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4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案课程代码:090100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学时数:54学时学分:学分执笔者:编写日期:2015年2月23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学生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及要求绪论(2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任务、产生、发展及展望。

(二)教学内容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形成、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第二节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第四节怎样学好植物生理学,掌握与其有联系的学科的知识、注重实验以及结合生产实践(三)建议教学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原则,通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4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和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植物细胞及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发生部位以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情况以及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等。

(二)教学内容重点: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和水在细胞中的形态;水势概念、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的过程及影响这个过程的环境因素;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难点:水势概念、蒸腾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情况。

第一节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水分的运动及水分进入植物细胞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

第四节蒸腾作用。

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三)建议教学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原则,通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植物体及其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无机养料的同化;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等。

最新植物生理学教案4

最新植物生理学教案4

第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A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by plant)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可通过叶片,但主要是通过根部。

一、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Asorption processes)根部吸收矿物质的部位也主要是根尖,其中根毛区吸收离子最活跃。

根部吸收溶液中的矿物质是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1、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这时,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离子所置换。

由于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故称为交换吸附(exchange adsorption)。

2、离子进入根的内部离子从根部表面进入根的内部也和水分进入根部一样,既可通过质外体途径,也可通过共质体途径。

第一种意见是被动扩散。

第二种意见是主动过程。

二、根部对被土粒吸附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土粒表面都带负电荷,吸附着矿质阳离子(如NH4+、K+),不易被水冲走,它们通过阳离子交换(cation exchange)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交换。

矿质阴离子(如NO3-、Cl-)被土粒表面的负电荷排斥,溶解在土壤溶液中,易流失。

但PO43-则被含有铝和铁的土粒束缚住,因为Fe2+、Fe3+和Al3+等带有OH-,OH-和PO43-交换,于是PO43-被吸附在土粒上,不易流失。

根部呼吸放出的CO2和土壤溶液中的H2O形成H2CO3。

CO2 + H2O →H2CO3 H+ + HCO3-H+和HCO3-分布在根的表面,土粒表面的营养矿质阳、阴离子分别与根表面的H+、HCO3-交换,进入根部。

三、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Conditions affecting a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一)温度(temperature)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因为温度影响了根部的呼吸速率,也即影响主动吸收。

(二)通气状况(air in soil)如前所述,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

【大学课件】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

【大学课件】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

【大学课件】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章节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3 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教学目标和方法章节二:植物细胞生理2.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2 植物细胞的渗透调节2.3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2.4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章节三:植物的光合作用3.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3.2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3.3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3.4 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反应章节四:植物的呼吸作用4.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4.2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机制4.3 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4.4 呼吸作用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应用章节五:植物的水分代谢5.1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5.2 植物的吸水和失水过程5.3 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5.4 植物的水分调节机制【大学课件】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章节六:植物的矿物质营养6.1 植物所需主要矿物质元素6.2 矿物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6.3 矿物质元素过剩或不足对植物的影响6.4 植物营养诊断和施肥技术章节七:植物的生长发育7.1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7.2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7.3 植物的器官发育7.4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章节八:植物的生殖生理8.1 植物的生殖方式8.2 花的结构和发育8.3 授粉和受精过程8.4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与发育章节九:植物的逆境生理9.1 逆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9.2 植物的抗旱性9.3 植物的抗盐性9.4 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章节十: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10.1 基本实验操作和技术10.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测定10.3 植物水分代谢的测定10.4 植物矿物质营养的测定【大学课件】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章节十一:植物的碳同化作用11.1 碳同化作用的基本过程11.2 C3和C4植物的碳同化作用机制11.3 碳同化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11.4 碳同化作用的环境调节因素章节十二:植物的氮代谢12.1 植物氮代谢的基本过程12.2 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12.3 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12.4 植物氮素的利用效率和调控章节十三:植物的激素生理13.1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13.2 植物激素的合成、运输和作用机制13.3 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13.4 植物激素在逆境响应中的作用章节十四:植物的生态系统生理14.1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4.2 植物生态生理的研究方法14.3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14.4 植物生态生理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章节十五:总结与展望15.1 植物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15.2 植物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15.3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15.4 对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建议和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植物细胞生理中的渗透调节、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2024年度植物生理学教案精选

