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族谱序
张氏家谱字辈100字

张氏家谱字辈100字
张姓的辈分排法如下:
一、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二、安徽省亳州市: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三、安徽省桐城市: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四、山东省齐河县: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五、山东省新泰市: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六、山东省淄博市: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七、山东省青岛市: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八、山东省兖州市: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九、山东省诸城市: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十、河南省郸城县: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水泊张氏族谱序

水泊张氏族谱序族有谱如国之有史,国无史何以知兴衰而鉴先后,族无谱何以彰祖德而别宗派。
始祖讳成,籍属山西洪洞县仙鹤鹊。
明初洪武十四年迁于山东汶邑运河西宋道人堂,传二世祖一人公让,承祧至三世祖三支,长祖讳敬,次祖讳忠,三祖讳贵,敬祖逾越运河东,迁於东平州城东南,二十里铺迤东,东原杨柳庄,即今大杨庄,名下添一先字曰:敬先。
忠祖远迁河南仪封县东门里,俱另有支派。
惟吾贵祖守原地安居,为吾本支始祖也。
嗣后生齿,繁庶枝叶,蔓及梁山,密居本土,散居外村,更有远涉千里之外者。
吾张氏不但人丁旺盛,而且英贤济济。
明清两代固有名宦达人,而今仍是人才辈出,此皆吾始祖之积德和遗泽之所致。
自始祖迁居以来,历时六百余载,如不多次联属,年岁久远,何以昭示后人?本源莫喻,有忘祖而隶於他族者也,有冒族而附於吾宗者,紊序乱宗,莫此为甚,故此谱不可不修也。
自三世分支,吾贵祖支派修谱较疏,敬祖支派每次修谱,皆同吾贵祖支派会议。
吾祖从始祖讳成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两支派间命名相同,定以:方、汝、之、昭、衍五字为例,自二十一世定以:振、清、淑、继、光五字为例,为避先人名讳,吾支族将命名中之“光”字改成“良”字,自二十五世后定以:立、道、树、培、广五字为例,自三十世后定以:祥、开、运、会、长五字为例。
本次续谱,族间命名自三十五世后定以:勤、朴、刚、毅、勇,世、传、续、久、昌十字为例,族谱寡修,宗序昭然。
一九八七年,吾族祖衍春、衍荣、衍诗、衍府、衍松召族会议,商议修谱,各支派无不赞成,族情振奋,踊跃献资,组织人员,分工合作,考祖茔碑阴之所志,质诸先人以来之所传,查阅各支派谱本之所载,外居者必究明迁於何年,宅於何所,各支花名数月汇齐。
贵族而下分为四支,长支讳茂,次支讳广,三支讳海,四支讳深,以次而序,是以父子祖孙相承相继,支派虽繁,条理不紊,展卷视之,秩然有序。
此谱上以明先人之派,下以启来世之绪,使支干相属。
子孙虽多,居住虽远,展视此谱,实示一脉所传,虽百世犹如一家。
张氏祖宗、谱序、家训与楹联

张氏祖宗、谱序、家训与楹联涵养德性文行天下张氏祖宗、谱序、家训与楹联黄会元一、张氏祖宗弓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先民狩猎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大多把弓的发明归功于黄帝之子——挥。
《世本·作篇》称“挥作弓,牟夷作矢”。
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张氏,黄帝第五子挥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挥,次十五子,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於张,为弓氏、张氏、李氏、灌氏、叱罗氏、东方氏”。
