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方法学验证-9

合集下载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是药物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测试之一,用于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

溶出度测试可以确定药物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药物溶出速率,从而判断药物的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1.仪器和试剂准备(1)溶出度仪器:常用的溶出度仪包括旋转篮法、磁力驱动法和流动池法等。

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仪器。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如水、缓冲液、模拟胃肠液等。

(3)试剂:如酸或硷,用于调整溶出介质的pH值。

2.样品制备(1)固体制剂:称取一定重量的固体制剂,放入溶出度仪的样品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出介质,封闭样品容器。

(2)液体制剂:取一定量的液体制剂,放入溶出度仪的样品容器中,封闭样品容器。

3.溶出度测试条件设定(1)旋转篮法和磁力驱动法:设定速度、旋转篮或磁力驱动子的数量等。

(2)流动池法:设定流速、温度和流动池的体积等。

4.溶出度测试操作(1)样品容器准备: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选择适当的样品容器。

(2)样品装载:将样品容器放入溶出度仪器中,根据仪器要求加入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

(3)测试条件设定: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设定相应的测试条件,如速度、温度等。

(4)样品测试:启动溶出度仪器,按照设定条件进行样品测试。

(5)结果记录:根据溶出度仪器的要求,记录样品测试结果。

5.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计算溶出度:根据样品测试结果,计算出药物的溶出度或释放度。

(2)结果分析:对溶出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

二、方法建立1.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根据药物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出度仪器和溶出介质。

2.设定溶出度测试条件,包括旋转篮法、磁力驱动法或流动池法的相关参数。

3.开展溶出度测试,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和条件进行样品测试。

4.收集测试数据,根据测试结果计算药物的溶出度或释放度。

5.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统计学方法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

溶出度

溶出度总结一、溶出度方法的确立1、溶出方法的选择(1)篮法(B)/浆法(P),不提首选浆法或蓝法非崩解型药物(B)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P)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P)悬浮的制剂(B),如辅料易堵塞网孔(P,使用沉降篮)(2)小杯法:≥500ml浓度过低,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

2、溶出介质的选择(1)水:不提以水为主(pH 值无法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易发生改变,适合非pH 依赖释药)(2)人工胃液(0.01~0.1mol/L盐酸溶液, 必要时可加胃蛋白酶)(3)人工肠液(必要时可加胰蛋白酶)(4)其他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范围pH7.0~9.5,低离子强度(二氟尼柳胶囊)(5)其他: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溶液(一般<5%)人体生理pH值在胃内为1~3.5,小肠内约为7,结肠内约为7.5(6)表面活性剂----尽量避免使用,种类和浓度需通过多个试验来验证。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对于难溶性药物不提倡使用有机溶剂,推荐SDS,但必须证明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用量的合理性。

即应考察表面活性剂对药物的增溶量,以确定最少且最佳的使用浓度。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sulfate SLS或SDS) —纯度;pH≦2.5聚山梨酯(吐温)20-80 (Tween20-80 ) —茴三硫片/吉非替尼片/盐酸雷洛昔芬片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粘度大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替代SDS 用于胶囊剂(可以与酶配伍)3、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小规格品种一般不提倡将2粒/片投入1个溶出杯中来满足测定的灵敏度需要。

常用:大杯法:500 ~1000ml ,900ml为最普遍小杯法:100~250ml。

漏槽条件:即所用介质的体积应达到被测物质在37℃时在此介质中达到饱和溶液浓度的体积的3~10倍。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固体药物制剂在特定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度。

通过该方法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行为,敏感性以及药物溶出动力学。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介质,如模拟胃肠液、模拟体液等,并调整其pH 和温度。

2. 准备固体药物制剂:将药物制剂加入溶出器中,例如溶出度仪器的溶出器。

3. 设定实验条件:设定溶出温度、转速、溶出介质的体积等。

4. 开始实验:启动溶出度仪器,开始记录药物溶出过程。

根据所需的时间点,取样分析溶出介质中的药物浓度。

5. 分析数据:根据取样的药物浓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累积释放度和速率等药物溶出参数。

6. 数据解释和结果分析:根据溶出度测试的结果,评估药物制剂的溶出性能,并与其他制剂进行比较。

在溶出度方法学验证过程中,一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如适当的转速、温度、体积等,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要注意样品的制备、溶解度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等,以提高测试的精确性。

