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的技术经验

合集下载

陶瓷烧成经验漫谈

陶瓷烧成经验漫谈

陶瓷烧成经验漫谈人们常说陶瓷产品是泥的艺术,而陶瓷的烧成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因此,陶瓷产品也被人们称为泥与火的艺术。

下面是本人根据长期的烧窑经历总结的一些技术经验。

一、火的作用陶瓷通常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原料配比后烧制成的洁白、光润半透明的器皿或工艺品。

陶瓷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有量变,也是质变。

大体来说,由原料制作成型的坯体,是一个量变过程,这其中融入了人对形状的艺术创作和追求,而从坯体的入窑,经过高温烧成,才完成了从泥土到陶瓷的质的转变。

由量变到质变 泥变瓷 主要是火的作用。

人们利用地球上各种硅酸盐原料制作陶瓷,也要依靠火的作用才能显色,只有经过火的烧炼才能做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品。

烧窑工人的任务,也就是烧火、看火、管火、用火。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瓷器的制作也是一种火的艺术,而窑炉的技术就是一门研究火的学问。

火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温度和气氛两个方面。

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制品,使制品的温度逐渐升高,在低温阶段 900℃以下 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

在高温阶段 900℃至烧成温度 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

所谓烧成温度,即产品量变到质变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热量,产品就不能升温,产品不能升温,上述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就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火,就没有瓷器。

在依靠燃料燃烧的“火焰窑炉” 指对火焰气氛有要求的窑炉 中,有火才有气氛。

氧化的气氛产生于完全燃烧的火焰,还原的气氛产生于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而气氛对陶瓷制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白瓷原料中都含有少量的Fe2O3 德化地区原料一般在0.8%左右,优质原料0.4%以下 由于Fe2O3的着色力极强,使瓷器染上赤黄、黑色,严重影响瓷器的白度。

若将陶瓷的坯体之中的Fe2O3,还原成低价的氧化物或金属铁,那么瓷器就显得更白或白里泛青,更惹人喜欢。

陶瓷烧造技术常识

陶瓷烧造技术常识

中国陶瓷烧造技术常识一、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在烧窑时火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性质。

火焰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不同性质的火焰有不同的作用。

1、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

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

2、还原焰: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

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

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O),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

3、中性焰:烧中性焰时,窑内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加氢气与进入窑中的空气化合量几乎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其作用是使氧化亚铁不再受氧化作用而恢复成高价铁,最后使坯体达到完全玻化的目的。

但控制中性焰非常困难,常用弱还原焰代替它。

二、怎样控制火焰的性质与压力?景德镇瓷胎为什么适宜烧还原焰?烧煤的倒焰窑内还原焰的表征是维持窑内正压操作,投煤次数较多,相隔时间较短,做到不断火,不断焰;而氧化焰的特征是窑内维持负压操作,窑内火焰明澈清晰,一般添煤时间间隔较长,初时窑内浓烟滚滚,过后渐淡而后火净,即火焰的性质为还原-弱还原-氧化。

因此保持窑内火焰的一定性质往往以存焰与火净的时间比例来予以控制。

对于氧化焰操作要求火净的时间远多于存焰时间,保持氧化焰时煤层不宜太厚,每次加煤量少,加煤间隔较长,必须有稍多的过剩空气。

欲提高窑内温度,必须采用氧化焰烧法。

为了满足某些制品对质量较高的要求,一般在1000-1180℃,当釉料尚未熔融前须控制还原焰,即维持窑内不断火与不断焰,为此必须在更换还原焰时将闸板下降;以减弱窑内通风。

加煤操作除采用小块煤外,应按照"勤加少添"原则,并保持燃烧室内火势不发白,煤层不发黑的状态,即可避免窑内温度急升所引起的釉面过早玻化、坯体还原不充分的现象。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窑炉烧成工艺技术是指对陶瓷制品进行烧结和成型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是将制作好的陶瓷坯体经过高温烧制,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在炉中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其变得致密,增强强度和耐磨性的过程。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上物、砌炉、放坯、烧成和取坯等环节。

