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15
《植物生理学》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案课程代码:090100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学时数:54学时学分:学分执笔者:编写日期:2015年2月23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学生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及要求绪论(2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任务、产生、发展及展望。
(二)教学内容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形成、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第二节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第四节怎样学好植物生理学,掌握与其有联系的学科的知识、注重实验以及结合生产实践(三)建议教学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原则,通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4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和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植物细胞及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发生部位以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情况以及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等。
(二)教学内容重点: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和水在细胞中的形态;水势概念、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的过程及影响这个过程的环境因素;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难点:水势概念、蒸腾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情况。
第一节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水分的运动及水分进入植物细胞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
第四节蒸腾作用。
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三)建议教学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原则,通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植物体及其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无机养料的同化;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等。
植物生理学教学教案

期末考试评价
考试内容:涵盖植物生理 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
和实践应用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理 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 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进
行评分
考试形式:笔试和实验操 作考试相结合
反馈方式:通过试卷分 析和学生访谈,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反馈与改进措施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 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 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
学生互动讨论
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并提出 问题
讨论交流:鼓励 学生之间进行讨 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教师 适时进行引导和 启发
总结归纳:教师 总结学生的讨论 和交流,归纳出 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和 重要性
介绍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 容和方法
通过实例说明植物生理学 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 兴趣和求知欲
分析反馈结果:对收集到 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 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分析 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 措施,如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
互动等。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 施落实到教学中,观察并 记录改进效果,以便进一
步调整和优化。
THANK YOU
汇报人:XX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来 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让 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讨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互动 性
实验教学
实验材料:准备相关实验器 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培养 皿、种子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 生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 理和知识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 骤,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
植物生理学教案(2024)

26
06
植物的生殖生理与种子形成
2024/1/29
27
植物的生殖方式及特点
有性生殖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合 子,再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 具有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适
应环境变化。
无性生殖
通过营养器官(如根、茎、叶) 的分裂、出芽或孢子等方式繁殖 新个体。无性生殖繁殖速度快,
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研究方法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 种手段,以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2024/1/29
5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作物育种
通过了解植物生理机制,可以指导作物育种工作 ,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02 栽培技术
根据植物生理学原理,可以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 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 作物产量和品质。
25
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调控技术
通过外源施加生长物质或其类似物、改变环境条件等手段,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过程。
农业生产应用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适应性,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等。例 如,利用赤霉素促进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提高,利用乙烯利促进棉花叶片脱落 和采收等。
2024/1/29
1. 光照强度
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光 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 快。
