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中外电视发展史

第八节中外电视发展史一世界电视发展史1电视的发明(1)硒的“光电效应”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Se。
1865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硒有“光电效应”。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柯运用硒的光电效应发明了一种用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分割图象和轮流传送的器械,即圆盘机械电视。
(2)贝尔德—机械式扫描电视发明者1926年贝尔德完成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1月26日在伦敦作公开示范表演,被称为“电视之父”。
1928年贝尔德将电视画面由伦敦发送到格拉斯和纽约。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和贝尔德合作,试验成功了有声的电视图像及其传送。
然而,机械电视具有设备太笨重、噪音太大、不易操作等缺点。
(3)电子(全电动)电视的出现1923年俄国人佐里金(1919年移民美国)发明电子摄像管——是全电动电视的关键部分。
1927年,美国科学家菲洛·法恩斯沃斯展示了他的图像分解仪。
1929年7月,他研制出第一个全电动电视系统,同年9月,他终于成功传送了静止图像——幅黑色三角形的图案,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到电子扫描时代。
(4)机械电视与电子电视的区别第一,一是现代电视图像的摄像和显示不再靠机械转动,而是用电子束扫描靶标。
被摄的影像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投射在摄像管底部的硒板上,通过电子束扫描,记录下图像映射在硒板上的光线变化。
显像时再通过电子束扫描,在荧光屏上还原光线的变化,形成图像。
第二,二是现代电子扫描技术的扫描方式不再是螺旋形,而改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进行扫描,每一行都包括数以千计的扫描点。
而且摄取和显示图象的扫描运动完全同步进行。
第三,是电子扫描比机械扫描快得多,而且电子扫描可以做到行多、点多,将图象分解的颗粒更细,并进行精确控制,因此它产生的图象要更清晰、稳定。
(5)电视的成型1936年英国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BBC。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多样化的历程。
从最早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电视,电视新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当时,电视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潜力。
黑白电视成为人们第一次观看新闻事件的窗口,政府和电视台开始探索如何将新闻转化为电视节目。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还相对简单,通常是由主持人在电视台的摄影棚中朗读新闻稿,新闻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官方信息为主。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电视新闻开始逐渐向现场报道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更加灵活和便捷。
记者们可以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前往现场采访,将实时画面传回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报道。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并且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传媒技术的革新,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全球各地的事件现场,并将报道和实时直播传输给观众。
同时,随着数字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清晰的新闻观看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也加强了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成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集成化的新闻节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并且可以与其他观众和记者互动交流。
同时,新的技术也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更加多元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这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以及多媒体互动的时代。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直播筹备策划
环节三:记者现场连线的运用
记者现场连线的重要性—— 记者现场连线的重要性 直播的重要元素 向观众报道事件进程、介绍现场相关情况、 向观众报道事件进程、介绍现场相关情况、现场采访 出现问题的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 准备不足 记者职业素养不高
新闻直播流程规范
流程规范阶段几个重要环节
大型直播环节众多 只有指令清晰 才能 环环相扣 保证直播顺畅进行和播出安全 做好直播预案和事前演练, 做好直播预案和事前演练,及早发现和 检验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
新闻直播流程规范
环节一:演播室
缺一不可: 演播室直播要素众多 缺一不可:
嘉宾 外来信号的双视窗对接 电话连线 新闻短片 新闻解说 动画模拟 PPT演示 演示 现场实物演示 记者连线 同声传译
邓小平在建国35周年 庆典阅兵式上
1990亚运会直播,中央电视台为本台 和各个海外电视媒体共投入了52套便携式 微波设备,使用了14个卫星信道,通过卫 星传送节目2045小时。
这一时期对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发展最重要 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的“突破” 1、报道观念的突破
电视人已经意识到,有责任和义务把最真实的 情况忠实传达给受众。从另一方面来说,敢于让 人民知道真实的情况也反映了整个社会民主环境 的改善。
事件的进程应当是紧凑的,适于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里展现(事件的 动态展现/静态事件的动态化——夏沃事件报道)。 3、冲突性 (相关元素的对比冲突) 4、悬念性 (是否有悬念/这种悬念是不是受众感兴趣的/能否很好地展现)
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实践中的不足
盲目求大、 盲目求大、拖沓冗长 报道者对事件的干扰
直播不应沦为“媒介事件”: 直播不应沦为“媒介事件” 1、不是自发性的,而是有计划的预先设置、煽发的。 2、为立即发表而布置的,是预发稿,写好了待机而发。 只问有无新闻价值,不问有无真实性。 3、所关心的主要是“有趣”,但未必与真实情况符合。 4、常设置圈套,弄假成真。 “媒介制造又服务于媒介的剧场游戏”。
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

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电视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成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工具。
电视媒体的初期发展受到了技术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
虽然当时的电视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而且只能播放黑白图像,但它仍然是一种引人注目的媒体形式。