首先是上物,是指将制作好的陶瓷坯体放到窑炉里的过程。

在上物时需注意坯体摆放的方式,要做到整齐划一,使得每个坯体都能充分接触到热源,从而实现坯体的均匀加热。

接着是砌炉,即将上好的物品按照特定的方式摆放到窑炉中。

不同陶瓷产品的烧成工艺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炉型来进行合理的摆放。

常见的摆放方式有矩形排列、楔状排列等。

砌炉时还需要注意留有放坯道,方便进行放坯操作。

放坯是指将上好的陶瓷坯体放置在窑炉内的过程。

主要有手工放坯和机械放坯两种方式。

手工放坯通常用于小型窑炉,操作者根据物品大小、质量和窑炉容量等因素,将坯体放置在窑炉内适当的位置。

机械放坯则是通过机械设备将坯体精确地放置在预定位置。

烧成是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的核心步骤。

通过加热使坯体达到一定的温度,使其中的有机物脱失、水分蒸发、胶结剂燃烧等过程发生。

烧成过程的控制很关键,需要根据陶瓷产品的特性和要求来控制温度升降速率、保温时间等参数。

同时,还需要防止窑炉内气氛的氧化还原和陶瓷表面的氧化等问题。

最后是取坯,即将烧成好的陶瓷制品从窑炉中取出。

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窑炉内外温度骤变引起陶瓷制品破裂。

通常使用自然冷却和缓冷两种方式来保证陶瓷制品的品质。

总结一下,窑炉烧成是对陶瓷制品进行烧结和成型的过程,其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合理的上物、砌炉、放坯、烧成和取坯等步骤,能够保证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得到充分提升。

只有不断提高窑炉烧成工艺技术,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陶瓷制品。

古代建窑烧制过程

古代建窑烧制过程

古代建窑烧制过程概述古代建窑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技术,也是瓷器烧制的关键步骤。

建窑烧制过程中需要考虑窑炉的设计、燃料的选择以及烧制的控制等方面,以确保瓷器的质量和烧制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建窑烧制过程的步骤和相关技术。

窑炉设计古代建窑的窑炉设计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瓷器的烧制效果。

窑炉通常由隔热材料如石灰、土以及砖块等构建而成。

根据瓷器的种类和烧制方式,窑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龙窑、官窑、哥窑等。

在窑炉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窑炉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种类的瓷器需要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窑炉,以适应瓷器的烧制要求。

2.窑炉的加热方式:古代建窑通常采用自然通风和燃料燃烧来加热窑炉。

通常使用木柴和炭作为燃料。

3.窑炉的结构和通风:窑炉的结构应保证燃料的供给和烟气的排出,以达到烧制的要求。

燃料选择与制备燃料的选择对于古代建窑烧制过程至关重要。

燃料的选择不仅影响窑炉的温度和稳定性,还会对烧制效果和瓷器质量产生影响。

古代建窑中常用的燃料包括木炭、杂质少的石炭、高炉煤和硫磺矿石。

这些燃料的选择取决于地域特点和可用资源。

其中,木炭是最常用的燃料之一,因为它燃烧时产生的烟气相对较少,能够提供稳定且高温的火焰。

在烧制过程中,燃料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制备。

木炭需要经过炭化处理,以增加燃烧效率和稳定性。

杂质少的石炭和高炉煤需要进行煅烧,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挥发分,以保证燃烧时产生的火焰质量。

烧制控制古代建窑烧制过程中,烧制控制是确保瓷器质量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烧制温度、气氛和时间等方面的控制。

1.烧制温度:不同种类的瓷器需要不同的烧制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瓷器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古代建窑中,通常使用火炉来测量温度,以确保瓷器在适当的温度下烧制。

2.气氛控制:气氛指窑内的氧气含量和烟气排放情况。

气氛对瓷器的质量和色泽产生重要影响。

在古代建窑中,通常采用密闭窑炉来控制气氛,以避免氧气进入窑炉,从而减少瓷器的氧化反应。

筑窑陶瓷烧制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筑窑陶瓷烧制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筑窑陶瓷烧制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陶瓷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之一,而筑窑陶瓷烧制技术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筑窑烧制技术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烧制方式。

本文将介绍筑窑陶瓷烧制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筑窑陶瓷烧制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窑炉。

窑炉是烧制陶瓷的核心设备,不同的窑炉类型对烧制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筑窑类型有龙窑、官窑、哥窑等。

在选择窑炉时,需要考虑到烧制的陶瓷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等因素。

第二步是准备陶瓷原料。

陶瓷原料的选择和配比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一般来说,陶瓷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石英、长石等。

在配比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烧制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原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第三步是制作陶瓷坯体。

