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 译文
【诗歌鉴赏】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孔子蚤晨作,?手曳杖,逍?於?,而歌曰:「泰山其?乎!梁木其?乎!?人其萎乎!」既歌而入,??而坐.子??之曰:「泰山其?,?吾?安仰;梁木其?,吾?安杖;?人其萎,吾?安放.夫子殆?病也.」遂?而入.夫子?而言曰:「?,汝?何?.予?昔?坐奠於?楹之?,夏后氏?於??之上,??在阼,殷人?於?楹之?,即??主?之,?於西?之上,???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死.」遂?病,七日而?,?年七十二矣.哀公?曰:「昊天不?,不??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自律.」子?曰:「公其不?於?乎?夫子有言曰『?失?昏,名失?愆,失志?昏,失所?愆,生不能用,死而?之,非?也.?一人非名,君?失之矣.』」既卒,?人所以服夫子者,子?曰:「昔夫子之??回也,若?其子而?服,?子路亦然,今??夫子如?父而?服.」於是弟子皆?服而加麻,出有所之,?由?.子夏曰:「入宜?可居,出?不?.」子游曰:「吾??夫子?朋友,居??,出?否,?所尊??,而出可也.」孔子之?,公西掌?葬焉,?以疏米三?,?衣十有一?,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象?,?五寸而???,桐棺四寸,柏棺五寸,??置?,?披周也,?崇殷也,????夏也,兼用三王?,所以尊?且?古也,葬於?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偃斧之形,高四尺,?松柏?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之?.既葬,有自燕??者,舍於子夏氏,子??之曰:「吾亦人之葬,?人非?人之葬,人子奚?焉.昔夫子言曰:『?吾封若夏屋者,?若斧矣,?若斧者也,?{髟葛},封之?也.』今徒一日三?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乎哉?」二三子三年??,或留或去,惟子??於墓六年.自後群弟子及?人?於墓如家者百有?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孔子家语?终记解翻译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在门口优游地漫步,吟唱道:“泰山要崩塌了吗?梁木要毁坏了吗?哲人要困顿了吗?”唱完回到了屋内,对着门坐着。
孔子遗言出土,内容震惊世人

逆而行之,君,虎也,僚,虎之爪也,汝猝死而不知其由。遇昏聩者,则有隙,断可取而代之。治天下者知百姓须瘦之。抑民之欲,民谢王。民欲旺,则王施恩不果也。投食饿夫得仁者誉,轻物媚予侯门其奴亦嗤之。仁非钓饵乎?塞民之利途而由王予之,民永颂君王仁。
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已,毁其体则下之。授男子以权羁女子,君劳半也。授父以权辖子,君劳半之半也。吾所言忠者,义者,孝者,实乃不违上者也。
孔子遗言出土,内容震惊世人! (2013-03-12 10:48:43)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典美文
夫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缓,然神烁。
嘱曰: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
礼者,钳民魂、体之枷也。锁之在Fra bibliotek,启之亦在君。古来未闻君束于礼,却见制礼者多被枷之,况于布衣呼?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
乐者,君之颂章也。乐清则民思君如甘露,乐浊则渔于惑众者。隘民异音,犯上者则无为。不智君王,只知戟可屠众,未识言能溃堤,其国皆亡之。故鼓舌者,必戳之。
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切切。言毕,子逝。
孔子临终遗言(白话文版)
孔子临终前,叫他的弟子们都跪在了他的床旁边。孔子虽然说话声音小且慢,但精神却很好。并开始嘱咐弟子们:
我多年来游说各国的君王,但最终也没有看到秩序恢复,舆论一律的局面。我这一辈子,没吃啥好的,没穿啥好的,乘的车也很不像样。快到死了我才明白,上天让我享受的东西我却没有去享受,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孔子留下6字遗言,死前指天大喊3遍,准确预言刘邦称帝

孔子留下6字遗言,死前指天大喊3遍,准确预言刘邦称帝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经年过七旬,彼时他的儿子孔鲤以及最看重的弟子颜回相继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让孔子颇为伤心,再看曾经跟随他周游列国的弟子,也都已经不在身边,半生不得志的失意和孤独,让晚年的孔子备受打击。
