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能性染料

合集下载

功能性服装材料

功能性服装材料

• 由于人造纤维所具有的弹性特点,面料 面料又 面料 具有贴体性,做成服装 服装,可以克服服装 服装三 服装 服装 口(领口、袖口、裤口)窜风的缺陷。经 中国国家棉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 其保温率为50.93%、弹性回复率直向 为74.4%,横向为86.2%。
• 3.电热纤维 • 运用电热毯的原理,将电热材料参与组成 纺织复合纤维,利用导电纤维通电使纤维 发热,以达到取暖的效果。
• 二、防水透湿服装材料 • 防水透湿面料:水在一定压力下不浸入面 料,而人体散发的汗液却能以水蒸气的形 式通过面料传导到外界。
• GORE-TEX • Gore-Tex是美国W.L. Gore & Associates公 司的注册商标,为1976年由Wilbert L. Gore、 Rowena Taylor与Robert W. Gore(Wilbert L. Gore之子)共同发明的防水透气性布料。
• (2) 放射远红外线 • 远红外线能够渗透到身体深层部位,温 暖细胞,促进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顺畅。 电气石远红外线发射力将近100%,数值较 其他矿物高。
• • • •
5.电磁保健织物 6.负离子织物 7.远红外保健织物 8.其他卫生保健织物
• 珍珠纤维面料 • 1、纤维简介 • 珍珠纤维是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纳米级珍珠粉在粘胶纤 维纺丝时加入纤维内,使纤维体内和外表均匀分布着纳米 珍珠微粒。具体为珍珠蛋白功能母粒和纤维级树脂切片构 成,所述功能母粒包括:珍珠蛋白超细粉体添加剂15%~ 40%,偶联剂2.5%~9%,分散剂15%~25%,载体树脂 36%~67%。其制造方法是将上述材料在加热过程中进行 高速捏合,经双螺杆共混挤出,制成功能母粒;将功能母 粒干燥后加入纤维级树脂切片,通过熔融挤压纺丝,再经 后处理,即制得功能合成纤维。使纤维体内和外表均匀分 布着纳米珍珠微粒,一根根纤维犹如一串串珍珠项链,异 常光亮滑爽 。可与各种纤维混纺,棉、天丝、莫代尔、 羊绒等各种纤维混纺。

酞菁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续)

酞菁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续)

TT- T7 相互作用形成聚集体,相 反 ,在 非 周 边 a - 位 基 )苯酚,在 碳 酸 钾 存 在 下 于 DMF介质中亲核取
(a -ZnTSPf) 的光谱中没有发现聚集作用,吸电子 代反应,制 备 3- [2,4, 6 - 三 (N,N- 二甲基氨基
磺酸取代基阻碍了聚集体的形成,显著地稳定了最 甲基)苯 氧 基 ] 邻 苯 二 甲 腈 化ຫໍສະໝຸດ 合 物 (3) 9so3-
a-ZnTSPc
(3-ZnTSPc
Vol. 58 N o .:
染料与染色 DYESTUFFS A N D C O L O R A T I O N
第 58卷第3 期
吸 收 、荧光光谱数据表明周边位置四个磺酸基 的 取 代 锌 酖 菁 季 铵 化 衍 生 物 的 制 备 。通 过 3 - 硝
锌 酞 菁 P-位 (p -ZnTSPc) 通过疏水性的锌酞菁环 基邻苯二甲腈与2,4, 6 - 彐 (N, N- 二甲基氨基甲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1 1 7 9 ( 2 0 2 1 ) 0 3 - 0 1 - 1 2
(接上期) 3. 2 制 备 酞 菁 衍 生 物 的 途 径
为 研 究 分 子 结 构 与 光 敏 特 性 的 关 系 ,改 进 光 敏 剂 的 应 用 特 性 ,通 常 制 备 不 同 的 金 属 酞 菁 的 取 代 衍 生 物 包 括 两 个 途 径 :在 金 属 酞 菁 环 的 周 边 或 非 周 边 位置引人取代基,以及在分子轴向引入特定取代基 形成配位体或络合物. 3. 2. 1 在酞菁环的周边或非周边引人取代基
染料与染色V 〇l.58 No. 3
NC CN
周春隆
酞挣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

