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山西工商学院/刘巧巧【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 形式对等 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 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语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及其对等理论述评

奈达及其对等理论述评

奈达及其对等理论述评作者:赵红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4期摘要:奈达是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其功能对等理论在中西方翻译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对其翻译理论的错误认识:或将动态对等等同为功能对等;或将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对立起来等;或对其理论评价偏颇。

笔者通过历时学习,深入分析西方对等理论的推演,深入了解奈达对等理论的推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形成对奈达及其对等理论的评价与认识。

关键词:对等理论推演;功能对等;翻译思想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为译界所熟知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

然而,笔者在阅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对奈达翻译理论的错误认识,其中包括:将动态对等等同于功能对等,认为动态对等就是功能对等;认为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是相对立的关系;对奈达的评价有失偏颇等。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评价奈达及其对等理论,笔者分别通过历时学习,学习了西方对等理论和奈达对等理论的推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西方对等理论推演分析通过梳理西方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笔者形成了以下认识:第一,对等提法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

从宗教翻译之初的忠实初见端倪和西塞罗的“称”形象表述,再到50年代的“对等”。

第二,对等翻译思想从仅有的语言层面的经验论发展到开始以语言学、符号学等基础的对等科学理论。

第三,为实现对等,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经历从机械到灵活的转变,翻译方法从经历从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意译兼顾方法。

第四,对等的范围日益扩大,从形式深入到内容、意义、风格、文体、读者感受等方面。

对等翻译理论取得一定发展,但依然囿于传统思路,停留在传统经验总结,缺少系统的语言学基础等。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推演(一)形式对等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引介两个概念,“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他对形式对等的意译做出如下解释:“It is basically source-oriented…designed to reveal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message”。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发现,一直是语言学家最关注的课题,尤其是新的翻译理论的出现,使翻译学研究者们更加有趣、变化多样。

本文将重点介绍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翻译理论是由西班牙翻译学家José Ortega y Gasset于1953年提出的。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相对论,它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对等关系,而翻译者的任务是要使译文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着这种相对对等关系。

奈达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译者的意识,认为翻译本不是一种乏味的文本抄写工作,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活动,翻译者必须对原文有很深的理解,并有客观的态度向原文进行相对对等,以做到“自在”、“诚实”、“合理”的翻译。

在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是指翻译者在文化、社会、时代的改变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其在译文中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以达到发挥原文的最大作用的一种翻译方式。

动态对等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译者,可以在原文的意思基础上,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以有效地、有创造性地进行相对对等,从而实现最佳译文效果。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动态对等这种方式,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利用丰富的符号,表达出翻译者的审美情趣,使翻译的语句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其译文的文化魅力和读者的读解体验。

此外,动态对等还能够让翻译者更加深入地钻研原文,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翻译的文化叙事移植到译文中,更好地让本文化的读者接受原文信息。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简单抄写与死记硬背的传统翻译方式,引导翻译者积极体验原文,以更活泼活跃、更有创见的方式去理解原文的文化,将其信息传达到译文中。

有效地掌握动态对等,深入地钻研原文,经过翻译者的聪明才智,才能将原作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从而实现翻译的意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的介绍,从概念介绍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实质性增长,全文均经过详细、深入的讨论,旨在使翻译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有效地运用动态对等原则,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是“文化对等”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奈达于1987年提出,它强调“跨文化翻译的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相互之间具有动态平衡”。

它也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跨文化翻译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奈达关于动态对等的概念。

奈达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是建立在“文化对等”和“文化相对化”基础上的,它提出“在跨文化翻译本身过程中,只有在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这两种文化才能够和谐的穿梭于彼此之间”。

也就是说,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相互的,它们必须发挥出动态的关系才能获得最好的翻译效果。

因此,翻译家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之间的对等性,也就是采用动态对等理论,来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

其次,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翻译家需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强调源语文化的特色。

另一方面,翻译家还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对翻译的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翻译家还应该注意保留源语文化中的概念特色和语言符号,同时考虑目标语文化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为此,翻译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不同特征,运用多种适当的翻译方法,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翻译作品保持最大的有效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动态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首先,很多时候,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翻译家的翻译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翻译者可能无法完全权衡到这些因素,有可能出现翻译不当的情况。

此外,动态对等理论所涵盖的范围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它仅可为翻译家提供有限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实用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翻译家在使用这一理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通过采用动态对等理论,跨文化翻译得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达到“双方互利”的目的,最终促进文化交流与整合。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颇大,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译界被广泛接受。

这一理论从交际效果出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反应。

但这一理论忽视了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语际转换的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原文形式及语篇的多样性。

本文尝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的反应Abstract: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 slation scholars, and his “Dynamic Equivalence”has been accepted widely. Starting from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this theory emphasizes reader-centered perspective,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readers’response, which neglects the special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of the language, the complexity of convers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the form of original text and the diversity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Dynamic Equivalence”.Key words:Dynamic Equivalence; readers’response1 引言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理论而享有盛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颇大,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译界被广泛接受。

这一理论从交际效果出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反应。

但这一理论忽视了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语际转换的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原文形式及语篇的多样性。