3. 二氧化碳浓度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浓度高低直接影响光合作 用的速率。
2024/1/29
2. 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适宜的温 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
14
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及生理意义
• 概念: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 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 过程。
植物生理学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植物生理学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和机制;2. 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方式和过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途径;2.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机制。
教学难点: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过程;2. 生活现象与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联系。
第一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概述1.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定义1.2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重要性1.3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研究意义第二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途径2.1 木质部运输途径2.2 韧皮部运输途径2.3 细胞间隙运输途径第三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机制3.1 被动运输机制3.2 主动运输机制3.3 协助扩散运输机制第四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过程4.1 合成与储存过程4.2 加载与卸载过程4.3 运输与分配过程第五章:生活现象与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联系5.1 植物生长与有机物运输5.2 果实成熟与有机物运输5.3 植物抗逆与有机物运输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过程;2.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重要性;3. 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知识;3. 课程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实例分析6.1 实例一:筛管与韧皮部的有机物运输6.2 实例二:木质部中的水分与无机盐运输6.3 实例三:顶端优势与有机物运输第七章:环境因素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7.1 温度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7.2 光照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7.3 水分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第八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与农业生产8.1 有机物运输与作物产量8.2 有机物运输与作物品质8.3 有机物运输与农业施肥第九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科研方法9.1 实验设计:如何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9.2 观察方法:显微镜观察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9.3 测定技术:有机物运输的定量分析第十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前沿领域10.1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分子机制10.2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基因调控10.3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生物技术应用教学方法:1.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实际情况;2. 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3. 联系农业生产,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4. 利用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研究的兴趣;5. 关注前沿领域,引导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最新发展。
植物生理学 教案

植物生理学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理学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过程。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2. 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3. 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教科书、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 实验设备:显微镜、植物生长箱等。
3. 实验材料:植物样本、培养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向学生介绍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成株发育等。
2. 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光、温度、水分、土壤矿质等。
3. 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养分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示范种子萌发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发育过程。
2. 示范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箱,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3. 示范养分供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在不同营养培养基上培养植物,观察光合作用的效果。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他们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原理的疑问。
总结重点概念和实验结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植物生理学在农业、园艺、药学等领域的应用,展示相关案例或实践经验。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和实验报告,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植物生理学》备课备课教案

《植物生理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3)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切片,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2)利用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分析其生理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增强其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3)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植物生理学》;2. 实验器材:显微镜、植物细胞切片、实验药品等;3. 课件: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长发育过程等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植物细胞切片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教材,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和分析。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案

