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嘿,你知道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不?这可真是翻译领域里超重要的
东西呢!就好比是搭积木,得把每一块都放对地方,才能搭出漂亮的
城堡。
形式对等,这就像是给一个物品穿上合适的“衣服”,要保持它原来
的模样。
比如说,原文里有个特别的句式,那在翻译时也得尽量保持
那个独特的形式。
就好像一件精致的瓷器,你得小心翼翼地原样呈现它。
动态对等呢,就像是理解一个人的心思,要抓住那个核心的意思,
而不是只盯着表面的字句。
比如说一段话表达的是开心的情绪,那翻
译出来也得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开心,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转换。
词汇对等,哎呀,这就像是找对钥匙开对锁!每个单词都有它特定
的含义和用法,得准确地找到对应的那个词。
比如“apple”就是“苹果”,不能翻译成别的呀。
句法对等,就像是编排一场舞蹈,句子的结构和顺序得合理安排。
如果原文是先这样说,再那样说,那翻译也得遵循这个顺序,不能乱
了套。
你想想看,要是翻译的时候不遵循这些对等原则,那会变成啥样?
那可就乱套啦!翻译出来的东西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在
说啥。
所以说呀,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真的超级重要,就像我们走路
得靠两条腿一样,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呢!它们能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准确,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
我觉得我们真得好好重视这四个对等原则,这样才能让翻译的世界更加精彩呀!。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山西工商学院/刘巧巧【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 形式对等 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 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语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_张雪芳

作为西方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圣经研究专家和翻译学家,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 最引人瞩目的当数他的对等翻译观。自奈达于 1964 年首次 提出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翻译观以来, 对等概念一直是 翻译界的关键问题。 这一理论既对其他许多理论家产生了积 极影响, 也引发了学界的争论和质疑。 自上世纪 80 年代对等 翻译观被引入我国以来, 引发了我国翻译界的热烈讨论。部 分学者认为, “等效翻译” 是可作用于各类翻译的最佳原则, 而 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态度, 认为对等的翻译根本不可能达到, 只是一个理想而已。许多学者特别指出 ,“等效等值” 是对印 欧语系内部的翻译实践的总结, 因此 , 不适合于东西方语言, 如汉语和英语, 之间的转换。为了避免误解或片面理解这一 理论, 有必要对他的对等翻译观做一简单阐述; 在了解他的生 平和主要理论思想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他的 “形式对等” 和 “动 态对等” 理论以及从 “动态对等” 到 “功能对等” 的演变。 一、 奈达及其理论简介 尤金・奈达博士于 1914 年 11 月 11 日出生于美国中南 部俄克拉荷马市,并于 1936 年毕业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 学, 三年后获硕士学位, 1943 年获博士学位。他是美国著名 翻译理论家、 语言学家及圣经研究专家; 曾经担任过美国语言 学会会长, 长期在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担任执行秘书。他精 通多种语言, 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述颇丰。 他的理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影响, 借鉴现代语言学 研究成果, 并结合他多年在圣经翻译领域的实践经验, 对翻译 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奈达主要根据自己在圣经翻译研究方 面的成果, 并借鉴美国结构主义派的观点, 对翻译的一些基本 问题进行描写性的探讨和研究。 1964 年, 奈达出版 《翻译科 学探索》 , 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 奠定了他在西 方翻译学界的权威地位。在这一阶段, 奈达提出了包括翻译 科学说、 对等学说、 翻译交际说以及四步式翻译过程等在内的 理论观点。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 奈达借用社会符号学和 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 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修正和 发展, 创立了新的理论模式。反应他这一时期思想的作品主 要包括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和 《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 学视角》 等。 二、 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对等” , 或称 “等值” , 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也 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之一。 “现代翻译理论从五个 方面探索'对等'的途径” , 也即 “语言学途径” 、 “交际学途径” 、 “社会符号学途径” 、 “翻译学方法途径” 和 “文艺学途径” 。奈 达从交际学角度出发, 认为翻译就是 “在接受语中用近似、 自 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 其次是文体 上的对等。 ”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翻译的首要目的应该是 “再现源语信息” ; 而译者应该追寻的应该是 “对等” , 而不是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论对等原则张铭1尤⾦·奈达尤⾦?奈达,美国语⾔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翻译理论语⾔学派最重要的代表⼈物之⼀。
1914年11⽉11⽇出⽣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笃信基督,并对语⾔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学语⾔学博⼠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作,曾任美国语⾔学会主席,他把语⾔学应⽤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特⾊的翻译理论,⾄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可谓著作等⾝。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百多所⼤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学阶段:这⼀阶段,奈达结合⾃⼰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时期是奈达最⾼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概念,创⽴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阶段,奈达⼀⽅⾯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对⾃⼰的很多观点进⾏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社会语⾔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的表达形式。
32《论对等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没有哪两种语⾔是完全⼀致的,⽆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_张雪芳

理 论 新 探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392
2008 年第
