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运气学说-任应秋
《内经》运气学说及其临床运用(2010)

4、干支纪年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 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 与期。” (1)干支配合规律: 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如此循环往复,其 60年为一周期,即一“甲子”。 如下所示: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壬 癸 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戌 亥
运气学说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 运气学说是以“人与天地相应”的天人整体 观为其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运用了 “天地之道”阴阳五行学说,以其为理论核心, 并运用了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等理论, 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以60年为周期的气候运动变 化规律和发病规律。并运用天干、地支等作为演 绎工具符号,用以推测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 情况,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1)天干配五行 ①天干配五行方位: 东—甲乙木,应春;南—丙丁火,应夏; 西—庚辛金,应秋;北—壬癸水,应冬; 中—戊己土,应长夏。 ②天干化五运: 据《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 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即: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寅化木,戊 癸化火,所谓“天干化五运”或“十干统运”。
表3 十二地支与四时五行配属
四季时 季春 季夏 季秋 季冬 秋 孟 仲 冬 孟 仲
四时 五行 方位
春 孟 仲
夏 孟 仲
木 东
火 南
土 中
金 西
水 北
地支 寅 卯
当位 否 是
巳午
否是
辰 未 戌 丑
是
申酉
否是
亥子
否是
由表3可见,寅卯配东方木、巳午配南方火、申酉配西 方金、亥子配北方水。而丑未辰戌四季月,配以中央土, 此即“土不独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谓。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两套及答案

原色复印社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黄帝外经》 C.《扁鹊内经》D.《扁鹊外经》E.《白氏内经》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
A.金元时期B.战国以前C.汉代以前D.秦汉之际E.宋代以前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重视经络C.突出治法研究D.八纲辨证E.用章句法注释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A.《千金翼方》B.《注解伤寒论》C.《伤寒百证歌》D.《伤寒发微论》E.《伤寒九十论》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A.方有执B.喻昌C.张璐D.孙思邈E.柯琴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A.易水学派B.温病学派C.滋阴派D.伤寒学派E.攻邪派8.攻邪派的师祖是()。
A.张宛丘B.朱震亨C.张元素D.李东垣E.吴又可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A.李东垣B.薛己C.孙一奎D.赵献可E.李中梓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B.汉代末年的《伤寒杂病论》C.金元时期的火热论D.明末的《瘟疫论》E.清代中叶的《温热论治》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A.朱沛文B.唐宗海C.张锡纯D.恽树珏直.陆彭年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A.张子和B.孙思邈C.吴有性D.刘完素E.朱震亨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
A.《备急千金要方》B.《素问玄机原病式》原色复印社C.《宣明论方》D.《局方发挥》E.《千金翼方》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A.《伤寒论指微》B.《婴孺论》 C.《颅囟方》D.《钱氏小儿方》 E.《小儿药证直诀》15.陈自明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基础方是()。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作者:向光维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4期【摘要】《黄帝内经》中的《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和《至真要》七篇大论从气化角度认识并且推演了气候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它的贡獻并不是单纯的创立了中医运气理论学说的根基。
还提出了独特的病因病机、治则和养生理论。
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五运六气1 年代及真伪对于“运气七篇”的成文年代,罗会斌[1]从文献记载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战国说、汉代说、唐代说等三种观点,并分析认为汉代说较为可靠。
宋代林亿等《新校正》,对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提出质疑。
指出“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乃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2]。
后世医家针对“运气七篇”究竟是前人遗书,还是王冰伪撰,一直持论不一。
有学者[3]认为“运气七篇”不是伪书,是《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行准[4]从内容上将“运气七篇”与《内经》其它篇章进行比较,认为其理论直接源于《内经》早期篇章。
对于“运气七篇”具体成书年代以及真伪,限于目前的文献资料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2 运气学说梗概:2.1五运;是用十天干配木火土金水来解读天地气象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大运,主运,客运三种。
2.1.1大运:主管一年的气候变化,五行属性与天干相同,分为太过或不及,根据天干的奇偶来判断某运的太过与不及,奇数为阳就是太过,偶数为阴就是不及。
从每一年的大寒开始起运,不同运气的太过或不及,按照五运、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来影响其对应的相关的脏腑产生疾病。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木运太过的壬年,风气盛行,易出现风证,木乘土又容易出现脾土疾病;木运不及的丁年,多见燥气盛行,易出现肺金疾病、燥证……寒证;水运不及的辛年,多见湿邪流行,易出现脾系疾病、湿证。
浅述河北中医学派的历史地位

浅述河北中医学派的历史地位周计春河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石家庄050200 摘要:本文在中医学派界定和划分等问题上提出个人观点,认为医经、经方、汇通均不当称为学派,前两者实属图书分类,后者当属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其下可分出不同的观点。
诸多学派可归纳为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个大学派,相反相成。
河间学派包含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易水学派包含补土派、温补派。
河间、易水两大学派鼻祖刘完素、张元素均出自河北,刘完素最早对伤寒提出不同观点,是对伤寒的补充,也是温病学派的先驱;张元素完善了脏腑辨证,创新方、药理论,同样羽翼了伤寒。
河北是金元时期医学中心,河北中医学派在中医历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近代著名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衷中参西”的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树立典范。
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的学术争鸣催生了不同的学派。
学派在传承过程中,学派间学术存在着渗透、交叉与融合。
如此争鸣与融合,相反相成,使中医学的理论不断充实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医学向前发展。
河北历史上出现的河间、易水、补土等重要学派,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学派划分之我见学说众多,学派林立,是中医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后世学者在中医学派研究上,针对学派划分存在不小的分歧。
㈠、学派划分概况关于学派的划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医之门户始于金元”,倡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各成一派。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提出“四子大全”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认为学医应专主《内经》,再博观四子,医术才算全面。
这对后世学派划分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学派划分可谓说法纷纭:民国时期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1]13;而《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则又改为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学派[2]。
任应秋

