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监测技术与麻醉深度判断
麻醉深度的监测

适宜的麻醉深度
意识消失
镇痛良好
肌松适度
适当抑制应激反应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显著的应激反应
内分泌紊乱
代谢异常
术中知晓(awareness)
耗氧增加
美国术中知晓的情况
不同医院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0.25 0.2 0.15 0.1 0.05 0
1 case per 1000
标,但仍存在很多局限,需不断完善。而熵的临
床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2007年美国麻醉学杂志发布文献,证明
NARCOTREND在目前同类产品里面数据更为可靠。
麻醉深度监测-前景
• 期望用一种监测仪来解决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
晓的问题并不现实。 • 麻醉深度是对镇静、镇痛水平和刺激反应程度等 指标的综合反映,而这些指标反映的中枢部位不 尽相同,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必然是多指标、多方 法综合监测。
根据文献证实能够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脑功能监测仪目前只有bis监26麻醉药物与bis1丙泊酚七氟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密切相关丙泊酚或吸入麻醉时低浓度阿片类药物不改变bis反应当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时给予足够剂量的催眠药物确保意识消失很重要氧化亚氮浓度达70时对bis的影响依然很27麻醉药物与bis2产生无反应状态的氯胺酮剂量02505mgkg不改变bis值一种麻醉药加用氯胺酮是会使bis的解释复杂化需考虑临床情况肌松药可能会使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确切性出现混乱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可影响bis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可能会影响麻醉深度监护仪的结果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AEP
AEP index的优点 使麻醉的维持更为平稳
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确保病人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 可更准确地判断意识的有无 可瞬时监测麻醉深度变化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常用于手术和镇静治疗等。
麻醉可以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三种。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深度需要得到精确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对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的深度1. 轻度麻醉轻度麻醉通常用于短时间手术和检查,患者能够维持自主呼吸和意识。
轻度麻醉的镇静效果不强,但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
常用的轻度麻醉药物有地塞米松、芬太尼等。
2. 中度麻醉中度麻醉常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治疗过程,患者意识减退但不完全失去。
中度麻醉可以减轻手术期间的疼痛感和手术应激反应。
常用的中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3. 深度麻醉深度麻醉一般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复杂手术,患者意识完全丧失。
深度麻醉需要有专业的医生和麻醉设备进行监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用的深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二、麻醉的评估方法麻醉的评估方法是确定麻醉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麻醉深度。
1. 瞳孔反应瞳孔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当麻醉的深度增加时,瞳孔会逐渐变得无反应。
瞳孔反应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是一种最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位置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3. 血压和心率血压和心率是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之一,当麻醉深度增加时,血压和心率会逐渐降低。
血压和心率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4. EEG监测EEG监测是一种监测大脑电活动的方法,可以反映麻醉深度。
当麻醉深度增加时,EEG波形会逐渐平稳。
EEG监测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总之,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对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评估方法,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吗

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吗麻醉深度是指麻醉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相对程度。
它与手术范围、病人的生理状况及手术医生对手术操作的熟悉程度有关。
麻醉深度可分为浅麻醉、中度麻醉、深度麻醉和全麻,临床上采用“浅麻醉”和“中度麻醉”来表示。
