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相关资料
中华姓氏张氏族谱

中华姓氏张氏族谱中华姓氏张姓族谱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
张氏族谱主要宣扬爱国主义、耕读传家、内外和谐、明辨是非等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族谱也是区别血缘亲疏远近重要依据。
确定血缘远近亲疏,一般看世系、班辈(派语)等。
寻根的方法一般包含寻找自己老家附近同派语的人、寻找自家的族谱、在贴吧及其他网络工具发布寻根信息等内容。
中文名称张氏族谱名人张九龄,张衡,张学良等始祖张挥代数88代发起者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意义宣扬爱国主义、耕读传家等河北《武安市儒山村张姓家谱》:始祖张从政明初从山西洪洞县石狮口迁徙而至。
从十九世始,字辈为,连桂庆秋光中庭满世香瀛高多子步新喜焕伦常。
邢台市南宫市垂杨镇范家寨村张氏字辈:始祖张林(排行老五)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迁徙而至。
现字辈为宏润天昌泽修德万世程志嘉建伟业忠义士书博。
陕西据道光6年张英户老谱记载,迁黄梅后,英户老谱最早自己取的字派(即排行)是:维邦登方玉;乾隆四年,我英户修谱时又改为:铣泽梁光壁,铢润桂秋吐,环沛栋煇堭,钜淮植燕堂;我从张国辅宗谱及乐平当地宗谱均发现,江西乐平古港时我们的字派是:八、千、仲、开、举、延等;道光6年祖先修谱时,因为感觉“铣泽梁光壁,铢润桂秋吐,环沛栋煇堭,钜淮植燕堂”难连词取名,最后改为今天大家通用的“先立其大本、修之则道生、伦正家声远、万世自永兴”。
目前张英户字派已到了伦字派,加上新字派,完整的英户字派是:维邦登方玉先立其大本修之则道生伦正家声远万世自永兴经书振宗国勤奋地长金利益钟德厚智慧达臣君张氏族谱陕西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陕西安康汉阴清火堂字辈:思祥贤龙凤可兴成大功继世承先业光前舆后坤陕西安康清河堂字辈:志广念隆兴荣少启昌富贵陕西安康张氏辈:仁慈忠孝良为国保安康文武显光辉陕西安康紫阳县张氏字辈:民国大喜迎世少永长春开启继承业家传万代兴陕西西安鄠邑区定舟村张氏字辈:从景世之文(升)永(树)明士,始祖道盛,祖籍浙江绍兴,后居安徽凤阳,由凤阳从军。
【张氏】全国张氏族谱汇总(2019.3最新补充整理)

【张氏】全国张氏族谱汇总(2019.3最新补充整理)全国张氏族谱汇总(2019.3最新补充整理)1.《南皮张氏四门第十八支家谱》(谱籍地:河北南皮;版本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修纂者:(民国)张厚光等;堂号:北平;收藏地:国图、吉林大学)2.《暨阳蒋湖张氏宗谱十六卷江苏江阴》(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三十八年(1949);修纂者:(民国)张绣绅等;堂号:芝泉堂;收藏地:国图)3.《毗陵张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谱籍地:江苏常州;版本年:民国十八年(1929);修纂者:(民国)张灿鋐;堂号:垂裕堂;收藏地:国图)4.《张氏宗谱》(谱籍地:安徽桐城;版本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纂者:张开枚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5.《太湖孝友堂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谱籍地:安徽太湖;版本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修纂者:(民国)张仪甫;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6.《金华莲池张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谱籍地:浙江金华;版本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修纂者:张同元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7.《扶沟县张氏族谱》(谱籍地:河南扶沟;版本年:民国二十年(1931);修纂者:张继善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8.《张氏八修宗谱二十二卷首四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三十年(1941);修纂者:(民国)张绍良等;堂号:百忍堂;收藏地:国图)9.《湘潭杨梓张氏六修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湖南湘潭;版本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修纂者:(清)张德炳;堂号:志合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10.《金陵罗塘张氏族谱十九卷》(谱籍地:湖南永兴;版本年:民国十八年(1929);修纂者:张兴彦等;堂号:金鉴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11.《湘乡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谱籍地:湖南湘乡;版本年:民国十七年(1928);修纂者:(民国)张正颐;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12.《南阳张氏先芬录》(谱籍地:河南南阳;版本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修纂者:张清涟;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13.《桂林张氏族谱》(谱籍地:广西桂林;版本年:民国二十二年跋(1933);修纂者:张子益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14.《清河张氏支谱》(谱籍地:江苏常熟;版本年:民国年间;修纂者:不详;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历史所、河北大.....)15.