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动物分类、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各章知识点总结:1. 原生动物门- 主要特征: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

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具有表膜、纤毛、口沟、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和小核等结构。

草履虫的运动和消化等功能都是通过其表膜和纤毛来实现的。

2. 无脊椎动物门-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是一类身体构造简单、缺乏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等四大类。

- 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中的蜘蛛、蚊子、蟑螂等。

节肢动物具有三对脚、一对触角和一对眼睛等结构,其身体分节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运动。

3. 脊椎动物门- 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的等级之一,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 代表动物:鱼类中的鲤鱼、鲨鱼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鳄鱼等;爬行动物中的蛇、蜥蜴等;鸟类中的鸡、鸟等;哺乳动物中的牛、羊、猫等。

脊椎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反应。

4. 昆虫纲- 主要特征:昆虫是一类有翅和无翅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胸部包含三对脚和一对触角。

- 代表动物:蜜蜂、蚊子、苍蝇等。

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繁殖系统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5. 植物纲- 主要特征:植物是一类有根、茎、叶等器官的植物。

植物有细胞壁、叶绿素、果实、种子等特征。

- 代表动物:草木、树木、花卉等。

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建筑材料等资源,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以上是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普通动物学作为动物学的基础,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重要的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动物界的各类群进行划分和归类。

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类系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例如,人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动物的分类依据包括形态学特征、胚胎发育特点、生理特征、生态习性等。

其中,形态学特征如身体结构、器官形态等是最常用的分类依据。

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动物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壁,而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中包含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动物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和吸收等功能;结缔组织起连接、支持和营养等作用;肌肉组织负责运动;神经组织则负责传导神经冲动。

三、动物的器官系统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

多个器官相互协同,共同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就构成了器官系统。

例如,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实现气体交换。

四、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如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有性繁殖则通过配子的结合产生后代。

动物的发育过程也各不相同。

有些动物如昆虫,经历变态发育,从幼虫变为成虫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而哺乳动物则是通过胚胎在母体子宫内的发育逐渐成熟。

五、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其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包括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觅食行为是为了获取食物,如候鸟的迁徙;防御行为用于保护自身,如变色龙的变色;繁殖行为与繁衍后代有关,如鸟类的求偶舞蹈;社群行为则体现在群体生活的动物中,如蜜蜂的分工合作。

普通动物学(全套课件1069P)

普通动物学(全套课件1069P)
近年来,从分子的水平来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已涉 及生物学科的各个方面,对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前生物生物学中的一个最活跃的领域。
另外,研究动物的构造原理,为其它新的工程技术提 供依据的科学,叫做仿生学。
二、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 务和方法
(一)学习动物生物学的目的
动物学是农业科学和医学的基础,学习动物学的目的 就在于揭露和掌握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利用、 控制和改造生物提供理论依据。
Eukaryocyte 真核细胞
Multi-cell
Five kingdoms Six
system
kingdoms
system
(二)动物学及其分科
1 动物学的定义 是研究动物的科学,范围非常广,即研究动 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学的主要分科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动物学分化为许多不同的分 科,主要有以下几类:
(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动 物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学习研究生命科学,首先 要具有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的探 讨, 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做出结论,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 善于对科学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综合。
2.三界系统
1860年霍格(J.Hogg),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E.Haeckel)
原生生物界Protista:单细胞动物、细菌、 真菌、多细胞藻类
植物界 动物界
3.四界系统:1938年美国人考帕兰(H.F.Copeland)
原核生物界Monera: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动物形态学 研究动物体内外结构以及它们在个体 发育和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解剖 学是研究器官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细胞与 器官的显微结构的科学,称为细胞学和组织学。用比 较现代动物器官系统的异同来研究进化关系的,称为 比较解剖学。研究个体发育中动物体器官系统形成过 程的,称为胚胎学。此外;研究绝灭动物在地层中的 化石的,称为古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简介普通动物学是一门研究普通动物的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普通动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等内容。

动物分类动物分类是普通动物学的基础,它通过对动物的形态、解剖学结构和遗传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将动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目前,动物界按照其发展史、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线虫动物和棘头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各不相同,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的动物,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器官系统和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各种适应性结构和行为。

动物生态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选择、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群动态和群体行为等。

动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由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所塑造的,动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其行为和生理机制。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机制的学科,它关注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

动物的行为受到其内在基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为可以提供对动物生理状况和生态适应性的重要线索。

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物种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进化机制和模式。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通过研究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了解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适应性演化的原理。

