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构建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摘要:确定工作岗位,以岗位编制教学计划,以岗位技能作为实践内容,以培养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岗位技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构建岗技能考核标准,为减少适应岗位独立工作的能力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专业岗位的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校内岗位技能的考核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训练高职院校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突显自己办学的特色,我校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不断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职场需要为目的、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构建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设置时,以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岗位技能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以岗位技能要求逐一工作过程落实到有关的课程内容中去,使学生在每一个课时中都能学到与岗位技能有关的内容,真正做到使学生在校学了就有用、学了就会用。
1 以岗位技能需求确定高职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把岗位中的每项技能在教学计划中得以落实,以工作过程来设计实训项目,以工作要求落实实训内容,使实训能与专业知识、技能产生联系,增强学生的职场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明确学生就业岗位从学生选定专业后,就告知将要就业的岗位,从而让学生为将来就业的岗位做好思想准备、从业准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引入“基于职场的模拟训练”教学模式,能在实训场所上课的尽量不要在课堂上,尽量少上职校生讨厌的理论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 明确学生岗位技能既然明确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那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岗位所具有的技能,彻底改变高职围绕“专业”为目地的传统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的研究——以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

( 三) 典 型 工 作 分析
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规 格 , 参考 以工作过
程 为 导 向 课 程 体 系的 研 究 方 法 和 开 发 流
程, 对 高职计算机 网络专业课程体 系进行
研 究 和 重新 设 计 。
【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业 课程体 系
计算机 网络 专
以工作 过程 为导 向的高职课 程体 系 的开发 流程是 :专业 调研一 工作 任务 分 析 一 典 型 工作 任 务 分 析 一 行 动 领域 分 析一学 习领域分析一学 习情境设计 。 开发
£ i 冀 置
以工 作 过 程 为 导 向课 程体 系 的研 究
以高职计算机 网络专业为例
口北海职业 学院 韦大欢 罗秀伟
【 摘
要】 根据 市场对 计算机 网络 专
把 工作任务划分为相应 的行动领域 , 并 把 行 动领域转化为学 习领域 , 再 以行 动为导 向开展课程教学, 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 。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 向的课程体 系的
流程如 图 1 所示。
【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7 C一
00 3 4-0 3
典 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一项具体 的 、
目前 ,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 开设 了计算
机网络专业 , 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 了计算
一
域 涵盖 了岗位工作任 务所对应 的全部 技
能、 知 识 和 能力 。
( 五) 学 习领 域 分析
业生 问卷调查 等各种不 同的方式 。在调
“ 学 习 领域 ”是 为开 展 职 业 教 学 而进
高职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的信心 。实训课程 环节 薄弱 , 学生 缺乏对 本 岗位领域 实际 工作 的基 本能力 和基本 技能 的掌握 。所 以 , 们要 逐步深 我 入地改革现行课程 体系 。
二 、 程 体 系 的 构 建 课
电类专业是 实践性很强 的专 业 , 与生产实际联 系密切 , 为达到教 学 目的与要求 , 我们对该 课程体 系 的教学 过程进
职业 技术应用 能力 的课程 体系 。通过毕业 综合实践 和职业
重要保 证 、 广泛的社会调 查和职 业 岗位研 究基础 上 , 在 对 高 职 电 类 专 业课 程 体 系的 构 建 ,建 立 一 套 适 合 高 职 教 育 特 点 的 课 程 教 育 教 学模 式 ,探 索 一 条 以 培 养 应 用技 能 型
( ) 革 课 程 结 构 , 理 设 置课 壬 二 改 合 呈
高职教 育的专业设 置不是按学科 要求安排 的 ,而是适 应社会 职业分 工和 岗位群 的职 业能 力设置 的 , 应具 有较强
的针对 性和实 用性 、 能性 与职业 性 。专业 的核心 课程必 技
极探 索和实施 具有 高职教 育特 色的课程 体 系 , 实现 培养 是 目标 、提高学 生的综 合职 业能力 和就业 能力 的重要 保证 。 高 职院校 教育 教学 改 革与 优化 , 从形 式上 看 , 是寻 求理 论 教 学与实 践教 学 的平 衡点 ; 从实 质上 看 , 寻 求专 业 素质 是
人 才 为 目标 , 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 应 地 方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以 适 展 需 求 的 新 路 子