《上虞槐花张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浙江上虞;版本年:民国十九年(1930);修纂者:(民国)张鸿翥;堂号:馨德堂;收藏地:国图)16.《张氏宗谱八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十七年(1928);修纂者:(民国)张克家;堂号:亦梅堂;收藏地:国图)17.《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江苏江阴;版本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纂者:(清)张文贵等;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18.《锡山张氏统谱》(谱籍地:江苏无锡;版本年:民国十一年(1922);修纂者:(民国)张轶欧;堂号:寿康堂;收藏地:国图)19.《张氏家乘》(谱籍地:江苏无锡;版本年:民国间;修纂者:(民国)张轶欧;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吉林大学)20.《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谱籍地:上海;版本年:民国六年(1917);修纂者:(民国)张忠裁等;堂号:崇本堂;收藏地:国图)21.《南望张氏宗谱十八卷》(谱籍地:江苏武进;版本年:民国八年(1919);修纂者:(民国)张川秀等;堂号:常郡丫河南望百忍堂;收藏地:国图、历史所)22.《甬上青石张氏家谱四卷》(谱籍地:浙江鄞县;版本年:民国十四年(1925);修纂者:(民国)张美翊;堂号:味芹堂;收藏地:国图、吉林大学、哈尔.....)23.《张氏世谱分修八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五年(1916);修纂者:(民国)张乃文;堂号:世恩堂;收藏地:国图)24.《张氏宗谱十卷》(谱籍地:江苏江浦;版本年:民国九年(1920);修纂者:(民国)张嗣钊;堂号:得宜堂;收藏地:国图、日本、美国)25.《阳羡张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江苏宜兴;版本年:民国七年(1918);修纂者:(民国)张瑞之等;堂号:一本堂;收藏地:国图)26.《慈东张氏宗谱五卷首一卷》(谱籍地:浙江慈溪;版本年:民国十三年(1924);修纂者:(民国)张德祖等;堂号:观敬堂;收藏地:国图、天一阁)27.《暨阳花园张氏宗谱六卷》(谱籍地:江苏江阴;版本年:民国十年(1921);修纂者:(民国)张心知;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28.《锡山张氏宗谱二十卷》(谱籍地:江苏无锡;版本年:清宣统二年(1910);修纂者:(清)张嘉谟等;堂号:福人堂;收藏地:国图)29.《张氏宗谱六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十二年(1923);修纂者:(民国)张盛贵等;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30.《张氏家世事实纪略》(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三年(1914);修纂者:(民国)张时杰;堂号:天新印书局;收藏地:国图)31.《张氏宗谱四卷》(谱籍地:江苏江都;版本年:民国十二年(1913);修纂者:张万福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32.《太湖张氏宗谱九卷首二卷》(谱籍地:安徽太湖;版本年:民国元年(1912);修纂者:(民国)张泰升;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33.《张氏世谱十六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十年(1921);修纂者:(民国)张志法等;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34.《张氏家谱不分卷》(谱籍地:浙江乌程;版本年:民国八年(1919);修纂者:张惟伦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上海图)35.《广州番禺沙湾司岐山张氏族谱》(谱籍地:广东番禺;版本年:民国四年(1915);修纂者:(民国)张炳楠;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广东中山图)36.《张家坝张氏宗谱十卷》(谱籍地:江苏常州;版本年:民国七年(1918);修纂者:(民国)张仲康;堂号:书忍堂;收藏地:国图、江苏苏州市博)37.《刘墅张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民国十四年(1925);修纂者:(民国)张寳浩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38.《桂林张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附录义高千古集二卷》(谱籍地:广西桂林;版本年:民国十年(1921);修纂者:(民国)张崇基;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科图、辽宁图、.....)39.《张氏三修族谱六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湖南长沙;版本年:民国十一年(1922);修纂者:张世炳等;堂号:金鉴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40.《天井里张氏族谱底稿》(谱籍地:江苏武进;版本年:不详;修纂者:不详;堂号:墨栏;收藏地:国图)41.《湘乡张氏叔房支谱五卷》(谱籍地:湖南湘乡;版本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纂者:(清)张乙光等;堂号:金鉴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42.《张氏七修族谱》(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修纂者:(清)张锦泰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43.