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历程及典型模式介绍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重视该模式在教育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为其他国家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美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最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其核心思想是将教育与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工业协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培训项目,促进产教融合和知识转移。
美国形成了一整套产教融合机制,包括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实习计划,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和技术支持,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实际工作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教融合机制是“学徒制”,即工人和学生在企业内实习、学习和锻炼,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资金,由学校提供理论知识和课程教学。
学徒制不仅提供了一条规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路径,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方式。
日本的产教融合模式以“产学研联合”为核心,即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共同合作解决产业瓶颈问题和创新发展。
日本的产教融合机制有三种形式:企业与大学联合开发项目,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和研究,企业投资大学科研项目。
日本的产学研联合最有代表性的机制是“工业界演習”,即企业与大学合作,将现实业务问题带入教学中,由学生集中解决。
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和提高研发能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德国制造”为代表,即通过工业化、数字化等手段,提高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产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和研发技术人才。
同时,德国政府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奖励,鼓励企业投入职业教育和培训。
德国产学研协作[整理版]
![德国产学研协作[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8cad5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2.png)
德国产学研合作德国的工业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信誉,德国现代高等教育以其严格而著称,这自然形成了该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有内涵。
与美国比较,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强调的是目标的始终如一,过程的持续长久,效率的极大化。
德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那将是长期的、稳固的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注重实效。
德国产品饮誉世界,与他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分不开的。
一、主要形式:1、产学研合作计划。
产学研合作计划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企业的合作需求形成,计划由企业初步提出,内容涉及合作方式、目的、项目、期限、资金的投入与保障、各方的责权利,并与相关高校进行磋商,最终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执行计划。
2、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学制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要有8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
因此,德国专科类的职业教育形式多样,结构完善,培养人才效率高。
德国的儿童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
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接受有关职业理论学习。
学生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
做工时,以企业为主,合作学校派出教师驻进企业给予理论指导;理论学习时,以学校为主,企业派出技术专家到学校协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3、研究开发项目的合作。
务实是德国人的行事风格。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自己选择的合作高校提出“一篮子”合作项目,由学校进行研究开发,并随同企业人员一道完成整个项目的试制,最后双方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
整个合作资金由企业全部提供,学校在企业的协管下全权使用。
一方面,学校获得了资源,释放了知识的生产力价值,更好地熟悉了市场,并据此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另一方面,企业因此拥有了市场和利润。
4、顾问合作制。
由于德国推崇职业教育,全国许多企业与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都有产学研方面的“顾问合作制”。
许多学校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担任各行各业的顾问,特别是工科教师,要求必须担任工厂顾问,且不论企业的大小。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一)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一)作为产学研合作发祥地的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使得学术界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现分述如下。
一、科技工业园区模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
从那时起,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被人们称为“研究园区”或“工业园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
美国AURP(AssociationforUniversityResearchParks)将“科技工业园”界定为:①具备私立或公立的研究开发设施、高技术或科学技术导向型企业、以支持性服务为目的而开辟的土地或建筑物;②拥有大学及其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是在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正式协作下运营;③为了支持新型风险企业的成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具有促进产业界与大学间共同研究开发的作用;④具有支持大学与人驻企业间技术和经营诀窍转移的作用。
1]从美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兴建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大学组建。
如在特曼教授倡议下,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
第二,由企业组建。
如50年代出现的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第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
如北卡罗来纳州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兴趣,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
1,斯坦福工业园的兴建和“硅谷”的崛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地处圣克拉拉县境内。
20世纪50年代,圣克拉拉县是水果之乡,基本上没有工业。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日本产学研结合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企业)与学术界(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日本,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日本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1.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历程日本的产学研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产学研结合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那个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和大学院校进行合作研发,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日本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基金,为企业和大学院校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双方进行联合研究和技术开发。
日本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以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合作机制。
一方面,日本的大学设立了研究机构和产学合作机构,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企业也设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和实验室,与大学开展合作研发项目。
日本还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基金,专门用于资助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双方加强合作。
3. 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和效益日本的产学研结合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和效益。
通过产学研结合,日本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