然而噩耗正在传来。
鲁哀公十五年,垂老的孔子忽闻自己另一爱徒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处以极刑,悲愤之下竟一病不起。
躺在病榻上的孔子已是水米不进,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不由悲从心来,老泪纵横的叹息“要如草木般枯萎腐朽了”,也就是在弥留之际,孔子留下了神秘的预言。
古籍《搜神记·孔子梦》一篇中记载,孔子临死前夕,常常在梦中惊醒。
一天夜里他忽然梦见自己站在山顶,远远望见沛县上空紫气升腾,在古代这是帝王之气。
孔子不由得大喊“姓赤刘,陈相辅”,连喊三遍终从梦中醒来。
巧合的是,这6字呓语竟然预言了刘邦称帝。
公元前202年,沛县刘邦击败击败项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汉朝在五行中属火,正所谓“赤姓刘”,而刘邦手下的开国功臣、丞相正有陈平,正所谓“陈相辅”,如若记载属实,那么刘邦开创帝业也属天命所归。
孔子临终前说: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

孔子临终前说: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37孔子临终前说: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导读】本篇记载孔子临终前的事迹,故以“终记”名篇。
孔子崇尚王道,向往先王之治,主张恢复礼治,他为此到处奔走,但还是凄凄惶惶,“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为了仁政理想,道德复归,孔子奋斗了一生,却始终没能找到推行个人主张的处所,也慨叹大道不行于世间。
孔子坚信自己的学说,他也认识到“不时”,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难以推行这样的主张,这便是本篇所记孔子之言:“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
”最终,孔子只能慨叹:“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作为孔子晚年最为亲近的弟子之一,子贡十分了解孔子,所以,他对鲁哀公“生不能用,死而诔之”的做法提出批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夫子问“吾道非邪”时,颜回这样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以说,颜回是懂孔子的,只有他们两人能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忧天下而乐道。
人,生,而必有死。
夫子一生好学自谦,盖棺后自有后世定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所赞颂者至矣。
可以说:世人理解孔子几分,就理解中国文化几成;为政者诚敬孔子几分,天下万民遍福祉几何。
【家语原文】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喆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吾将安杖?喆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即与宾主夹之,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
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将死。
古人悼念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孔子丧妻,哀痛欲绝。
及葬,弟子皆哭泣,莫敢仰视。
孔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绝于言。
吾妻死,吾心亦死,吾言亦绝。
然吾终日哀号,不如无言。
今吾妻已逝,吾当收敛心志,继吾道业,以慰吾妻在天之灵。
”翻译:昔日,孔子失去妻子,悲痛欲绝。
等到妻子下葬,弟子们皆哭泣,无人敢抬头看。
孔子说:“悲痛莫过于心死,而沉默无声。
我的妻子去世,我的心也死了,我的言语也断了。
然而我整日哀号,不如保持沉默。
如今我的妻子已经离世,我应该收束心志,继续我的道德事业,以此安慰我在天之灵。
”注释:1.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丧妻:失去妻子。
3. 哀痛欲绝:形容极其悲痛,几乎无法承受。
4. 葬:安葬,埋葬。
5. 继:继续。
6. 道业:道德事业,指从事道德修养和教育工作。
7. 在天之灵:指死者的灵魂。
原文:汉武帝崩,群臣莫不哀悼。
李夫人病笃,闻武帝崩,哭声震殿。
武帝长子刘据曰:“先帝崩,吾心亦崩。