2024年度植物生理学教案精选

生理功能。例如,水分胁迫会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某
些矿质元素的缺乏也会影响植物的水分状况。
18
2024/3/24
05
CATALOGUE
植物生长发育生理
19
植物的生长与分化
2024/3/24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讲解植物细胞如何通过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以及如何通过生长增 大细胞体积。
组织与器官的形成
16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024/3/24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吸收方式包括主动吸收和 被动吸收。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进行长距离运输,同时借助细胞内的各种转运 蛋白进行短距离运输。
矿质元素的利用
植物利用吸收的矿质元素参与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 吸作用、物质合成与分解等。
研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 生理响应和适应机制,包 括干旱、高温、低温、盐 碱、重金属胁迫等。
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代 谢、运输和作用机制,以 及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调 控网络。
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及其生理效应, 包括共生关系、寄生关系 和抗病机制等。
2024/3/24
6
2024/3/24
02
2024/3/24
25
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水分逆境下的生理生化变 化
探讨干旱和洪涝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响应 ,如渗透调节物质积累、气孔运动调节、活 性氧代谢等。
温度逆境下的生理生化变化
分析高温和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如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热激蛋白表达 等。
盐碱逆境下的生理生化变 化

植物生理学教学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学教案
效果
期末考试评价
考试内容:涵盖植物生理 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
和实践应用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理 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 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进
行评分
考试形式:笔试和实验操 作考试相结合
反馈方式:通过试卷分 析和学生访谈,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反馈与改进措施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 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 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
学生互动讨论
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并提出 问题
讨论交流:鼓励 学生之间进行讨 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教师 适时进行引导和 启发
总结归纳:教师 总结学生的讨论 和交流,归纳出 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和 重要性
介绍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 容和方法
通过实例说明植物生理学 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 兴趣和求知欲
分析反馈结果:对收集到 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 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 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 措施,如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
互动等。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 施落实到教学中,观察并 记录改进效果,以便进一
步调整和优化。
THANK YOU
汇报人:XX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来 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让 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讨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互动 性
实验教学
实验材料:准备相关实验器 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培养 皿、种子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 生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 理和知识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 骤,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

植物生理学教案(2024)

植物生理学教案(2024)

26
06
植物的生殖生理与种子形成
2024/1/29
27
植物的生殖方式及特点
有性生殖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合 子,再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 具有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适
应环境变化。
无性生殖
通过营养器官(如根、茎、叶) 的分裂、出芽或孢子等方式繁殖 新个体。无性生殖繁殖速度快,
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研究方法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 种手段,以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2024/1/29
5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作物育种
通过了解植物生理机制,可以指导作物育种工作 ,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02 栽培技术
根据植物生理学原理,可以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 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 作物产量和品质。
25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调控技术
通过外源施加生长物质或其类似物、改变环境条件等手段,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过程。
农业生产应用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适应性,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等。例 如,利用赤霉素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提高,利用乙烯利促进棉花叶片脱落 和采收等。
2024/1/29
1. 光照强度
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光 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 快。
3. 二氧化碳浓度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浓度高低直接影响光合作 用的速率。
2024/1/29
2. 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适宜的温 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
14
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及生理意义
• 概念: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 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 过程。