金代大定年间整理的《后土宝卷·禘祖经》记载,上古时期炎黄部落联盟和九黎部落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的九黎部落在冀中平原展开大战,最终决战于涿鹿之野。
在战争的关键时期,黄帝子挥用自己发明的弓箭射杀了蚩尤,为炎黄联盟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挥因为发明弓箭有功,被封在了青阳。
挥的后世子孙长期担任掌管弓矢制造的职务,因而得姓张氏。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讲:“张氏,黄帝第五子挥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挥”也因而被尊为华夏张氏的始祖。
在《山海经》和《荀子》中关于弓的发明虽然有不同记载,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记载所说的只是弓箭的制造技艺和改良。
《荀子·解蔽》作“倕作弓,浮游作矢”;《山海经·海内经》有“有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荀子·解蔽》的“倕作弓,浮游作矢”中的“倕”和“浮游”都是制造弓矢的工具和工艺。
《山海经》有“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的说法。
“浮游”是一种工艺,指的是将箭矢置入水中,测量其是否合格的方法。
当然不排除这里指的是精通这两种工艺的人名,但是肯定与弓的发明无关。
《山海经》中有“少皞(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的说法。
《元和姓纂》采用了《山海经》的说法,并认为“般”和“挥”是同一人,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般”和“挥”应当不是同一人。
刘向《列仙传》记载黄帝有神弓名叫“乌号”,可见在黄帝时期用于作战的弓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张氏族谱辈分排列顺序

张氏族谱辈分排列顺序
张氏家谱字辈排列顺序:
1、河北张氏家谱字辈排列。
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垂杨镇范家寨村张氏字辈:始祖张林(排行老五)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迁徙而至。
现字辈为宏润天昌泽修德万世程志嘉建伟业忠义士书博。
2、陕西张氏家谱字辈排列。
陕西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陕西安康汉阴清火堂字辈:思祥贤龙凤可兴成大功继世承先业光前舆后坤。
我们这支张氏家族,为明初入蜀分支,定居夹江新场,夹江始祖张正兹。
康熙五十二年,在夹江县建祠堂立谱,序上列有十六字辈:应、辰、拱、极;辉、照、星、光;显、荣、先、世;忠、义、纯、良;。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
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分布地区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
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
汉高帝置郡。
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
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
张氏全國统谱(全國世系)之二十八

张氏全國统谱(全國世系)之二十八
张氏全國统谱(全國世系)之二十八
中華張氏世系通譜之張揮後裔世系表
【1行】一世張揮:子二:張昧和張般
【2行】二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3行】三世張允格,子一:張伊源公
