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野外估测方法
《土壤有效氮测测定》课件

大气沉降也是土壤有效氮的来 源之一,主要来自工业排放、
汽车尾气和农业活动等。
土壤有效氮的作用
土壤有效氮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 营养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 有重要作用。
土壤有效氮的含量过低会导致植物生 长缓慢、黄化、落花落果等现象,而 含量过高则可能导致植物过度生长、 倒伏、病虫害增多等问题。
测定其含量。
能够测定土壤中有机氮的含 量。
操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较 高的实验技能。
化学发光法
原理
步骤
优点
缺点
利用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激 发发光物质发出荧光,通过测 量荧光强度来测定氮含量。
称取适量土壤样品,加入一定 浓度的发光剂和氧化剂,在适 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保持一定 时间,使发光物质充分发光。 然后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测定 氮含量。
因此,在测定土壤有效氮时,需要了解并考虑土壤的 pH值,以便更准确地测定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的有 机化合物,对土壤有效氮的测
定结果有显著影响。
土壤有机质能够通过吸附和固 定作用,将氮保持在土壤中,
降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此外,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会 释放出氮,增加土壤有效氮的 含量。
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用范 围广。
操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较高 的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
03
土壤有效氮测定的影响因 素
土壤pH值的影响
土壤pH值对土壤中氮的吸附和释放有重要影响,进而 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测定结果。
在碱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氮结合, 降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在酸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铝离子和氢离子会与氮结合, 降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提高作物产量。
森林土壤全氮的测定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林业行 业标 准
森林土壤全氮的测定
D tr nt n ttl rgn frssi eemiai o oa nt e i oet l o f io n o
L / 12- 19 Y T 8 99 2
范围
本标 准规定 了采用半微t凯 氏法和扩散法测定森林土壤 全氮的方法。
本 标 准 适 用 于森 林 土 壤 全 氮 的测 定 。
L T 2-19 Y/ 1 8 99 2 用 凯氏法消煮好 的溶液 , 加水 定容后 , 吸取 一定童 于扩散皿外 室 , 碱使氮扩 散, 内容 中的酸 吸 加 用
收, 以稀 酸 滴 定 。 32 试剂 .
321 碱性胶液: g阿 .. 4 0 拉伯胶和 5 m 水在 0 L 烧杯中, 调匀, 加热到6^70, 0 0 搅拌促溶, C 冷却。加人
瓶4 -5次 , 总用t不超过 4 m 打开冷凝水 , 0 L, 经三通 管加人 2 m 40 0 0 gL氢氧化 钠溶液 , 即关闭 L / 立 燕馏室 , 打开蒸气夹 , 蒸气蒸馏 , 当锥形瓶 内馏出液达 5^5 mL时( 需 8 -0 n , 0 5 约 ^1 m )用广 范试纸在冷 i
私 — 风千土样质量,。 9
26 允 许 偏 差 . 按 表 1规 定 。 表 1 允 许偏差
翻酸指示剂混合 液最好在使用 时与翻酸溶液混合 , 如混合过 久则可能有终点不灵敏 的现象发生 本方法测得 的氮不包括硝态氮 、 亚硝态 氮, 一般土攘 中硝态氮含f不超过全氮f的 1 故可以忽略不计 . %, 3 扩散法 31 方法要点 .