总之,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有效评估固体药物制剂溶出性能的方法,对于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溶出度仪验证方案

溶出度仪验证方案

溶出度仪验证方案引言溶出度仪在药学和化学领域中被广泛用于评估药物的释放特性。

然而,为了确保溶出度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验证。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仪验证的方案,包括验证目的、操作步骤和验证结果的分析。

验证目的溶出度仪验证的目的是确保该仪器在测量药物溶出度时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的过程应覆盖仪器的所有关键参数,以便保证所得到的数据可靠可信。

验证方法以下是进行溶出度仪验证的具体操作步骤:步骤一:仪器设备验证1.根据溶出度仪的说明书,检查所有电气设备和连接线路,确保其正常工作。

2.检查温度控制器是否准确,使用温度计校准温度。

3.检查搅拌器的速度控制是否准确,使用万用表测量转速。

4.验证自动取样器的准确性,将一定量的试剂溶解在溶液中进行测试,并与手动操作进行对比。

步骤二:试剂验证1.使用精密天平称量一定量的试剂,记录其质量。

2.将试剂添加到溶剂中,并搅拌一定时间。

3.使用不同的试剂浓度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每次试验的实际溶出度。

步骤三:时间验证1.设置合适的时间间隔进行溶出度测量,例如每隔10分钟或每隔30分钟。

2.对同一批溶剂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的溶出度。

3.验证溶出度仪是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给出相似的结果。

步骤四:温度验证1.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溶出度测量,例如25℃、37℃和45℃。

2.对相同的溶剂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的溶出度。

3.验证溶出度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给出相似的结果。

验证结果分析对于每个验证步骤,应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验证结果的常见分析方法:1.试剂验证结果:计算每次实验的平均溶出度并确定其标准偏差。

如果各次实验结果相差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试剂和溶剂的准确性。

2.时间验证结果:比较同一批溶剂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测量的溶出度结果。

如果相邻时间间隔内的结果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时间控制是否准确。

3.温度验证结果:比较相同溶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量的溶出度结果。

如果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结果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温度控制是否准确。

溶出度

溶出度

溶出度总结一、溶出度方法得确立1、溶出方法得选择(1)篮法(B)/浆法(P),不提首选浆法或蓝法非崩解型药物(B)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得成分(P)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P)悬浮得制剂(B),如辅料易堵塞网孔(P,使用沉降篮)(2)小杯法:≥500ml浓度过低,较灵敏得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

2、溶出介质得选择(1)水:不提以水为主(pH 值无法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易发生改变,适合非pH 依赖释药)(2)人工胃液(0、01~0、1mol/L盐酸溶液, 必要时可加胃蛋白酶)(3)人工肠液(必要时可加胰蛋白酶)(4)其她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范围pH7、0~9、5,低离子强度(二氟尼柳胶囊)(5)其她: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溶液(一般<5%)人体生理pH值在胃内为1~3、5,小肠内约为7,结肠内约为7、5(6)表面活性剂----尽量避免使用,种类与浓度需通过多个试验来验证。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对于难溶性药物不提倡使用有机溶剂,推荐SDS,但必须证明表面活性剂得选择与用量得合理性。

即应考察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得增溶量,以确定最少且最佳得使用浓度。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sulfate SLS或SDS) —纯度;pH≮2、5聚山梨酯(吐温)20-80 (Tween20-80 ) —茴三硫片/吉非替尼片/盐酸雷洛昔芬片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粘度大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替代SDS 用于胶囊剂(可以与酶配伍)3、溶出介质体积得选择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小规格品种一般不提倡将2粒/片投入1个溶出杯中来满足测定得灵敏度需要。

常用:大杯法:500 ~1000ml ,900ml为最普遍小杯法:100~250ml。

漏槽条件:即所用介质得体积应达到被测物质在37℃时在此介质中达到饱与溶液浓度得体积得3~10倍。

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and f2 Limit
平均偏差(Average difference) 2% 5% 10% 15% 20%
F2 临界值(f2 Limit)
83 65 50 41 36
f2 因子的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1.在进行参比与受试制剂的溶出曲线比较的过程中,时间点间隔 无需相等,但两者所取各时间点必须一致,一般除 0 时外,选择 3 点以上,即 n≥3。 2.f2 计算公式只适用于受试与参比制剂的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值 <100 时的溶出曲线比较(如果二者的差值>100,就会得到一个负 值),普通口服制剂要保证药物溶出 90%以上,缓释制剂、肠溶 制剂药物释放需达到 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 3.受试与参比制剂释放曲线上各时间点的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异, 在平台区达到最小(如果外推到释放 100%,差值将为 0),在该

