝瓜络9克,鲜芦根30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30克,桃仁6克,青蒿9克,水煎饮,5剂,每日1剂。
8月7日二诊(由我代抄处方):患者服完上方之后咳嗽减轻,午后潮热渐退。
周师嘱仍用前方治疗,叫患者再服5剂,每日1剂。
8月14日三诊(由我代抄处方):患者午后潮热退尽,食欲增加。
周师改用培本之法,以他的经验方四百散加味。
百合500克,百部500克,白芨500克,白芝麻500克,冬瓜仁500克,三七500克。
制服法:讲全部药品打成细末,每日服30克,早、中、晚各10克,温开水送下,连续服半年。
(选自:《无闲斋医案医话集》)失眠治验《药用当而通神》失眠一症为临床所常见,虽非重危大病,但由于睡眠不足,次日头昏脑晕,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
长期失眠,则不利于健康长寿,故有人提出“睡眠为第一大补”的说法,确也不无道理。
失眠的原因甚多,常见有胃气不和、心脾两虚、痰热内蕴及心肾不交等,各有方药可治,当随其证而治之。
有虚烦不眠,心怯不安,舌淡脉弱,为肝血亏虚,心气不足哦,气阴两虚之证。
以仲景酸枣仁汤合定志丸以益气养血安神,每获奇效。
多年来以此方治疗上述证型失眠,屡试不爽。
一女孩,25岁,因情绪不畅,生活失节,三年来睡眠不佳。
平素则服用安眠药片维持,尚可入睡四、五小时,后因情绪波动,致彻夜不眠。
自感头晕目眩,心微烦,精神恍惚,心怯易惊,脉细而弱,舌淡苔少。
遂按气阴两虚论治。
方用:炒酸枣仁15克,知母9克,茯苓12克,川芎9克,炙甘草9克,党参12克,茯神12克,远志9克,石菖蒲9克,合欢皮15克,珍珠母15克。
水煎,服一剂后,从晚十时入睡,至翌日上午九时方醒。
继以上方调治十余日,数年沉疴,竟霍然而愈。
以后每遇此证,均以此调治,多获殊效。
瑾按:失眠一症,病因病机较多为复杂,此案仅就常见的肝血亏虚,心气不足,气阴两虚之证给出了治有实效的临床经验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方证相符,用之多收良效。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等法则,万不可不加辩证,生搬硬套,否则,非惟无效,反留遗患。
彭某,男,38岁,1975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咳吐脓血,量多,有腥味,胸中烦满,身热面赤,口渴喜饮,大便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搏濡数(说明:原患肺痨,尚未痊愈)。
脉症合参,辩属肺痨未愈,复感暑邪所致的咳血证。
治拟清暑止血逐瘀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创制的补络补管汤加减。
青蒿9克,滑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桃仁6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
7月28日二诊:患者昨晚将汤服下,今朝咳血虽止,但午后血来如故,仍按原法医治。
上方加白芨9克,三七5克(三七研末对服,余药水煎)。
7日29日三诊:咳血已止,余波未平,呼吸不畅与胸胁满变为主症。
治从肃肺豁痰逐瘀着手。
瓜蒌15克,杏仁9克,桃仁6克,茯苓15克,冬瓜仁15克,水煎服。
7月30日四诊:上方服后疗效不明显,再三考虑,恍然大悟。
此病肺脏亏损为本,肺损即金虚不能克制肝木之横,加之瘀痰胶固,气机受阻,则有是证,治拟疏肝泄木豁痰逐瘀法。
柴胡9克,郁金6克,半夏9克,茯苓15克,桃仁6克,鲜荷叶30克,水煎服。
8月1日五诊:上方服后渐能咳出瘀痰,胸胁胀满亦减,再用千金苇茎汤加味以除余邪。
水芦根18克,薏苡仁15克,桃仁6克,杏仁6克,郁金6克,猪牙皂荚6克,冬瓜仁15克,水煎服。
8月2日六诊:据述服前方4小时后病情开始増剧,因当时我不在家,患者只好请其他医师治疗。
彼认作大气下陷,采用升陷汤。
怡余至,只见患者喘刻不休,坐卧难安,语声低微,苔仍黄腻,脉浮无根。
寻思之,此病增剧,必有原因。
病者原患肺痨,未痊愈,属体虚之人(久病多虚),加上复中暑邪,暑再伤人元气(《内经》有“热伤气”的记载),故虽有外邪,但仍属虚实夹杂的病证。