11 期安徽文学来自理 论 新 探在内容上的一致优先于形式上的一致, 有失偏颇, 容易给人一 种印象, 认为内容和形式矛盾。 动态对等常常被误解, 而采用 “功能对等” 这一术语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 消除这种误 解。 “功能对等” 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在信息内容上对等, 而 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相比之下 “功能对等” 比 “动 态对等” 更具说服力。 在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一书中, 奈达也设专章讨 论功能对等。他阐述了自己变换说法的原因: 一些人误认为 “动态对等” 只强调译文效果; 因此, 为了消除这种误解, 也为 了强调 “功能” 这一概念, 开始改用 “功能对等” 这一表达来描 述翻译的充分程度。 他认为, 要达到功能对等, 需要满足六条 原则。总的来说, 为了达到这一对等, 译者应该对语言资源、 文化的重要性和翻译的艺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力。 奈达 同时也看到, 没有两种翻译是完全对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 对等只是一个目标。 以对原文的近似度, 可以区分出不同 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应该是指 “译文能达到充 分的对等, 使译文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 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低于这一层 次的译文就难以让人接受。 ” 而最高层次的对等则是指 “译文 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 的反应, 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的反应基本 一致” 。 而最高层次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为这种翻译 要求源语与译语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语言文化对应。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奈达不断吸收各种新的研究成 果, 对他的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 使其不断趋于完善, 以适应 当今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 也使这一概念至今仍具有讨论和 研究价值。在学习和研究这一观念的时候, 我们应该既看到 它的优点和价值, 也应该注意到其不足之处。 从六十年代提出对等概念以来, 奈达的这一学说在翻译理 论界引起了较大影响。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 体系的核心, 它既以奈达多年来在圣经翻译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为基础, 又以深厚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 它的提出让理论界摆 脱了长久以来对直译、 意译的反复讨论。 奈达较为系统地分析 了翻译问题, 对翻译过程和译文批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 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有学者认为对等 过分关注词汇层面, 另外一些则认为对等是无法实施的, 尤其 (上接第 382 页)义利思想更容易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其应当为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 纵观周边东亚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可以清楚地 看到, 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的崛起中, 都包含有儒家义利观与 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合理结合的因素。被西方称为 “儒家资本 主义” 的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引入儒家义利观作指导, 用儒 家思想来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走 “论语加算盘” 的道路, 提倡 “义利合一” ,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推动了日本的崛起。而 “亚 洲四小龙” 的经济快速发展虽包括诸多因素, 但重视 “义利合 一” , 义与利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作为 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 有着丰富的儒家义利观思想, 批判地 继承和发展儒家义利观, 必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 展起到协调和推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自觉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 仅是体制上的确立和完善, 也是一个市场道德主体道德素质 生成的过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所倡导 “重义不轻 利, 尚义不排利, 以义节利” 的精神在肯定企业、 个人追求利益 正当性的同时又强调企业、 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应遵守社 会道德规范, 这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理念 是相符合, 有助于人们逐 “利” 思 “义” , 明白谋利虽然无可厚 非, 但谋利手段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别, “利” 有可取与不可取之 分, 帮助他们以节利, 在义与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引 导他们在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 用正当的手段追求正 当的利益, 进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 促使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儒家义利观产生并发展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 会, 其观点多有局限, 特别是宋代理学家们所提倡的 “义利对 立” 的观点, 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是对等的反应, 因为两个语篇在不同文化中对不同的接受群 体产生的效果不可能相同, 并且读者的反应无法测量; 因此, 对译文读者反应的评判不可避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国内 也有学者认为奈达的理论在认知能力、 求真心理等六个方面低 对等理论更多地 估了读者, 低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并且, 适用于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体, 如圣经等; 而对于文学性较强 的小说和诗歌等, 对等理论就不能成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标准。 然而, 从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从最初对 “内 容” 和 “意义” 的关注, 到对形式的重视, 奈达对自己的对等翻 译观进行不断的修正。也正因为如此, 对等理论至今仍影响 着国内外翻译学界。 他对翻译理论界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等原则
张铭1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小笃信基督,并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他把语言学应用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自己特色的翻译理论,至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文,可谓著作等身。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言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结合自己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一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一时期是奈达最高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创立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一方面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
3
2《论对等原则》
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方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翻译的不同类型
翻译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因素:
(1)信息的本质
(2)作者的目的或译者的目的.
