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诗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5课词五首 (共2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5课词五首 (共27张PPT)
陵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
载不动许多愁 ___________________” 化抽象为具体,写尽忧愁之 沉重。 (3)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 持节云中 , 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何日遣冯唐 ?抒发诗人杀敌报国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 西北望 ,_________ 射天狼 。
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
千嶂里 子是:___________ ,长烟落日孤城闭 ________________。
名师导练
【课内精读】 3. 《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小词描写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渔家傲· 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三个方面:①“衡阳雁去”表明塞下天气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②“边声四起”表明风吼、马嘶同号角声混杂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③“孤城闭”点明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共62页

25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共62页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 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 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 歌 戟,虽然历时久远,但
赏 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

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 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
遗物。
写实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 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 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 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 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 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 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 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一、教学目标
25课 课时备课
知识与能力:
1.文学常识的积累。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积累。
过程与方法:
诵读、引导、讲解、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
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
填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人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 2、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____________. 3、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曹魏)。 • “二乔”代表东吴 的命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暗 含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 • 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 风”的不平。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 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 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 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 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 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 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 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课堂训练
背诵全诗,巩固检查
默写:《赤壁》 1._________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赤壁》中表示议论,以二乔的命运 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 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 叹之情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 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 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 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 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用典
辛酸、愤懑
悲痛、怅惘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 ,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 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 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 真”。
3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 黑暗,隐居农村。
4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 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 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19
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
20
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首联:山河、草木(对比)。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拟人)。 颈联:烽火、家书(夸张)。尾联:白头短、不胜簪(对偶)。
21
你认为首联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 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 人满目凄然。
22
分小组讨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课件

《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课件
创意表现
鼓励学生运用美术元素进行创意表现,将自己对诗词曲的 理解以独特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艺术表现力。
跨学科拓展教学方法探讨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诗词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所表 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诗词曲与音乐、美术等元素的内在联系,培 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05
跨学科拓展:音乐、美术等元素融入课堂
音乐元素在诗词曲中的运用
1 2 3
音韵之美
诗词曲中的音韵、节奏和旋律,可以与音乐元素 相结合,让学生在吟咏、歌唱中感受音韵之美,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表达
音乐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与诗词曲中的情感 表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 的思想情感。
乐器伴奏
运用乐器为诗词曲伴奏,可以营造出更丰富的艺 术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理解作品。
美术元素在诗词曲中的表现
画面呈现
通过美术手法,可以将诗词曲中的场景、人物等以画面的 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内容。
色彩运用
美术中的色彩运用可以与诗词曲中的情感表达相结合,通 过色彩的冷暖、明暗等变化,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04
诗词曲五首文化内涵探讨
酒文化在诗词中的体现
借酒消愁
在古代诗词中,酒常被用作消愁解闷的媒介,诗人通过饮酒来抒 发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酒宴欢聚
酒也是欢聚庆典的象征,诗人在诗词中描绘酒宴的热闹场景,表达 友情和欢乐。
酒与诗词创作的灵感
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微醺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富有想象力和 表现力的诗句。
语言风格及修辞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 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 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未及 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 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 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 激烈残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 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 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 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 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 什么真意呢?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 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 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 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 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课件
礼仪的社会意义
阐述古代礼仪在维护社 会秩序、促进人际交往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 及礼仪所体现的文化内 涵和民族精神。
古代建筑文化常识
建筑的起源与演变
介绍古代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建筑的类型与特点
详细阐述古代建筑的类型,如宫殿、坛庙、陵墓、园林等,并分析 其各自的特点和建筑艺术成就。
创作风格与特点
创作风格
五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有的豪放洒脱,有的婉约柔美,有的清新自然, 有的沉郁顿挫。他们的词作在表现手法、意象运用、语言锤炼等方面都有独到之 处。
特点
本课所选的五首词,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音韵 和谐。这些特点使得这些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创作心得和体会,分享写作过程中的经验 和教训,促进共同进步。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首词?为什么?
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讨论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最喜欢的词,并阐述理由。鼓励 学生从词的情感、意境、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享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角色扮演:根据词意进行情景表演
01
02
03
04
选择词作
挑选一首具有丰富情感和生动 画面的词作。
分配角色
根据词的内容和意境,为学生 分配角色,如词人、景物、情
感等。
表演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理解词 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表演准备