与此日本的大学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合作机会,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产学研结合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还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2. 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合作机制3. 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日本的产学研结合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与大学合作开展高新技术研发,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
![[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7960b0c7f1922791788e866.png)
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等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鉴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产教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在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及产业发展特色,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一、国外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1.美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成立之初,斯坦福大学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加上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支持有限,该校曾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对外出租斯坦福拥有的土地资源。
这一措施不但吸引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为学校筹集了办学所需经费,而且为斯坦福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
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斯坦福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支持,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可以到公司兼职或创办自己的公司。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在发明了MIPS后,便合伙创办了公司,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中。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建设与经验,并以美国工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模式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领先者,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文章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将介绍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IUCRC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包括其组织架构、合作模式、资金来源、项目管理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将揭示IUCRC 模式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建设与经验,也为我国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IUCRC模式的起源与发展IUCRC(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模式,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当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政府和产业界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学术界或产业界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科技创新需求。
因此,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IUCRC应运而生。
IUCRC模式的初衷是通过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这一模式下,学术界和产业界可以共同设立研究项目,共享研究设施和人才资源,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同时,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健康发展。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必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文章旨在通过介绍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些典型模式,加以分析比较,以探求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典型模式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闻名于世。
在二战之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
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学校每个专业均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
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介绍

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介绍引言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是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项目。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实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意义、模式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
一、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意义1. 创新驱动: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够促进产学研三方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 人才培养:通过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能够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市场拓展: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拓宽市场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 资源整合: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够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二、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模式1. 联合研发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双方共享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实现利益共享。
2. 技术转移模式:企业购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或专利,实现技术的快速引进和应用。
3. 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4. 产业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产业基地,集中资源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等活动。
三、如何开展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1. 寻找合作伙伴: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加行业协会和技术研讨会等方式,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2. 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合作目标、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等内容,建立合作框架和合同,确保双方权益的平衡与保障。
3. 确定项目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和合作伙伴的优势,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内容和研发方向。
4. 资金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基金、企业自有资金等渠道,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历程及典型模式介绍
摘要根据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发展历程,并通过介绍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型模式,对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三明治”模式“双元制”模式
一、国外研究发展历程概述
世界合作教育起源于100多年前的工程教育领域。
1906年,美国中部的辛辛那提大学首创合作教育制度。
随着国外对合作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在实践上逐步形成不同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其中以美国学徒式模式、“硅谷”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教学公司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为代表,并逐步形成了近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雏形。
发展到当代,美国的合作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开始向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英国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由教学公司出面组织有高校和企业界共同参加的科技协作项目,使得高等教育界和产业界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协作渠道。