功能染料

功能染料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染整新技术原理
浙江理工大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第五章 功能染料及其在染整中的应用 §1 变色染料及其应用 §2 近红外吸收染料及其应用 §3 荧光染料及其应用 §4 照相/成像用功能染料 §5 其他功能染料及其应用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第五章 功能染料及其在染整中的应用
合成染料/颜料的发色体系都是共轭的电 子体系,这些体系不但产生颜色,而且还具 有许多其它与光、热、电、化学、生化等性 质相关的其他功能, 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染 料/颜料被称为功能性染料/颜料。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纺织品加工中应用不多。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1 变色染料及其应用
1.热变色染料/颜料
2)有机热变色染/颜料
变色机理:
晶格结构变化(如液晶)、立体异构的发 生、分子重排等;
应用情况:
温度敏感性高、颜色浓艳,是变色纺织品 加工中应用的主要染料。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2 光变色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2 光变色
光变色染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较少,原因是价格高、耐 光牢度差、对纤维亲和力低,在染整工艺中应用有较大
难度。制备方法有:
涂料印花法 原液着色法 接枝聚合法
微胶囊(油墨印刷)法
3、pH(酸碱)变色
采用同浴媒染方法, 其工艺流程为:织 物40℃同浴媒染

方酸简介

方酸简介

方酸染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染料,它在太阳能电池、有机光导体、光记录介质、气敏传感器和荧光生物标识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与酞菁、苝酰胺和偶氮染料一起,被认为是当今比较重要的四类功能性染料。

文献报道方酸染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苯胺类方酸染料,对方酸菁染料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由于方酸菁染料在结构上与对二苯胺类方酸染料完全不同,因此系统研究方酸菁染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功能性应用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首先系列地合成方酸菁染料(吲哚啉方酸菁染料),然后研究它们的基本性质及其可能的功能性应用,并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染料结构性能关系和探索染料分子设计原则。

1、方酸菁染料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合成了三个系列方酸染料化合物,两个系列为吲哚啉方酸菁染料,第三个系列为对二甲基苯胺类方酸染料。

两类吲哚啉方酸菁染料中,其中一类在吲哚啉氮原子引入丙磺酸三乙胺盐,并在吲哚啉环C-5位引入不同的取代基(-H,-CH〓,-OCH〓,-F,-Cl,-Br,-NO〓,-C0〓H),丙磺酸三乙胺盐使染料具有好的水溶性,并且在有机溶剂中也有一定的溶解性。

另一类吲哚啉方酸菁染料是在吲哚啉氮原子上引入多种烷基,使染料具有好的脂溶性。

第三类方酸染料为取代的二甲基苯胺方酸染料。

我们试图合成在氨基的间位带有卤素的对二苯胺方酸染料,但是除了取代基F以外,Cl和Br均没有得到目标产物。

整个合成工作合成了36个中间体,共得到方酸染料化合物23个,其中有18个为新化合物。

元素分析、红外、〓H-NMR和〓C-NMR分析证明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是成功的。

2、方酸菁染料的基本光物理性质及结构-性能关系在溶液状态,SQ染料吲哚啉C-5位取代基影响染料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

取代基效应是电子诱导效应和π共轭效应的共同作用结果。

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随取代基吸电子性增加而蓝移,随取代基给电子性增加而红移。

具有使染料π共轭体系增大的取代基使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红移。

印染染料类型

印染染料类型

印染染料类型印染染料是一种用于染色和印花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的颜色和图案。

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印染染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将围绕印染染料类型展开详细的阐述,包括天然染料、合成染料和功能性染料等。

1.天然染料天然染料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取的染色物质。

它们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纯天然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常见的天然染料包括蓝靛、红树皮、蓝靛果、榉木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抗光性和耐洗性,但染色效果可能受到原料质量和提取工艺的影响。

2.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稳定的染色性能。

合成染料的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根据颜色、化学结构和染色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合成染料包括酸性染料、碱性染料、还原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但在耐光性和耐洗性方面可能不如其他染料类型。

3.功能性染料功能性染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染料,可以赋予纺织品一些特殊的性能。

常见的功能性染料包括光致变色染料、阻燃染料、抗菌染料和防水染料等。

它们可以在染色的同时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改变颜色、提高阻燃性能、抑制细菌生长或增强防水性能。

功能性染料在纺织品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环保染料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保染料逐渐受到关注。