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

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

植物生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1.2 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叶绿体液泡中心体质体1.3 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叶绿体的功能液泡的功能第二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2.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物2.3 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第三章:植物的营养吸收和运输3.1 植物的营养需求水分养分(氮、磷、钾等)光照温度3.2 植物的营养吸收根系吸收叶片吸收3.3 植物的营养运输维管束的运输系统韧皮部的运输系统第四章:植物的生殖和繁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4.2 植物的繁殖结构雄性生殖器官(花药、花粉)雌性生殖器官(子房、卵细胞)4.3 植物的繁殖过程花粉管的形成和生长受精过程种子的形成和成熟第五章:植物的适应和逆境反应5.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光合作用的调节呼吸作用的调节水分的调节养分的调节5.2 植物的逆境反应干旱盐分低温病虫害5.3 植物的逆境适应机制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基因表达的调节第六章:植物的激素和生长调节6.1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激素的定义和作用细胞分裂素(CK)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H)6.2 植物激素的合成和运输激素合成的途径激素的运输机制激素的信号传导6.3 植物生长调节的应用促进植物生长的应用控制植物生长的应用调节植物发育的应用第七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1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光合色素的结构和功能光反应和暗反应CO2的固定和还原7.2 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7.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的应用节能减排的应用第八章:植物的生态生理学8.1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植物与光照的关系植物与水分的关系植物与养分的关系植物与生物的关系8.2 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植物的生态位植物的生态多样性8.3 植物的生态生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方法观测方法模型方法第九章:植物的生理生态与应用9.1 植物生理生态在农业中的应用改良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9.2 植物生理生态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植物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9.3 植物生理生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植物生理生态在园艺学中的应用植物生理生态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植物生理生态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第十章:植物生理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0.1 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植物生理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10.2 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植物生理学面临的挑战植物生理学的新机遇10.3 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前景植物生理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植物生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植物生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的定义和作用是教学重点。

植物生理学 教案

植物生理学 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理学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过程。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3. 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教科书、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 实验设备:显微镜、植物生长箱等。

3. 实验材料:植物样本、培养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向学生介绍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成株发育等。

2. 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光、温度、水分、土壤矿质等。

3. 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养分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示范种子萌发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发育过程。

2. 示范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箱,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3. 示范养分供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在不同营养培养基上培养植物,观察光合作用的效果。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他们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原理的疑问。

总结重点概念和实验结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植物生理学在农业、园艺、药学等领域的应用,展示相关案例或实践经验。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和实验报告,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A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by plant)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可通过叶片,但主要是通过根部。

一、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Asorption processes)根部吸收矿物质的部位也主要是根尖,其中根毛区吸收离子最活跃。

根部吸收溶液中的矿物质是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1 、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这时,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离子所置换。

由于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故称为交换吸附( exchange adsorption )。

2、离子进入根的内部离子从根部表面进入根的内部也和水分进入根部一样,既可通过质外体途径,也可通过共质体途径。

第一种意见是被动扩散。

第二种意见是主动过程。

、根部对被土粒吸附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土粒表面都带负电荷,吸附着矿质阳离子(如NH+、K+),不易被水冲走,它们通过阳离子交换(cation exchange)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交换。

矿质阴离子(如NO-、Cl-)被土粒表面的负电荷排斥,溶解在土壤溶液中,易流失。

但PQ3-则被含有铝和铁的土粒束缚住,因为Fe2+、Fe3+和Al3+等带有OH, 0H和PO3-交换,于是PQ3被吸附在土粒上,不易流失。

根部呼吸放出的CQ和土壤溶液中的HQ形成HCQ。

CQ+ H2Q T H2CQ H + + HC^ -H和HCQ分布在根的表面,土粒表面的营养矿质阳、阴离子分别与根表面的H+、HCQ交换,进入根部。

三、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Conditions affecting a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一)温度(temperature)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因为温度影响了根部的呼吸速率,也即影响主动吸收。

(二)通气状况(air in soil)如前所述,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

因此,土壤通气状况直接影响根吸收矿物质。

(三)溶液浓度(Solution concentration)在外界溶液浓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溶液浓度的增高,根部吸收离子的数量也增多,两者成正比。

(四)氢离子浓度(pH)外界溶液的pH值对矿物质吸收有影响,一般作物生育的最适pH是6〜7,但有些作物(如茶、马铃薯、烟草)适于较酸性的环境,有些作物(如甘蔗、甜菜)适于较碱性的环境。