我治疗时只顾驱邪治标,未固正气治本,其因一也;前方中的猪牙皂荚辛散走窜,性极锐利,虚人不任峻攻,犯看虚虚之戒,其因二也;彼因升提大气,亦与病机相悖,其因三也。
思至此,遂集前医会诊。
彼建议用轻可去实法,取清络饮与千金苇茎汤施治。
余踌躇辗转,思此方只能顾及一面(治其标),特重申用药必与病机相符,方才不会造成顾此失彼之弊。
前医坚持己见,余只好暂时顺从。
归家后,余讲所诊之病情反复思考,因脉搏浮散无根,显然是元气将脱之兆。
虑其“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之时而暴脱,故诊时再三强调非用张锡纯的参赭镇气汤兼固元气不可!翌日临晨,余往视,所述果不出余预料之外,幸而抢救及时,暂且未殆,诊之脉症与昨日无异,仍处垂危之境。
前医先临诊毕,已书方,视之果系参赭镇气汤。
余曰:非也!昨日集诊时,余将此病之因证论治言之甚详,即固元气非重镇入肾不可,宣肺清暑非气味清淡不能。
两者混合药味杂乱,煎熬时间也不一致。
遂再嘱病家与前医曰:“参赭镇气汤必服,煎之稍长;清络、苇茎亦用,熬之稍短。
两药交叉轮服(先服参赭镇气汤),间隔2时许,候药力各自归经、直达病所。
”8月4日傍晚七诊:据述只服参赭镇气汤,今晨又出现舌质红绛、神昏谵语之症。
前医认作暑邪入营,采用清营汤,效果不明显。
余诊之,患者虽疾数,然两尺重仍无根脚,虑是肾元还未恢复之故。
其现神昏谵语,非独邪热所致,最怕内愦也。
就此现状而论,本病危在今宵,可以二时定论,一在夜半阴盛之际,类似前次之危状;一在肝阳初萌,虚风内动之时,痰涎随风上逆,阻塞喉间而毙。
若论治法,仍建议两方间服,即固脱用参赭镇气汤,清暑用清络、苇茎方内再加犀角清心营之热、天麻平肝风、竹沥化痰涎。
虑其药物还未入口,恐力难达其所。
待药煎毕,将近子时,病始危笃,虽然进行了抢救而暂且未亡,但药液难下咽了。
鸡鸣时,喉间痰响,天刚拂晓,其人夭亡。
惜哉!绿汗王某,男,1977年,夏,汗出如绿豆汁,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厌油,形体日渐消瘦,小便赤涩,经某医院诊断为内分泌紊乱,因无特殊疗法,返津治疗。
就诊时,脉弦数而滑,舌红苔黄白相兼稍厚,此肝经湿热,气滞厥阴所致。
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之法,方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5克,白芍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炒栀仁10克,茵陈12克,焦山楂10克,六一散15克(包煎)。
患者守方连服六帖,诸症悉除,迄今未复发。
(杨振明湖南省津市商业职工医院中医师)【春按】汗出如绿豆汁,与肝火内郁有关。
因肝属木,在色为苍,苍即青色。
说明汗出青色与肝火旺有关。
其胁痛,口苦,厌油都与肝胆有关。
且胆汁是青色。
故方中选逍遥散加减其中主要药物当属山栀、茵陈之清泄肝胆,六一散之导热下行。
使邪火有出路也。
眉毛脱落毛某某,女,18岁。
1991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左眉毛脱落3个月。
患者未婚,年已及,天癸未潮。
体无病态。
近3个月,卒然发现左侧眉毛去三分有二,无其他症状,惟有损美观。
中西药,内服外擦均不见效。
皮肤病防治所检查否定麻风病。
辩证:眉亦发之类。
发为血之余,均属肝肾所司。
肾藏精,其华在发。
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毛发,故致脱落。
治法:补益肝肾,濡养毛发。
处方:当归10g,熟地黄10g,川芎6g,羌活10g,甘杞菊花(各)10g,稀签草10g,墨旱莲15g,制女贞子15g,何首乌10g,山萸肉10g,黑芝麻10g,白蒺藜20g,。
(6剂)并嘱患者毋忧虑急躁,静以待之。
上方继进20剂,眉毛脱落处渐见萌生。
一个月后,患者欣然来告,月经已潮,眉毛亦见浓黑。
【按】本例患者,及而月汛未潮,显系肝肾精血不足,以致冲脉未盛,任脉未通,而天癸未至。
血燥生风,复见眉毛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