任应秋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
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同时也积累临床经验。
在以后3年时间里,学完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脉决》等中医学理论著作,并有了一定实践经验。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有幸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并一一虚心求教,受益匪浅,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
翌年,因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危亡在即,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
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同时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早在1937年,任应秋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同年,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还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声疾呼。
到了其任《华西医学杂志》主编期间,更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使其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应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与任用,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

理论资料整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这个内容有点枯燥,不过仔细体会里面讲的内容很有意思。
1.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
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
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
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
在易学、天文学、气候学、农业生产方面均有运用。
不同的系统当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在中医学当中,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当中的运用,系统而成熟的内容记载在《黄帝内经》当中,理论详实。
后世医家攀附内容太多,理论繁杂而不知其对错,同名之词而意义完全不同,为溯本归源,本课题以《黄帝内经》文中所述为准。
2.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当中的运用,主要功用为推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分析对人体的影响,预测疾病流行的一般规律,为预防疾病流行以及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经消化吸收之后用于医学。
2.1五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内有详细论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记者,五岁为一周”。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五运是以年为观察单位的,统管一年,名称为“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
2.2六气《春秋·医和论疾》:“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而在《黄帝内经》则没有明确提出六气是什么。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淮南子·氾论训》言“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顾植山认为,学术流派最终要完成其历史使命——融入主流学术中去[1]。
任应秋[2]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论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亦认为医家论病之法各有所宜,皆活人无数。
为进一步探求各家学术流派之间的异中之同,以下试从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去分析,以期打开五运六气的奥秘之门。
1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与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客观上相合 “六气司天”是五运六气岁气逐年变化的规律,“六气大司天”是在《黄帝内经》“六气司天”的基础上以“六十年为一大气”的岁气变化规律。
“六气大司天”理论源于运气七篇之经旨,由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而初见端倪,经明代王肯堂结合邵雍易理之学进一步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得以完善和呈现。
1.1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1.1.1 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 费启泰为明末清初医家,主攻痘科。
用药力纠前人之偏而专寒凉。
他首次提出以60年为基本单元的“大运”概念,就是六气大司天。
费氏基于“大运”理论对宋金元医家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的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如其《救偏琐言·卷二》“尝稽东垣一以保脾为主,河涧一以滋阴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皆能表表于世……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辟也[3]”。
费氏言明李东垣之固护脾胃,刘完素之滋阴清热,张子和之荡涤攻邪,三家治法虽相异,但却皆能彰于后世,实为医家各自所值“大运”—六气大司天的不同,而非医家立法之偏,明确肯定了六气大司天对金元医家学术观点客观上的影响。
1.1.2 明代医家王肯堂发明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三元运气论》中云“天地定位,寒暑递嬗,大为一元,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4]”为基于北宋理学、易学大家邵雍《皇极经世书》“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的元会运世理论所论述。
除此之外,后文所述“间尝考之往古,验之当今之务,而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人之血气与天同度[4]”中,王氏考究古代历代医家之法并验之于当世后,提出了“天道六十年一小变”的概说,将六气大司天理论进一步阐释发明。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一)——词义解奥(二)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一)——词义解奥(二)邹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12)024【总页数】2页(P105-106)【关键词】五运六气;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作者】邹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结合科,烟台2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上接第23期)丹天之气,经由西北方的牛、女、奎、壁四宿。
丹,即红色,在五行属火。
其相对应的是戊癸所在的方位,所以“戊癸化火”,主火运;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
,黄色,在五行属土,对应甲己所在的方位,所以“甲己化土”,主土运;素天之气,经于亢、氐、卯、毕四宿。
素,白色,在五行属金,对应乙庚所在的方位,所以“乙庚化金”,主金运;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
玄,黑色,五行属水,与丙辛所在的方位相应“丙辛化水”,主水运;苍天之气,经由危、室、柳、鬼四宿之上。
苍,青色。
五行属木,对应丁壬所在的方位,因此“丁壬化木”,主木运。
“丹天之气”,为火行所属的天气,“”,为黄色,是土行所属的天气。
“素”,是白色,是金行所属的天气。
“玄”,是黑色,为水行所属的天气。
“苍天之气”,为木行所属的天气。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戊为天门,乾之位也。
己为地户,巽之位也。
戊,为天门在西北的方位;己为地户,在东南的方位。
而十干之中为什么独把戊己作为天门、地户呢?戊己,五行属土,不主时,行周四季。
戊,主三月,是阳土,己主九月,为阴土,是万物生、成的时候,也是阴阳之气消长的节点。
自奎、壁戊位开始,天门打开,阳气日渐盛;自角、轸己位开始,地户打开,阴气渐长。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天门、地户为阴阳之气出入的枢纽,也是气候流转变化的端始。
戊位为天门,己位为地户。
就方隅的卦爻来说,则天门在乾位,地户下巽位。
乾在西北之间的戊位,巽在东南之间的己位,西北之间天气不足,东南之间,地气不足,犹如屋舍,在缺口处设有门户,故天气不足的缺处称为天门,地气不足的缺处称为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