主要研究领域普通动物学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动物分类学:研究动物的分类、命名和分类法的建立。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生态特征。

•动物行为学: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行为和行为遗传学。

•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物种的起源、演化和适应性。

•动物保护学:研究动物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推动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普通动物学PPT学习教案

普通动物学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76页
§1.2 动物学研究发展动态
动物学的发展史 中国的动物学发展现状 动物学的发展趋势 动物学工作者的必备条件
第10页/共76页
一、动物学的发展史
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
第11页/共76页
19世纪前: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第18页/共76页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迅速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各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 了大批的动物学人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出国合作研究和深造, 不少人带回学术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研究所配备了部分的先进仪 器设备,逐步开展一些动物生物学的基础、前沿以 及学科交叉性的研究。
1876年英国的华莱士( Wallace, A.R. 1823—1913) 的《动物的地理分布》(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一书是动物地理学发展的 一个标志。
第14页/共76页
奥地利的孟德尔(G.Mendel,1822—1884)以豌 豆的杂交试验发现其后代相对性状遵循一定比例, 即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 合规律;
普通动物学
会计学
1
§1 绪 论
§1.1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 法
§1.2 动物学研究发展动态 §1.3 生物的分界和动物在生物界
的地位
第1页/共76页
§1.4 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1.1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 法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2页/共76页
由林奈(1735)提出,以生物
两界系统

普通动物学知识

普通动物学知识

分类比较:涡虫纲的绝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广泛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陆地中。常见种类有三角涡虫、枝肠涡虫等。涡虫纲的主要特征1、自由生活。2、皮肌囊上有纤毛和杆状体。3、生殖系统比较发达。4、再生能力强。
吸虫纲营寄生生活,包括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其形态结构与涡虫纲相似。吸虫对人畜等动物的危害很大。常见的有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和布氏姜片虫等。吸虫纲的主要特征1、寄生生活,多数为内寄生。2、有吸盘、小钩和小刺,无纤毛和杆状体。3、消化系统简单。4、生殖系统发达。
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威胁及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同时由于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2、人类的滥捕滥杀。非法盗猎造成藏羚羊等动物濒临灭绝。
3、环境的污染。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富养化,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外来物种的侵入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灭绝。水葫芦疯长使其它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它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1、寄生生活。为内寄生,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肠内。2、身体由多个节片组成。皮层的具有微绒毛。3、消化系统退化。直接利用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4、生殖系统特别发达。每个节片含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
六 昆虫纲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答:昆虫纲是由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这两个亚纲及其33个目所组成。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不分节,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胸部分为3节,可能某些种类其中某一节特别发达而其他两节退化得较小。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还有2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腹部应该分为11节,但也常常演化为8节、7节或4节。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 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根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特别是足的数目,就不难将昆虫与其他被称为“虫子”的动物区分开来了。昆虫整个身体表面都硬化成体壁,这样包住身体的壳被称为“外骨骼”。这种象盔甲一样的含有几丁质的体壁,结构非常复杂,既坚硬、严密又有弹性,具有不透水、防御和骨骼支撑等功能,保护着里面柔软的身体和重要的内脏器官。由于昆虫的身体是分成一节一节的,每两节之间由柔软、能伸缩的膜相连,这样就可以在外骨骼的保护下,自由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了。由于坚硬的外骨骼不会跟着身体一起长大,许多昆虫随着身体的成长必须一次次褪掉它们的外壳,很多昆虫依靠它们身上漂亮的彩衣来吸引异性,繁衍后代。有的昆虫则专门积累某类物质,形成与周围环境一致的外衣颜色,将自己隐藏起来,避免被敌害发现,或示威避敌,形成“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对有的种类来说,表面的色素沉着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的害,使内部柔软的身体不受侵害。昆虫纲旧称“六足虫纲”,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昆虫在地球上约出现于3.5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节肢动物起源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经历下列演进阶段:①各节腹侧生出附肢,以便行走;②头部发生触角、眼和口器,成为感觉和取食中心;③翅和足集中在胸部成为行动中心;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 昆虫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一类学说认为系由水栖祖先演化而来,例如,三叶虫起源说和甲壳类起源说;另一类学说认为由陆栖祖先起源,如多足纲、唇足纲、综合纲是昆虫的近缘。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2腔肠动物门各纲的异同
答:共同点:辐射对称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消化循环腔及网状神经系统,有刺细胞为本门的特点。
不同点:1、水螅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世代交替,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2、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一般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3、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结构较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五、论述题 请简要说明昆虫对陆上生活的高度适应。
(1)昆虫具有几丁质外骨骼,并具有蜡质层,包裹整个身体,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也对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防止外界的损伤及异物的侵入。外骨骼有许多内陷,形成所谓“内骨骼”,为肌肉的附着提供了支点。(2) 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部分,有触角一对,头部及其附肢形成变化不同的口器,与它们各种食性分不开。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强壮的步足和2对可飞翔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增加了它生存及扩散的机会,通过飞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及栖息场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敌害。(3) 很小的体型。小型的身体对极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有利于隐藏、躲避侵害,被携带并进行传播扩散。(4)具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官即气管。有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还可连接气囊,可以储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翔时的浮力。(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消化能力强,其中后肠的直肠垫能将食物残渣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这对于生活在干燥条件下的昆虫尤为重要。6)排泄器为马氏管,与昆虫的排泄及体内渗透压的调节密切相关,以尿酸为排泄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7)有强大的横纹肌的肌肉系统。使昆虫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飞翔能力。(8)具发达的神经系和感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发达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如触觉、听觉)、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及光学感受器(视觉)。使之具有良好的接受刺激和神经传导及判断的能力。(9)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并产羊膜卵。昆虫具有多种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及幼体生殖等,且繁殖力较高,生活周期短,条件有利时每年繁殖数代,环境不利时可以休眼或滞育,这些特性都有利于它的繁盛。10)发育中经过变态。绝大多数昆虫在生活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及成虫。变态使各虫态之间有效地利用和协调有利与不利的外界环境而保证了自身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一、圆口纲(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5.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6.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