右脑功能是指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它是神经系统重要的功能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脑功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那么,不同的麻醉深度会对脑功能产生什么影响呢?1、影响麻醉药物代谢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由于麻醉深度与麻醉药物代谢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如果麻醉深度过深,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减慢,导致神经功能受到抑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影响呼吸:由于呼吸中枢对吸入麻醉剂比较敏感,所以当麻醉深度过深时,吸入麻醉剂的浓度就会增加,进而导致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降低、耗氧量减少、氧含量下降。
影响循环:由于全身麻醉期间对循环的抑制作用,所以患者在全麻下心率往往会下降。
在浅麻醉时心率一般为55~60次/min,中度麻醉时心率一般为50~60次/min,而深度麻醉时心率降低至30~35次/min。
因此在全麻状态下患者的心脏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现象。
2、脑血流量脑血流量的改变与麻醉深度密切相关。
全麻可使脑血流量减少50%~60%,而在浅麻醉下,由于手术操作的影响,脑血流量会减少30%~50%,这种减少对患者的意识和记忆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全麻诱导后的脑血流量比清醒时减少3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麻醉诱导后脑血流量显著下降。
全麻下,患者意识消失,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差,从而导致患者对麻醉深度不能感知。
此外,麻醉深度与脑电活动之间也存在联系。
研究表明,麻醉深度越高,脑电活动越明显。
有研究发现全麻诱导后,随着麻醉深度增加脑血流量呈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全麻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导致心率、血压下降。
3、脑氧代谢麻醉深度与脑氧代谢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其具体的联系还不是很明确。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监护仪是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同时,麻醉监护仪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提供给医生参考,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以及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
一、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1. 麻醉监护仪的基本原理麻醉监护仪通过传感器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常见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 麻醉监护仪的放置位置麻醉监护仪通常放置在离患者床边适当距离的位置,以便医生随时观察监护仪的显示屏。
同时,监护仪的传感器需要正确安装在患者身上,以确保生理指标的准确监测。
3. 麻醉监护仪的操作技巧医生在使用麻醉监护仪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
首先,对设备进行开机自检,确保各部分功能正常。
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项目,并将传感器正确连接到患者身上。
最后,监护仪开始工作后,医生需要及时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镇静程度和意识水平,评估麻醉深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医生一个客观的参考,以确保麻醉的效果正常。
1. 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包括神经监测指标和非特异性监测指标两种。
a. 神经监测指标神经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脑电图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常见的神经监测指标包括BIS(脑电双频指数)、SE(熵值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调整麻醉剂的使用量,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b. 非特异性监测指标非特异性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是否适宜。
脑功能状态指数(CSI)在全麻中作为镇痛深度监测的实验研究

脑功能状态指数(CSI)在全麻中作为镇痛深度监测的实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脑功能状态指数(CSI)在全麻中作为镇痛深度监测效果。
方法:收治50例全麻手术患者,采用全麻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详细记录患者在插管前后和切皮前后,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BIS,以及CSI。
结果:在气管插管的前后以及切皮刺激的前后,经过比较BIS、CSI,无显著差异(P>0.05);在气管插管的前后,以及切皮刺激的前后,在心率,以及收缩压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术中的镇痛深度面,CIS、BIS并不能检测出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反应。
关键词:脑功能状态指数;麻醉;镇痛深度监测由于患者个人体质的差异性,对麻药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在术中,应该保证麻药安全,摆正麻醉深度的适宜性。
在本研究中,在患者感受伤害性刺激的前后,记录了相应的CSI、BIS值,经过对比分析,充分证明了其可以应用在临床监测镇痛程度方面。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7年5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在本院收治了40例全麻手术患者,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在3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5.4)岁,体重50-85kg,平均体重(68.4±5.6)kg。
丙泊酚靶器官效应室的浓度为4.0μg/ml。