光信号转导途径光敏色素、来自花色素等光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温度信号转导途径
温度感受器介导的信号转 导途径,如春化作用。
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农业应用
作物育种
通过遗传改良,选育具有优良 生长和发育特性的作物品种。
作物栽培
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如施肥 、灌溉、除草等,调控作物的 生长和发育。
设施农业
利用设施条件,调控环境因子 ,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 高产量和品质。
• 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呼吸作用参与细胞内pH值、渗透压等环境因素的调节。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温度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呼吸作用的进行,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呼吸作用 。
氧气浓度
有氧呼吸需要充足的氧气,低氧或无 氧条件会抑制有氧呼吸,促进无氧呼 吸。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水分
适宜的水分含量有利于呼吸作用的进行,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抑制呼吸作用。
液泡
06 调节细胞内的水分和离子浓度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pH值稳 定。
03
植物的水分生理
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02
01
03
水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在4°C时密度最大,具有异常的膨胀特性。
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高比热容和高汽化热,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作用。
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01
水的化学性质
研究对象
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整 体植株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生理 活动和代谢过程。
植物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04
萌芽阶段
古代人们对植物生理现象的观 察和描述。
实验生理学阶段
17-18世纪,通过实验手段研 究植物生理过程。
《植物生理学》备课备课教案

《植物生理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3)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切片,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2)利用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其调控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3)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3)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2)实验法: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3)观察法: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4)讨论法:分组讨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2)实验器材: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3)观察植物生长发育的实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王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1)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分析植物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对应关系。
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蓝藻的光合作用等;(2)讲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等;(3)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4. 植物生长发育:(1)讲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如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2)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如激素调节、基因调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内容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growth physiology of plant)。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Seed germination)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和适宜的温度。
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此外,有些种子的萌发还受到光的影响。
(一)水分(Water)吸水是种子萌发的第一步。
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以后,其他生理作用才能逐渐开始,这是因为水可使种皮膨胀软化,氧容易透过种皮,增加胚的呼吸,也使胚易于突破种皮;水分可使凝胶状态的细胞质转变为溶胶状态,使代谢加强,并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使胚乳的贮藏物质逐渐转化为可溶性物质,供幼小器官生长之用;水分可促进可溶性物质运输到正在生长的幼芽、幼根,供呼吸需要或形成新细胞结构的有机物。
(二)氧(oxygen)种子萌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生长过程。
旺盛的物质代谢和活跃的物质运输等需要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
因此,氧对种子萌发是极为重要的。
(三)温度(Temperature)种子萌发也是一个生理生化变化的过程,是在一系列的酶参与下进行的,而酶的催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所以,种子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芽。
(四)光(Light)光对一般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什么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称为需光种子(light seed),如莴苣、烟草和拟南芥等植物的种子。
还有一些种子萌发是不需要光的,称为需暗种子(dark seed),如西瓜属和黑种草属(Nigella)植物的种子。
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Change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seed germination)种子萌发过程基本上包括种子吸水,贮存组织内物质水解和运输到生长部位合成细胞组分,细胞分裂,胚根、胚芽出现等过程。
(一)种子的吸水种子的吸水可分为3个阶段,即急剧的吸水、吸水的停止和胚根长出后的重新迅速吸水。
据测定,种子吸水第一阶段是吸胀作用(物理过程)。
在第二阶段中,细胞利用已吸收的水分进行代谢作用。
至到第三阶段,由于胚的迅速长大和细胞体积的加大,重新大量吸水,这时的吸水是与代谢作用相连的渗透性吸水。
(二)呼吸作用的变化和酶的形成在种子吸水的第二阶段,种子呼吸产生的CO2大大超过O2的消耗;当胚根长出,鲜重又增高时,O2的消耗速率就高于CO2的释放速率。
这说明初期的呼吸主要是无氧呼吸,而随后是有氧呼吸。
在吸水的第二阶段,种子中各种酶亦在形成着。
萌发种子酶的形成有两种来源:(1)从已存在的束缚态酶释放或活化而来;(2)通过核酸诱导下合成的蛋白质,形成新的酶。
(三)有机物的转变种子中贮藏着大量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而且,不同植物种子中,这三种有机物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我们常以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为根据,将种子区分为淀粉种子(淀粉较多)、油料种子(脂肪较多)和豆类种子(蛋白质较多)。