情景表演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表演, 展现词中的情感和画面。
知识竞赛:抢答有关词牌和作者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句: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
地。此句的“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 绵深重。
第三句: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第四句:却话:再来叙说
此句说的是今夜“我”思“君”而 不得归的情 景。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 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令人的思绪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关于诗歌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新诗。
其中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句数、字 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分绝句和 律诗两类。
①绝句 全诗共4句一首,(分五绝和七 绝)。
②律诗,全诗8句,分为首联、颔联、颈 联和尾联4联。(分五律和七律)
古诗鉴赏指要:
1、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2、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4、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 表作《王佑丞集》,其诗有《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观猎》、 《送元二使安西》等。
• 【预习检查】
• 1.来日: 来的那一天。 • 2.绮窗:(qǐ) 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
的丝织品。
• 3.寒梅: 冬天开的梅花。 • 4.着花: (zhuó) 开放;着花,开花
白话语译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您从我久別的故乡而來,应 该熟知我故乡的近况吧。
白话语译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您来的时候, 窗前那棵寒梅 树开了花沒有?
归纳探究
1 )“故乡”为何出现两次?
热烈急切的思乡情
2)久别遇故乡人,应问之事何止万千,
作者为什么独问“寒梅着花未”?
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
1.作者名片
李商隐(约813—858年),唐代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小李杜”
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 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 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 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2.题目解说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 即其夫人。“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 安,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所以“寄北” 文题蕴含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 夜雨时”?
❖ “何当…却话…”这两句诗是超越时空对未来 欢乐相聚的憧憬,如同电影的“切入”——在 未来的画面中切入如今的现实。面对巴山的 凄风苦雨,诗人想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 友人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雨 中又提起现在的“我”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 境。用相聚的欢乐反衬今夜的愁苦,这情景 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 夜雨中孤寂与痛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 景交融。
潇湘: 指今湖南一带
秦: 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少时聪明,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 他为“一代风骚主”,僖宗时进士,官至官都郎
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
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著有《云台编》。
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了一个意象。
诗人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 具象化了,集中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写作特色
1.白描手法
诗的一二句用白描语言,简洁地将“我”在 特定的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 表现得栩栩如生,把“我”久居在外,忽遇 故乡人,急欲想了解故乡事之迫切心情,表 现得淋漓尽致。
握别诗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杨花愁杀渡江人。
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分别的了。
第六单元《诗五首》
杂诗
1题目解说—“杂诗”
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 不定题目的诗。王维共写“杂诗”三 首,这是第二首。
《杂诗》——王维
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具有多方面的才 能——书画、音乐,与“孟浩然” 并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同时还 精于佛理,以禅悟诗,意象超然, 故后世称之为“诗佛” 苏轼赞其
明确: 地点 人物
告诉我们是一首握别诗
画面疏朗,淡墨点染景色,重笔抒写愁绪,感
情深永,又不显沉重与伤感 。表达依依惜别 之情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字词解释
明确: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扬子江:长江下游的别称
“柳”与“留”谐音,
杨花 : 指柳絮 杨柳: 表示挽留之意 风笛: 风中传来的笛声。指离别时所奏的乐曲。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又称“离亭”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思想感情:
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 他乡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作业布置
• 1.有感情地背诵《杂诗》和《夜雨寄北》 • 2.预习其他三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淮上与友人别
——唐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1、标题“淮上与友人别”交代了什么?
2.寓巧于朴
“独问寒梅”,可以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 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这种技巧又是通过平淡 如话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语言质朴、平淡, 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第一句:两个“期”字,先停顿后
转折,一问 一 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 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蔑视权贵 寄情山水 惜春悲秋 思乡念亲
建功报国 愤世嫉俗 归隐田园 思乡怀人 相知相思
怀古伤今 怀才不遇 登高览胜 长亭— ——
——
诗中形象意义:
杜鸿梧圆杨梅古流大春落 鹃雁桐月柳花迹水海风叶 鸟
凄思惜傲怀叹开得失 思凉念别视旧惜阔意意 凄乡悲 凉伤伤 哀感 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