1936年,英国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电视直播活动,使电视媒体真正走入了公众视野。
二战之后,电视媒体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0世纪50年代,彩色电视技术开始问世,这使得电视节目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同时,电视信号的传播技术也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收到稳定的电视信号。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电视媒体进入了黄金时代。
电视节目的种类多样化,包括新闻报道、娱乐节目、电视剧等。
人们开始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观看娱乐节目,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电视广告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广告商发现电视媒体的潜力,通过在电视上播放广告来吸引消费者,推动了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电视媒体继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观众可以通过更多的频道选择更多的节目。
同时,卫星电视的普及使得电视节目可以跨越国界传播,增加了观众的选择。
到了21世纪,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技术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享受,电视媒体的画面更加清晰,音质更加优异。
在当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挑战。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观看各种类型的视频节目,这让电视媒体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机遇。
总的来说,电视媒体经历了漫长而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黑白图像到高清数字电视,电视媒体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对整个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的发展及其影响

2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 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出现于1928年。 直到1941年7月1日 美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全国广播公
司的电视台才开始正式播出。 法国政府于1932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座实验性电视台。
款、存款等。
10
第二节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
初创期(1958一1965年)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于1958年5月1日开始
试播。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 北京电视实验台节目时间表(试行) (1958年5月1日一6日30) (每周二从,逢星期四、日播送)星期四节目 00 开始标志和开始曲,本日节目预告
除NTSC制式之外,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分别在这一 基 础 上 研 制 出 了 S E C A M 制 和 PA L 制 。
中 国 使 用 的 是 PA L 制 式 。
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利害关系,这三种制式未能统一, 而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形成了这三种 制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录像设备的使用
1966年1月,北京电视台首次采用电视录 像设备,但使用范围极为有限。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过渡
1972年10月,我国派出代表团考察了法国、 瑞士、联邦德国、荷兰、英国等五个国家彩 色电视的发展状况,作出了使用 PAL制作为 我国彩色电视暂行标准的决定。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电视 试播,每周播出4次。10月1日开始正式播 出。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电视完全沦为阶级斗 争的工具。新闻节 目 表现的是各种政治运 动及“抓革命促生产 等内容,“假、大、 空,高、大、全”是 电视新闻的主流。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二)发展期(80年代)
1.全国电视网建立,“要闻总汇”形成:至1988年,全国已成立电视台417座。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5月1日更名《新闻联播》,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广播网的形成。
2.栏目多样化:出现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评论类节目《观察与思考》、专题类节目《专题报道》。
3.时效性增强:1989年11月《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中,今日新闻占21.8%。 (三)完善期(90年代)
1.新闻比重增大:1996年央视已经有32个新闻节目。
2.栏目形势更加多样化:
《东方时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新闻”的出现;专题评论类节目《焦点访谈》、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各种新闻题材进一步完善。
6.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
“软新闻的硬性传播”:即将非事件新闻事件化,个案事件联系化,个性体验延展化。 其特点有三:(1)内容上,以反映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2)写作动机上,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目的;(3)表现手法上,则讲求轻松活泼和吸引人。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
节目主持人是约翰?C?斯韦兹(John C(Swayze)。
电视新闻产生之后,报道的重大事件: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礼。
1960年,美国总统辩论第一次电视转播。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1997年,戴安娜王妃葬礼。
2001年,9•11事件。
2003年,伊拉克战争。——媒体的狂欢节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19
第2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0
第21页/共30页
当前电视事业发展 两大趋势
集团化
网络电视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1
第22页/共30页
中国网络电视台
• 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
• 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 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 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 务平台。
27
第28页/共30页
328/1/2024 1:30 AM
谢谢!