水:纯化水(质量标准见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
1.4 注释
溶出曲线一般要考察至少 3 种介质,对于仿制药,在标准介质中的
溶出曲线必做,如果标准介质与上述常用介质不一致,与标准介质最接
近的介质不再做。
溶出介质第一次配制时,要测定 pH 值,与标准值的差值应不超过
0.1。溶出介质使用前要加热或超声脱气。
超声使充分溶解后定量稀释至标准规定浓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进
样。
对照品溶液:取对照品适量,按标准方法配制。
判断标准:空白溶液在主成分的位置不出峰;供试品溶液色谱峰的
理论板数、拖尾因子要符合要求;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相
差不超过 10% 。
4.2 系统精密度
取专属性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 6 次。结果见下表。
在制剂的开发研究中,通过对比不同处方之间的溶出曲线,可以 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处方、工艺、生产场地及规模等因素变化对药物体 外释放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国外针对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评价方法报 道很多,其中 f2 因子方法因为计算简单、判定结果可靠,作为评价 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已经被美国 FDA 的 CDER 和欧盟 EMEA 收 载并推荐使用。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1、溶出度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二十八册×××片溶出度试验方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 C)的有关要求,并参照文献进行本品的溶出度研究。

(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介质应根据制剂的特性选用水、0.01~0.1mol/L盐酸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

对于极难溶出的品种,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0.5%以下),如确需使用有机溶剂,可加适量,如异丙醇、乙醇等(通常浓度在5%以下),但应有依据,并尽量选用低浓度。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在水中微溶,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规格为2.5mg),根据以上溶出介质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介质及体积:0.1mol/L盐酸溶液〔盐酸溶液(9→1000)〕200ml。

(2)溶出方法及其转速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列原则:①对于非崩解型药物,宜采用转篮法。

②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试验过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处方中主药或辅料(如胶性物质)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一般应采用桨法。

③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一般应采用桨法。

④对飘浮于液面的制剂,一般应选用转篮法。

如辅料堵塞网孔则选用桨法,将供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⑤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速选择的原则:在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低转速,转篮法推荐100转/分,最低不得低于50转/分;桨法推荐50转/分,最高不超过75转/分;小杯法推荐35转/分,最高不超过50转/分。

×××在水中微溶,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规格为2.5mg),根据以上溶出方法选择的原则、转速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方法及转速:小杯法,50转每分钟。

药物制剂中溶出度的模型验证研究

药物制剂中溶出度的模型验证研究

药物制剂中溶出度的模型验证研究随着药物工业的发展,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巩固药物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是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首要任务之一。

而药物制剂中药物的溶出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它能够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本文将研究药物制剂中溶出度的模型验证,以期加深我们对药物溶出性能的理解和控制。

1. 引言药物溶出度的研究在药物制剂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溶出度是指制剂中的药物在特定条件下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药物溶出度的高低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因此,准确评估药物溶出度的性能是制剂研发和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2. 溶出度的影响因素药物溶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物化性质、药物制剂的类型和配方、溶出介质的pH值和温度等。

其中,药物的物化性质包括溶解度、固定状态和颗粒度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药物颗粒的表面积和扩散速率。

此外,药物制剂的类型和配方也会对溶出度产生影响,例如,缓释剂和促溶剂的添加会改变药物释放的速度和速率控制机制。

3. 溶出度的模型验证方法为了准确评估药物制剂中药物的溶出度,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型验证方法。