夫人病重,哀莫大焉。
吾当尽力医救,以慰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汉武帝驾崩,群臣无不哀悼。
李夫人病重,闻武帝崩,哭声震动宫殿。
武帝长子刘据说:“先帝驾崩,我的心也碎了。
夫人病重,悲痛无以复加。
我当竭尽全力救治,以此安慰先帝在天之灵。
”注释:1. 汉武帝:西汉时期伟大的皇帝,推行一系列改革,开疆拓土。
2. 崩:去世,驾崩。
3. 李夫人:汉武帝的宠妃,病重。
4. 震殿:震动宫殿,形容哭声之大。
5. 刘据:汉武帝的长子,后来成为汉昭帝。
6. 先帝:已故的皇帝。
7. 在天之灵:指死者的灵魂。
原文:唐太宗李世民崩,文武百官皆举哀。
魏徵曰:“先帝功业辉煌,遗爱万民。
吾辈虽未能尽忠,然亦当追思先帝,勉力前行,以慰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文武百官皆举哀。
魏征说:“先帝功业辉煌,深得民心。
我们虽然未能尽忠,但也应当追思先帝,勉力前行,以此安慰先帝在天之灵。
”注释:1. 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
《子寿终录》真伪考

《子寿终录》真伪考陈姗姗【摘要】运用排比归纳,语法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子寿终录》中"弥留""书生""随心所欲"等三个词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方面证明《子寿终录》乃伪书的可能性较大,一方面对汉语词汇史研究也有所补充.【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子寿终录》;真伪;词汇【作者】陈姗姗【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据载,《子寿终录》是马王堆新出土的一批竹简材料,内容为孔子临终遗言,然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本文从汉语史,词汇学的角度对该篇文章的真伪问题加以探讨。
这篇《子寿终录》是伪书的可能性较大。
孔子所处的先秦时期,尚以单音节词为主,复音词占少数。
但经爬梳,这篇一千字左右的孔子遗言中却出现了至少15个复音词,分别为:“弥留”“绣袍”“杂雀”“魂灵”“生灵”“锦食玉衣”“书生”“紫液”“随心所欲”“腾达”“昏聩”“仕途”“取而代之”“骁勇”“冥府”等。
且通过文献资料检索,这15个词基本产生于中古以后,甚至更晚。
从中选取“弥留”“书生”“随心所欲”等三个词语,运用排比归纳,语法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考释研究,以期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和文献辩伪等方面有所补充。
一、弥留《子寿终录》原文作:“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
”“弥留”当解释为“寿命将终,垂死之时”。
但经文献检索,“弥留”一词在秦以前的文献中少见,仅在《尚书·顾命》中有一例:“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
”但《尚书》在产生年代等方面皆未得出定论,且是孤证,遂不可作为可靠依据。
汉代用例也很少,《蔡中郎集》卷六:“宜登永年,黄考无疆。
昊天不吊,降此残殃。
寝疾弥留,精爽悴伤。
”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用例渐多。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孔子临终遗言

牛王堆考古发掘工作又传捷报。一批春秋时代竹简出土,共168片,包裹在一做工考究的猪皮囊内,囊外涂有约一寸厚的保护层(疑为猪油与其它物质之化合物),使竹简与空气隔绝。猪皮囊内的竹简又被分成21捆(每8个一捆),分别装在丝绸袋内。包装风格很像现在中秋节的高档月饼盒。经考古学家仔细清理,辨认,这批竹简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丘先生的临终遗言。这无疑是我国考古史,古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我是就要死的人了,绝不会胡说,如果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必会走上阳关大道。一定记住我说的话。
说完这些话后,孔子去世。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
下面是‘孔子临终遗言’的原文(附件1)及白话文的参考译文(附件2)。
附件1:孔子临终遗言(文言文版)
《子寿终录》
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
多数人都贪生怕死,谁知道一代圣贤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话?