【4行】四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5行】五世張突美,子三:張德公、張實公、張鹹公
【6行】六世張鹹公,子一:張紹公
【7行】七世張紹公,子一:張伯明公
【8行】八世張伯明,子三:張有倫公、張有球公、張有從公【9行】九世張有倫,子一:張方公
【10行】十世張方公,子一:張考公
【11行】十一世張考公,子一:張厥旦公
【12行】十二世張厥旦,子一:張存公
【13行】十三世張存公,子一:張珍公
【14行】十四世張珍公,子一:張古公
【15行】十五世張古公,子三:張劉公、張外公、張來公【16行】十六世張劉公,子一:張壽公
【17行】十七世張壽公,子一:張戊公
【18行】十六世張來公,子一:張厚公-【上接15行】- 【19行】十七世張厚公,子一:張成公
【20行】十八世張成公,子一:張偉公
【21行】十九世張偉公,子二:張占公、張玷公
【22行】二十世張玷公,子一:張遐公
【23行】二十一世張遐公,子一:張裔公
【24行】二十二世張裔公,子一:張就公
【25行】二十三世張就公,子一:張岐公
【26行】二十四世張岐公,子二:張茂公、張盛公【27行】二十五世張茂公,子一:張基公
【28行】二十六世張基公,子一:張蕃公
【29行】二十七世張蕃公,子一:張適公
【30行】二十八世張適公,子一:張戈魯公【31行】二十九世張戈魯公,子一:張寰人公【32行】三十世張寰人公,子一:張莊公。
张氏族谱分徙序

張氏族譜分徙序夫木蔭千枝淩霄蔽日孰究其本水分萬派亙古今孰朔其源人綿億指支蔓天下孰思其祖撃之以姓氏聊之以族屬古人所以端木源序昭穆重彝倫敦親睦之誼而譜亦推廣其意以有作也世之不明氏族者則或親其至親無異路人此則失之野也有以氏族自炫者或以門第相高此則失之誇也玆二者其失則均也深明氏族之說者吾與徽郡甲路張氏見之矣甞閱其家譜其先本于皇帝第五子封青陽郡公名揮觀弧制矢賜姓曰張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國于青陽後改清河郡曆堯舜夏商代有聞人仕周室者曰仲以孝友稱于詩名晉時者曰老一善頌見於禮春秋傳著張趯之孫曰抑朔時三卿分晉張氏事韓曰開地則相韓昭侯宣惠襄王抑朔生儀居南陽儒居吳郡開地生平居洛陽相釐王平生良高匕之子孫遷江西厥裔出天師道陵宗其派也曰良字子房見秦並六國奮起田間為韓報仇佐漢高帝以定天下封太傅留文成侯二字長不疑嗣為侯次辟強(疆)為侍中不疑生典典生默黔又遷涿州以下出將軍飛公皆其後也惟默生萬年年生六嗣崔岌岑嵩嚴崇鹹裔繁難述玆嵩公升七子壯纉彭睦述敵協壯子郁遷安定曰邰遷范陽曰祁遷太原曰郢遷閩纉公之子曰諧遷黃墩曰語遷修武曰詼遷上穀曰釗遷沛國彭公之子曰宏遷梁國曰苓遷榮陽曰美遷平原睦公之子曰順隨父官任吳曰化祖子齊賢遷曹州官司空曰脊遷常州子崇金紫光祿大夫孫景修郎中生漢浚之拜相以下子思生輝遷嘉定子扆粹孫宸寰宣四世德元遷大名五世裕遷青陽碩遷句容願遷金壇顧遷東平曰朝聘遷范陽四子淚首煛督遷錢塘子升平孫九成始學於龜山之門官拜學士曰升之遷常熟孫僑匕生定匕生純貺父子同榜曰洲公遷鄧州孫巡忠直為神曰持遷泰州四世士誠士義昆季進士曰舟公次子君安孫五公遷姑熟青山以下維儉瑁毅崇經綱並登進士曰籍遷曆陽後裔孝祥登第狀元安國其字也解祖歸寓蕪湖升以橋分徙行春圩宣州陶黃村曰貴一世居和州曰貴二遷和州裕溪曰亨一遷運漕興公遷壽州曰貴三遷環峰在市有弟孝章任泗州令遂占籍鳳陽後裔五十公諱興同妻馬氏遷含山北鄉居焉桐城諸派鹹出漢良公之苗裔也曰義八公隱涇川桐峰帶僕九人開創建庵與長子徙修養更名志高次從仍居涇川三徹複歸吳郡生世皓匕生以浩浩四子有康有孙有宙有元旁枝未錄惟有孙公一脈相傳五世之岱岱之四世幸幸生准准之五世曰輿生二嗣曰惠曰恩居吳郡惠三世孫曰籍前宋元嘉時娶尚書胡珦女生四子真續宏弦真之四世曰始均生忠南北時商游中山生晏字子博隋禎明時為國子祭酒別業中山書室著漢音釋籍歿葬祁之赤山二子虔威虔雄唐武德時兄弟並登甲第官任洪都孚威生文陸文收陸子治遷貴州雄生五嗣。
张氏宗谱(族谱)

张氏宗谱(族谱)张姓起源: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
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
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