陶瓷坯体是陶瓷制品的基础,制作过程需要经历搅拌、制胎、晾干等环节。

其中,制胎是关键步骤之一,需要掌握好陶瓷的厚薄、形状和比例等要素,保证坯体的稳定性和整体美观。

第四步是装窑。

装窑是将制作好的陶瓷坯体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

在装窑过程中,需要注意陶瓷坯体的排列布局和堆码方式。

合理的排列布局可以提高窑炉的利用率和烧制效果,而堆码方式则影响到陶瓷制品的收缩和变形情况。

第五步是点火烧制。

点火烧制是筑窑陶瓷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点火时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以避免烧制过程中出现爆裂、开裂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注意火候的调整和烟气的排放,确保烧制过程的顺利进行。

最后一步是烧制结束和陶瓷取出。

烧制结束后,需要等待窑炉冷却至安全温度后,才能取出陶瓷制品。

在取出过程中,需要小心操作,避免碰撞和损坏。

同时,还需要对成品进行检查和整理,确保其质量和外观的完好。

在筑窑陶瓷烧制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关注。

首先,要注意窑炉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

其次,要控制好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过高或过低造成质量问题。

此外,还需要注意陶瓷原料的质量和纯度,避免对烧制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

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

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陶瓷烧制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工艺,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陶器到现代的瓷器,陶瓷制作技艺不断演变和改进,但其中的关键方法却一直保持着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一些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古老的艺术。

首先,选择合适的原料是陶瓷烧制的第一步。

陶瓷制作所需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石英和长石等。

不同种类的陶瓷所需的原料比例和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原料时需要根据所要制作的陶瓷类型进行合理的搭配。

例如,制作瓷器时需要选用高质量的瓷土,而制作陶器时则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普通的黏土。

其次,正确的制作工艺也是关键。

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捏、拉、压、模、轮和造型等多种方法。

不同的陶瓷制作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陶瓷类型和形状。

例如,制作陶器时常用的方法是捏和拉,而制作瓷器时则多采用轮和模具。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陶土的湿度和硬度,以便更好地进行造型和雕刻。

然后,烧制过程是陶瓷制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不同种类的陶瓷所需的烧制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烧制过程分为干燥、烧结和烧成三个阶段。

在干燥阶段,需要将制作好的陶瓷制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自然干燥,以避免烧制时产生开裂。

在烧结阶段,需要将陶瓷制品放入烧窑中进行初次烧结,使其变得更加坚硬。

在烧成阶段,需要将陶瓷制品进行高温烧制,以使其表面变得光滑并增加强度。

此外,掌握好烧窑的操作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烧窑是陶瓷烧制的关键设备,其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质量。

在烧窑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好烧窑的温度、通风和燃料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陶瓷所需的烧窑温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陶瓷类型和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在烧制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检查烧窑的状态,以确保烧制效果的稳定和一致。

最后,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还包括烧后的处理和装饰。

烧制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装饰工艺,以增加其观赏性和实用性。

例如,可以对陶瓷制品进行釉料涂抹、彩绘、描金等装饰技术,使其更加美观和独特。

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与技巧

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与技巧

掌握陶瓷烧制的关键方法与技巧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耐久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要想成功地烧制出精美的陶瓷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掌握陶瓷烧制的艺术。

首先,选择合适的陶土是成功烧制陶瓷的基础。

陶土的选择应根据您的作品类型和预期效果来进行。

一般来说,粘土分为多种类型,如红陶、白陶和黑陶等。

每种陶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用途。

例如,红陶适合制作器皿类作品,而白陶则适合制作雕塑和装饰品。

因此,在选择陶土时,您应该根据作品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其次,正确的制作工艺也是烧制陶瓷的关键。

在制作陶瓷作品之前,您需要对陶土进行处理和准备。

这包括除杂、捏制和干燥等步骤。

除杂是指将陶土中的杂质去除,以保证作品的纯净度和质量。

捏制是指将陶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造型和塑形。

在这个过程中,您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挤压、拉伸和刻画等,来实现您的创意。

最后,将制作好的作品晾干,以便后续的装饰和烧制。

在装饰方面,陶瓷艺术家可以运用各种技法和工艺来增添作品的美感和独特性。

其中,最常见的装饰技法包括彩绘、贴花和刻画等。

彩绘是指在作品表面使用颜料进行绘画,以增加色彩和图案的层次感。

贴花是将事先制作好的花纹或图案贴在作品上,以实现更加精细的装饰效果。

刻画则是利用刀具在作品表面进行雕刻,以形成凹凸有致的纹理和图案。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装饰技法,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示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意。