第29页/共30页
谢谢您的观看!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9
第3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2
第13页/共30页
二、节目状况
1.节目娱乐化:追求吸引力 2.栏目品牌化:追求影响力 3.频道专业化:追求号召力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3
第14页/共30页
•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 l、ENG的普遍采用
• 从80年代初开始,ENG设备开始在我国普及。目 前,电视台在制作新闻、专题等节目时,几乎全都 是采用的ENG设备。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7
第8页/共30页
•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 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 栏节目《观察与思考》。
• 1981年,央视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 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 1983年春节,央视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
• 1987年2月1日,央视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背景与发展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国电视新闻 节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涵盖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领 域。
特点与优势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信息丰富、报道全面、观点多元等特点,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和分 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 展传播渠道。同时,加强对数据新闻 的挖掘和应用,提高新闻节目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电视新 闻节目的全面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28年-1950年代):外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外国 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收视偏好
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国内时事和民生问题,而国外观众则更加关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
03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发 展历程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8年-1978年):中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
成熟阶段(1992年-200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专业化、栏目化、品 牌化。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
深度报道与评论并重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继续关注全球范 围内的新闻事件,同时更加注重地域 化特色,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 需求。例如,加强对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以及结合地域 特色的本土化新闻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一、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
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具体地讲,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电视新闻专业性很强,它的种类主要有:会议式电视新闻、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评论等。
(一)按体裁分类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谈话类新闻节目,现场直播报道(二)按题材分类电视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三)按性质分类电视新闻:突发新闻,预知新闻,独家新闻,共有新闻,硬新闻,软新闻1.突发新闻,是指对于那些在发生之前无迹象可寻,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最具挑战性。
显著特点:①突如其来,出乎意料。
②事件延续的时间相当短暂,转瞬即逝。
③事件的破坏性或影响力较强。
2.预知新闻,指在新闻采访之前就已经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议程等,记者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信息进行策划和采编的新闻。
对于国内外一些重要的会议、聚会,包括各地方区域、企事业单位特定活动的报道,通常属于预知新闻。
3.独家新闻,指由记者自行采集新闻线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采访与编辑。
除独家报道外,还要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或社会影响力。
海湾战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提供巴格达实况与萨达姆的独家专访。
伊拉克战争,吕丘露薇只身进入战争全面升级的巴格达。
非典’期间,柴静只身进入高危病房进行现场报道。
9.11事件之后,半岛电视台向全球提供基地组织头目的对外发言。
4.共有新闻,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共享的新闻内容。
通常由世界性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等传送给与之签订新闻交换协议的各个新闻媒介。
5.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新闻理论学家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
“硬新闻的软化传播”:要从大众的信息需求入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6.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
“软新闻的硬性传播”:即将非事件新闻事件化,个案事件联系化,个性体验延展化。
其特点有三:(1)内容上,以反映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2)写作动机上,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目的;(3)表现手法上,则讲求轻松活泼和吸引人。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1.硬新闻于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是人们赖以采取行动的依据;软新闻于人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仅供人们一般了解和消遣之用。
2.硬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要求,晚了就毫无价值;软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
3.硬新闻要求报道尽可能的准确和量化;软新闻则讲究写作技巧,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在新闻传播中,应该以硬新闻为主,软新闻为辅,“软硬兼施”,硬新闻软制作,软新闻高格调。
一、世界电视新闻发展史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了电视台——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送电视节目,电视新闻随之诞生。
被公认为电视诞生之日,标志着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