图2-7 pH对植物养分可用性的影响四、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地上部分也可以吸收矿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地上部分吸收矿物质的器官,主要是叶片,所以也称为叶片营养(foliar nutrition )。

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内,但主要从角质层透入叶内。

角质层是多糖和角质(脂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无结构、不易透水,但是角质层有裂缝,呈微细的孔道,可让溶液通过。

溶液到达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后,进一步经过细胞壁中的外连丝(ectodesma )到达表皮细胞的质膜。

营养元素进入叶片的数量与叶片的内外因素有关。

嫩叶吸收营养元素比成长叶迅速而且量大,这是由于两者的角质层厚度不同和生理活性不同的缘故。

由于叶片只能吸收液体,固体物质是不能透入叶片的,所以溶液在叶面上的时间越长,吸收矿物质的数量就越多。

凡是影响液体蒸发的外界环境,如风速、气温、大气湿度等,都会影响叶片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

因此,根外追肥的时间以傍晚或下午4时以后较为理想,阴天则例外。

溶液浓度宜在 1.5%〜2.0%以下,以免烧伤植物。

根外施肥的优点是:作物在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时,或营养临界时期,可根外喷施尿素等以补充营养.第四节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minerals in plant )一、矿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率(Forms, pathway and speed of minerals)根部吸收的无机氮化物,大部分在根内转变为有机氮化物,所以氮的运输形式是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还有少量丙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等)和酰胺(主要是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等有机物,还有少量以硝态氮肥等形式向上运输。

磷酸主要以正磷酸形式运输,但也有在根部转变为有机磷化物(如磷酰胆碱、甘油磷酰胆碱),然后才向上运输。

硫的运输形式主要是硫酸根离子,但有少数是以蛋氨酸及谷胱甘肽之类的形式运输的。

金属离子则以离子状态运输。

矿质元素以离子形式或其他形式进入导管后,随着蒸腾流一起上升,也可以顺着浓度差而扩散。

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向上运输的途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已经查明,把柳茎一段的韧皮部同木质部分离开来,在两者之间插入或不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在柳树根施予42K, 5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的分布(图2-8 )。

由表2-2可知,有蜡纸间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这就说明根部吸收的放射性钾是通过木质部上升的。

在分离以上或以下部分,以及不插入蜡纸的试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42K O这个现象表示,42K从木质部活跃地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利用上述的试验技术,同样研究叶片吸收离子后下运的途径。

把棉花茎一段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分开,其间插入或不插入蜡纸,叶片施用32PQ,1h后测定32P的分布(图2-9,表2-3),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吸收磷酸后,是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的;同样,磷酸也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不过,从叶片的下行运输还是以韧皮部为主。

叶片吸收的离子在茎部向上运输途径也是韧皮部,不过有些矿质元素能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而向上运输,所以,叶片吸收的矿质元素在茎部向上运输是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速率约为30- 100 cm ?h-1O二、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Distribution)某些元素(如钾)进入地上部后仍呈离子状态;有些元素(氮、磷、镁)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不断分解,释放岀的离子又转移到其他需要的器官去。

这些元素便是参与循环的元素。

另外有一些元素(硫、钙、铁、锰、硼)在细胞中呈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特另提钙、铁、锰,它们是不能参与循环的元素。

从同一物质在体内是否被反复利用来看,有些元素在植物体内能多次被利用,有些只利用一次。

参与循环的元素都能被再利用,不能参与循环的元素不能被再利用。

在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磷、氮最典型,在不可再利用的元素中以钙最典型。

参与循环的元素在植物体内大多数分布于生长点和嫩叶等代谢较旺盛的部分。

同样道理,代谢较旺的果实和地下贮藏器官也含有较多的矿质元素。

不能参与循环的元素却相反,这些元素被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后,即被固定住而不能移动,所以器官越老含量越大,例如嫩叶的钙少于老叶。

