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

合集下载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在最初的批评文章中,有的批评家把这种创作 倾向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期间出现的名 称还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而“新 写实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
新写实小说之“新”

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 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 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 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被新写实小说所吸 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 在写实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 能,力图产生新的效果。 其次,有些新写实作家虽然没有写过先锋小说, 但他们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作品中表 现出与先锋文学的亲缘关系。 再次,由于对作品观照和解读的眼光不同,即 便是从最具“生活流”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现 代主义”因素。
1989年:《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 心跳》(获89年度最好的小说)《千万别 把我当人看》 1990年后:《你不是一个俗人》《动物凶 猛》《我是你爸爸》
王朔是一种文化现象
王朔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1)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2)大众文化兴起;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 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 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 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功能特征是:娱乐、消费、通 俗。 (大众文艺是指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大量复印、供大众阅读、 消闲、欣赏需求的各种文艺制品的总和。如畅 销书、通俗小说等。)
程,由纯情幼稚的“少女式”叙事,转而关注普通 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致入微地展示普通人生活中的 卑微、琐屑、烦恼和无奈。主要作品除了“人生三 部曲”,还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汉口, 永远的浪漫》等,行文平实细琐,轻浅唠叨,构成 了池莉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标志。 三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延续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这时的池莉不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底层市民的生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2、方方《风景》(1987)


▲残酷还原生存本相——以死者 视角展示生者的生存景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 们……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 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 感到不寒而栗。”
▲不回避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象描 写,不对生存态度和方式进行价 值评判。
七哥 人下人 人上人 二哥: 为摆脱困境而死
1、刘震云《一地鸡毛》(1991)
▲《单位》(公共空间):理想抱负、青
春个性……在单调乏味、沉闷压抑的 日常工作中委顿、流逝、磨损。 ▲《一地鸡毛》(私人空间):人生意义、 生活热情……在琐碎庸俗、烦恼厌倦 的日常生活中消解、减退、麻木。 ▲小林的梦(精神空间):上面盖着一堆 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3】关于“性”
◆对于“三恋”和“三垛”中大量充斥着的性描写, 曾招来尖锐的批评。如果按照一惯指导我们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认识论”去审视这些性描写,必然就 会因为这些性描写孤立于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和道 德力量而指责作品的失真或缺乏典型意义。 ◆由于中国女性历来受到更为残酷的礼教束缚和人 性压抑,在屈辱的生存环境和非人的命运摆布中, 形成中国女性卑贱的奴仆心态和畸形的性爱意识, 因而在两性关系中,“女为男用”“传宗接代”就 成了女性身份的定义

(三) 对丑的展示及批判之凌厉
大转变始于1986年。
《他有什么病》
《鱼饵》《横过马路》 《日
子》 ◆早期优雅的语言形成她的风格,但渐渐粗 糙,凌厉,最后转向尖刻、恶毒。 ◆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狠狠的控诉方式 挖掘人心陷入贪婪、卑污的根源。
(四)大音希声——《无字》
◆《无字》对20年前震撼文坛的成名作《爱,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深入的观察和描写,强调对于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细腻的刻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与此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以一种探索性的态度去挖掘和表现人物心理、思想以及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和命运。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局限,尝试从更多元的维度来呈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它不拘泥于叙事的线性结构,常常运用多重叙述、多角度观察和意识流的手法,试图以更加宽广的视野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和有机的社会图景。

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注重对语言的创新运用,力求通过语言的纯熟运用来传达故事和人物的复杂性。

在主题选择上,新写实小说注重对于当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的揭示和反思。

它关注社会中的底层人群,常常以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为切入点,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困境。

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关注和反思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窘迫和失落。

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创作范式。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于现实和社会的框限,使文学在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和表达中更加立足于现实生活,具备更高度的价值。

总之,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注重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文学流派,它以真实和深入的刻画为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主题选择来展现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并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
治意识形态,推进反“现实主义经典化”的策略 。
五、新写实小说的局限与走向
局限

因为新写实悬置人生理想,停止生命意义终 极价值的追求,使人陷落在一种虚无、阴暗的境 地,感受不到生活意义与价值。 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较为琐碎—让 人怀疑文学终究是什么? 新写实小说家的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导向是 审美,而是审丑,实质是让读者的审美视野、审 美趣味下移。
现实主义经典化特点