1948年8月15,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设立第一个定期的简要式新闻节目《CBS电视新闻》,由高级记者道格拉斯•爱德华主持。
1951年11月8日,该公司又增设了《现在请看》节目,由声誉卓著的广播记者爱德华•默罗主持。
其《晚间新闻》和新闻报道节目《60分钟》都是美国著名电视节目。
1949年2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也开播晚间新闻节目——《骆驼新闻大篷车》,口号是“今日新闻今日见”。
节目每次播出6—8条消息,并加以电影纪录片的图像,生动活泼,很受当时人们喜爱,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电视新闻节目。
节目主持人是约翰·C·斯韦兹(John C.Swayze)。
电视新闻产生之后,报道的重大事件: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礼。
1960年,美国总统辩论第一次电视转播。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1997年,戴安娜王妃葬礼。
2001年,9•11事件。
2003年,伊拉克战争。
——媒体的狂欢节二、我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一)初创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9月2号开始播出节目,被认为是我国电视事业的开端。
不久就开始播出新闻节目《图片新闻》。
1.节目简单:图片+口播。
2.比重少:共有两个新闻节目,总长为15分钟。
3.时效性差:当时的新闻往往是延迟很多天。
4.影响小:报纸、广播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渠道。
(二)发展期(80年代)1.全国电视网建立,“要闻总汇”形成:至1988年,全国已成立电视台417座。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5月1日更名《新闻联播》,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广播网的形成。
2.栏目多样化:出现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评论类节目《观察与思考》、专题类节目《专题报道》。
3.时效性增强:1989年11月《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中,今日新闻占21.8%。
(三)完善期(90年代)1.新闻比重增大:1996年央视已经有32个新闻节目。
2.栏目形势更加多样化:《东方时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新闻”的出现;专题评论类节目《焦点访谈》、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各种新闻题材进一步完善。
3.更具时效性:1996年播出的《新闻联播》中,今日新闻占40%。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一、立体信息传播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电视媒介的技术基础决定了它可以利用动态画面、声音、文字以及静态画面作为传播手段,是信息综合化程度很高的信息媒介。
电视声音与拍摄画面形象是同步的, 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
确立立体信息传播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1.重视同期声的运用2.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二、直观形象思维电视图像是直观的形象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视觉因素—事物的运动状态、听觉因素—事物运动状态下的自然声响、效果声和人物讲话语言。
形象直观性的优势,要求记者能做到:1.善于抓拍典型的细节和情节。
2.蒙太奇思维——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三、现场纪实再现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摄录,要把新闻事发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
1.现场的视角2.纪实手法四、观众多层次的参与参与在传播中的涵义就是以传播者的所知、所见、所感引起受传者的“共鸣”“共识”或“共见”。
从新闻报道选题、采访、制作到播出的整个传播活动中,观众参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间接参与2.直接参与3.思想参与4.参与再传播四、网络冲击下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一)强化电视新闻的“电视特征”。
1、电视的具像化特征。
电视新闻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观影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与网络新闻的信息(文字)的间接性传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
2、形式的多样化特征。
由于电视新闻节目是可以由画面、声音、同期采访、字幕乃至电子特技等多种视听符号和表达手段来结构,所以从表现形式来讲也多种多样。
3、人际传播特征。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直接传播是指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间接传播是指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
电视新闻相对于网络新闻来说,特别是在评论信息传播的环节,更接近“人际传播”。
口语传播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它能够实现屏幕内特定交流人群的充分互动。
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来说,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较网络评论要好。
(二)强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
新闻评论的个性化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评论内容的个性化、节目形式的个性化、主持评论风格的个性化等。
关键是要根据节目的定位,充分发掘个性,让观众对节目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三)强化电视新闻的专业化水准。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
与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开放性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化也可以在竞争中创造优势。
特别是在专业性强的特殊领域,权威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的点评,往往能提高收视率.(四)强化电视新闻的平民化。
电视新闻评论平民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涵;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评论。
如原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等节目。
(五)强化电视新闻评论方式的娱乐化。
随着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的叙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容易为观众接受。
比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马斌读报》。
(六)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
如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直接与观众形成互动,包括异地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的直接互动。
除直播手段外,利用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也可以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特别是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与网络媒体合作和嫁接,实现电视和网络的互动,促进观众与节目的间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