多数人都贪生怕死,谁知道一代圣贤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话?哲人的谢世,孔子临终遗言是一首诗!孔子从卫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身边,按理说,应该是幸福绵长。
然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晚景凄凉,亲人和弟子的相继逝去让他充满忧伤。
六十八岁,亓官氏去世,孔子失去了妻子。
六十九岁,孔鲤去世,孔子失去了儿子。
七十一岁,颜回去世,孔子失去了能在精神上与之对话的最好的弟子。
七十二岁,子路牺牲,孔子失去了能在生活上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弟子。
当最爱的人纷纷离开人世,当理想之路都被堵死,孔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他感觉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自己就是那个被抓的麒麟,生不逢时,孔子感叹“吾道穷矣”。
自己苦苦追求的“仁爱”、“礼制”、“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仿佛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着很美,实际上却是个永不可及虚幻的存在。
有一天,孔子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我是孤独的老人了。
子贡说,怎么会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虽然没人了解我,但我不抱怨上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努力学习知识,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也许只是天才能了解我吧。
晚年的孔子渴望有一个理解他的人。
但孔子的痛苦已经无法言说,他向谁倾诉呢。
最喜欢的两个弟子先他而去,子贡的工作很忙,经常穿梭于各国之间,办理外交事务,自己还得抽空做生意赚钱。
最有能力的冉求,跟着季康子混,好像和孔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孔子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弟子们,最后都将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孔子开始沉默,变得不想说话了。
他对子贡说“予欲无言”,连话都不想说了。
子贡慌了神,“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老师您要是不说话了,我们还能转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什么时候说过话?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话呢?”孔子彻底绝望了,自己崇拜的周公,已经很久没有走进自己的梦境了。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悲叹,自己已经变得衰弱不堪,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译文
原文
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
子声微而缓,然神烁。
嘱曰:
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
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
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
其断不可长也。
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
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
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
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
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
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
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
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
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
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
寥寥行者,或栖武者帐下,或卧奸雄侧室。
如此,焉令天下乎?王座立于枯骨,君觞溢流紫液,新朝旧君异乎?凡王者祈万代永续,枉然矣!物之可掠,强人必效之;位之可夺,豪杰必谋之。
遂周而复始,得之,失之,复得之,复失之,如市井奇货易主耳。
概言之,行而优则王,神也;学而优则仕,奴耳;算而优则商,豪也;痴书不疑者,愚夫也。
智者起事皆言为民,故从者众。
待业就,诺遁矣。
易其巧舌令从者拥主,而民以为然。
故定乾坤者必善借民势。
民愚国则稳,民慧世则乱。
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
实无异也!俱视土、众为私。
私者唯惧失也。
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
明此理,旋君王如于股掌,挟同僚若持羽毛,腾达不日。
逆而行之,君,虎也,僚,虎之爪也,汝猝死而不知其由。
遇昏聩者,则有隙,断可取而代之。
治天下者知百姓须瘦之。
抑民之欲,民谢王。
民欲旺,则王施恩不果也。
投食饿夫得仁者誉,轻物媚予侯门其奴亦嗤之。
仁非钓饵乎?塞民之利途而由王予之,民永颂君王仁。
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已,毁其体则下之。
授男子以权羁女子,君劳半也。
授父以权辖子,君劳半之半也。
吾所言忠者,义者,孝者,实乃不违上者也。
礼者,钳民魂、体之枷也。
锁之在君,启之亦在君。
古来未闻君束于礼,却见制礼者多被枷之,况于布衣呼?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
乐者,君之颂章也。
乐清则民思君如甘露,乐浊则渔于惑众者。
隘民异音,犯上者则无为。
不智君王,只知戟可屠众,未识言能溃堤,其国皆亡之。
故鼓舌者,必戳之。
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切切。
言毕,子逝。
译文
孔子临终前,叫他的弟子们都跪在了他的床旁边。
孔子虽然说话声音小且慢,但精神却很好。
并开始嘱咐弟子们:
我多年来游说各国的君王,但最终也没有看到秩序恢复,舆论一律的局面。
我这一辈子,没吃啥好的,没穿啥好的,乘的车也很不像样。
快到死了我才明白,上天让我享受的东西我却没有去享受,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你们跟我学的那些东西,都是些为了巩固君王的王位,控制老百姓,或者是歌颂君王的学说。
但君王听不进道理,美妙的音乐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麻雀喜鹊乱叫。
他们随便给了我一个司空的官来糊弄我,是对我的莫大侮辱。
这样的君王不会长久。
我的伟大理想没有实现是因为我只知道给他人做奴才,而不知道自己当主子。
手中没有权利,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白白浪费自己的智慧,这一点我知道的太晚了。
唉,鲁国啊,你是我当官路上的伤心之地呀。
你们可千万不要走我的老路,当不成国王,也要当侯,再不行也要成为大商人。
当教书先生最多也就是混口饭吃,还不如江洋大盗活得滋润。
我给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我悟出来的,但你们必须记住:只有行动才能事业昌盛,只是空谈便一事无成。
把一个想法真正地付诸实施了,胜过把一百个想法写在竹子上。
今后那些有作为的君王,肯定会按照我的办法管老百姓,并且为我修庙塑像,把我当作老百姓顶礼模拜的精神偶像。
然而,他们并非真心尊崇我以及我的说教,不过是借我的名字巩固他们的王位罢了。
拥有军队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人君,他们把老百姓看得就像虫子一样微不足道。
出谋划策的人只能给国王当奴才,要想吃好的穿好的还得看主子的脸色。
再能说会道的舌头能和军人的利剑比试吗?太愚蠢了。
自古以来很少见到有书生当君王的,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掌握军队。
智慧都消耗在了写文章上。
即使有个别实践者,也不过是给掌握兵权的人打下手,或者给那些想图谋篡位的人当谋士。
这样怎么能号令天下呢?