技 能训 练课程组 成 岗位 职业 能力培 养课 程体 系。 以“ 应用” 为主旨, 设计 培养 方 案 , 大 量 的实践 教 学培 养学 生 的技 用 术 应用 能力 , 过和 社会 企 业 的结 合 , 师生 与工 程 实践 通 走 人 员结合 、 论 与实践结 合 的人才 培养途 径 。以专业 岗位 理 群 的职业 技能要 求 为教学模 块 , 以典型 电子产 品为 教学项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Hale Waihona Puke 、教 研 工 作 基 础 上 , 成 课 程 的设 置 、 程 内容 的 重 完 课 构 与序 化工 作 。形成 了 “ 宽基础 、 多模 块 、 中学 、 做 重 能力 ” 的人才 培 养模式 。 二 、 建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 , 明确 人 构 要 才培 养 目标 的 内涵 在 人才 培 养方 案 中 , 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描述 主 对 要 体 现 在 人 才 培养 目标 、 业 范 围 、 才规 格 等 项 职 人 点 上 , 本 要 求 是 , 立 以 能力 为 本 位 的 高职 教 育 基 树 理念 , 给学 生 以 就业 能 力 。这 种定 位 是 在职 业 岗位 分析基础上 , 围绕 特 定 岗位 ( 岗位 群 ) 定 的 , 非 确 是 常必 要 的。但 在 着 眼于 学 生职 业生 涯 , 何 培养 可 如 持续 发 展 能力 方 面 ,一 些 学校 给予 的关 注还 不 够 。 这 也 是 片 面强 调 实践 教 学 比重 的原 因之 一 , 也是 把 技 能 培养 简 单 当成 了职业 技 术 培训 , 把单 一 岗位 操 作 当成 了全面 职业 能力 的重要 原 因。人 才 培养 目标 的确 定 , 了要 把 握 能 力 本 位 、 次 定 位 的基 本要 除 层 求之外 , 还要 注意 处 理 好 三 个 方 面 的关 系 , 岗 位 即 的针 对性 和 未来 的适 应性 、 能力 的职业 性 和素 质 的 拓 展性 、 就业 的 即时性 和 发展 的持续 性 。基 于 这样 的设 计 理 念 , 制 定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时 , 在 就要 不 仅 仅 针 对职 业 岗 位 , 而应 扩 展 到着 眼 于劳 动 者整 个 职业 生 涯 。除 了 给予 学生 就 业 能力 外 , 们 还要 注 意对 我 学 生 的 创新 意识 、 业 能 力 、 展 能力 和人 文 素质 创 发 等综 合 素 质 的培 养 。这 样 我们 培养 出来 的人 才 , 既 具备 了通过 高 等 教育 达 成 的知 识 、理 论 和技 能 , 又 以 较 强 的实 践 动 手 能 力 和分 析 解 决 现 场 实 际 问题 能力 而 区别 于 普 通 高 等 教育 ; 时 , 以较 宽 的应 同 又 用 知 识 和 较 系 统 的基 本 理 论 而 区别 于 中等 职 业 教 育 。这 样 一来 高职 人才 的质 量特 色就 出来 了。我校 铁 道交 通 运 营管 理 专业 与企 业文 化 的融 合 对接 , 财 务 信 息管 理 专业 根 据专 业 特 点 ,对 学 生严谨 作 风 、 诚信品质的培育等等 , 都是我们经过多年的积淀形 成 的质量 特 色 。 三 、 建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体 系 , 注 意 课 构 要 程 的整 体优 化 要 以社 会 发展 对 高 职人 才需 求 为着 眼点 , 据 依 各类 课 程 的功 能 , 出应 用 性 、 合性 、 践 性 、 突 整 实 先 进性 和综 合性 的原 则优 化课 程结 构 。实践教 学 是专
基于“任务引领”的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趋 势 的课 程 体 系 . 结 构 如 图 1所 示 其
电力 电子 技 术
项 目
进入 2 1世 纪 .我 国 的 社 会 、经 济 和 科 技 呈 快 速 发 展 的 态 势 , 技 术 、 控 制 器 件 不 断涌 现 , 力 地 促 进 了 电 力 电 子 技 术 新 新 有 的 快 速 发展 。 高 职 《 给 电力 电子 技 术 》 程 的教 学 带 来 了 极 大 的 课 挑 战。《 电力 电子 技术 》 求 理 论 与 实 践 并 重 。 传 统 的 教 学 安 要 而
为 例 . 以具体 分 析 。 加 理 解 学 习 目标 给 出 教 学 目标 . 学 生 在 进 行 “ 装 测 试 使 安 单 相 半 控 桥 式 整 流 电 路 ” 相 关 内容 学 习 之 前 . 需 要 实 现 的 的 对 学 习 目标 有所 了解 . 这样 可 以使 目的 明确 “ 装 测试 单 相 半 控 安 桥式整流电路” 的学 习 目标 为 : 】 能 阅 读 单 相 半 控 桥 式 可 控 整 f)
关 键 词 : 职 : 务 引 领 : 力 电子 技 术 : 程 建 设 高 任 电 课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1 0 — 0 0 0 1 7 — 7 7( 0 0) 8 0 3 — 2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增加技能训练课 时,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倡导理论与实 践一 一 体化教学模式 ,大力开展教 、学 、做 合一 的教学过程 ,综合运用 基于 工作过程的项 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案例分析法 、模拟教学 法、分 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比如 《 传感器技术与应 用》 课程 采用 项 目教学 法。在每 个项 目
关键 词 :电子 信 息 工程 技 术 专 业
1 .引 言
职 业能 力 课 程体 系 职 业 岗位
当前高职教育 中,依然有着学 科教育的影 响,课程 设置 尚不能 完 全适应工作 岗位 的需求 。没有把教学 的 目标真正转移到学生 的职业 能 力培养上来 , 教学与工作 岗位 之间差距 较大… 。高职生源质量 不高 , 加上专业课 程难度大 ,而教师对教 材的处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 简 单 ,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传统。而理论教学追求全面 ,造成一些学 生 厌学 、甚 至失学 的现象 。偏重于课 堂教 学 ,将课 程学分作为毕业考评 的主要依据。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 的职业 素质与职业 岗位能力培养 的
证书 。
4 .以 学 生 为 中心 ,改革 教 学 方 法 和 教 学 手段 ( 1 ) 教 学 方 法 改 革 对理论知识的讲 授 以 “ 必需 、够 用 ”为 原则 ,强 调 “ 实用 、适 度 ”,技 能训 练 则 强 调 科 学 、规 范 及 创 新 能 力 。 对 理 论 课 进 行 缩 减 ,
( 2 ) 教 学 手 段 改 革 重视理论课堂搬进实训室现场 ,实现理论 、实操一体化 教学 ,强