是不断选择,不断排斥的过程 是革命与政治理念不断放大,被泛化到文艺批评 理论的过程


是文学样板不断推出、引用、模仿、复制的过程
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构型,体现了特定权力
关系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作用
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下,文学价值不 在文学本身而在于政治。政治介入现实 主义,使现实主义本身政治化了,也把 现实主义表现的生活政治化了。
过程
这是指在诸多艺术创作方法中,现实主义被
认为最具典范性的;在现实主义诸形态中,革命 现实主义被认为最能为某一主体群体发挥某些可
望和被指望功能的,最足以发挥和体现该功能的
作品再被当作典范、样板而选择出来,标举出来, 被理论批评家不断评论、阐释、引用,被其他作 家不断学习、借鉴、模仿,于是就有了一种生存 的直接有利条件,使得这一类艺术形态在文化方
四、新写实小说的价值
(一)对“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反拨
1.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2. 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特点及作用
3. “写实”与“现实”的来源
4.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二)除幻、还原
1.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经典:指特别出色的为某一社会主体群体发挥
某些可望和被指望功能的事物或人工的制品,在那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New Realistic Fiction)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社会化大生活为背景,以尖锐的社会批判与深入的人性探索为特点,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下面就新写实小说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写实主义(Realism):写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创作方法,主张对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准确、深入的描写,力求使作品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世界。

新写实小说沿袭了写实主义的传统,通过真实的描写手法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生活的现实。

2. 创伤记忆(Traumatic Memory):创伤记忆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矛盾,让读者重新回忆起个人和社会的创伤性经验。

新写实小说常将个人故事与社会事件相联系,使读者能够通过叙述中的个体经历来理解和体验社会的创伤。

3.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文化记忆指的是新写实小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记忆和再现。

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文化的探索,新写实小说试图重新审视过去,呈现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冲突。

文化记忆成为新写实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批判。

4. 伦理关怀(Ethical Concern):伦理关怀是新写实小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伦理问题。

新写实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个体遭遇的描写,探讨人性的善恶、正义与道德,对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进行批判与思考。

伦理关怀使新写实小说具有了一种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5. 历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que):历史批判是新写实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新写实小说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分析,对历史的记忆和再现进行剖析,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评价。

6. 地方叙事(Regional Narrative):地方叙事是新写实小说的一种特点,指的是以特定地方为背景进行叙事创作。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是近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文学倾向,“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就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1]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

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

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

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

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

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二 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较,新写实小说的 变异: 1,“大写的人”——“小写的人” 2,“生活的故事”——“活着的故事”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零散 化、平面感” 4,“细节真实” ——“真实细节” 5,“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 ——“冷静的 客观主义”
三 代表性作家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 好》; 方方:《风景》、《黑洞》、《落日》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官 场》、《官人》、《新兵连》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叶兆言:《艳歌》;苏童:《离婚指南》。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刘震云:“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 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 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日常生活琐事。”
《一地鸡毛》为我们揭示的生存本相:生 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 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 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 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 了精神上的自觉。
“来自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 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则的绝望”。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 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 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滑向平庸和 贫瘠,人生的、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家庭内——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 带孩子,经济的拮据、住房的拥挤、菜价 的上涨,小夫妻间的打情骂俏、争争吵 吵 …… 家庭外——上班、下班、打瞌睡、磨洋 工、挤车子、谈妻子,工作的繁忙、奖金 的多少,单位的远近、职位的竞争,同事 之间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 夺利尔虞我诈 ……
四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1、新写实小说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 卑琐人生,在对他们卑琐人生的描绘中, 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

