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教案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原理;教学目的:让学员初步了解发展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重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难点: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教学过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法制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抓边,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的变化;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注重效益性等等;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
二、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合实际地分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度,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首先,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
其次,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途径和方式,参与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
这也是法制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一、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有一个概括的考察和分析。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土地压力
资源压力
人口贫困化
生态环境破坏
....
制度创新 受政治、文化、历史等影响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本章读书体会
• 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 • 诱致性制度创新机制并不总是有效,应考虑该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土地制度为例,应考虑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和历史的路径依赖, 进而使制度变革的产出最大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 • 制度变迁需要考虑制度成本。越是好的制度,运行成本可能就越大,甚至 大过其带来的收益,那么制度再好也要收场或调整(制度的净收益为正)。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同样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丰富的经验。 • 研究中国土地经济问题需结合中国文化和土地制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 客观地研究问题。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 当要素A的禀赋相对于要素B变得 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 会诱导出使用更多的要素A和节省 要素B的技术变迁。
• 成本最小化+预期收益最大
诱致性制度创新:
• 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期总利润超过了 组织集体行动的总成本,进而引导 集体行动,推动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技术变革→部分群体收益→支持采取行动的政治家→①政治领导人效用增 量>成本→制度创新得以继续;②政治领导人效用增量<成本→制度创新受 阻) • 政治诱致机制的转换效率较低 • 个体的收益、地区的价值体系、各利益集团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公共品供给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理论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自4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它是二战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麦克格罗-希尔:“发展中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它的人民正在开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以实现产品和劳务人均生产的持久增长。
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而且正在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比较完整地描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发展经济学家是托达罗(Todaro, M. P.)(P20)(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刘易斯(Lewis, W.A .)“发展经济学研究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研究: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增长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资本积累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工业化道路理论;(6)技术进步理论;(7)人口转移理论;(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9)国际贸易理论;(10)宏观调节理论;(11)环境与经济关系理论。
1第一章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1)

• 2003年5月12日,中国官方新华社出版的《瞭望 周刊》证实,“中国农村大约有1.5亿富余劳动 力”,若再加上城镇失业人口,中国实质上失 业人口大约在1.6-1.7亿
• 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1999年美 国的失业率为7.2%、5.9%、5.1%、4.5%和4.3 %
• 中国农业劳动力是美国农业劳动力的100倍,而过去 五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约520-600亿美元)是中国 农产品出口额(约100-120亿美元)的4-5倍 32
6、产业结构低度化
• 在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 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
• 在第二产业中,以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而资本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很少。在第三产 业中,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 很少。
28
世界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
• 人均国民收入
瑞士 瑞士 日本 日本 美国 美国 加拿大加拿大 英国 英国 墨西哥墨西哥 巴西 巴西 哥伦比哥亚伦比亚 菲律宾菲律宾 中国 中国 巴基斯巴坦基斯坦 印度 印度 尼日利尼亚日利亚 孟加拉孟国加拉国 埃塞俄埃比塞亚俄比亚
4010 3370 1620 960 530 440 310 280 230 130
• 对未来中国社会结构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是否成功?能否让穷人通
过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6
要思考的问题
• 过去30年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 • 今天中国的改革遇到了哪些问题? • 今后的改革路径是什么?
7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思想的渊源 •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30%左右 严重就业不足 ➢ 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
或劳动者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效率极低,减少劳动时间对总产出没有影响 ➢ 这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很普遍
(3)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历史传统、国土大小、人口多少、 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公营和私营部门比重、对外依赖程度、 经济体制等 )
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可以在颇为相似的框架内去观察它们”(否则失去意义)
共有特征 (贫困、失业、公平)
教育水平低下
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 1998年,低收入国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男性为30%,女性为49%,而发达国家的
文盲率体制的约束(资本、人力资本、土地占有、市场发育等)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③人口负担严重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童工现象非常严重
NICs是指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中东、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欧的
转型国家。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划分
①低收入国家,②中低收入国家,③中高收入国家,④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的标准):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70s末)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內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內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題,掌握托达罗的乡一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呈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世界上有最不发达国家49个,人口6.3亿。并且变化不大
经合组织的分类(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1月第1版
课程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国际经验和教训 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与战略 目标:强化对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认识能力、独立、理智地对各种发展问题做出自己
的判断和政策结论。
第一章 导论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发展中国家的分类及特征 1.3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教学重点:三个经济发展理论思路
(3)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1.1研究对象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产生并逐步形成于20世纪中叶,是一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
发展为对象的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 中演变而来的以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 济发展的经济学科。
“西方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关系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2)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的分类 经合组织的分类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中国是怎样的国家?
联合国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 国,有160个发展中成员国。
NICs是指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中东、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欧的
转型国家。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划分
①低收入国家,②中低收入国家,③中高收入国家,④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的标准):
1.2 发展中国家
(1)何为“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3)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1)何为“发展中国家”
落后的、先进的 传统的、现代的 发达、不发达国家 较为发达、欠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国家 南方、北方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
两种“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指富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世界”是东方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 界国家逐渐试图摆脱两大阵营的控制,希望以第三种力量干预世界政治,以便能够更好地追求 自己的利益。1955年4月,它们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会议,来拟订自己的设想。 奠基者是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这就是后来的77国集团
– 2009年中国人均GNI已达到3590美元,接近2009年“上中等收入”3946美元的 起始线水平;而2010年达到4260美元,终于迈过了3976美元的“上中等收入” 门槛。
中国是怎样的国家?(3)
2011年在31个省区市人均GDP一览表中,共有25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 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全国2011年人均GDP实现5450美元,共有天津、上海、北京、 江苏、浙江、内蒙古等11个省份超过全国这一平均水平。其中,去年津、沪、京三地 的人均GDP均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万美元。
2001年:
2008年
2010年
低收入 人均$ 745以下;
$975
$1006
中低收入人均$ 746--2975; $976- $ 3855 $ 1006- $ 3975
中高收人均$ 2976--9205; $ 3856-$ 11905 $ 3976- $ 12275
高收入人均$ 9206以上; $ 11906以上
1.1 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章节内容
第一章导论
章节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第三章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历史分析 第四章 资本的形成 第五章 人口增长 第六章 人力资本 第七章 外资的利用 第八章 农业的转变 第九章 工业的发展 第十章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
$ 12275以上
中国是怎样的国家?(1)
中国地处东亚,是非石油输出国,1999年人均GDP780美元,全世界排第140位,属中等 收入国家中的低收入国家
2008年中国人均GDP3315美元 排名:106名 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32美元,排名世界第87位(比上年前进两位), 卢森堡第
微观经济学
西
方
经
济
学
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流派
利润最大化原理(MR=MC) A·Marshall(1842~1924) “经济学原理”(1890) 经济增长(财政、货币政策) J·M·Keynes(1883~1946)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发展经济学
注:亦有学者将“发展经济学”列为宏观经济学范畴
一122,272美元 ,美国第十五48,147美元 , 日本第十八位 45,– 中国1999年的人均GNP(当时按GNP计算)为780美元,迈过了756美元的分界线, 进入所谓“中等收入”行列。这一年,“中等收入组”的人均GNP范围是7569265美元,因此中国又属于“下中等收入组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含听课率、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小论文)等)30% 期末考试 70%
使用教材
谭崇台编著:《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参考教材: 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2007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美]迈克尔 P ·托达罗著:《发展经济学》(余向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