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二、鱼纲(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7.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8.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9.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1.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2.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1.外形: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鳞片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脊柱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

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

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多具五个鳃裂。

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

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7.循环:主要特点如下。

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8.排泄:鳃:排出氨、尿素、盐(海产种类);肾:中肾,排出尿酸、肌酸及多余水分。

9.神经及感官:(1)神经:大脑不发达,且背面只是上皮细胞,无神经细胞。

脑神经10对。

(2)感官:眼:晶状体无弹性,通过其后面的镰状突起来调节与视网膜的距离,无眼睑,视力较弱。

耳:体表不见耳痕,仅有内耳,有听斑和耳石;侧线:为鱼类所特有,位于身体两侧,能察觉低频振动。

10.内分泌;后鳃腺;作用似副甲状腺;肾间体;相当于肾上腺皮质部;嗜铬体:相当于能上腺髓质部。

尾垂体;与脑垂体功能相当。

11.生殖及发育:具有生殖腺(精巢和卵巢)及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多雌雄异体。

受精及发育:(1)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大多数鱼类;(2)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非洲鲫鱼;(3)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虎鲨;(4)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星鲨、柳条鱼等。

(四)鱼纲的分类;1.软骨鱼系:板鳃亚纲:鲨目、鳐目;全头亚纲:黑线银鲛;2.硬骨鱼系:肺鱼亚纲:有内鼻孔,鳔具有肺的功能。

如澳洲肺全、美洲肺鱼、非洲肺鱼;总鳍亚纲:具有内鼻孔,鳔能行气呼吸,如矛尾鱼;辐鳍亚纲:无内鼻孔,占鱼类90%以上。

鱼类的洄游:按功能分为生殖洄游、觅食洄游、越冬洄游;按方向分为溯河洄游(由海向河)、降河洄游(由河向海)。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2.幼体为单循环,成体行不完全的双循环;3.出现五趾型附肢;4.水中交配,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须经过变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

有辅助呼吸的功能;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1.外形:分蝾螈型、蛙型和蠕虫型。

与生活习性有关2.皮肤: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富含多细胞皮肤腺,真皮密布微血管,适于辅助呼吸.3.骨骼:头骨: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髁;脊柱:分颈椎(仅一个,称寰椎)、躯干椎、荐椎(仅一个,腰带借此与脊柱相连)、尾椎。

椎体类型较多。

四肢:五趾型附肢,具肩带和腰带,增强支持力。

3.肌肉:肌节开始退化(尾部、腹部有残余),开始分化出颈肌、躯干肌、尾肌、附肢肌。

4.消化系统;(1)成体肉食,蛙类眼球参加吞咽动作;(2)始具唾液腺,但不具消化作用,分泌粘液湿润食物,便于吞咽;胃开始有消化作用;(3)有的在上颌边缘生有颌齿,可帮助捕食。