《清河【张氏】家乘》(谱籍地:浙江杭州;版本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纂者:(清)张振河等;堂号:世美堂;收藏地:国图、浙江图、日本、)44.《良源张氏族谱十二卷》(谱籍地:湖南浏阳;版本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纂者:孝友堂;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上海图)45.《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卷二卷中卷四卷下卷三卷》(谱籍地:安徽旌德;版本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纂者:(清)张庆彬等;堂号:永思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46.《怀玉张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江西玉山;版本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纂者:(清)张守勋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47.《成都君平张氏家谱不分卷》(谱籍地:四川成都;版本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纂者:(清)张仕声;堂号:东湖;收藏地:国图、南京大学)48.《张氏宗谱十卷》(谱籍地:江苏丹阳;版本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修纂者:(清)张昌绶等;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49.《剡北张氏宗谱不分卷》(谱籍地:浙江嵊州;版本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修纂者:济美堂;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上海图)50.《汉州张氏祠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谱籍地:四川广汉;版本年:清宣统元年(1909);修纂者:(民国)张树荣等;堂号:汉州张氏;收藏地:国图、南京大学)51.《张氏宗谱二十六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修纂者:(清)张均;堂号:寿康堂;收藏地:国图)52.《京江张氏宗谱六卷》(谱籍地:江苏镇江;版本年:清光绪五年(1879);修纂者:(清)张浈;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江苏泰州市图、.....)53.《毗陵张氏宗谱十四卷》(谱籍地:江苏武进;版本年:清光绪十六年;修纂者:(清)张川秀等;堂号:百忍堂;收藏地:国图)54.《灊阳张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谱籍地:安徽潜山;版本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修纂者:(清)张炳荣等;堂号:绍渠堂;收藏地:国图)55.《东桥张氏宗谱八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清同治九年(1870);修纂者:(清)张士岳;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56.《张氏宗谱》(谱籍地:江苏无锡;版本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纂者:(清)张烈;堂号:寿康堂;收藏地:国图、上海图)57.《安阳张氏宗谱十二卷》(谱籍地:江苏无锡;版本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修纂者:(清)张应轸等;堂号:孝思堂;收藏地:国图)58.《维扬浦头张氏族谱不分卷》(谱籍地:江苏扬州;版本年:清同治八年(1869);修纂者:(清)张□;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人民大学)59.《张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谱籍地:湖南永兴;版本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纂者:(清)张万楷等;堂号:金鉴堂;收藏地:国图)60.《张氏族谱四卷》(谱籍地:江苏扬州;版本年:清咸丰四年(1854);修纂者:(清)张薰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61.《张氏家谱不分卷》(谱籍地:山西平定;版本年:清咸丰七年(1857);修纂者:(清)张学鲁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62.《瓜渚张氏宗谱四卷》(谱籍地:江苏;版本年:清道光八年(1928);修纂者:(清)张錞;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南京图)63.《张氏族谱》(谱籍地:山西平定;版本年:道光二十八年序(1848);修纂者:张玉润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64.《剡西珏芝张氏宗谱五卷》(谱籍地:浙江嵊州;版本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修纂者:(清)张济川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上海图)65.《张氏续修支谱》(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纂者:(清)张河屿;堂号:植德堂;收藏地:国图)66.《山阴张氏宗谱》(谱籍地:浙江绍兴;版本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修纂者:张一鸣等;堂号:孝友堂;收藏地:国图、美国)67.