最后,烧制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

不同的陶瓷作品需要不同的烧制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烧制温度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三个阶段。

在低温阶段,主要是将水分从陶瓷作品中蒸发掉,以防止作品在高温烧制时发生爆裂。

中温阶段是使陶瓷作品逐渐变硬和烧结的过程。

而高温阶段则是使陶瓷作品完全烧结和形成坚硬的结构。

此外,烧制时间也应根据作品的大小和厚度来进行调整。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1、烧成气氛的概念陶瓷产品的烧成气氛是指在烧制的过程中,窑炉内的燃烧产物中所含的游离氧与还原成分的百分比。

一般将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两种。

游离氧含量在8%以上的称为强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5%的称为普通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1%~1.5%的称为中性气氛当游离氧的含量小于1%,并且co含量在3%以下时,称为弱还原气氛,co含量在5%以上的称为强还原气氛。

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何种气氛制度来烧制陶瓷产品,要根据产品配方中原料的组成以及烧制过程中各阶段的物化反映情况来确定。

当原料中所含有机物和碳较少,且粘性低、吸附性弱、含铁量较高时,适合与还原气氛烧成反之,则适合与氧化气氛烧成。

2、烧成气氛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众所周知,气氛会影响陶瓷坯体在高温下的物化反应速度、体积变化、晶粒尺寸与气孔大小等,尤其对陶瓷坯的颜色、透光度和釉面质量的影响,更显突出。

①影响铁和钛的化合价在实际生产中,当氧化气氛烧成时,坯料中的fe2o3在含碱量较低的玻璃相中熔解度很低,可析出胶态的fe2o3使坯显黄色当还原气氛烧成时,形成的feo熔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

另外,当坯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一定时,若用氧化气氛烧成,被釉层所封闭的fe2o3将有一部分与sio2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并放出氧,其反应如下:(2fe2o3+2 sio2→2(2feo·sio2)+o2↑)反应生成的氧会使釉面形成气泡与孔洞,而残留的fe2o3会使坯体呈黄色。

对含钛较高的坯料应避免用还原气氛烧成,否则部分tio2会变成蓝至紫色ti2o3,还可能形成黑色2feo·ti2o3尖晶石和一系列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呈色加深。

②使sio2还原和co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还原气氛可使sio2还原为气态的sio,在较低的温度下它将按2s io→sio2+si 分解,因而在制品表面形成si的黑斑。

还原气氛中的co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按2co→co2+c 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窑的技术经验一、火的作用陶瓷通常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原料配比后烧制成的洁白、光润半透明的器皿或工艺品。

陶瓷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有量变,也是质变。

大体来说,由原料制作成型的坯体,是一个量变过程,这其中融入了人对形状的艺术创作和追求,而从坯体的入窑,经过高温烧成,才完成了从泥土到陶瓷的质的转变。

由量变到质变泥变瓷主要是火的作用。

人们利用地球上各种硅酸盐原料制作陶瓷,也要依靠火的作用才能显色,只有经过火的烧炼才能做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品。

烧窑工人的任务,也就是烧火、看火、管火、用火。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瓷器的制作也是一种火的艺术,而窑炉的技术就是一门研究火的学问。

火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温度和气氛两个方面。

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制品,使制品的温度逐渐升高,在低温阶段900℃以下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

在高温阶段900℃至烧成温度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

所谓烧成温度,即产品量变到质变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热量,产品就不能升温,产品不能升温,上述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就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火,就没有瓷器。

在依靠燃料燃烧的"火焰窑炉"指对火焰气氛有要求的窑炉中,有火才有气氛。

氧化的气氛产生于完全燃烧的火焰,还原的气氛产生于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而气氛对陶瓷制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白瓷原料中都含有少量的Fe2O3德化地区原料一般在0.8%左右,优质原料0.4%以下由于Fe2O3的着色力极强,使瓷器染上赤黄、黑色,严重影响瓷器的白度。

若将陶瓷的坯体之中的Fe2O3,还原成低价的氧化物或金属铁,那么瓷器就显得更白或白里泛青,更惹人喜欢。

因此,瓷器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而发现了还原烧成则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二、火的关键点火焰的气氛会影响白瓷的成色,而气氛的调节是烧好窑的关键,气氛制度的稳定,更是烧好隧道窑的关键之一。