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因此,张挥是张姓人的始祖张姓人口超过9千万,本文只是记录了其中一只的直系图谱派序:(字辈)英士衍吴邦孙谋兆吉祥新迁楚其所盛德问世宏先俊绍青阳芳规锡永昌富平宗善政道学焕文光国事胜虞唐家声振子房千秋金鉴在重纪慰轩黄(此派序从120世英孝公开始算,到我这一代是143世青字派)1,同时也希望有读者能通过这个表找出跟我在多少代之前是一家2,希望有相关信息的朋友能一起交流,共同收集整体张氏家族历史信息历史名人代表:117世的子玢,与赵升并登相位同平章事(相当于宋朝丞相)张氏宗谱第1世到141世(以下名称均为派名,括号中的是字号)世代表格说明:由于每过一代人口是程指数级增长,所以下面我只写了我所在的一支直系谱比如下表中第二世有4兄弟第三世只有两兄弟,其实是这两兄弟都是第二世的“昩”的后代,至于第二世的其他三人,由于资料篇幅有限,没有录入相关信息。
依次类推(下表中以“下划线字体”标识直系血脉)第1世挥公张姓始祖张挥第2世昩般选盛第3世允格台骀第4世伊源第5世谟候简竹突美第6世立方敬和若公第7世乾坤第8世敦吾第9世郊第10世重熙第11世吴光第12世天杰第13世钦若第14世桃榆第15世临卧第16世宜第17世阳第18世安第19世考第20世承第21世喾礬第22世琦珑珍第23世契希第24世燧第25世秦第26世还第27世纯第28世质第29世厢康第30世启第31世立第32世瑰第33世株第34世庖第35世颗第36世洙第37世逸第38世都第39世助第40世须第41世圆第42世萧第43世昶第44世浚第45世惠第46世谊第47世稳第48世元第49世正第50世炳第51世辰振第52世本元第53世灼燥焰第54世兖第55世麟第56世宏第57世道紳第58世仲第59世逸众第60世伯谦第61世信明第62世实贵第63世禹臣君臣第64世弘驭第65世熙第66世叔元第67世奉义第68世高陵第69世宣武第70世候第71世老第72世君臣第73世趯仪第74世骼髓体第75世进明权第76世孟谈第77世抑朔正朔望朔第78世开地第79世平黡第80世胜良第81世不疑辟疆第82世典高第83世通第84世无妄实第85世里仁第86世皓第87世纲第88世大顺杜榔第89世道陵道宏道圣第90世衡浩机第91世鲁卫征傀第92世旅历永盛溢巨梦第93世昭成第94世椒第95世回第96世迥第97世符第98世子祥第99世通元第100世恒第101世光第102世子明(慈正)君明荐明第103世皋第104世应韶第105世颐第106世士元士魁士直士真第107世弼第108世金玉满堂第109世广瀚广浩第110世智英第111世宣明郁才第112世惠德第113世祥清祯清第114世义诚义明义恪第115世师仲(天觉)(师仲介绍:宋重和戊戌(公元1118年)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第116世松年椿年第117世子容子然子仁子齐子雕子缙子泽子玢(友質)(宋朝丞相)(登相位同平章事)第118世孟甫仲甫季甫第119世仲远仲启仲达第120世英孝英弟英忠英信第121世士基(乐只)第122世衍盛衍理衍惠第123世吴禄第124世邦仁邦和邦合第125世孙昌(千一)孙隆第126世谋远谋滨谋执(志亮)谋略第127世兆澄兆清第128世吉华第129世祥隆第130世新林新风新鹏新鹗新鹤第131世迁教迁基迁继迁美第132世楚宿(让宿)楚宇楚元楚宙楚乾楚坤楚宏楚吾第133世其望其昭其眩其晓其曦其继其兴第134世所麒所麟所圣第135世盛昭盛柱(文柱)第136世德湖德苞德见德龙德旭第137世问炳问旦问松问晶(光品)问昌第138世世科世仕世和世传世满第139世宏森宏鑫第140世先元第141世俊鹏生1936年,殁2012年我是143世,上表最后的俊鹏是我爷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氏族谱序
丙戌年秋九月方读大雅文王之什以及裔颂长发之篇适有及门张生永传者父命来前索余坐碑记余叩厥鼻祖居东郭留侯苗裔也自东郭而徙兹艮七初不识几何年矣所可识者大勇公讳绍纲始祖生当明季遭乱在在鹿林而公独守正其所以冒险济变吸讼安民者难以仆数也一传而祖含光公讳守华兄弟鼎立农桑耳再传而祖秀如公讳洪友又复慷慨义气骨鲠刚方其救人之灾恤人之患者仍不愧为先人之家风也三传而祖应祥公讳启瑞性嗜酒娴练竹好逝田而快登临者生平乐事业姑不足论论其延师课孙忠敬交进者则卓卓乎有大志也至为祖考立石刻铭志焉未逮旋以去世不果灿然公讳文焕者永传之贤父应祥公之令子也其克家者不端而恪遗命不敢顿忘者则敬师勤学之志也由是严功课督灯火诲永传者愈以力未几学台按临幸而云程发轫故由高曾之培植实得力于庭训足多也而继父尊祖之念尔笃爰谋合族共立谱碑并置桌炉等器一以彰先人垂裕之德一以启后昆继述之志其在颂曰长发其祥绍纲有焉其在雅曰诒厥孙谋应祥有焉而无念尔祖笔修厥德之句更可为灿然公诵矣而为永传者念祖父之勤劬宜有志于秋桂春桃而不仅以采芹藻毕乃事也于是乎不避固陋而乐为之记云