1.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基础兴起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早期劳作教育思想和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思想。
发展到现代,欧美学者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及本质,但是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产学研合作,并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创新性三螺旋模式。
即改变以往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两两作用的双螺旋模式,通过政府协调监督企业和大学的运作,大学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发挥影响力,企业则借助市场发挥其品牌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政府和大学的发展。
2.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是从建立新型大学开始。
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并以“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建立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并于1962、1963年先后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合作教育协会。
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直接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服务”从此成为与“教学”和“科研”并列的大学三大功能之一。
从此大学才逐步走出“象牙之塔”,开始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
1980年颁布了指在为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创新科研成果确立了统一的技术转让制度,明确了大学、小企业和政府三方的权益和职责的贝赫一一多尔大学和小企业专利法开创产学研成功合作的新纪元。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认识到仅仅依靠建立新型大学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实力,他们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形成科技工业园。
其中以斯坦福大
学为核心的“硅谷”工业园,以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最为著名。
由于美国科技园的成功,法国于1969年建立了索非亚安地波利斯科技园;英国于1972年在赫里奥瓦特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园、1975年建立了著名的剑桥大学科技园;日本于1981年建成的筑波科技园;德国于1983年建立第一个工业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这些工业园的发展迅速,不仅造就了大量优秀的企业,也成就了一批世界知名大学。
二、合作教育典型模式介绍
1.美国模式
学徒式合作教育模式:学生自入学起学习半年后,便进入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教学以2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大学授课,完成毕业设计。
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的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这是一种建立在12年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类似于中国的专科院校。
其主要特点是:
(1)企业深入参与产学研合作
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参与的企业数量多,所涉及的行业广。
另一方面体现在,许多公司和协会有权授予学位,其中兰德公司还可以授予博士学位。
在这种学位认证体制下,教育培养学生的权限由高校转移到企业手中,有利于企业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也迫使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要贴近企业、市场需求。
(2)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
“硅谷”模式:依靠某一所或几所大学,在其周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以便迅速转化大学科研成果,实现技术向市场的迅速转化。
在这种模式下,大学可以通过转让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模式间接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当中;同时,大学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成立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这种从大学母体身上通过剥离知识的方式形成的新的个体,是知识从实验室流向市场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a.发布科研规划,从宏观层面引导产学研合作。
b.落实宏观政策,制定详细的科技计划。
c.建立产学研合作法律体系,保障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约束不正当行为。
2.英国模式
“三明治”课程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英国,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1+2+1”模式或“1+3+1”模式,即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然后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最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第二种是“2+1+1”模式,即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
其重要特点是:
(1)学生的实习单位和岗位是由企业招聘和学校推荐提供。
(2)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由于“三明治”课程的设置既有校内学校又有校外实践,因此考核学生要结合企业评估、指导老师评估和学生自评三方面。
企业评估:主要由企业经理或主管根据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直接进行评估。
指导老师评估:首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实习发展规划”,然后跟踪学生“个人实习发展规划”完成的进度,最后通过学生安排实习老师参与由企业的经理、学生共同参加”placement visit”,了解学生的实习日志和企业的反馈从而给出评估结果。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工作日记进行自评。
这种工作日志包括个人发展计划、工作日志和反馈三部分组成。
主要记录学生在工作期间的表现、承担的工作内容、个人发展计划的完成进度、掌握的技能以及在此期间取得的其他成绩。
教学公司模式:英国教学公司是由英国政府的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SERC)、贸易和工业局、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北爱尔兰经济发展局联合资助研究基金而设立,目的是完成全国各地教学项目的资金资助。
所谓的教学项目通常由企业、高校和项目助理组成。
项目助理通常由22岁至26岁的大学生来担任,并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申请来源于实际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课题项目。
项目获得教学公司批准后可以得到项目总费用的50%-70%的资助。
其主要特点是:
(1)普通的大学生即可参与教学公司项目成为项目助理
(2)教学公司是连接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重要桥梁
3.德国模式
“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在组织和教学结构上包括多个一一对应的基本要素,如企业与职业学校、实习车间与课堂、培训企业的培训大纲与课堂教学的教学计划、学徒与学生等。
从体制上讲,这是在国家立法支持下,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办学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受训者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还要和培训
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企业除了为每位学生提供三年2万到3万欧元的培训经费和工作实习岗位,还给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一定教育水平的高级技师指导学生工作。
其主要特点是:
(1)企业为主导
体现在企业提供办学经费、工作岗位和校外指导老师,同时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考核。
(2)主要师资力量来源于企业
(3)学生没有就业压力
由于企业的参与学生的培养,因此能够保证,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是一致的,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不存在就业压力。
三、借鉴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发生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尤其能掌握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大大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这里重新介绍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案例,就是为了引进西方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为解决我国在知识产业升级中面临大量紧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也是实现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学校社会声誉提高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微,张喜梅.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4,(3).
[2]郑红梅.“Sandwich Courses”英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J].2006,(4).
[3]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