混合, 研细, 。2 m 过 . m筛孔。 5 222 浓硫酸( 18 gm , .. 密度 . / L化学纯) 4 。
土壤氮测定方法

土壤氮测定方法引言:土壤氮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土壤中的氮含量对于合理施肥和农作物的高产高质量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氮测定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测定方法。
一、硝态氮测定方法1. 硝酸还原法:该方法是将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为亚硝态氮,然后通过显色反应测定亚硝态氮的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 取土壤样品,加入一定比例的三氯化铁和硫酸,使样品中的硝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
b. 加入显色试剂,与亚硝态氮发生显色反应。
c. 根据显色反应的强度,利用光度计或比色计测定亚硝态氮的含量。
2. 硝酸还原-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是将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为亚硝态氮,然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亚硝态氮的吸光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 取土壤样品,加入一定比例的硫酸和硫化亚铁,使样品中的硝态氮还原为亚硝态氮。
b.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亚硝态氮的吸光度。
c. 根据标准曲线或计算公式计算出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
二、铵态氮测定方法1. 蒸发测定法:该方法是利用土壤中铵态氮易于挥发的特点,将土壤样品经过蒸发处理,然后测定挥发出的铵态氮的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 取土壤样品,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液,使铵态氮转化为氨。
b. 将样品进行蒸发处理,使挥发出的氨与酸反应生成盐酸。
c. 通过滴定法或酸度计测定盐酸的含量,从而计算出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
2. 直接测定法:该方法是直接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铵态氮含量,不需要经过转化或处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 取土壤样品,加入一定比例的提取液,使土壤中的铵态氮溶解。
b. 进行离心或过滤处理,将溶液中的杂质去除。
c. 利用分光光度计或离子色谱仪测定铵态氮的含量。
三、全氮测定方法全氮是土壤中所有形态氮的总和,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
测定全氮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燃烧-红外吸收法和湿氧燃烧法。
这里以湿氧燃烧法为例进行介绍:1. 取土壤样品,加入一定比例的氧化剂和催化剂。
土壤中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3] 宋歌, 孙波, 教剑英. 测定土壤硝态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与 其他方法的比较. 土壤学报, 2007 年3 月第44 卷第2 期:288~293
[4] 土壤中速效氮的测定方法, 土壤肥料 [5] 徐晓荣, 李恒辉, 陈良. 还原蒸馏法与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
同时,过度使用氮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即水体中氮磷等营 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为蓝藻、绿藻等)的异常 增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 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土壤中氮的分类
存在形式 : 主要可分为硝态氮和铵太氮
溶解性: 分为水解性氮和不溶性氮
能否被植物直接吸收: 可分为有效氮(速效氮)和无效氮。
▪ 2、紫外分光光度法(校正因数法) 与经典的还原蒸馏法、镀铜镉 还原2重氮化偶合比色法,尤其是酚二磺酸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可比 性,且操作相对简单,测定速度快。对于有机质低于50 g kg - 1的矿 质土壤来说,可以使用2. 2 作为校正因数,测定范围从N1~2 mg kg - 1到近于N 100 mg kg - 1 ,而测定水样硝酸盐含量使用的校正因数 2. 0[12 ,13 ]并不适用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测定。土壤有机质高于 50 g kg - 1时,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校正因数有随之上升的趋势,但森 林土壤因表土层中有机质以粗腐殖质为主,校正因数未必很高。有 机质含量和性质与校正因数的定量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混合法及其他:示波极谱滴定法、生物培养法、毛细管 电泳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开氏消煮-常量蒸馏-纳 氏试剂光度法等
半微量克氏(Kjeldahl)法
森林土壤中氮的测定

森林土壤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方法确认报告1. 目的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森林土壤中氮含量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判断本实验室此方法是否合格。
2. 适用范围及方法标准依据方法依据:LY/T 1228-2015本标准适用用于森林土壤中全氮、水解性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测定。
3.方法原理土壤中的全氮在加速剂的参与下,用浓硫酸消煮,转化为铵态氮,用氢氧化钠碱化,加热蒸馏出来的氨用硼酸吸收,用酸标准溶液滴定,求出土壤全氮含量(未包括硝态氮和亚硝态氮)。
包括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土壤全氮的测定,在样品消煮前,需先用高锰酸钾将样品中的亚硝态氮氧化为硝态氮后,再用还原铁粉使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还原,转化成铵态氮。
