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2
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精华】永生的眼睛教案四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1 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过程与方法: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仰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感悟生命的美妙,培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舒缓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人的生活,轻轻触摸身边的物品。
此时此刻,你最渴望什么?〔一双亮堂的眼睛〕是呀!假如有一双亮堂的眼睛,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是啊!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轮读课文,考虑:谁捐献了眼角膜?〔母亲父亲女儿〕三把握重点,细读课文1 师导入:当14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我的态度怎么样?学生默读,勾画。
老师出示幻灯片: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地对待妈妈!妈妈完好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好地离去!导读:当世界上最挚爱你的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悲哀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局部时,你会怎样?〔很气愤,竭力反对〕那么,就请带着悲愤读读这句话吧!〔生自由朗读,师相机范读,指名读〕2 师导入:读得真好!琳达失去亲人的强烈悲哀使他难以承受____。
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是什么让她改变的?〔父亲的话〕划出这句话,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让我们这句话吧!出示幻灯片:一个人所能给予别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局部。
2024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珍贵和亲情的力量。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理解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课文《永生的眼睛》。
2.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看到的美好事物。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朗读,关注语音、语调、表情等。
(三)整体感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愿意将眼角膜捐献给他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三课时(一)情感体验1.教师邀请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2.学生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
(二)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生命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当堂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课时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
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课文《永生的眼睛》,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
学生能够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奉献和选择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无私的奉献和乐观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2.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导,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3.2 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3.3 表达与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6.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
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__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__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1、认字8个,写字7个。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一)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1、受父亲的影响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3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3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资料出示: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面对角膜捐献:1、思考: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点:⑴ 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不明白为什么捐)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2021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篇)

2021年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盲童、屡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设计意图】听写是一个常规性练习,现在把听写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用词造句的经验,给学生更广的说话空间,更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温顾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作品主题。
1.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恩、关爱和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永生的眼睛》及相关参考资料。
学生准备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预习。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5.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恩、关爱和奉献的精神。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作品背后的故事教师分享一些与课文《永生的眼睛》相关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6.2 观看相关影片学生观看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影片片段,进一步体会作品所传达的关爱与感恩之情。
七、课堂互动7.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作品情节,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7.2 讨论与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和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
八、实践环节8.1 编写感悟8.2 制作宣传海报学生分组制作关于器官捐赠和感恩主题的宣传海报,提高宣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九、课堂小结9.2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宣传海报制作过程,展示课堂学习成果。
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永生的眼睛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
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永生的眼睛》,看看温迪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评析:课初,赵老师以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诗导入新课,再配之教师深情的朗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和阅读期待。
】(二)品味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生汇报:由开始的强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教案
本文是关于《永生的眼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
板书:永生。
请你读。
什么是“永生”?
2、继续看老师写。
板书:的眼睛。
一起读。
二、初读解题
1、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86页,快速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
然后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开始吧!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你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指名说。
3、你很会读书。
永生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把眼睛角膜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眼睛角膜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永生。
板书:眼睛角膜读读这个词。
1)关于眼睛角膜你有哪些了解呢?
2)幻灯1。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快速默读一下。
现在你对眼睛角膜有了哪些认识?
3)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人死后,如果愿意捐献眼睛角膜,那么通过角膜移植还能使盲人重见光明呢!
4、我们来看看文中几次写到捐献了眼睛角膜?
交流:两次。
哪两次。
第一次是捐赠了琳达妈妈的眼睛角膜。
第二次是捐赠了琳达爸爸的眼睛角膜。
你找找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5、每次捐赠眼睛角膜琳达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画出她的表现。
三、细读感悟
(一)走进两次捐献。
1、第一次,琳达的态度是——痛苦难忍。
请读读书中具体的句子。
幻灯2
1)相机正音。
(评:这儿有组多音字,冲进了冲着爸爸。
你读的很好。
)
我们一起读读。
2)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痛苦、生气、不情愿)你来读读。
是呀,妈妈刚刚去世就有人要取走她的眼睛角膜,这怎能不令琳达感到生气呢?谁还愿意来读读?
3)你还读出了什么?你来读读。
是呀,眼睛角膜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离去时身体却少了一部分,这对14岁的琳达来说,多么痛苦。
带着这份感受谁再来读读。
4)现在,他的这份痛苦和不情愿你感受到了吗?一起再来读读。
2、第二次,琳达的态度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遵从遗愿
幻灯2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指名读句。
2)遵从遗愿还可以说成是遵照遗愿、按照遗愿。
3)一起读。
3、是什么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父亲的话。
(二)走进父亲的两次语言。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父亲说的话,读一读。
指名交流。
幻灯3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谁来读读第一段话。
2、这段话中的“有意义”指的是——
3、你能结合下面这段话把“有意义”说得更具体吗?
4、是呀,光明天天伴随着我们,我们不足为奇;可盲童的世界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幻灯4深情旁白。
5、同学们,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那多么美妙!谁还能说?
6、看着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听着这一声声感人的话语,同学们,你会觉
得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点红。
把父亲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父亲的话不但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影响着温迪。
谁能读读温迪的话?
幻灯5: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1、温迪得知妈妈捐赠了外公的眼睛角膜后是怎样的态度?骄傲。
2、为谁感到骄傲?你还为谁感到骄傲?
3、这一家子都令我们感到骄傲。
让我们带着这份骄傲读读句子。
4、幻灯6: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
(一片爱心、为他人幸福着想的精神、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德……)
5、现在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6、是的,永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眼睛,更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关爱生命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将得到永生。
7、让我们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可以把这个问号擦去了吧。
四、补充升华
1、同学们,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大家静静地听一听故事原文的结尾。
幻灯8。
2、你此刻最想说什么?请拿起笔来写一写。
交流。
3、老师这儿有一首诗,就是其中一位受捐献者写给温迪的。
幻灯9。
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
我想到了盲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间,
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
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你——温迪,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