植物缺乏某些必需元素,最早岀现病症的部位(老叶或嫩叶)不同,原因也在于此。

凡是缺乏可再度利用元素的生理病征,首先在老叶发生;而缺乏不可再度利用元素的生理病征,首先在嫩叶发生。

参与循环元素的重新分布,也表现在植株开花结实时和落叶植物落叶之前第五节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Assimilation of nitrogen,sulfate and phosphorus in plant)一、氮的同化(Assimilation of nitrogen)(一) 硝酸盐的代谢还原高等植物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仅能吸收化合态的氮。

植物可以吸收氨基酸、天冬酰胺和尿素等有机氮化物,但是植物的氮源主要是无机氮化物,而无机氮化物中又以铵盐和硝酸盐为主,它们广泛地存在于土壤中。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铵盐后,即可直接利用它去合成氨基酸。

如果吸收硝酸盐,则必须经过代谢还原(metabolic reduction )才能利用,因为蛋白质的氮呈高度还原状态,而硝酸盐的氮却是呈高度氧化状态。

一般认为,硝酸盐还原是按下列几个步骤进行的,每个步骤增加两个电子。

第一步骤是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中间两个步骤(次亚硝酸和羟氨)仍未肯定,最后还原成氨。

(5) ( 3) ( 1) ( 1) ( 3)NO3 2e NO2 2e[N2O2 ] 2e [NH2OH] 2e NH4硝酸盐亚硝酸盐次亚硝酸盐羟氨铵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过程是由细胞质中的硝酸还原酶( nitrate reductase )催化的,它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根和叶子中。

硝酸还原酶的亚基数目视植物种类而异,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500kDa,也因植物种类而异。

每个单体由FAD Cytb 557和MoCo(钼辅因子,molybdenum cofactor )等组成,它们在酶促反应中起着电子传递体的作用。

在还原过程中,电子从NAD(P)H传至FAD,再经Cytb 557传至MoCo然后将图2-10 硝酸还原酶还原硝酸盐的过程硝酸还原酶整个酶促反应可表示为:NQ + NAD(P)H + H + + 2e -—NQ- + NAD(P) + + H 2O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或适应酶) 。

所谓诱导酶(或适应酶),是指植物本来不含某种酶,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这种酶,这种现象就是酶的诱导形成(或适应形成) ,所形成的酶便叫做诱导酶(induced enzyme )或适应酶(adaptive enzyme )。

亚硝酸盐还原成铵的过程,是由叶绿体或根中的亚硝酸还原酶( nitrite reductase )催化的,其酶促过程如下式:- + - +NO+6Fd 还+ 8H +6e —NH4 + 6Fd 氧+ 2MO从叶绿体和根的质体中分离岀亚硝酸还原酶,它含有两个辅基,一个是铁-硫簇(Fe4S4),另一个是特异化血红素。

它们与亚硝酸盐结合,直接还原亚硝酸盐为铵(图2-11 )。

(二) 氨的同化(Assimilation of amino)当植物吸收铵盐的氨后,或者当植物所吸收的硝酸盐还原成氨后,氨立即被同化。

游离氨( NH)的量稍为多一点,即毒害植物,因为氨可能抑制呼吸过程中的电子传递系统,尤其是NADH氨的同化包括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等途径。

1、谷氨酰胺合成酶途径(glutamine synthetase pathway)在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 GS )作用下,并以Md+、M6+或CcT为辅因子,铵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根部细胞的质体和叶片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亚硝酸还原酶还原亚硝酸的过程2、谷氨酸合酶途径(glutamate synthase pathway )谷氨酸合酶(glutamate synthase )又称谷氨酰胺-a -酮戊二酸转氨酶 (glutamine a -oxoglutarateaminotransferase, GOGAT 它有NADH-GOGAT Fd-GOGA 俩种类型,分另U 以 NAD+!和还原态的Fd 为电子 供体,催化谷氨酰胺与a -酮戊二酸结合,形成2分子谷氨酸,此酶存在于根部细胞的质体、叶片细胞的叶 绿体及正在发育的叶片中的维管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