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

一、子曰:“里仁为美。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便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解读:此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生活在充满仁爱之心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二、子曰:“择善而从之。
”翻译:孔子说:“选择善良的事物去追求,跟随它们。
”解读:此句教导我们要善于选择,追求善良的事物,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三、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强调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则心胸狭窄。
四、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倡导仁爱之心,强调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然会有近期的忧虑。
”解读:此句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提前做好规划,以免遇到困境。
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
七、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强调学习要不断温习,从中汲取新知识,以便传授他人。
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表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九、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器物。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局限于某一领域。
十、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后,道就会产生。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注重根本,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十则》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论语《十则》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论语《十则》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论语》十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
(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全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论语十则原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注释篇一: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5、(《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 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 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论语》九则课件(61张PPT)(共61张PPT)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论语》九则课件(61张PPT)(共6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b916ef941ea76e58fa0452.png)
知识与能力: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
名句。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把握选 言含义,体会其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前四则,继承并发 扬及时行孝的传统美德。
孔子(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 古圣人”,世界十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里仁》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 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 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 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 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 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 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孝 为 人 之 本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 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 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 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 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孟子· 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 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 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 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 长》)。
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 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 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 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
游:游历 ,外出学习或做官 方:去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 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去向。”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 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 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 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 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 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 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 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 ,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
“孔子论”是记载孔子和他门徒的言行的书。
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十个文本中的一些是关于知识,一些谈论学习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点】
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一、本课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
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2、展示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
1、读通课文。
要求: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2、读懂课文。
活动要求:
翻译准确、简洁,语句通顺连贯。
活动步骤:
四人一组轮流活动:一人读原文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句子,小组成员共同纠错,组长整理并记录(A不能解决的问题;B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你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2、课文十则分为三部分。
(1)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
(2)第四至八则,讲个人的抱负追求。
远大的理想抱负,讲求仁义道德。
(3)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
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四、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五、写作特点
1、《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
所选十则中,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语言凝练,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