二、创作背景或出现原因
• 1、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 有企业窘迫的生存现状在文学上的反映。 • 2、是90年代现实主义潮流回溯的表现,是 新写实小说的历史延续,继续表现出对底 层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 3、与90年代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疲 软的精神状态有关。
艺术特征
• (1) 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 法。横切面式的结构,浓缩化的艺术处理, 冷静、客观的艺术表达。 • (2) 反“神性”写作。平民化写作姿态, 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3、刘恒的小说
• 刘恒,本名刘冠军, 1954年生,北京人。 曾从事过工农兵三业。 主要作品有《狗日的 粮食》、《白涡》、 《虚证》、《伏羲伏 羲》、《教育诗》、 《黑的雪》、《逍遥 颂》等中长篇小说。 现主要从事编剧工作。
作品简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北 方农村。从部队复员回乡的农村青年正国在路上 听说:镇中学即将开办一个“高考补习班”,旨 在帮助那些大龄青年补习功课,实现上大学的夙 愿。补习班设在镇中学旁边的一座破庙里,报名 参加补习的大多是像正国一样的大龄青年,以及 去年落榜的学生。班主任是退休老校长,老师兼 职。正国因在部队当过养猪班副班长,被大家推 选为班长。跟正国同宿舍的几个室友也各怀不同 的“高考之梦”:已是孩子爹的王全是为了“读 书做官”,将来惩治贪官污吏;自称酷爱文学的 “干部子弟”耗子来补习班是为了追求漂亮女孩 悦悦,“考不上大学也要谈成恋爱”;没爹没娘 的孤儿磨桌自卑怯懦,考大学的动力是“不在毒 日头下割麦子”。
主要内容
• 这部小说写的是操作工印加厚一天的生活内容, 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将主人公的各种活 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予以强化表现。从凌晨孩 子掉下床一直到晚上心事重重地入睡,主人公一 天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烦恼不是一天 两天如此,而是天天、年年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语言质朴简洁、富有诗意。“新写实小说”的大 部分作品语言质朴优美、生动形象,蕴涵着浓郁的 诗意。这些语言与作品描写的旨趣相吻合,表现了 作家们驾驭语言的内在功力。
六、“新写实”小说的局限性
Hale Waihona Puke 1.近乎自然主义的对生活“原貌”的叙写,抽取了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理想与崇高精神;那种对社会环 境的无奈与认同,也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2. 文体中充溢的“零度情感”,使读者容易误解自 己的生存目的,真正认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的人生目标。 总之,“新写实小说”对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淡 化,对人生及存在的终极意义的遗弃,显然是有悖 传统、有损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的。

为达到这一效果,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式上有意瓦 解了文学的典型性,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态度来掩藏 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可以说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 首先就在于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 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于人 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 和生理层次 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 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由此,也就使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含有明显的为政治 权力服务的特征,比如要求通过塑造“典型”来宣 传具体的政治路线,要求明确体现作家的政治倾向 性,要求深刻地表达出一定思想含量,把某种“真 理”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等等。新写实小说是对含 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拒绝和背弃,它 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是在作 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无论是还原生活 本相,还是纯态事实,其实都只能看作是作家故意 选择的一种相对“客观”的创作态度,但其意图 所 在却明显是要清除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 对现实生活的遮蔽,消解强加在生活现象之上的所 谓“本质”,以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 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五、“新写实小说”的写作特色


1.选材来自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无论是池莉、方方、 刘震云还是刘恒,其作品涉及的人物均为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写作者们通过冷静、客观的描 述,揭示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质量的低下、 人生追求的低微、生存于世的烦恼及个体人格的缺 陷。 2.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新写实小说”的大多数 作品从本质上仍属于现实主义这个大的范畴,他们 在展示生存之丑、生活之苦、人性之恶的时候,均 是通过细腻精致的细节来表现的,许多生活场景栩 栩如生,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被称为“新写实”的作家主要有池莉、方方、刘震 云、刘恒,而叶兆言、苏童、范小青、李锐、李晓、 杨争光、迟子建等的一些作品,有时候也被列入。 方方的《风景》(《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中国》1986年第9期)、 《伏羲伏羲》,刘震云的《塔铺》(《人民文学》 1987年第8期)、《新兵连》、《单位》、《一地 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 年第8期)、《不谈爱情》等,通常被看做“新写 实小说”的代表作。
四、新写实小说之“新”

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 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在此之前,当代文学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经典性表述是:文学创作中所要反映的现实,除细 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艺术上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 须要体现出生活背后的“本质”,并对其加以观念 形态上的解释。这里所说的现实,显然是经过意识 形态加工处理后才被写进作品中的生活事件,由于 政治权力对中国文学历来具有的强大控制力,以上 表述中的所谓“本质”及观念形态,往往都是出于 政治需要而设定的内容。
新写实小说
一、新写实小说概述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 作现象。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处于 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池 莉《烦恼人生》(1987)、方方《风景》(1987) 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 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 格。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 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 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 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 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这几篇作品后来被人称为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二、命名的由来

1988年10月,出版于南京的大型文学杂志《钟山》与《文 学评论》联合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 将“新写实小说”作为重要文学现象提出。接着,《钟山》 从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 专门提倡有类似倾向的作品。专栏的“卷首语”称:“所谓 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 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 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 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 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 术上的长处。”1989年10月,《钟山》杂志又与《文学自 由谈》杂志在天津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讨论会。在此前 后,评述这一创作倾向的文章大量出现,几年里,总计达到 一百多篇。从此以后,“新写实小说”作为八十年代末一种 文学思潮和流派被人们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