本文尝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的反应Abstract: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 slation scholars, and his “Dynamic Equivalence”has been accepted widely. Starting from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this theory emphasizes reader-centered perspective,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readers’response, which neglects the special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of the language, the complexity of convers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the form of original text and the diversity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Dynamic Equivalence”.Key words:Dynamic Equivalence; readers’response1 引言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理论而享有盛名。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介绍到中国,并成为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其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之中”(周仪、罗平[1],1999:32-33)。

他提出的动态对等这一开放式的理论,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提供的方向。

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并在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2 动态对等的合理性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奈达[2](1969)指出动态对等就是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要极为相似。

”他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翻译要在内容上与原语内容对等,反对因辞害义的形式对等(formal correspondence),主张翻译就是译意(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使得译文内容最接近原文(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因此,检验翻译的标准不在于原文与译文语言形式的对比,而在于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反应是否趋于一致。

“动态”就是指要有两种关系之间的对等:一方面,原语作品和原文读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的关系。

动态对等要求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信息要在不同读者群中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

在这一理论中,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郭建中③,2000: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3],2000:67)。

形式很可能掩藏原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由于“动态”这个表达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后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奈达又进一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在突出文本内容信息传递的同时,也提出了尽可能的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明确指出形式也是信息的一个部分。

“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到了上个世纪90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

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奈达提出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所谓最高层次指译文读者应能以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这只是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这是翻译对等的最低限度(Nida[4],1993:118)。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他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译文必须符合译语的习惯,才能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基本相同的感受,从而取得交际的效果。

可以看出,奈达非常重视读者的反应,他期望两种语言的接受者产生尽可能相同的反应。

奈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与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翻译理论,其出发点是不同的。

3 动态对等的局限性3.1 动态对等忽视了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由于母语和所学外语所属文化的不同,一个具有相同指称意义的词汇、表达式、句子等承载不同的文化意义。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意合语言,形散神聚,以意驭文,以神驭形;英语属印欧语系,为形合语言,以形驭意。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的生成、词的意义、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词汇的角度讲,两种语言中词语的语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邓炎昌,刘润清[5],1989:163):1)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例如,汉语的“干部”一词,与英语中的cadre, official, administrator等都存在一些语义差异,不能完全对应。

一种文化特有的事物,在另一种语言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词,如汉语的“琵琶”、“二胡”、“粽子”等词似乎也找不到英语中的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有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高一虹[6],1993)。

前者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

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后者定义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是贬义词。

再如,busybody也不是“大忙人”,而是“爱管闲事的人”。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这反映了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的不同。

例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中,英语中除父母外,其他所有长一辈的男性都是uncle,女性都是aunt;而汉语比英语要复杂得多,uncle可能是汉语的“叔叔”、“伯父”、“舅舅”、“姑夫”、“姨夫”,aunt可能是“姑”、“姨”、“婶”、“伯母”、“舅妈”。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如果说词汇层的语义差异可以通过解释得以解决的话,那么习语的差异处理起来要困难得多。

习语是有特定含义的固定搭配,因此要整体掌握,不可切分。

如短语动词put up with(忍受),come across(遇见),名词短语a piece of cake(很容易的事),a straw in the wind(苗头,迹象)。

3.2 动态对等忽视了语际转换的复杂性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并把它成功地应用到翻译理论的构建当中。

他把乔氏的核心句理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加以改造,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语际间转换过程。

他认为核心结构是语言结构的基本成分,是语言中表层结构赖以生成的基础。

所有语言中都有六到十二个基本结构,可通过所谓的“转换”而产生出语言中所有的表层形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所谓“逆转换”把表层结构转换成相应的核心结构(谭载喜[7],1984:35) 。

正是基于核心句理论,奈达认为,翻译中译者应该注意隐含在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翻译的合理过程应该翻译的过程可以分成三步:(1)把原文分解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成分;(2)在深层结构上把原文的意义传译到译文;(3)在译文语言中生成风格、意义与原文相当的表层结构(Nida[8],1964:68)。

但是核心句结构只能表达主要命题,而诸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等信息,就只能从表层结构获取了。

在奈达看来,各种语言的核心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深层结构的共性大于表层结构。

因而,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讨论的是同一语言内部的转换,并不一定完全适合语际间的转换;况且并非任何文章的翻译都要经过那么复杂的多层转换。

翻译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除了传递信息意义外,我们还应当适当考虑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

等效翻译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规律性,对语言的个性、特殊性重视不足,使得“翻译活动变成一种纯语言的操作,忽视了其人文性与社会性的一面”。

3.3 对等理论忽视了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英汉或汉英翻译中,成语和比喻由于文化内涵丰富,常使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感到棘手,而动态对等原则注重深层意义的对等,虽然对于解决这个难题很有帮助,但是这条原则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这个原则提倡的动态对等即原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原文读者和者文读者迥异的文化背景在作祟。

比如,在英译“雨后春笋”时,遵循动态对等原则的译者会把它译为“grow like mushroom”,虽然深层意义得到了传达,但是不同的意象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所留下的印象是不会一样的。

其次,动态对等往往容易使原文里富含文化色彩的词失去其文化韵味,使得文化交流不甚成功。

奈达的动态对等是提倡归化和意译的,笔者认为,意译或直译,异化或归化在具体的翻译中都不应该是绝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