4.仪器和试剂所有试剂除注明外,均匀分析纯。
分析用水符合GB/T 6682 中二级水的规格要求。
试验中所需标准滴定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3的规定制备。
4.1仪器4.1.1 天平(感量0.01g)。
4.1.2 天平(感量0.0001g)。
4.1.3 半自动定氮仪。
4.1.4 控温消煮炉。
4.2试剂4.2.1 硫酸(H2SO4):ρ=1.84 g/mL,优级纯。
4.2.2 盐酸(HCl):ρ=1.19 g/mL,优级纯。
4.2.3 10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00.0g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L。
4.2.4 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0.40g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4.2.5 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称取0.50g溴钾酚绿(C21H14Br4O5S)及0.10g甲基红(C15H15N3O2)于玛瑙研钵中研细,用少量95%乙醇(C2H5OH)研磨至全部溶解,用95%乙郭定容到100mL,该指示剂贮存期不超过2个月 4.2.6 硼酸-指示剂溶液称取10.0g 硼酸,溶于1L 水中。
使用前,每升硼酸溶液中加5.0 mL 甲基红 -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并用0.1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红紫色(pH 值约4.5)。
氮

(5) 20g/L硼酸溶液;20g硼酸(H3BO3分析纯), 溶于l L水中。使用前每100mL硼酸溶液中加入 2mL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以稀氢氧化 钠或稀盐酸调节溶液至紫红色,此时该溶液的 pH为4.5,即为硼酸-指示剂混合液。
(6)
硼砂标准溶液
c(1/2Na2B4O7)=0.0200mol/L: 1.9068g硼砂(Na2B4O7· 2O,分析纯) 10H 溶解于水,移入500 mL容量瓶中,用 水稀释至标度。
散法测定森林土壤全氮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土壤全氮的测定。
半微量凯氏法
方法要点
土壤中的全氮在硫酸铜、硫酸钾与 硒粉的存在下,用浓硫酸消煮,使之转 变为硫酸铵,然后用氢氧化钠碱化,加 热蒸馏出氨,经硼酸吸收,用标准酸滴 定其含量。
试 剂
(1) 混合加速剂:硫酸钾(K2SO4,化学 纯)与硫酸铜(CuSO4· 2O,化学纯)与硒粉 5H 以100:10:l混合,研细,过0.25mm筛孔。
7 结果计算
WN
v v0 c 14 1000
m1 K 2
式中:WN—水解性氮含量,mg/kg; V—滴定待测液用去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mL; Vo—滴定试剂空白试验用去盐酸标准溶 液体积,mL; c—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K2—由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样的水分 换算系数; m1—风干土样质量.g; 14—氮原子的摩尔质量,mg/mmol。
土壤有效氮的测定方法可分
为两大类: 1、生物方法
2、化学方法
生物培养方法测定的是土壤中氮的潜 在供应能力,虽然方法较繁,需要较 长时间的培养试验,但测出的结果与 作物生长的相关性较高。
测定土壤全氮含量的方法

测定土壤全氮含量的方法标题:测定土壤全氮含量的方法简介:土壤全氮含量是评估土壤养分状况和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准确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对于农业管理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测定土壤全氮含量的方法,并提供对这些方法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土壤全氮含量的重要性(约500字)- 介绍土壤全氮含量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引用相关研究和实例来支持土壤全氮含量的重要性。
- 总结土壤全氮含量在养分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测定土壤全氮含量的方法(约1500字)2.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介绍AAS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 解释如何制备土壤样品和仪器操作的要点。
- 讨论AAS的优点和局限性。
- 个人观点和理解:提供对AAS在测定土壤全氮含量方面的观点和经验。
2.2 电导率法- 阐述电导率法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 讨论电导率法在测定土壤全氮含量时的优势和限制。
- 个人观点和理解:分享对电导率法的看法,包括其可行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2.3 凝胶扫描电镜法(SEM)- 介绍凝胶扫描电镜法的基本原理。
- 解释如何准备土壤样品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 讨论凝胶扫描电镜法在测定土壤全氮含量方面的优点和限制。
- 个人观点和理解:提供对凝胶扫描电镜法在测定土壤全氮含量中的评估和看法。
2.4 有机元素分析仪法- 介绍有机元素分析仪法的原理和应用。
- 解释如何准备土壤样品和操作分析仪器。
- 讨论有机元素分析仪法在测定土壤全氮含量时的优势和局限性。
- 个人观点和理解:分享对有机元素分析仪法的看法,包括其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第三部分:总结和回顾(约1000字)- 对本文介绍的测定土壤全氮含量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各种方法的优劣势和适用性。
- 探讨不同方法的选择因素,如采样类型、预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 强调清楚了解土壤全氮含量测量方法的重要性,以便正确评估土壤的养分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土壤氮素的测定

壤 植 物 营 养 分 析