1.2方法对患者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诱导,当患者入室治疗之,全面检测有创动脉压,等到患者的睫毛反射完全消失之后,应用电刺激仪进行刺激,一次刺激与切皮的超强电刺激相一致,其强直刺激为80mA, 50Hz, 0.25ms,4s,依次增加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分别为2.0μg/ml, 2.2μg/ml,2.4μg/ml,2.6μg/ml,详细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尤其要重点观察把心率以及收缩压的变化,这是反应镇痛的重要指标,对于血压以及心率的波动,应该控制在基础值的20%之内,以此作为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保证所有患者对疼痛刺激是没有反应的。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外科手术麻醉的新进展有哪些

外科手术麻醉的新进展有哪些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外科手术的成功离不开麻醉技术的支持。
麻醉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还能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麻醉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一、监测技术的改进精准的麻醉监测是确保手术安全和麻醉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麻醉监测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脑功能监测方面,脑电图(EEG)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的大脑功能变化。
例如,通过脑电图的频谱分析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可以实时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导致的不良后果。
此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如经胸超声心动图、脉搏轮廓分析等,可以连续、实时地监测患者的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等重要指标,有助于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输液速度,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还有,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麻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它能够反映患者的通气状况和代谢水平,对于预防低通气和二氧化碳潴留具有重要意义。
二、麻醉药物的创新新的麻醉药物不断涌现,为麻醉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超短效麻醉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重要方向。
例如,瑞马唑仑和环泊酚等药物,具有起效迅速、代谢快、苏醒迅速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短小手术和需要快速苏醒的患者。
同时,一些具有器官保护作用的麻醉药物也受到了关注。
研究发现,某些麻醉药物如右美托咪定,在发挥麻醉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减轻手术应激对器官的损伤,如对心脏、肾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另外,随着对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个体化麻醉用药成为可能。
通过基因检测等技术,了解患者对不同麻醉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差异,从而实现精准用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麻醉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麻醉方式。
神经阻滞麻醉技术不断完善和普及。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神经,减少局麻药的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麻醉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麻醉的深度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与有效。
本文将就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进行详细论述。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述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手段,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意识与失去意识状态的信息,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系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1. 临床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麻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例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肌肉松弛程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受到麻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EEG)、颅内压力、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情况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频谱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3. 物理参数监测方法:利用生理学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时延。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理想的麻醉状态。