(3)受众的类型。
4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P6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98.
4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38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中,译者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即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与源于中的信息分别对应。
最能完整而典型的反应这种结构对应的翻译类型是“注译”即字面和意义上尽可能复制出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需要很多脚注,以便读者能够理解文本。
动态对等
力求达致动态对等的翻译,则基于「等效原则」。
这种翻译不在于以译语信息切合原语信息,它着重的是动态关系,即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动态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完全流畅自然,并尝试把接受者与本身文化环境中所存在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
它不要求接受者首先明白原语的文化背景,然后才能看得懂信息。
在严格的形式对等与完全的灵活对等两级之间,有多个不同的层次,代表文学翻译的各种可接受的标准。
不过,在过去五十年,重点明显由形式对等转移到动态对等。
最近有一项调查,综合文学家、出版商、教育工作者和专业翻译员对翻译的意见,清楚显示目前的趋势是动态对等愈来愈受到重视。
(cary,1959)5
语言和文化的距离
5转引自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43
语言是易于转换的,文化则很难转换,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比语言结构所带来的难题比语言结构差异所带来的的难题要多得多。
翻译的定义
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6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的主导原则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基本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它试图尽可能的展现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这种翻译力图复制几种形式方面的因素包括(1)语法单位(2)词语用法的连贯性(3)就原文文本而言的意义。
注重动态对等的翻译的指导原则
动态对等中,注意力的焦点指向接受者的反应。
定义这种翻译的一种方式是将其描述成与源于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
自然的翻译必须适应一下几点。
(1)作为整体的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2)特定信息的语境;(3)接受语的受众。
以动态对等为目的得翻译必然包括一些形式上的调整,有些东西必然被放弃。
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1)特殊文学形式;(2)语义上位离心结构的表达方式;(3)结构之间的意义。
7
3动态对等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的翻译
6尤金•奈达. 查尔斯•泰伯. 翻译科学探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P129
7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48
(1)この革張りのソフゔーは、身動きの度にぎゅーぎゅー鳴って本当に耳障りだ。
∥身体一转动,这张皮面的沙发总是嘎吱嘎吱作响,真刺耳。
(2)荷物は紐を幾巻きにもかけて、ぎゅーぎゅーしばったから解ける心配はないだろう。
∥行李上绕了几道绳,又捆扎得结结实实,用不着担心会松开。
(3)満員のバスの中でぎゅーぎゅー押されているうちに仲間と離れてしまった。
∥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里,人们一个劲地推来搡去,把我跟伙伴分开了。
(4)あれっぽっちのことでこんなにぎゅーぎゅーの目に遭うとは思わなかった。
∥想不到那么一丁点小事竟然会挨一顿痛斥。
8
在日语谚语的翻译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痘痕笑窿情人眼里出西施
4动态对等理论的不足之处
(1)如何确定和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2)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
(3)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8渠培娥.陈燕生. 试析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形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2).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3] 尤金·奈达. 查尔斯·泰伯. 翻译科学探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雪芳. 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安徽文学,2008,(11).
[5]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6] 邱晨.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评述. 科技创新导报,20011,(1).
[7] 刘樱.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日语谚语汉译. 剑南文学,2013(7).
[8] 渠培娥.陈燕生.试析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形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