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讲课)

合集下载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教学内容:介绍永生的概念。

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方法:开场白: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永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探索永生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宗教对永生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永生对个人意义的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和宗教对永生的观点。

讨论永生对个人意义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不同文化和宗教对永生的看法。

个人反思:让学生思考永生对自己的意义。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反思情况。

第三章:生命的价值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有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生命并使其有意义。

教学内容:讨论生命的宝贵和有限性。

分享如何珍惜生命并使其有意义的经验。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个人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反思情况。

第四章:永生的眼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生的眼睛”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影响他人。

教学内容:介绍“永生的眼睛”的概念。

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影响他人。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永生的眼睛”的影响力。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章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改变。

教学内容:总结本章的学习内容。

进行个人反思和分享。

教学方法:个案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改变。

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章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

第六章:永生的眼睛与社会责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精华】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1 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过程与方法: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仰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感悟生命的美妙,培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舒缓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人的生活,轻轻触摸身边的物品。

此时此刻,你最渴望什么?〔一双亮堂的眼睛〕是呀!假如有一双亮堂的眼睛,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是啊!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轮读课文,考虑:谁捐献了眼角膜?〔母亲父亲女儿〕三把握重点,细读课文1 师导入:当14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我的态度怎么样?学生默读,勾画。

老师出示幻灯片: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地对待妈妈!妈妈完好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好地离去!导读:当世界上最挚爱你的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悲哀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局部时,你会怎样?〔很气愤,竭力反对〕那么,就请带着悲愤读读这句话吧!〔生自由朗读,师相机范读,指名读〕2 师导入:读得真好!琳达失去亲人的强烈悲哀使他难以承受____。

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是什么让她改变的?〔父亲的话〕划出这句话,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让我们这句话吧!出示幻灯片:一个人所能给予别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局部。

2024年北师大版春季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2024年北师大版春季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并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
-学生对生命的宝贵和器官捐赠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2.教学方法的成效:
-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本课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宝贵,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十一、教学注意事项
1.情感引导: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避免过于悲观的情感影响。
-对于敏感话题如死亡和捐赠,要适时进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接受和讨论。
2.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辅导或小组互助的方式给予额外支持。
-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向教师反馈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提出对课程的建议,教师应认真考虑并尽可能采纳。
十三、教学总结
十三、教学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激发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以下是教学的总结:
3.家校合作:

永生的眼睛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名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永生的眼睛”主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功能。

1.2 教学内容介绍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探讨为什么眼睛被认为是永生的。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眼睛的重要性和功能。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眼睛的详细结构和功能。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眼睛的基本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等。

理解每个结构的功能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眼睛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等。

解释每个结构的功能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眼睛的基本结构。

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理解每个结构的功能。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眼睛结构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第三章:眼睛的功能和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眼睛的功能和作用,包括视觉感知、注视和聚焦等。

探讨眼睛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感知世界。

3.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眼睛的功能和作用,包括视觉感知、注视和聚焦等。

探讨眼睛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感知世界。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示例展示眼睛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理解眼睛的重要性。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眼睛功能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第四章:永生的眼睛的含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探讨为什么眼睛被认为是永生的。

4.2 教学内容介绍“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探讨为什么眼睛被认为是永生的。

4.3 教学方法使用故事和例子解释“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理解眼睛的象征意义。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程度。

2024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珍贵和亲情的力量。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理解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课文《永生的眼睛》。

2.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看到的美好事物。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朗读,关注语音、语调、表情等。

(三)整体感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愿意将眼角膜捐献给他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三课时(一)情感体验1.教师邀请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2.学生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

(二)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生命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当堂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课时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

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课文《永生的眼睛》,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

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__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__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1、认字8个,写字7个。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一)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1、受父亲的影响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琳达一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琳达一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眼睛的图片,让学生谈谈眼睛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如果你的眼睛失明了,你会怎么办?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2. 讲授新课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

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提问学生:琳达一家人为什么要捐献眼角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永生的眼睛”“角膜移植”等。

3.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理解: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琳达一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5.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永生的眼睛》2. 图片:关于眼睛的图片3. 视频:关于角膜移植的视频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13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标准试验教材四班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思路:本文是“喜爱生命”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生命的美妙,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文中父亲的两句话含义颇深,需引导同学进行感悟涵泳,同时也是对同学进行人文教育,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熟悉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育关爱他人、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同学能够领悟有肯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育有感情地朗读的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关心他人而感到兴奋和傲慢。

教学难点: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妙,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敬重同学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同学自读自悟,同时留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同学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电教法、讨论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导读教学法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电脑多媒体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对话式、小组沟通、集体沟通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确定特别熟识!(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识吗?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暖和的家。

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久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那会儿,我的内心始终覆盖着巨大的悲伤与苦痛。

一想到从今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

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课件出示温情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2、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辍”,读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3、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2、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设计理念: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一)认识眼角膜1、出示眼角膜图片和相关文字。

2、学生自由谈感受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从眼睛的重要性和捐献角膜两方面说。

)师小结:在我们周围还有这么多人等待着别人捐献给他们眼角膜,等待着自己的眼睛能够恢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3、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呢?生:永生是什么意思?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板书:谁?怎样?为什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说说你为课文中的哪个人感到骄傲?(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捐赠盲童屡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才华横溢开火车读。

(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开火车读词语,火车开到第?组。

)教师随机正音,学习多音字“重”。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文中讲到哪几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板书:母亲父亲女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讲了什么?(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3)说说你为课文中的谁感到骄傲。

(学生自由说)预设1:琳达的妈妈,因为她是家里第一个捐赠眼角膜的人。

师:哦,你为琳达妈妈的这种自觉行为感到骄傲。

预设2:我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

因为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还说服了琳达。

师:是啊,他不仅自己很有爱心,而且还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预设3:温迪,因为她才14岁就懂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别人。

师:你已经读懂了温迪的爱心。

同样是14岁但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预设4:琳达。

因为后来她把她爸爸的角膜捐献出去了。

师:你为琳达的改变而感到骄傲。

2、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呢,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重点感悟:(母亲)(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体现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1)谈谈你的感受。

(找到同一句的说感受)指名学生说。

(2)琳达的父亲面对失去母亲悲痛的女儿,面对强烈反对捐献母亲角膜的女儿,他该怎样说这段话,去安慰女儿?(平静)(3)指名学生读(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读句子。

)(4)其他同学评价。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5)指名学生读。

(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6)齐读。

(听到了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一起像琳达的爸爸一样,平静地读一读。

)(7)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是啊,哪一个人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住自己的悲痛,平静地去面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

带着这样的感受,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8)指名学生读。

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几句?(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1、你来说说,为什么找到这一句?2、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阳光,看到了亲人,你最想跟琳达的父亲,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3、指名学生读——齐读。

(你们的话语中带着美妙的感觉,你能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三、情感升华师: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是啊,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默默地读一读原文的结尾。

(在音乐中,边出示,教师边深情地朗诵)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

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孩子们,读完这段结尾,你有什么新感受,你想说什么?师:此时此刻,我不觉又想起了文中父亲所说的那一句话,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

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四、课尾解题师:透过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师:仅仅是眼睛吗?学生自由说。

(是啊!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

永生的爱。

永生的生命。

)⑴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因为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五、回归主题,升华情感链接相关资料。

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

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

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

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

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

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

六、总结全文师:让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1、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诗歌。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诗歌”,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角膜捐献“我”的态度母亲不情愿(不理解)父亲遵从遗愿(理解)女儿主动捐献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