这些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在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并运送到正在生长的幼胚中去,作为幼胚生长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寿命种子寿命(seed longevity)是指种子从成熟到失去生命力所经历的时间。
在自然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由几个星期到很多年。
寿命极短的种子如柳树种子,成熟后只在12h内有发芽能力。
大多数农作物种子的寿命,也是比较短的,约1~3年。
少数有较长的,如蚕豆、绿豆能达6~11年。
种子寿命长的可达百年以上。
我国辽宁省普兰店的泥炭土层中,多次发现莲的瘦果(莲子),根据土层分析,这些种子埋藏至少120年,也可能达200~400年之久,但仍能发芽和正常开花结果。
第二节细胞的生长一、细胞分裂的生理(一)细胞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细胞的细胞质浓厚,合成代谢旺盛,把无机盐和有机物同化成细胞质。
当细胞质增加到一定量时,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新细胞。
新生的细胞长大后,再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细胞所需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或细胞分裂周期(cell division cycle)。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interphase)和分裂期(mitotic stage,简称M期)。
分裂期是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根据形态指标分裂期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等时期。
分裂间期是分裂期后的静止时期,DNA是在这个时期中一定时间内合成的。
于是又可把分裂间期分为三个时期:DNA合成期(简称S期)(synthesis简称),在S期之前有DNA合成前期(简称G1期),在S期之后是DNA合成后期(简称G2期)(G是取自英文gap)。
(二)细胞周期控制(三)细胞分裂的生化变化细胞分裂过程最显著的生化变化是核酸含量、尤其是DNA含量变化,因为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呼吸速率在细胞周期中,亦会发生变化。
分裂期对氧的需求很低,而G1期和G2期后期氧吸收量都很高。
G2期后期吸氧多是相当重要的,它贮存相当多能量供给有丝分裂期用。
(三)细胞分裂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烟草细胞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刺激G1 cyclin(CYCD)的积累,因此支持进入新的细胞周期。
干旱时,根部的脱落酸浓度增加,CDK-cyclin复合物抑制剂(ICK)表达,于是抑制CDK/CYCA,阻止进入S期。
细胞分裂素通过活化磷酸酶,削弱CDK酪氨酸磷酸化的抑制作用(CDK/CYCB),促进进入M期。
赤霉素刺激深水稻节间cyclin的表达,细胞迅速分裂和伸长(图10-4)。
二、细胞伸长的生理(一)细胞伸长的生理变化当细胞伸长时,细胞的呼吸速率增快2~6倍,细胞生长需要的能量便得到保证;与此同时,细胞里的蛋白质量也随着增加,这说明呼吸作用的加强和蛋白质的积累是细胞伸长的基础。
(二)细胞壁细胞伸长不只增加细胞质,也增加细胞壁,这样才保持细胞壁的厚度。
细胞壁的松散和伸展在细胞伸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结构物质是纤维素,许多纤维素分子构成微纤丝,细胞壁就是以微纤丝为基本框架构成的。
每个纤维素分子是1 400-10 000个D-葡萄糖残基通过β-1,4键连结成的长链。
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分子是平行整齐排列的,约2000个纤维素分子聚合成束状,称之为微团(micell)。
微团和微团之间有间隙,彼此相互交织。
每20个微团的长轴平行排列,聚合成束又构成微纤丝(microfibrill)。
有时许多微纤丝又聚合成大纤丝,微纤丝借助大量链间和链内氢键而结合成聚合物(图10-5)。
在细胞伸长过程中,首先需要松散细胞壁,并不断将合成的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填充和沉淀到正在扩展的细胞壁中,保持细胞壁的厚度。
细胞壁主要的多糖物质果胶和半纤维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而纤维素和胼胝质在质膜中合成。
(三)生长素的酸一生长假说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延长,其机制可用细胞壁酸化理论去解释。
生长素与受体结合,进一步通过信号转导,促进质子泵活化,把质子(H+)排到细胞壁。
质子排出有两种假说:一是活化假说是生长素活化质膜上原已存在的H+-ATP酶,反应迅速;另一是合成假说是生长素促使第二信使合成新的H+-ATP酶,反应较慢。
这些酶就分泌H+到细胞壁去。
当细胞壁酸化(在酸性pH)后,就活化一组蛋白叫做扩展素(expansin)。
它作用于细胞壁中的纤维和半纤维素之间的界面,打断细胞壁多糖之间的H键。
多糖分子之间结构组织点破裂,联系松驰,膨压就推动细胞伸长,细胞壁可塑性增加。
由于生长素和酸性溶液都可同样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促使H+分泌速度和细胞伸长速率一致,据此,把生长素诱导细胞壁酸化并使其可塑性增大而导致细胞伸长的理论,称为酸-生长假说(acid-growthhypothesis)(图10-6)。
(四)细胞伸长与植物激素赤霉素既促进细胞延长,也促进细胞分裂。
三、细胞分化的生理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是指分生组织的幼嫩细胞发育成为各种形态结构和生理代谢功能的成形细胞的过程。
高等植物大都是从受精卵开始,不断分化,形成各种细胞、组织、器官,最后形成植物体。
(一)转录因子基因控制发育无论分化为哪一种细胞,必须经过4个过程:①诱导信号和信号感受;②特殊细胞基因的表达;③分化细胞特殊活性或结构需要的基因的表达;④细胞分化功能需要的基因产物活性和细胞结构改变。
在拟南芥基因组的近26000个基因中有约1500个基因是编码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是蛋白质,它与DNA有亲和力,能使基因表达或关闭。
1500个转录因子基因(transcriptionfactorgene)是一个大家族。
现在了解较多的是其中两个家族:MADS(4个转录因子家族MCM1,AGAMOUS,DEFICIENS和SRE的缩写)盒和同源异型框(homeobox)基因,它们在植物发育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MADS盒基因是植物、动物和菌类重要生物功能的关键调节基因。
拟南芥基因组约有30个MADS盒基因,其中大多数控制发育。
有些特殊的MADS盒基因在控制根、叶、花、胚珠和果实发育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们控制这些器官的靶基因的表达。
同源异型框基因编码作为转录因子的同源异型域蛋白(hemeodomainprotein),它在所有真核生物的发育途径中起调节作用。
同源异型域蛋白属于KNOTTED1(KN1)级,能维持枝条顶端分生组织的无限生长。
(二)细胞全能性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就提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五六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工作证实这一观点。
所谓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是指植物体的每个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因为每个细胞都是来自受精卵,所以带有与受精卵相同的遗传信息。
完整植株中的细胞保持着潜在的全能性。
细胞分化完成后,就受到所在环境的束缚,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
一旦脱离原来所在的环境,成为离体状态时,在适宜的营养和外界的条件下,就会表现出全能性,生长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组织培养的优点在于:可以研究被培养部分(这部分称为外植体,explant)在不受植物体其他部分干扰下的生长和分化的规律,并且可以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分化,以解决理论上和生产上的问题。
组织培养的特点是:取材少,培养材料经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控制。
(三)极性极性(polarity)是植物分化和形态建成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它通常是指在器官、组织甚至细胞中在不同的轴向上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梯度差异。
事实上,合子在第一次分裂形成茎细胞及顶端细胞就是极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