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麻醉下的监测与干预:在特殊情况下,如在麻醉片断间或在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仍然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避免术后意识恢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麻醉深度判断的依据 基于麻醉是由于复合用药达到综合效果的一种状态的认识, 麻醉过程则是机体处于镇静、 镇痛药在脑的作用部位 浓度与手术刺激强度之间形成动态平衡的过程。这一平衡过程的程度判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多变而复杂。 现代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的研究表明: 麻醉状态是整个大脑新陈代谢水平低 [6] 于清醒状态下新陈代谢水平阈值 的结果。观察结果提示: 1) 定义麻醉深度的有效指标是整个大脑的新陈代谢率; 2) 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应在某种程度上与麻醉所产生的中枢代谢率降低之间有相关性。 在临床实践中, 一些常规性的、 间接的、 非特异性的指征, 如血流动力学、 呼吸、 肌肉和自主神经活动等相关指标, 常作为调节麻醉用药的依据, 但这些指征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地提示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过程和程度。因
作者单位: 100853 北京 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 (张 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 年 1 月 第 30 卷 第 1 期 Med J Chin PLA VOI 30 NO 1 January 2005
・27・
此人们将围术期麻醉深度判断的焦点聚集在脑功能监测。试图根据脑电活动的变化捕捉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变化规 律而寻得解决麻醉深度判断的标准。 脑电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在无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有连续性和节律性的自发电位活动。原始脑电图是目前研究围 术期脑电变化的基础, 而麻醉药对脑电活动的影响程度则又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础。基于对原始脑电图处理的方式 不同, 临床应运而生了一系列的监测技术, 以期获取与麻醉药、 手术刺激相关的脑电活动变化, 了解患者围术期的意识 状态、 镇静程度, 应激反应水平等变化, 有助于指导围术期麻醉用药。但由于各项技术的局限性, 理想的监测手段依然 在探索中。 3 临床常用脑电监测方法 3. 1 自动处理的脑电活动监测, 包括脑功能监测 ( CFM) 、 脑功能分析监测 ( CFAM) 、 脑电功率频谱分析法、 双谱分析以 及脑电地形图等。该系列方法的原理是应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将常规的脑电描记进行相关的整合、 滤波、 比重计 算、 模 / 数转换以及数字化处理等技术处理, 实现连续记录, 便于观察整个术中脑电活动的变化趋势, 能为术中脑缺血、 评估麻醉药的作用强度以及癫痫发作等提供参考。但因滤波可能造成信息丢失、 频率波阈不全、 功率谱分析缺乏对图 形的识别、 病理性脑波易视为伪差而删除等问题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分析是目前此类项目的顶级技术。BIS 是应用非线性相位锁定原理在测定脑电图线性成 脑电双频谱指数 ( BIS) 分 (频率和比率) 的同时, 又分析了脑电图成分波之间的非线性成分 (位相和谐波)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包括了频率! 振幅!位相三种特性的脑电图 ( EEG) 定量分析指标。通过双频谱指数的特征 (频率!振幅!位相) 变化, 常能寻找到 监测系统操作简单, 指标明 脑电的某些变化, 为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奠定了一定基础。脑电双频谱指数 ( EEG-BIS) 确, 是麻醉中监测意识水平的良好手段, 但是脑电双频谱指数变异很大, 有研究表明 BIS 值在 40 ~ 60 仍有听信息的处 [7] 理 和加工, 说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确切地监测麻醉状态方面仍须作进一步研究。 3. 2 诱发电位监测, 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听 和视觉诱发电位。其特点是波幅小, 一般脑电图记录不到, 因此需要借助特殊 觉诱发电位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 AEI) 的信号平均技术和叠加技术将诱发电位分离记录。目前临床主要用于脊髓功能监测、 术中脑功能监测、 脑梗塞和脑外 伤病人预后的判断、 脑死亡的判断以及围术期麻醉深度判断。但由于处理信息的平均技术和叠加技术需要所造成的 诱发电位时间差、 背景电活动造成的干扰误差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诱发电位假阳性变化, 应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时, 信息指标滞后性常常是临床顾虑的问题。 在麻醉深度的监测中, 研究较多且认可度相对成熟的是听觉诱发电位, 尤其是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 MLAEP) 。 MLAEP 是患者受到声音刺激 10 ~ 100ms 内所出现的脑电反应波, 体现了原始听皮层的脑电活动。MLAEP 的 Pa 波、 Nb 波的变化代表了丘脑和初级听皮质的神经活动。近年来研究表明各种吸入麻醉药的呼末浓度, 静脉麻醉药的血药 [8] 浓度与 MLAEP 的 Pa 波、 Nb 波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呈线性相关 , 随着麻醉药浓度的增加, Pa 波、 Nb 波潜伏期延长, 波 幅降低。MLAEP 在清醒状态下个体差异较小。在围术期能显现出随意识变化而变化, 随麻醉药物剂量变化而变化, 随手术刺激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因此被认为是适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可靠方法。但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由于电位 较小 (0. 