2⑵A损B被 31:⑴⑴⑵所⑴⑵⑶:、3催失(⑴ ⑵还蒸2H(NSH但就 S有N增煮剂K44指C碱(吸滴催以C2消H催化Ne催 2e0Su有有1u原2C馏NH2SHe是的 HO.22会SuH机温化N收定化温0示S在OSC3NO剂4化23蛋化3SHSCOBO43H)+机机4滴HH℃O的HH+硒作7O→)+4O3引4O+剂剂消剂氮244度:4剂+4g22B:白过剂+C2CS的)S3HS3H质含粉用/,定C2SSO+→22eO起OOS2CKm作:但u化作要3O2e3OC程质B[的e4作2u的2OSlC的氮44KO过2—H2SS的SuNOOS++HNSOH2用是2过用求eO]OSS3的H加3OH作素S用OH2+化碳S→程4+2O+H44加HO2H4S:24OH42O+S+程:不控O入2S才432O反O用2的4HSCO合化的:BSHHHe→2S加热C2S4eO4+O量2中O可制产O→22OuO.又应(eO242损SS3物作N反S3+SC热温氨C3+( [O3不生O→a只多e在→OON+uN被O:4失N42的用S4O应可HS温度]基 2能→HN:的2ONH(HH有加3O4C氧4HH。44H分u(→2以62太SS)度只酸3(4N+2O2将。0+eS)e化N蓝HBH解O多2控—=2O4达有HHONS43)1绿2N有用22+2为3H具3SOS,0OSH制4++到3色4Oe204O4机3量12)S有3CS否+:+44C)温0eHOu88O2质>O℃很22则371S++2NOS320度N06O℃+H+Ha强O2会32全.:℃432CO4。3,8在B,OHO+的造SH1部gHO22,+O,O+/而233氧样加成+2S3氧m6+2NO用Hl0消SH化N品入4a3O2NH化—4素B量O22H力H2化SO消S32的后为O3O。O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卷增刊12007年10月林业科学SCIE NT IA SILVAE SINICAE Vol 143,Sp.1Oct.,2007森林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野外估测方法陈伏生 曾德慧 范志平 赵 琼(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 沈阳110016)摘 要: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 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 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 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 收支估算法。
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 矿化为N 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竞争、微环境的作用作为N 有效性估测的关键,为此,以上研究方法均存在局限性,N 有效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森林土壤;氮素有效性;估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71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7)增1-0083-06收稿日期:2006-04-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377&3060047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05-2)。
Advances in in situ Assessment Methods of Forest Soil Nitrogen AvailabilityChen Fusheng Zeng Dehui Fan Zhiping Zhao Qiong(Da qin ggou Ecolog ic al Station ,In stitu te o f Applie d Ecology ,Ch ine se Aca demy o f Sc ien ces Shen ya n g 110016)Abstract :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oil N availability are i mportant to assess forest N cycling a nd its rela ted issues.This paper re viewed the soil N availability in situ evaluation methods,which included buried -bag incubation,PVC closed -top tube incubations,ion exchange resin bags,resin cores,15N methods and ecosyste m N budgets.As a result of the challenges to the classical soil N c ycling paradigm,N mineralization being the perc eived cente r point of the soil N cycle,ecologists provided the new paradigm,depolyme riza t ion,plan-t microbe competition and microsite processes being the three key problems to assess soil N a vailability.Thus,all methods above were limited,and new method needed to be provided and developed as an urgent task in the future.Key words : forest soil;nitrogen availability;evaluation methodologyN 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
在许多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N 有效性通常是限制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Vitousek et al .,1982;Attiwill et al .,1993)。
在传统的土壤N 循环范式中,基于植物只吸收无机N 和植物同微生物竞争N 源能力极弱的2条关键性假设(Schimel et al .,2004),土壤N 有效性通常指的是无机N(NH 4+和NO 3-)的供应速率和限制性(Chapin et al .,1986),主要由N 矿化-固持过程控制,通常以N 净矿化速率来作为评价指标。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正是基于对N 净矿化重要性的认可,以及养分有效性和植物吸收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过程最重要表征指标的重视,建立和发展一种衡量生态系统有效N 水平的净矿化速率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焦点(Binkley et al .,1989;Schimel et al .,2004)。
然而,事实上要找到一种可以准确测定土壤N 有效性的方法相当困难。
