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三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炼课文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永生的眼睛”的描绘,感受其深刻的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永生的眼睛》。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永生的眼睛”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提炼课文主题。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永生的眼睛》。
(2)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学生收集有关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的故事或名言警句。
(2)学生与家人分享课文《永生的眼睛》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最新《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最新《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生命的壮歌》。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永生的眼睛”的赞美之情,理解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器官捐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引出本课课题《永生的眼睛》。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精讲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器官捐献的意义,分享自己的感受。
5.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课文内容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永生的眼睛》2. 生字词:捐献、角膜、移植、珍贵、永生……3. 课文结构:引子故事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2)谈谈你对器官捐献的看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 答案:(1)“永生的眼睛”指的是通过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和传承的崇高精神。
(2)示例:我认为器官捐献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它能让生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体现了人类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教案:《永生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永生的眼睛》。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母亲在去世后捐献眼睛角膜,让两个年幼的孩子重见光明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器官捐献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器官捐献的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今天的课文《永生的眼睛》。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器官捐献的过程及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捐献眼睛角膜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器官捐献给两个孩子带来的光明。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小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永生的眼睛母亲去世捐献眼睛角膜两个孩子重见光明器官捐献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永生的眼睛》两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三篇.doc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调查,搜集信息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一、启动情智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1)有的人怕医生会因为自己是捐献器官志愿者而疏忽对他的救治。
(2)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很健康,谈这事不吉利。
(3)死后被摘取器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愿意那样做。
2.很多人都有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像安静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盲人,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学生朗读课文3.课文中的词语大家能读准字音吗?来试一试吧!(出示文中词语)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4.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互相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1.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2.你试一试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精选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__内容(__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资料出示: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面对角膜捐献:1、思考: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点:⑴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不明白为什么捐)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抓住任务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4。
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方法:自读法导读法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来到了,你想说些什么?你想看到什么?我们能用眼睛看见这美丽的春天,真好!一位盲姑娘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带着他美好的心愿,深深的期盼学习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题目就是lt;永生的眼睛gt;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2。
师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些什么?生:我读懂了课文讲了琳达一家三代人都捐献了自己的角膜。
生:我读懂了,父亲是个有爱心的人。
3。
师:你们真会读书,读一遍就有这么多的收获。
三、品读词句,理解内容。
1。
师:让我们走入文中,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如果有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2。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看看谁读的更有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生:互相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3。
集体交流。
师:谁能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说给我们听听?生:我找到的感动的句子是:”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父亲非常有爱心,他不仅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而且也希望他死后,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能捐献眼睛角膜。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eternal eyes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2、篇章2: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3、篇章3: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篇章1: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眼睛》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
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知识掌握: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词和修辞手法。同时,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设想一: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针对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设想一:让学生代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想二:分享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意义,培养敬畏生命的态度。
4.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篇以“生命”为主题的短文。
2.选做作业:
-收集关于生命价值的名言警句,与同学分享,并讨论其寓意。
-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身边人的感人故事,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家长参与作业:
-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讨论课文中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2.学生互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眼睛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
3.教学过渡: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今天的新课——《永生的眼睛》,强调眼睛在传递情感、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课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知识讲解:针对课文的生词、短语、句型等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
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
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