环保染料是指在染色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染料。

它们具有低毒性、低污染和易降解的特点,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

常见的环保染料包括植物染料、水性染料和生物染料等。

环保染料的发展是纺织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总之,印染染料类型的多样化为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天然染料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纯天然的特点,合成染料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稳定的染色性能,功能性染料可以赋予纺织品特殊的性能,环保染料对环境友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印染染料类型的发展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一.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

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

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颜料分类:颜料可根据所含的化合物的类别来分类:无机颜料可细分为氧化物、铬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硼酸盐、钼酸盐、磷酸盐、钒酸盐、铁氰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金属等。

有机颜料可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为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蒽醌、靛族、喹吖啶酮等多环颜料、芳甲烷系颜料等。

从生产制造角度来分类可分为钛系颜料、铁系颜料、铬系颜料、橡胶用颜料、陶瓷及搪瓷用颜料、医药化学品用颜料、美术颜料等等。

第五章 功能性染料ppt课件

第五章 功能性染料ppt课件

编辑版pppt
17
5.2 热致变色色素
无机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主要有: 1、晶型转变:
编辑版pppt
18
5.2 热致变色色素
编辑版pppt
19
5.2 热致变色色素
2、热分解分子结构改变机理
含有内结晶水的Cu、Co、Ni等的无机盐类可逆热致 变色材料的变色主要是由物质分子结构改变引起的,即 物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失去结晶水而引起颜色变化, 当冷却时其重新吸收环境中的水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 颜色。
26
5.2.2 有机热致变色材料
三芳甲烷类热致变色色素
(H3C)3N
N(CH3)3
C O CO
N(CH) 33
无色
+ H+ - H+
(H3C)3N
N(CH3)3
CH
COOH
N(CH) 33
蓝色
编辑版pppt
27
5.2.2 有机热致变色材料
荧烷类热致变色色素
+ (C 4H 9)2N
O C l
CO
N
显色剂主要分为无机类和有机类: 无机类主要是一些酸性白土或活性白土以及高岭土、 铝镁硅酸盐类。 常用有机类显色剂主要有:酚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如双酚A、对羟基苯甲酸苄酯、4-羟基香豆素等;羧基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己酸、辛酸、硬脂酸、对苯二甲 酸及一些可以提供质子的路易斯酸等。
编辑版pppt
29
4、有机磷光材料:
有机磷光材料是很有竞争力的发光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他的 研究应该说方兴未艾。主要的磷光材料是卟啉类和重金属铱的配合物 两种。
编辑版pppt
43
5.5 光盘用色素
1、光盘的类型:

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

布料染料的发展介绍

染色工艺改进
纺织工业发展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布料染料的需 求量大幅增加,推动了染料工业的快 速发展。
近代染色工艺也得到改进,出现了轧 染、蜡染、扎染等新工艺,提高了生 产效率和染色质量。
现代染料
1 2 3
高科技染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染料种类更加繁多, 性能更加优异。出现了功能性染料、生态染料、 纳米染料等高科技染料。
环保染料
环保染料是指对环境友好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制造,具有无毒、低污染、可降解等 特点。
环保染料的价格较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将不断扩 大。
03
布料染料的应用领域
纺织业
纺织业是布料染料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在纺织品的生产 过程中,染料被用于给纺织纤维上色,赋予其所需的色彩和 图案。染料的质量和性能对纺织品的外观、手感和耐用性有 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绿色生产工艺
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染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 染物排放。
新材料的应用
高性能纤维的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性能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将更 加广泛,对染料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功能性染料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的需求增加,如抗菌、防紫外线等,功能 性染料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将推动染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
染料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区域市场 的特点和需求。
06
布料染料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环保法规的加强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将加强环保法规,推动染料行 业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
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废水将被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0nm激光器
5.5 光盘用色素
4、CD-R光盘的结构及记录原理:
5.5 光盘用色素
5、CD-R光盘的生产过程:
染料溶液配制
旋涂和洗边
反射层保护层
5.5 光盘用色素
6、CD-R光盘染料的要求:
➢在溶剂中(尤其是在醇中)的溶解度好,便于加工 ➢制成的膜能吸收激光光源,有高的记录灵敏度 ➢成膜后的反射率高,要求在20%以上 ➢热传导率要低,记录时形成比较陡的凹坑 ➢对热、光、湿度的稳定性好,保存稳定性好
三芳二吡嗪类
O
N
N
N
N
O
hv/H+ O2
(7)由均裂反应引起变色的光致变色色素
OH
H
H
N
N
+
+
N
N
H
H
OH
四氯萘酮类
几种光致变色材料
一、俘精酸酐 俘精酸酐是芳取代的二亚甲基丁二酸酐化合物的统
称.其分子通式可表示为:
几种光致变色材料
几种光致变色材料
二、吲哚啉苯并螺噻喃
螺噻喃 螺吡喃 螺噁嗪
几种光致变色材料
5.2 热致变色色素
3、分子间化学反应机理
该机理亦可称之为“电子得失机理”,即发生分子间 的化学反应,电子在不同的组分中转移引起氧化还原型 的变化,从而导致颜色的改变。
5.2 热致变色色素
4、配位几何构型变化机理
大多数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变色机理是配位几何构型变 色,其变色主要是由电子跃迁引起的。
如(CH3)2CHNH3CuCl3受热后配位数由5变为6,引起 构型由平面锥型变为双锥型。
5.2.2 有机热致变色材料
溶剂
溶剂又被称之为“温度调节剂”,是一系列调节温度 变化的有机化合物,其决定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温 度。如果要调节设计变色温度,可改变所用的溶剂。溶 剂的熔点对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具有决定作用,但 不影响颜色变化。
5.3 有机电致变色色素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接电压或者电流的驱动下,物质 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颜色变化的现象。具有电 致变色特性的物质成为电致变色色素。
5.2 热致变色色素
5.2 热致变色色素
发色剂
目前研究和开发的发色剂种类比较多,根据有机化合物的 命名可将其分为:三芳甲烷类、荧烷类、吲哚啉苯酞类、吩 噻嗪类、螺吡喃类、席夫碱类、螺环类、双蒽酮类等,而现 阶段对三芳甲烷类和荧烷类发色剂的研究和开发最多。
5.2.2 有机热致变色材料
三芳甲烷类热致变色色素
5.2 热致变色色素
5.2 热致变色色素
2、热分解分子结构改变机理
含有内结晶水的Cu、Co、Ni等的无机盐类可逆热致 变色材料的变色主要是由物质分子结构改变引起的,即 物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失去结晶水而引起颜色变化, 当冷却时其重新吸收环境中的水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 颜色。
这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受热后变色快,但颜色复原需 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相对湿度,受环境影响较大。
CD——RW: Rewritables
5.5 光盘用色素
2、CD-R光盘的用途:
5.5 光盘用色素
3、CD-R光盘的结构:
5.5 光盘用色素
4、CD-R光盘的结构及记录原理: 保护层:保护膜,一般涂一层清漆 反射层:利用真空溅射法镀上一层金或银作为反射层 记录层:利用旋转涂布法均匀涂上一层染料 基盘: 由聚碳酸酯经注塑成型,刻有螺旋沟槽。 激光烧蚀形成的凹坑