无奈之下,埋袋法(Eno,1960)、顶盖埋管法(Lemee,1967)、离子交换树脂法(Binkley et al .,1983)、树脂芯法(Di Stefano,1984)等相继被研究者认为是较理想的,并广泛应用于作为估测土壤有效N 的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净矿化速率测定技术的限制性和矿化-固持过程复杂性的认识,特别一些生态系统中出现了N 的净固持(Giblin et al .,1991;Chapin et al .,1993;Kielland,1994),或者净矿化量明显低于植物吸收N 源所积累的量(Schimel et al .,1996;Kielland,1997),导致使用净矿化速率来衡量生态系统土壤N 有效性的理论受到质疑(Schimel et al .,2004)。
相关的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N 矿化过程是否仍是N 循环的核心,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至少在N 含量低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有机N 作为重要的N 源,有机N 吸收是N 循环的快速通道(Chapin,1995);植物能够有效地同微生物竞争来吸收N 源,从而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研究者对森林生态系统林地表层空间异质性和根系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植物吸收有效N 影响进行了重新认识,Schimel 等(2004)提出生态系统N 循环新的研究范式(图1),并指出解聚合、植物-微生物竞争、微环境的作用是今后开展N 有效性研究的3个关键突破口,解聚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为此,土壤N 有效性估测方法成为一项新的而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在传统N 循环模式受到挑战,新的N 循环模式刚刚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尚待形成之际,目前来看,净矿化速率仍然是一个衡量N 有效性的重要指标(Reich et al .,1997;Hooper et al .,1999;Chen et al .,2006)。
鉴于此,本文对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 净矿化速率的几种方法做逐一介绍,以期能够在新的N 循环模式的研究中有所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提出新的方法提供思路和借鉴。
图1 土壤N 循环新模式简图Fig.1 New paradi gm of s oil nitrogen cycli ng (1)解聚合过程,新的N 循环模式的核心Depolymerization,regulates overall N cycli ng in new paradigm;(2)氨化过程A mmonificati on;(3)硝化过程Ni trificati on;(2)+(3)矿化过程M i neralization;(4)固持过程Immobilization;(2)+(3)+(4)矿化-固持过程,是传统N 循环模式的关键Mineralization -immobilization,dominant proces s in traditional N cycling paradigm;(5)植物吸收,与微生物竞争N 源Plant abs orption,competes N wi th microbes;(6)微生物死亡M icrobe death;(7)植物死亡Plant death.1 埋袋法埋袋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60)70年代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Kovaes,1978),也一度成为北美应用最广泛的N有效性测定方法。
即:用土钻取出土样,尽量不破坏其原状,装入塑料袋中进行培养。
袋子允许O 2和CO 2交换,但阻止液体水分的交换(Gordon et al .,1987)。
把装有土壤的袋子埋在林地表层以下培养1~2个月。
培养期过后,NH 4+和NO 3-用2mol #L -1的KCl 浸提,用化学比色法或相应的仪器设备(如连续流动养分分析仪)测定。
培养期前后浸提液中NH 4+和NO 3-的差异为净矿化量。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温度、湿度、培养期以及土壤干扰等因素对N 矿化过程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利用这种方法,Nadelhoffer 等(1983)研究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植物园内9种森林N 矿化和植物吸收规律,发现埋袋法测定的矿化率与土壤全N 、有机C 和C P N 没有相关性,但与树木吸收N 的量(r 2=019)和凋落物N 量(r 2=016)有很好的相关性;Vitousek 等(1986)通过研究采伐和整地对火炬松(Pinus taeda )林地N 矿化速率的影响,发现其矿化速率提高了5倍,其中硝化速率从占总净矿化速率的10%增加到100%;B oone (1992)对美国麻萨诸塞州松树(Pinus strobus )和糖槭(Acer saccharum )林地表层0~15c m 土壤N 矿化速率研究时,发现埋袋法与实验室厌氧培养法所估测的值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但两者变化的格局并一致;Redding 等(2004)利用埋袋培养法研究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中南部的英国针叶林和亚高山冷杉混交林采伐对N 矿化过程的边缘效应,发现对硝化速率的边缘效应明显,为2~6m,而对氨化速率不明显。
2 顶盖埋管培养法20世纪60年代,Lemee(1967)提出了在铝罐中培养土壤样品测定土壤N 矿化速率的技术,在铝罐两边打孔,且顶部关闭底部开放。
这一设计能够保持罐中与罐外的土壤湿度相似,且能阻止根系的直接吸收,并阻止下雨而导致的直接淋溶。
此后,Ada ms 等(1986a;1986b)应用带盖的PVC 管改进了这一方法,并发现在培养期间盖子能阻止一小部分NO 3-的流失,且由于在野外没有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其所估测的矿化速率要低于实验室标准条件的矿化速率。
同埋袋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更多的优点,特别适应于在预备试验中证实硝酸盐从管芯的底部淋溶出来的量不大的研究区采用。
因此,在温带、寒带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此方法的典型案例有:Rapp 等(1979)应用Le mee 的技术评估靠近地中海的意大利石松林(Pinus pinea )N 矿化,发现森林地表加上A 1层每年的矿化大约为1115kg #hm -2,这与凋落物回归的N 量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