《甲道张氏宗谱六十卷》(谱籍地:江西婺源;版本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修纂者:(清)张翼先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江西图)68.《张氏族谱不分卷》(谱籍地:上海青浦;版本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纂者:(清)张为寿;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69.《海丰张氏家乘》(谱籍地:山东无棣;版本年:嘉庆二年序(1797);修纂者:张洽闻;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美国)70.《富春张氏宗谱不分卷》(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纂者:百忍堂;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上海图)71.《剡西珏芝张氏宗谱四卷》(谱籍地:浙江嵊州;版本年:清嘉庆十五年(1810);修纂者:(清)张益之;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上海图)72.《张氏宗谱》(谱籍地:中国;版本年:清嘉庆十九年(1806);修纂者:(清)张曾献等;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73.《蓬莱张氏族谱》(谱籍地:山东蓬莱;版本年:清嘉庆二十年(1815);修纂者:(清)张康泉等;堂号:百忍堂;收藏地:国图)74.《清河张氏谱系》(谱籍地:马来西亚;版本年:1956;修纂者:张步云等;堂号:不详;收藏地:美国)75.《南张世谱》(谱籍地:江苏常熟;版本年:2002;修纂者:(清)张氏修;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76.《张氏家乘》(谱籍地:浙江当湖;版本年:2002;修纂者:(清)张诰纂修;堂号:不详;收藏地:国图)更新完善中......希望各地宗亲留言补全!。
张氏字辈查询表

张氏字辈查询表张氏家族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不乏令人瞩目的贤愚美丑。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氏家族的历史与人文风貌,许多人都会查询张氏字辈,以此来寻找自己的根源和宗族之情。
本文将介绍张氏字辈相关的知识,并为大家提供张氏字辈查询表,供参考。
一、张氏字辈的起源张姓源于黄帝时期,当时黄帝的后代黄石公被封于张邑,后来这里就成为了张氏的发源地。
据说,张姓最早的始祖是黄帝的玄孙张伯禽,因功劳卓著被封为“张王”,他的后代就以张为姓。
张氏字辈的系统化,始于唐朝。
唐朝政治中心西移,大批中国士人南渡,形成了地区性质的移居现象,一些原本没有字辈的张氏家族为了区分世系,开始加字辈。
如“张造”、“张钦”、“张边”等,这些字辈都是与其祖先的名讳相关的。
自唐朝以来,张氏字辈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张氏字辈系统,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永字辈”。
二、张氏字辈的种类张氏字辈较为繁琐,各地张氏家族的字辈系统也并不完全相同。
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些较为常见的张氏字辈种类。
1、永字辈永字辈是张氏家族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字辈,用于标示家族世系顺序,其前缀为“永”,后缀则有相应的汉字。
如“永楚庭”、“永春仲”等。
2、子字辈子字辈又称宣字辈,源于唐代,是用于标示世系顺序的常用字辈。
其前缀为“子”,后缀则有相应的汉字。
如“子博”、“子冶”等。
3、庶字辈庶字辈在张氏家族中也有广泛应用,其前缀为“庶”,后缀则为相应的汉字。
如“庶善”、“庶栋”等。
4、公字辈公字辈是张氏家族中的一种称谓,前缀为“公”,后缀则有相应的汉字。
如“公扬”、“公乔”等。
5、平字辈平字辈是张氏家族常用的字辈之一,前缀为“平”,后缀则为相应的汉字。
如“平北”、“平召”等。
6、辅字辈辅字辈是在张氏家族中常用的字辈之一,前缀为“辅”,后缀则为相应的汉字。
如“辅忠”、“辅寿”等。
三、张氏字辈的查询方法如今通过互联网查询张氏字辈更加方便快捷,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查找张氏字辈的办法。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
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分布地区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
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
汉高帝置郡。
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
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
张氏族谱——精选推荐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
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
张氏族谱主要宣扬爱国主义、耕读传家、内外和谐、明辨是非等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字辈重庆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
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
清河堂张氏(分布在巴县、大足):系湖南衡阳张万九郎支,衡阳县崇光乡仪城里太通堂人氏。
其后裔善笛康熙二十六年(1688)入川,落重庆巴县西城里石门龛厰上。
子仕惠后徙大足昌宁里一甲地名转龙场兰家垻小河头。
大足清河张氏字辈(前20个字)原是:善仕惟文武,世代永兴隆;成明荣华富,德重应豋先。
河北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