5.呼吸系统;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肺为一对肺囊,内具少数皱褶;行咽式呼吸。

6.循环系统;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行不完善的双循。

7.沁尿生殖系统:肾脏一对(中肾型),中肾管为输尿管,具有泄殖腔膀胱;雌体具卵巢一对,苗勒氏管为输卵管;雄体具精巢一对,中肾管兼备输精作用,苗勒氏管退化。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脑:大脑较鱼类发达,出现原脑皮,形成左右大脑半球;神经:脑神经10对,脊神经形成臂丛和腰丛;(2)感官:眼:角膜突出,水晶体扁圆,靠水晶体牵引肌将其前拉聚光,视力较弱;耳:有内耳和中耳内耳: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分化出听壶的);中耳:有鼓膜、耳柱石、鼓室、耳咽管。

(三)分类:无足目:具双凹型椎体,蠕虫状,无四肢。

如版纳鱼螈;有尾目:体长形有长尾,尾侧扁,有四肢。

如大鲵、鳗螈、虎螈(能行幼体生殖)。

无尾目:四肢发达,椎体为前凹椎或后凹椎,如蟾蜍、黑斑蛙、虎纹蛙、海蛙。

(四)生态:1.发育;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陆生。

2.休眠;由于体温不恒定,有冬眠和夏眠现象;(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使之完全适应陆地繁殖;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4.完全的肺呼吸;5.心脏三腔(2心房1心室,心室有不完全的中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6.消化道化更多,出现盲肠;7.后肾排泄;8.神经系统较发达,出现新脑皮。

(二)爬行类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3.骨骼系统:头骨: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脊柱;脊椎化为颈椎(多枚,且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胸腰椎,荐椎(2枚)、尾椎。

带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腰带:骼骨、耻骨和坐骨形成闭锁式骨盆;四肢:为五趾(指)型。

4.肌肉系统: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5.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6.呼吸系统: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

8.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

排泄物主要是尿酸9.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2)感觉器官:a.嗅觉器官: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b.视觉器官: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d.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0.生殖系统:雄性: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雌性: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三)爬行类的分类:1.喙头目:仅一科一种,即喙头蜥,其椎体双凹型,有脊索残余。

2.龟鳖目:特征是身体略呈椭圆形,被有函状骨甲。

如大头平胸龟、乌龟、海龟、棱皮龟、鳖(又称甲鱼、脚鱼、水鱼或王八)。

3.有鳞目;体通常细长,被角质鳞。

蛇亚目:盲蛇、眼镜蛇、响尾蛇;蜥蜴目:壁虎、鬣蜥蜴、中国石龙子、草蜥、巨蜥、避役。

4.鳄目:心脏具四腔,但室间隔具潘氏孔,具槽生齿和次生硬腭。

如杨子鳄、马来鳄、食鱼鳄。

(四)生态:1.繁殖:(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

A.卵膜:外包坚韧的卵壳,具支持和保护作用;B.胚胎发育中胚胎产生了可供给胚胎水分及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胎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水环境中发育。

(2)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2.休眠:为变温动物,能行冬眠或夏眠。

五、鸟纲(一)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37.0~44.6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以此主支迁移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各种复杂的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行为(筑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体呈流线型,外被羽毛;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小、颈长、尾短,前肢特化为翼。

2.皮肤:特点是薄、松、缺乏皮肤腺;有多种衍生物,如角质喙、鳞片、爪和羽毛(分正羽、绒羽、纤羽)。

3. 骼系统:轻(薄、内有蜂窝状间隙)而坚固(有愈合现象)。

头骨具单枕髁;飞翔种类胸骨发达形成龙骨突;腰带形成开放式骨盆。

4. 肌肉系统: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特具栖肌和鸣肌,皮下肌发达。

5. 消化系统:具有角质喙(取食器官),口腔中无齿,有的具嗉囊;胃分腺胃和肌胃,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6. 呼吸系统:肺呈海绵状,气管末端形成气囊,行双重呼吸,在微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发声器官为鸣管。

7. 循环系统:。

8.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大脑半球发达,为纹状体,表面光滑,视叶和小脑发达;脑神经12对;感官:视觉发达(双重调节),听觉次之,嗅觉退化。

9. 泌尿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具有后肾,以后肾管为输尿管,无膀胱;排尿酸。

生殖器官:雄性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雌性大多只具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右侧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