电致发光现象是某些物质受到外界电场的作用下而将电 能直接转换成光能的现象。具有这种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 发光材料。
新型的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能耗低、易弯曲、响应速度快, 视角广、可大面积显示、发光色彩齐全、可与现有各种技术兼 容等优点。
5.4 电致发光材料
5.4 有机电致发光的原理及器件结构
发光原理:
色素分类
生物医用色素
太阳能存储用色素 化学发光色素
功能特性
应用实例
与生物体内的金属例 子结合后荧光性能发 生改变,光照产生单
线态氧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疾病监测、DNA测序、 荧光探针、光动力治疗
玩具、服装、变色纤维
氧化反应发光
化学光棒
5.1 光致变色色素
光致变色现象指的是物质(有机分子或无极分子)受到 光照射后,其最大吸收波长(或反射光的波长)发生变化 的现象。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光致变色材料或光致变 色色素。
5.4 有机电致发光的原理及器件结构
5.4 电致发光材料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核心的发光材料可分为 以下4类:
1、小分子有机染料:
这类材料具有高的荧光效率,并且可以通过真空沉积法成膜,但是成膜后容 易结晶,有时甚至易于其它的有机材料形成激基复合物,因此这类材料的单独 应用比较少。
5.2 热致变色色素
液晶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及其变色机理
液晶是介于固态与各向同性液态之间的中间态物相,即为 三维有序的空间结构和各向同性的均质熔融物质。热致液晶 是指由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并且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 的晶态物质。
液晶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分子长轴在层内 相互平行,但邻近分子层之间分子轴方向有偏移,因而形成 螺旋结构,其周期性的层间距称为螺距,温度变化会使螺距 发生变化,而不同的螺距会反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显示出 颜色变化。大多数胆甾液晶的螺距对温度都有很强的依赖性, 只要温度稍微变化,选择散射光波长就会有很大变化。
A λ1 B
λ2,△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光致变色色素加入透明树脂中,制成变色材料, 可以用于太阳眼镜片、服装、玩具等 ➢用光致变色色素制成防伪油墨 ➢光信息存储(可擦式光盘、CD-E) ➢分子开关,应用于光电技术和光控装置中
5.1 光致变色色素
5.1.1 光致变色色素的分类
(1)由共轭链变化导致的光致变色色素
4、有机磷光材料:
有机磷光材料是很有竞争力的发光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他的 研究应该说方兴未艾。主要的磷光材料是卟啉类和重金属铱的配合物 两种。
5.5 光盘用色素
1、光盘的类型:
只读: CD——ROM: read only memory CD:compact disc
可写: CD——WORM:write once read many
hv2
HO
O
OH
HO
O
OH
(4)由开环-闭环反应引起变色的光致变色色素
俘精酸酐类
Me O
R
O
X
Me
Me
O
Me
hv1 hv2
Me O
R
O
Me
X
Me
Me
O
(5)由加氧-脱氧反应引起变色的光致变色色素
芳香稠环化合物类
Me O
Me O
X
X
415nm 313nm
O2
Me
O O
O
Me O
(6)由光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变色的光致变色色素
2、金属络合物:
其中典型的可以8-羟基喹啉络合物(Alq3)为代表,还有现在研究比较 多的一些稀土元素的络合物,这类材料的性质介于无机和有机之间。它 们除可作为EL的发光材料外,还可作为电子传输材料。
5.4 电致发光材料
3、有机聚合物材料:
典型的以聚对苯乙烯类(PPV)为代表,这类材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电 致发光材料,它们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可制成大面积薄 膜; 2具有良好的电、热稳定性;3其共轭聚合物电子结构、发光颜色可 在合成过程中进行化学调节。
螺吡喃类 螺噁嗪类
R2Biblioteka XNNO R1 R
R2
H
X
N
O
R1 R
hv1 hv2
hv1
NO2
hv2
X
N
N+
R2
-O
R
R1
H X
N+ R1
R2
-O
NO2 R
联吡啶类
R3 N
R4
R1 N
R2
hv1
-
R3
+
N
R4
-
+
N
R1 R2
(1)由共轭链变化导致的光致变色色素
氮丙啶类 噁嗪类
R
R
N
hv1
N+
-
R N
R1
O
5.5 光盘用色素
7、CD-R光盘的种类: ➢绿盘(Cyanine,菁) 日本太阳诱电公司(Taiyo yuden)
➢金盘(Phthalocyanine,酞菁) 美国柯达公司 ➢蓝盘(Azo,偶氮) 日本三菱化学公司(Mitsubishi Chemical Company)
电致变色色素可分为无机变色色素和有机电致变色色 素。
无机电致变色色素主要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氧化钨、 氧化镍、氧化钴等)络合物、普鲁士蓝等;
有机电致变色色素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又可分为有机 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和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
有机电致变色色素的特性
1、颜色变化的可逆性、方便性、灵敏性、多色性; 2、颜色深度的可控性; 3、颜色的记忆性; 4、电致变色材料的驱动电压低; 5、颜色环境适应性强。
三、偶氮化台物
5.2 热致变色色素
热致变色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受热或受冷时所发生的色 变。具有热致变色特性的物质成为热致变色材料。
热致变色材料的应用主要有:
示温材料、丝网印刷和凹版印刷用油墨(如各种薄 膜、标签、包装物、日用品、玩具等需要随温度变色 制品的印刷)
5.2 热致变色色素
无机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主要有: 1、晶型转变:
N
H
COOH
分子体系中的一个碳原子由sp3杂化态转为sp2杂化 态,使原先被隔开的π体系转变为完整的大π体系,进而 使化合物改变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