支祖:张学颜《武安市儒山村张姓家谱》:始祖张从政明初从山西洪洞县石狮口迁徙而至。
从十九世始,字辈为,连桂庆秋光中庭满世香瀛高多子步新喜焕伦常。
江西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
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
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唐汉起闻人理学传家宝鸿文寿世珍久承金殿诏长际盛朝春忠孝千秋在庭阶景象新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汝维道必儒嗣贤承柞永亦世发长祥孝友怡谋代朝封锡命昌才高文选万忠顕陆纯堂理学佳备厚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一行可维邦芳名远近扬礼仪承先德应嗣发其祥忠孝传家久诗书创业长圣朝召左右佳士乐安康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占有可成良相永升吉人来集绍绳光绪继述宗漠嗣英盛发久远洪图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全国各地张氏分支字辈,快来看看你是哪一支请张氏宗亲寻证补充

全国各地张氏分支字辈,快来看看你是哪一支请张氏宗亲寻证补充张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自古以来张姓就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根据《百家姓》记载,张氏源于黄帝的后代赤陵氏,是中国历史上的老姓之一,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
张氏是中国姓氏人口超过1亿的大姓,其分支众多,各地张氏姓氏起源也不尽相同。
下面将列举中国各地著名的、张姓祖源以及主要的分支字辈:张姓望族:1. 河北张氏:为张陵之后代,自晋代以来,河北张氏一直是华北张氏中的重要一支,形成了大量分支和流派。
张北、张家口、晋州、藁城、阳原、元氏等皆为张氏居住的重要地方。
2. 山东张氏:山东张氏以张让和张角为代表,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名士,张氏还有不少分支,如蓬莱张氏、滕州张氏、栖霞张氏、莱阳张氏、招远张氏等等。
3. 江西张氏:江西张氏是张家界自香港迁入的,他们聚居在江西省萍乡市吴江口镇,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家族会馆,如今在萍乡吴江口镇以及附近地区,张姓人口仍然非常的集中。
4. 湖南张氏:湖南张氏以张勋为代表,张勋是明末清初著名将领,为了纪念他,张氏的后代们建立了不少张勋祠堂或者会馆,如长沙一带的张勋会馆、宁乡县张勋祠等等。
5. 湖北张氏:张氏在湖北一带的分布非常广泛,出了张学良,张氏还有很多名人,他们都对全国文化和历史有着多方面贡献。
6. 四川张氏:四川张氏和川西藏区特别是石渠县、德昌、美姑、民和等地的“张氏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张氏和藏族婚配,以至于出现了相当多张氏藏族后代,其中很多人是在石渠张村定居下来的。
7. 安徽张氏:安徽张氏以张作霖为代表人物,他是东北军阀时期的头号人物,张作霖曾经在安徽省合肥市创办了张纪人学校,以及一组称之为“纪人”,“纪君”的张姓后代们就是安徽张氏中的一支。
8. 上海张氏:上海的张氏主要分支有:杨浦张氏、闵行张氏、青浦张氏、宝山张氏,分布在崇明、朱家角、松江、温江等地。
9. 广东张氏:广东张氏以张治中为代表,他是清末广东知名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是中国古代代表性“诸子百家”思想体系的研究专家。
张氏族谱32字辈大全

张氏族谱32字辈大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族文化传承形式,它记录了家族的世系、辈分和重要成员的事迹,是家族血脉延续和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张氏族谱作为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张氏族谱的32字辈大全。
张氏族谱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传,张姓源自黄帝后裔颛顼的孙子伯益,后裔炎帝神农氏的后人炎帝陶唐之子后稷的后代。
张氏族谱自此开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谱体系。
一世张姓始祖,伯益。
二世张姓始祖,仲孙张仲孙。
三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四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五世张姓始祖,子张子。
六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七世张姓始祖,仲孙张仲孙。
八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九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十世张姓始祖,子张子。
十一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十二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十四世张姓始祖,仲孙张仲孙。
十五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十六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十七世张姓始祖,子张子。
十八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十九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二十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二十一世张姓始祖,仲孙张仲孙。