调课堂讲授演示与实验室实操相结合 ,培训与考证相结合 。同时,实 训室建有高效的网络环境 ,学生能够通过互联 网搜集 资料 ,为学 生 自 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融真实工作情境下 的教 、学 、做一体化 ,实现 课程教学实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小型智 能系统设计 与制作》 教学 过程 中,坚持 “ 教学仿真 一体化”,教师是工作 过程的 主导 ,学 生是 1 : 作过程的主体 ,把课程内容分为 6 大项 目 l 9 个任务,以项 目为载体 的情 境 化 教 学 设 计 引导 学 生 以做 中 学 、学 中 做 的 方 式 在 完 成典 型 工 作 任 务 的过 程 中 自主地 完 成 学 习过 程 。 ( 3)考核方法改革 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 的特点 ,针对每一门课程制定切实有 效的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 yw r s Poes nl cu ao T e ur u m ss m fp c l Wokn rcs o sut n fpc l Ke od 】 rfs oa ocpt n h rcl t o ei i i i c i u ye s at y ri poes g C nt ci eii r o o s at y
h o s u t fee t i nomai n er tec n t cino lcrncifr t n e geig& tc n lg p cai n t crep n ige n' ssse a dpo ie h OX e r o o o n eh oo yse il a d i ors o dn o le y tm. n rvd dteCU SS y t s g
【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 btat B g nn i ecnet df igo e ur u m s m o et nci omao n er g&tcn lg eii A s c 】 ei i wt t cps e n fh rcl s t f l r i n r t negei r n g hh o i n t c i u ye e co f i n eh o ys c l o p at y
,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3年12月第51期Dec.2013NO.512000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
随着行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经济结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主动适应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12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提升以及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客观要求。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势在必行。
如何适应,如何提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开发配套教材,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肩负的责任,也是必由之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建设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要躬身实践新课改,一步步引导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教学识字一时,教师可出示多媒体影像资料引导同学们一点点去探究:(1)小朋友,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早晨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层白色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秋霜);(2)秋天到了,田野里哪些庄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放低身段,和孩子们站在同一高度,不要认为这点知识没有什么好讲的。
教师以自身的亲切、耐心与细心打造出的吸引力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用自身的魅力来召唤与启迪学生,用为人师表的气质去接近和熏陶每一个学生。
二、打造具有和谐美的课堂要注重师生定位新课改后,许多教师把学习权力下放、任务下放,这就是将自己的全权管理者的形象打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对高职电子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如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新对高职电子类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标签: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实践能力;课程整合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对电子信息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往高职电子类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理论课+实验箱验证型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各自为阵,缺少连贯性,经常出现学习完一门课程丢一门课程的问题。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需要反复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
同时,由于各门课程不能有效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整个专业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为了教而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为了学而学。
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脱钩;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1]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的整合势在必行。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将所有的专业課程糅合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穿插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由于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从以往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知有何用,转化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学有所用;将以往的严肃的课堂教学转化为轻松快乐的实践教学;学生对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项目式教学“内容依次递进、能力培养递进”的学习过程[2],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各门课程的知识及技能目标要求,并且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进一步地训练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由于教学改革的效果较好,学生和教师对电子类课程整合改革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
