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文通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并以Limbo为例,来阐释该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实践,Limbo1. 引言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对当时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中心放在译文的读者身上,要重视读者的反应,强调的是译文对目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2.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的理论。
形式对等,很明显的,追求的是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一致。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形式对等有许多的局限性。
因此,奈达把形式对等理论发展成了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翻译科学探索》,1964,2.1 动态对等翻译的层次性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上的对等、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是翻译时的最低标准,强调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字对字、句对句、概念对概念的对等,从而使得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字序、词性和句序上的完全对应意义上的对等是翻译的根本性的要求,是准确地传达信息的保障,在翻译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2.2 动态对等理论之于翻译实践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动态对等要求译文能够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尽可能地完美再现原文的含义,限制翻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奈达主张翻译时以意义为主,形式上做出退步,不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
这与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以及“得意忘形”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2.3 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动态对等理论和其它理论一样,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也就是说,它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功能对等理论相关文献

功能对等理论相关文献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一个语言学理论,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应该尽可能地相等,而不是字面上的逐字对应。
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
以下是关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文献。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与实践》(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被认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两个概念。
他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尽可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欣赏的东西。
因此,翻译的重点应该是使目标语言在语义、文化和修辞方面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言。
在后来的研究中,奈达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它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等著作中,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类型的文本和翻译任务中的应用。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1.文学翻译:文学翻译需要对原文进行艺术性再创造,以保留原文的美学和文学价值。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它强调目标语言应该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言,同时保留原文的美学和文学价值。
2.商务翻译:商务翻译需要传达商业信息,并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信息。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确保目标语言中的商业术语和文本与源语言尽可能对应,从而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3.技术翻译:技术翻译需要准确传达技术信息和数据,并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 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 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4)动态对等论 (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Eugene 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 (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 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 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b. Syntac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NP,VP,PP…)
2) Chomsky ——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句法部分: a.基础部分(a base)
(deep structure) b.转换部分 (a transformation part)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

奈达“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奈达的翻译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随即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尤其是其“功能对等”理论更是为人们所极力追捧。
总结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其主要将传统意义上翻译,即原文与译文的比较,转移到二者的过程比较。
翻译的目的是不再是追求形式的对等而是转向“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与译文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的关系大体一致。
换言之,功能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其次功能对等要达到的翻译目标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 1969),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
由此看出奈达主张意译,主张“归化”。
掌握了功能对等的基本定义及要求,那么在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上,奈达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6个条件(原书38-38页),当然若直译或形式对等可以达到指称意义与关联意义在功能上的对等,则无须在形式上进行调整。
在此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指“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是“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简而言之,指称意义指词的确切和字面意义,而联想意义往往指词的情感与隐含意义。
第一条:当形式对应可能导致指称意义传递错误时,则译文需做出一定调整,或可保留直译,但需加脚注解释可能造成的误解。
例如:SL:Nevertheless we are at a critical time for this species.(选自China’s Panda Reserves)。
TL1:但是,我们正处在熊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TL2:然而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例中,原文的意义指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处境不佳的现状,而译文按照形式对应的方式译,表达的意义却是“人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完全误解了原文的指称意义,因此应在译文中做出调整,应译为“大大熊猫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主题: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理论与应用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的对等,而非简单的词汇对应。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功能对等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翻译。
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是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奈达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词汇对等、语法对等和语境对等。
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表达;语法对等则强调译者需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语境对等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境上的对等。
为了验证奈达“功能对等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来看一个实践案例。
比如翻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时,如果我们单纯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翻译,可能会译为“I was born with certain talents which will surely be useful one day”。
然而,这种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义有所偏差。
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中注重功能对等,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整体,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译为“Everybody has his day”。
这个译文不仅实现了词汇和语法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实现了功能的对等。
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功能对等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文化特色浓厚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文学翻译的局限性(全文)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文学翻译的局限性(全文)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又称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由奈达(Eugene A.Nida)于1964年在《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这本书中提出来的。
在此书中奈达的动态对等主要讨论源语(SL)转为为译入语(TL)的过程中在效果上的对等。
在20世纪80年代,奈达博士把他的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随着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很多学者在功能对等能否应用在文学翻译展开激烈争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理论为译者提出新的翻译规则和翻译单位。
功能对等打破传统的翻译观点,提出语篇翻译(discourse translation)的概念――译者可以从一个新的翻译单位着手,对源语和原作(ST)进行全面的理解。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文本功能角度对翻译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进而强调功能对等是指译入语读者能够从翻译作品中得到与源语读者从原作中得到相似的感受。
对于功能对等的实质,奈达表述如下: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Accordingly,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Nida,1993:116)奈达认为功能对等的关键是受众对译文理解和欣赏到什么程度。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
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
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
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
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
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
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
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
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
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
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
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
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
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
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
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翻译者在运用这些理论时,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意义、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交际需求。
只有通过合适的改动和调整,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并实现相似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