常用的模型包括零级溶出模型、一级溶出模型、Higuchi模型和Korsmeyer-Peppas模型等。

这些模型基于不同的假设和方程式,通过拟合实验数据来预测溶出度的变化规律。

4. 零级溶出模型零级溶出模型假设溶出速率与时间无关。

在这种模型中,药物的溶出速率保持恒定。

这个模型常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的溶出度评估。

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可以得到药物在制剂中的初始释放速率。

5. 一级溶出模型一级溶出模型假设溶出速率与溶出物的浓度成正比。

在这种模型中,药物的溶出速率随时间逐渐减慢,最终趋近于0。

这个模型常用于评估普通制剂中的药物溶出度,并可以提供释放速率常数K。

6. Higuchi模型Higuchi模型是根据药物在制剂中扩散的规律提出的。

这个模型假设药物在制剂中的溶出速率与扩散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The Apparatus
Paddle or Basket
2
3
Paddle v. Basket
Weaknesses of Paddle Method
• • • Problems with floating dosage units •
Weaknesses of Basket Method
Poor mechanical stability. Hindered visual inspection. Disintegration-dissolution interaction (slower disintegration keeps the dosage unit in a site of higher agitation, thus increasing dissolution). • Poor homogeneity of the bulk fluid due to insufficient stirring or agitation. • Sensitivity against external vibration, eccentricity and the presence of baffles such as thermometer or sampling tube. • Inconvenience for cleaning the set-up after testing.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70 60 50 40 30
center (n=3) off-center(n=3)
Time (min)
60% - 72% Dissolved at 30 min. 66% ± 4%
Dissolution Time (Minutes)
1 2 3 4 5 6 60
20 10 0 0 10
89% – 99% Dissolved at 30 min. 95% ± 4%
20 30 40 50
1 2 3 4 5 6 60
Dissolution Time (Minutes)
Note: The use of sinkers and type used is part of the dissolution validation protocol
GENERAPHARM
THE PHARMACOPIAL STATUS OF DISSOLUTION TESTING
Compendial testing equipment Factors affecting test results Harmonization USP v EP v JP Calibration, chemical or mechanical Automation a blessing and a curse
The baths and vessels have always been the same
The J.P. had slight differences in basket mesh size
All three had different instructions regarding sinkers
11
Agitation
Analysis of dissolution rates suggest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rom free convection in regions of low velocity at the base of the vessel of the basket apparatu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
Harmonization
There are three pharmacopeias to be considered in ICH,
USP. Ph. Eur. and J.P.
Individual pharmacopias such as the BP now refer to the Ph. Eur.
20
Variations on a theme
21
Variability with Sinkers
Paddle, 50rpm, DI water, off-center 10mm
110
PERCENT DISSOLVED PLOT
PERCENT DISSOLVED PLOT
110 100 90 80
8
Cone effect
change of rpm
75 rpm 50
CONE
9
Paddle design improvements
USP Paddle
Pitched blade
10
The peak vessel
The Peak vessel may seem to be a good solution. However it can give very irreproducible result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tablet orientations ranging from simple alignment in the trough through to tablets actually rolling round like a race track. Due to this it is possible to se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ssolution results when making slight changes in tablet geometry
4
Problems with sticking dosage units • Use of spiral for holding capsules is subject to variability with operators. •

The phenomenon of cone formation that results from nondispersion of disintegrated tablets can lead to nonreproducibility of test.
Hydrodynamics and cone effects
5
Cone effects
But it can also occur with the basket The cone effect is often seen with the paddle
6
The cone effect
7
Heavy granulate
Eroding tablet
16
Granule density
paddle 50 rpm
Formulation based on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Density 1.56g/ml
50 rpm paddle
Formulation based on Calcium phosphate Density 2.80g/ml
75 rpm paddle
18
Sinkers
Floating tablets and capsules Sticky and heavy tablets
19
Reasons for sinkers
• Floating products
– Some modified release products – Capsules
High density granulate
Disintegrating tablet
This is related to excipients 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dissolution of the drug
Low density granulate
– Note: Except for Apparatus 1 and 2, apparatus numbers are not consistent in the three pharmacopoeias. Accordingly, other apparatus should be referred to in the dossier by an unambiguous descriptive title or compendial reference
And JP sinker is now accepted
24
ICH Q4-Not quite harmonised
• 1. (2.1.1) The declaration of interchangeability applies to the Basket Apparatus (Apparatus 1), the Paddle Apparatus (Apparatus 2), and the Flow-Through Cell. The Flow-Through Cell should be referred to in the dossier by an unambiguous descriptive title or compendial reference because it is referred to by different numbers in the three pharmacopoeias.
17
Granule density
paddle 75 rpm
Formulation based on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Density 1.56g/ml 50 rpm paddle Formulation based on Calcium phosphate Density 2.80g/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