高职电子类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坚持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1]“工学结合,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改革理念,按岗位需求、企业操作标准规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坚持引入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标准,同时参照电子信
息行业标准,将职业导向及典型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之中。
积极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建立“理论—仿真—实训实习”的教学体系,满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 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整合
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为基本原则,将原有的《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等几门相关课程糅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完成这一任务的工作过程的要素特性,将每个工作任务再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解析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实际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1];以电子信息行业标准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能力;根据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电子类核心课程进行整合,重构。
通过网络平台将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相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共享;通过人才交流与培训,扩大社会影响与示范效应。
2 采用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做理实一体化”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练、做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具体实施中,将实训室与授课室合为一体,将讲课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采用“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方式开展教学,保证了“教、学、做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通过反复的教、学、练、做,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2.2 实习与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实习、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校的实习教学和企业的生产项目有机结合,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实习与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由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学生自主完成生产任务,达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效果。
3 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在对相关电子行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与相关就业岗位,根据专业岗位群中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及支撑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为原则,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重构课程,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3]。
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符合要求,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面向对象做相应的调整。
对高职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是一个长期需要研究的课题,旨在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电子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雪娇,焦键.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7).
[2]陈晓兵,朱全银,王文豪,高丽.多层次递进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09).
[3]姜大源.提高现代职教体系学科地位[N].中国教育报,2013-10-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原则的高职电子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基于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的电子产品设计平台建设(2014jyxm492)省教育厅重点教科研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