君王的宝座是建立在白骨之上,君王的酒杯里盛满了鲜血。
各朝各代都如此。
君王总是希望他的帝国能世世
代代存在下去,然而这只能是痴心妄想。
如果财物可以通过打劫得到,强悍的人就会效仿。
如果王位可以被抢过来,那些英雄豪杰就会想办法夺取。
这样就会没完没了的你争我夺,得到的会失去,其他人再夺到,再失去。
就和自由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一样,经常换买主。
概括地说,实践得法者就可以成王,那就是神;读书读得好可以当官,但终究也不过是个奴才;谋划精道经商可能成功,那就是富豪;迷信书本而不怀疑书本的人就是愚蠢之人。
聪明的人在夺取天下时,会声称他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追随者就很多。
等他的事业成功了,原先许的诺言就不见影了。
但他会换个说法,让老百姓拥戴他为王,而老百姓也觉得应该是这样。
所以,想得天下的人必须善于借助老百姓的力量。
民众愚蠢了,国家就稳定;老百姓聪明了,世道就会乱。
人们都对周武王赞誉有加,对殷纣王却大肆声讨。
实际上他们是一路货色。
他们都把国土和百姓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财产拥有者最怕的就是失去财产。
大多数国王往往干什么都没有节制,想咋胡来就咋胡来,只要你们投其所好,伺候国王其实就和哄小孩一样容易。
明白了这些道理,你们就会把国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对付同事就像拿起一根羽毛一样轻松,很快就会飞黄腾达。
如果不这样的话,国王就会像老虎,同事就是老虎的爪子,你突然死了都不知道是咋死的。
遇到你伺候的君王是个糊涂蛋,那就有机可乘了,你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夺取他的王位。
统治国家的人明白要让老百姓穷的道理,老百姓的欲望少了,就会感谢国王。
老百姓的欲望多了,国王给了老百姓好处,他们也不领情。
你给饥饿的人一点吃的,他就会赞誉你仁慈,你把轻的礼物送给大户人家,连他家的佣人都瞧不起你。
仁慈难道不是个鱼饵吗?把老百姓赚钱的路都堵死,而他们想要什么只能从国王那里得到,老百姓才会称颂国王仁慈。
控制老百姓的方法,上策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不得已时才把他们关在监狱里,杀头是下策。
让男人把女人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一半的老百姓。
再让父亲把子女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四分之一的老百姓。
我所说的忠,义,孝实质是不违背上级的意思。
所谓礼,就是锁住老百姓灵魂与肉体的枷锁。
锁住或者打开全由国王说了算。
自古以来也没见过礼能约束国王的。
而那些制订礼的人却有不少蹲了大狱,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礼虽然摸不见,但却是锐利的武器,胜过千万勇敢的军人。
所谓乐,就是歌颂国王的文章。
舆论一律了,老百姓思念国王就像久旱盼甘露一样,如果让老百姓想说啥就说啥,那些煽动群众的人就会得利。
不要让老百姓胡说八道,那些犯上做乱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
不明智的国王,只知道刀枪可以镇住百姓,却不知道言论也可以把大堤毁了。
所以,他们的国家都完蛋了。
对于用言论煽动百姓的人,一定要格杀勿论。
我是就要死的人了,绝不会胡说,如果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必会走上阳关大道。
一定记住我说的话。
说完这些话后,孔子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