本邑庠生孙梅魁轩氏撰文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吉旦立
张氏谱碑序
各族姓之世系所以谱之于书或勒之于石盖虑代远年湮昭穆失次贻数典忘祖之识也然亦勒诸石能寿世且续修又易为力乎滕县艮维之张家庄张氏之聚族而聚者约数十家其远祖曰绍纲始由东郭集迁于城前迤东之官庄传至文焕公则又东徙于张家庄乃为居是村张姓之始祖生子五人厥后五支并传能以耕读世其家迄今盖十余世矣而中间著名之人物则为谦益先生当清咸丰末年国家多难先生倡办团练捍御徙为官民所倚重有声滕费邹泗间一方人士思之而不忘为立丰碑于城前镇其功德入人之深概可也厥后又有字继洙名景泗者龆龀读书功苦力学中年以后教授生徒督课纂严故及门之士多所成就以此考之文焕公之后裔固多勇于任事生有益于人不乐于草木同朽者也张氏之茔兆盖在村北郭水之阳乾隆三十一年文焕公次子永传公曾立谱碑一次以昭后人迄于今又百余年矣其六代孙德谦公拟在立谱碑以绍前徽问序于余余维谦益先生之德叶不惟有功于一族而且远及于乡邦诚良好之模范也即以继洙君而论亦足为一般教师之矜式张氏祖姓如能仿而效之则文焕公之后裔其将保世而滋大乎又闻张氏之宗老言城前迤北柳峪村之张氏亦系自官庄乃同宗也合并记之庶分局两地者克顿族谊知如湘漓之同出一源也
前邹县劝学所所长张丕矩撰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岁逢丁丑榴月中浣谷旦
创修张氏家乘序
族之有谱所以定世系辨昭穆别亲疏绵久远也世系定则知祖宗所自昉昭穆辨则知行辈之衔接亲疏别知异流而同源久远绵虽更历数代转徙靡常一展兹编由百世而下溯之百世而上五衷兴感实一父母所生而亲亲之念不觉油然勃生祖安得不收宗安得不敬者哉古云水渊必回叶落归根葛蓖葵卫理殊二致已吾张氏惟知始祖讳绍纲世居滕县艮隅东郭镇汉留侯之苗裔自明代时迄今有四百余年矣徙迁城前迤东官庄村托居数载殁后葬与村东之原银顶山西南隅先人修有谱碑志亦可考焉绍纲祖育四男长曰守华次曰守荣三曰守桂四曰守财分为四支焉后又变迁守华祖居张家庄守荣祖居张家棚守桂祖居柳峪村守财祖居张山头村即徙迁以后子孙绳绳瓜瓞绵延乡里皆称望族也自列祖相传迄今十七世恐世代远年因湮世系难以分明今有十一世孙荣仓十三世孙学盛学勤等久蓄承先启后之信心创修谱牒世系分明会商族众撰拨精明强干不惮劳悴各负其责尽其能各任其事各助其资用作谱牒之印费完成鸠祖睦宗之大义祖功宗德之真诠阙卫谨按其事实援笔而乐为之叙
公历一九六二年岁次壬寅仲春月十三世孙学贤谨叙
命名定式
绍守洪启文永零法景德荣仁学存厚怀宝自显扬兴家传世远祥光瑞升长昭耀延
开绪玉明百代昌
绍是第一辈,绍纲始祖生当明季遭乱在在鹿林而公独守正其所以冒险济变吸讼安民者难以仆数也一传
那位仁兄帮我看看上面
68传(南轩支)(493454634) 17:12:27
通谱的辈分不是那样的
“令”字辈(464161275) 17:34:22
张道陵一族按其《古滕张氏族谱》及清·光绪《丰县志·张道陵传》记载:“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
”由此可见,张道陵一族出自姬姓。
据《张良传》介绍:张良原为姬公子,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
秦灭韩之后,张良尚年少未仕,便倾其家财结交刺客,图谋为韩国报仇复辟。
当秦始皇东巡时,他雇用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因误掷中副车而未果,遂逃匿于下邳,改姓名为张良,隐居避祸。
秦末农民起义后,归随刘邦平楚灭秦。
西汉问鼎之后,朝政日趋稳固,外患摒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诸多王臣被诛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势态日益彰显,能够洞察玄机的张良便退出朝政,远走他乡,隐居于微山湖畔修身养性,死后葬于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现有留侯墓可证,其后世子孙便在滕州、兖州一带繁衍生息,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