二十二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二十三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二十四世张姓始祖,子张子。
二十五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二十六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二十七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二十八世张姓始祖,仲孙张仲孙。
二十九世张姓始祖,季孙张季孙。
三十世张姓始祖,孙张孙。
三十一世张姓始祖,子张子。
这32字辈的张氏族谱,承载了数千年的家族血脉和文化传承,见证了张姓家族的兴衰荣辱。
每一个字辈的始祖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张姓家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研究和传承张氏族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根源和发展历程,感受到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能够激励后人传承家族优秀传统,弘扬家族精神,为家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尊重家族文化、传承家族血脉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责任。
张姓家谱——各地张姓字辈(湖北、湖南、山东、东北)姓张的转走

张姓家谱——各地张姓字辈(湖北、湖南、山东、东北)姓张的转走湖北安陆市接官乡:兹当修谱伊始,谨遵先人已定名派恭录之,庶族人便于诵焉,名派原十四字,后改十六字,今从之。
德懋承先永光世泽学崇华国大有文章 (本源,根据老谱《张氏本源考》记载:'张氏系出黄帝五子辉,始造弦,张网罗,世掌其职,因氏焉。
')安陆市洑水镇白龙村:宗守家法应运洪昌明英卫取世得亨家光尊丽景福耀春,据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过来扎根的。
枣阳市王城镇耿湾村张家湾:明从宗之泽,德远在仕迁,显升本仁定,自古可同传。
(堂号未知)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胡家河村,正大学士永守清德长开书香光宗耀祖治国安邦。
明洪武二年由江西南昌府迁往湖广德安府。
随州市环谭镇武家河村:全中运正可学希之家国宗传方万年仁义礼道德。
随州市万和镇:崇高文明,治国齐家。
(这是中间的一段,其他的不清楚)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嘉(家,加)名传;江汉滋生远,诗书世泽长;立德心(公)为本,尊(争)先后(候)发祥;孝友天良正,永远在朝廷。
(括号内为其他传承版本)现存道光年间所修家谱仅记载至'诗书世泽长'。
'嘉名传',为族谱记载的家谱,当时为了避讳嘉庆帝,改'嘉名传'为'加名传'、'家名传'或者'加明传',因此'嘉'字辈各支传承并不相同;'滋生远'也有传为'滋声远'和'滋伸远'的。
一世祖张如初,居江西省瑞州府高安县(今江西省高安市),二世祖张寿兴开基于松滋朱家埠,至今已繁衍至第二十四代'传'字辈。
在此家谱创立前,沿用江西老家家谱'如寿必绍,宝玉文宗,应士凤庆',从第十五世始,启用此家谱。
清朝时在松滋马御河建有祠堂。
据传,本族源自'清河堂'张氏一族,未获考证。
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新洲张旗牌(两铭堂):文之世廷居,元于和同衍,亨吉大有兴,利恒光裕泰,贞益永承传,佑启昭百代;(续增二十言第二届增撰三修再增五言):建业德肇晋,宝善训述楚,用广在谨念,体立尚敬守,言行贵慎修……新洲李集紫竹林(守铭堂):自洪宗德昌,桂秀凤廷芳,举世正熙和,逢时美治邦,龙麟钟海宇,道极焕辉光,太象在乾坤,巨伦万古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有三:1、出自黄帝之后挥。
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
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
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
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
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
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张良:西汉谋臣。
(?—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
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
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
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
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
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
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
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525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
(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的组织者。
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
(1872-1955),四川南充人。
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
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