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案(3页)

神权下的自我——一个绽放人性光辉的时代一、课标与学情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神权下的自我》一课的学习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集中探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如何将人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偏重上流社会的思想启蒙,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倡导人回归人性,以人为中心,并积极享受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解放人的目的;而宗教改革则通过路德等人对教会的改革,将灵魂自救的主导权转移到了每位世俗人的手中,抬高了世俗平民的地位,从而实现将广大的平民从教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其范围要远超文艺复兴,所以这两场运动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解放了人。
由于这两场运动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重要的历史概念也比较多,因此做了适当的“取舍”,只涉及文艺复兴,力求重点突出,让学生充分认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理解为何这个时候会出现、理解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与传统基督教思想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思考这种人文精神具有的时代价值和对今天产生的超越时空的永恒影响。
学情分析:对高一学生而言,本课相对较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经过一学期多的高中历史学习,部分同学已经初步养成用历史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分析问题,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停留在浅层次记忆历史结论的阶段。
加之文艺复兴又是外国史,距离我们有几百年的时间,学生很难建立起通往历史现场的桥梁,感触鲜活的文艺复兴史。
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展示相应的历史材料、图片以及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绽放,领悟人文主义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内涵及其承载的时代价值、诉求;理解文艺复兴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人文主义者、人文精神与教会、基督教思想复杂的关系;感悟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历史价值;理性思考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历史局限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案(无答案)

《神权下的自我》【课程标准】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容。
(二)难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学习指导】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古典文化的“再生”和人性的启蒙阅读第一、第二目,思考: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条件、发源地、表达形式、性质、旗帜、矛头)【合作探究】1、学习思考: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2、通过薄伽丘《十日谈》中的故事以及相关材料揭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故事一: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
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故事二:描写了一个以“圣洁”铸成的女修道院院长的可笑形象:一天晚上,修道院中捉到一个犯了奸情的修女,交院长处理。
院长在匆忙之中,拿起男教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戴在头上,来到大厅,当着全员修女声色俱厉的审问该修女,要对她进行严惩。
不料这个修女不但不怕,只用一句话就打掉了她的威风,使其当众出丑:“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3、通过材料说出复苏的人文精神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怎样全方位的影响?材料: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阅读第三目,思考:1、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归纳宗教改革的时间地点及开始的标志3、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4、宗教改革的实质5、宗教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合作探究】1、路德教与旧教相比的有什么变化?⑴神职人员用代替拉丁文主持教堂礼拜;⑵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制度,否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⑶废除了制度,坚持教士的权利;⑷简化了,铲除了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教案设计

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掌握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理解其与文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列表归纳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通过引导学生在了解本节课的前提下,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感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时代价值。
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1)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2)人文主义的基本概念。
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难点:(1)人文主义。
由于学生对欧洲中世纪历史印象肤浅,往往难于理解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究竟因何而发。
因此,在讲解时要补充背景材料,说明中世纪时期教会对人和对于现世生活的贬低。
要全面地理解人文主义,就要辩证地分析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人文主义的局限性,简单地说,就是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设计一、意大利文艺复兴(一)、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
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即14~16世纪出现这种精神文化创造旺盛的局面呢?请同学概括教材对这一问题的解释。
1、经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在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这与资本主义在14世纪首先于意大利萌发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此问题:一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长期禁铜人们思想,并且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的检格下解放出来,这属于破除旧的文化意识对新的社会因素成长阻碍的方面;再则,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需要能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社会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这属于营造有利于新的社会因素的文化氛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故事,如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事件,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
2.多元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
a.利用多媒体展示宗教改革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
4.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a.教师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b.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c.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课后延伸,巩固知识:
a.布置与宗教改革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推荐学生阅读宗教改革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马丁·路德的《基督教自由》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补充和引导,使其在掌握宗教改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主张、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3.知识储备不足:尽管学生对宗教改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细节知识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补充和引导。
4.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在面对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已有观念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设计(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设计(5页)《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严海英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专题共四节内容,第一节,古希腊的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知德合一”,重视人的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升华;第二节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宗教改革蔑视权威,信仰自由使人文主义平民化;第三节启蒙运动之理性主义,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
本课的内容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信仰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
因此本节内容非常重要,是历年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识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设问导学、情境教学、问题探究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的意义及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的方式共同探究。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疑神疑鬼的词性说起。
当时代不一样,一个成语的词性会发生变化。
中世纪时代,神学占统治地位,人是神的附属品,人为神而活着。
当历史进入14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乐趣的时候,便开始疑神疑鬼了。
这个疑神疑鬼的时代便是文艺复兴的时代了。
(二)教学过程:教师展示材料:1、第一部分:自我的迷失——黑暗的中世纪(5-15世纪)神学阴影笼罩下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走进中世纪,探寻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疑问:针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过程。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逐步深入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如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的特点、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过程等。
2.重点强调:强调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思考题,如“你认为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撰写一篇短文。
3.地位的演变:分析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过程,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妥协,以及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主题:分组讨论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的生活的影响、教权与王权的斗争等。
3.讨论成果: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中世纪欧洲的神权故事,如但丁的《神曲》中与地狱、天堂的对话,引发学生对神权统治下人们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中世纪欧洲的神权故事,引发学生对神权统治下人们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作者:丁晓平《神权下的自我》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和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本质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和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三、课时、课型课时:1课时课型:讲授新课四、教法、教具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科书、黑板擦五、教学过程导入: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时,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就从宗教和神话转向了自然;当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于此滥觞。
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一)希腊时代,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产生阶段;(二)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竖起“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三)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和天赋人权,用“平等自由”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成熟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2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历史与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学科历史________ 姓名薛明石羡学段高二
中世纪的表情
夏特尔大教堂雕塑雕塑《安东尼.奥索》《母与子》下面哪些词汇可以反映中世纪人们主要的精神状态?
随心所欲禁欲苦行无拘无束
压抑人性张扬个性麻木顺从
思想开放愚昧迷信以人为本
言论自由神权至上追求享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莎士比亚,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近代社会。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代表作国别16
17世纪
14
世纪
时间人性的表现形式
人物《十日谈》“人曲”《哈姆雷特》但丁英国意大利薄伽丘
彼特拉克《神曲》
莎士比亚肯定人的欲望,歌
颂自然的人性歌颂仁爱提升人性的高尚与
尊严《歌集》文艺复兴概况问题探究3
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
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
问题探究4
①
“因信称义”(核心)
②《圣经》至上③简化宗教仪式④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权威促进了资级社会地位提高
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从内部摧毁了教会权威
教学流
程图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二神权下的自我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
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着不朽的光辉!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要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表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
另外,要重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必要的时候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本课内容。
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学习,必须运用历史联想法,把其和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要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更要理解其性质和作用。
教学建议
(1)通过多媒体打出《雅典学院》图片。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①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②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
明了什么?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④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导入新课。
(2)“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实质。
教师可以先补充一些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世纪的黑暗。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中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部分内容,也可补充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使学生理解,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壮大,必然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力量,于是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这样学生会很容易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3)“人性的启蒙”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发展经过及其代表人物。
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些代表人物的了解。
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4)“与上帝直接对话”一目,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兴起及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现。
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人,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关于其过程,可以采取“撰写马丁•路德小传”或者分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开大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带动对宗教改革过程的讲述。
关于宗教改革的扩展和影响,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状况加强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情境再现、分析材料、比较归纳,建构知识框架;体会现实,反思历史,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点与难点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