5!V) , 叠加过程非常耗时,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声音刺激, 因此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 [9] 从中潜伏期诱发电位产生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 AEI 即 AEPindeX) 是 Mantzaridis 根据听觉诱发电位形态学上的 变化产生的数字化指标。随着麻醉加深而下降, 较传统的听觉诱发电位波更加直观。麻醉中 AEI 的变化反映的是麻 醉药浓度的加深和意识的变化。AEI 的值从 100 ~ 0 的变化, 为患者从清醒到脑电出现等电位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量 化指标, 能可靠地预测病人的意识消失, 即 AEI < 40。采用 AEI 的变化来判断围术期患者的记忆状态要比 BIS 可加有 [10] 说服力, 同时通过 AEI 的变化来反映患者从无意识状态到有意识状态的转变要比 BIS 更加灵敏 。听觉诱发电位指 数的监测要求患者听力正常, 因而对于伴发神经性耳聋或传导性耳聋的手术患者无法进行围术期的监测, 而且儿童的 听阈不同于成人的听阈, 在围术期监测以上的患者仍有一定限制。 4 脑电非线性分析技术用于麻醉深度判断 现代科学认为脑电信号是大量神经细胞的非线性耦合的产物, 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多单元连接的复合体, 脑电活动 的特性。因此, 小波分析、 神经网络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等技术开始运用于脑 具有确定混沌 ( deterministic chaOs) 电信号的分析, 它们代表了脑电信号分析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研究表明采用脑电复杂性分析可用于评估围术期 受试对象的麻醉状态。新近发展的非线性分析学利用混沌与分形理论等非线性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围术 期患者的脑功能变化状态, 已经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 26・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 年 1 月 第 30 卷 第 1 期 Med J Chin PLA VoI 30 No 1 January 2005
・麻醉深度与脑电监测专题・
脑功能监测技术与麻醉深度判断
张 宏
关键词 脑功能; 监测; 麻醉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614
张 宏, 主任 医 师, 博士生导 师,1970 年 第 三 军医大学医疗系 毕业, 1988 年于解 放军军医进修学 院获麻醉学博士 学 位。1995 年 任 解放军总医院麻 醉 科 主 任 至 今。 兼任中华医学会 麻醉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 委员, 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 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麻醉学 杂志》 《 、临床麻醉学杂志》 、 美国 《 Anesth AnagI 》 杂 志中文版、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 、国外医学・麻醉 与复苏分册》 、 《 解放军医学杂志》 、 《 中国肿瘤杂 志》 《 、中国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编委, 《 中国麻醉 与镇痛学杂志》 常务编委, 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 定委员会委员等。 国家自然 承担军队 “十五” 医药卫生课题 2 项, 科学基金课题 1 项, 先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1项 (协作) 、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协作) 、 军队 科技进步三等奖 9 项, 1998 年获得保罗・杨森奖。
[1] !. !" 麻醉分期的概念 早在 1847 年, PIomIey 基于乙醚全麻可能出现全 [2] 麻过深甚至死亡的危险, 提出了麻醉分期的概念。1920 年 GuedeI 进一步 提出了乙醚麻醉的完善分期, 依据客观观察临床体征, 人为地将麻醉过程划 分为四期即清醒镇痛期、 兴奋期、 外科手术期 (细分四级) 和呼吸循环抑制
利用不同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机体同时分别发挥镇静、 镇痛、 肌肉松弛以 及减弱神经反射的综合药物效应的现实, 虽然增加了麻醉深度调节的可控 性和安全性, 但由于缺乏特征性的判断依据, 使麻醉实施有一定的盲目性。 术中清醒可能给病人带来严重精神创伤的不良后果, 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 适合于现代平衡麻醉深度判断的监测手段, 以确保麻醉管理的科学性和安 全性。本文论述了脑电监测在麻醉深度判断中的应用。 ! 麻醉深度判断的历史回顾
[3] 又进一步将第一期分为三级即镇静、 健忘和镇痛。几 期。1954 年 Artusio 经修正而完善的经典的乙醚全麻分期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 #" 麻醉分期概念的变化 自硫喷妥钠和箭毒相继应用于临床麻醉后, 根 据 (乙醚) 单一麻醉时由浅至深的临床表现判断麻醉分期的情况发生了根 改变。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不仅缩短了诱导期, 还使清醒病人越过兴奋期, 直接进入第三期。而箭毒使病人神经肌肉 本 正常功能丧失, 麻醉医师完全失去了依靠观察呼吸和活动能力变化判断麻醉深度的指标。 [4] 1957 年 Woodbrige 提出构成麻醉的四部分含义, 即感觉阻滞、 反射阻滞、 运动阻滞和精神阻滞。三十年后 Pinsk[5] er 提出意识丧失、 麻痹和应激反应减弱是麻醉的基本成分。但以后有人对 “麻醉深度” 的概念提出质疑, 认为神志消 失是一个全或无现象, 麻醉是由药物诱发的无意识状态和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调控。 靳冰于 1981 年提出近代综合麻醉分期的概念: 即清醒紧张期, 健忘镇痛期 (浅睡、 嗜睡、 深睡) , 皮层激惹兴奋期, 意识消失麻醉期。该分期方法虽然提出了综合麻醉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的概念, 但缺乏相应的客观指标作为临 床判断的基础。 现代麻醉的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对联合应用不同作用的药物使病人达到意识消失、 对伤害性刺激反应轻 微 (镇痛和应激反应减弱) 和肌肉松弛的状态, 无感知地承受手术过程的认识已趋于成熟。因此, 对于麻醉深度的评 估, 亦应根据对麻醉成分状态的需求不同而区别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