气氛制度的确定,主要依据各厂的泥和釉的性能,特别是铁主要指铁的氧化物含量的多少。

何时何种温度该氧化、何时何种温度该还原,何时何种温度该中性火焰,以及还原焰的浓度,都必须依据泥和釉的性能来确定。

烧窑技术的关键是掌握"两点一度",所谓"两点"就是指氧化焰转强还原焰以及强还原焰转中性焰高火保温,这两个温度点,所谓"一度"就是指还原焰气氛的浓度。

氧化焰转还原焰这个温度点是一个关键,由于各厂坯和釉的配方不同,这个温度点也就不相同。

一般在釉开始熔化前150℃左右约在1000℃-1100℃之间,过早或过迟进行气氛转换,都会影响产品成色质量。

气氛转换过早,由于窑炉里温度较低,从烧成带流来的碳素难以完全燃烧,沉降在产品表面,造成低温沉碳,致坯体吸烟,同时还会造成坯体内部的碳酸盐C2CO3、MgCO3不能充分分解,一般来说,陶瓷坯体中的碳酸盐一般在1000℃左右才能基本分解结束。

若这种分解反应不充分,到高温时会继续分解,而此时釉面已完全玻化封闭了坯体的气孔,坯体中的CO2跑不出来,就可能产生冲泡毛病。

气氛转换过迟,同样不行,由于进入还原的温度过高,釉面已开始玻化,还原介质难以影响坯体内部,会造成坯体还原不足,致使坯体中的三氧化二铁未还原成低价铁而产生"阴黄,花面脸"等毛病。

强还原焰转弱还原焰这个温度点也是非常重要,从釉面开始成熟到还原结束后,本应转入中性焰气氛,但中性焰气氛难以控制,不是偏氧化焰就是可能偏还原焰。

一般以中性焰偏弱还原焰代替中性焰,这样可以防止坯体中的铁质重新氧化。

如果这时保持还原气氛,那么不但造成燃料浪费,还可能造成"釉面吸烟"等毛病。

还原气氛的浓度要适当,一般认为,强还原气氛的CO含量2-4%,即空气过剩系数。

应小于1。

中性焰偏弱还原焰气氛的CO含量可达1-2%,空气过剩系数。

应略小于l。

氧化焰过剩O2的含量可达2-6%,空气过剩系数α应大于1。

烧氧化焰,在保证燃料完全燃烧前提下,气氛应尽可能淡些,空气过剩系数α略大于1即可,这样有利于节省燃料。

1、窑内压力预热带一般要微负压3-5mmH2O,这样排烟更通畅,更便于在气氛转换气幕前保持氧化气氛,烧成带一般要保持微正压3-5mmH2O,这样更便于还原气氛的饱满,以稳定窑内的还原气氛。

高火保温区若保持微正压,有利防止产品二次氧化俗话称为"赤口""回黄",零压位控制在预热段和烧成段两节之间,便于分隔焰性,使氧化、还原分隔清楚。

2、"零压"位移对气氛的影响烟囱抽力过大,零压位后移,这就相当是延长了氧化区,缩短了还原区,可能造成产品还原不足,产生"阴黄"等毛病。

烟囱抽力过小,零压位前移,这就相当是缩短了氧化区。

延长了还原区,又可能造成产品氧化不足,造成"冲泡"等毛病。

因此,要经常检查零压位移动情况,发现前后移动,就要进行调整使之复位。

3、窑炉结构对气氛的影响窑炉的密封程度对气氛影响较大,如果密封不好,到处进气、漏气,就会破坏窑内的压力、气氛和温度的稳定。

气氛气幕的位置,结构形式对气氛制度影响也很大,如果气氛气幕离气氛炉过近,那么,从烧成带过来的碳素在气氛炉来不及烧清,就可能造成产品"吸烟"。

气幕的结构形式有多种,窑墙及窑顶都有风口的为好,这样有利于隔焰性,如果仅窑顶或窑墙有出风口,隔焰性的效力就差一些。

余热抽出口的位置,如离烧成段过近,余热一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烟气倒流,使产品产生"烟云状"缺陷,不但会影响冷却效果,也会影响烧成带及冷却带前端的气氛,因此要根据窑炉的长短来确定,一般以离末号高温炉中心小的窑炉2.5-3.5m大的窑炉4-6m冷却气幕设在窑顶,热风抽出设在及窑墙的下部为好。

4、产品装车密度对气氛的影响一般来说,坯品装车过稀,坯品钵柱阻力小,火焰流速快,高温区不易存火,特别是顶部位火焰流速太快,这样容易造成上部的产品"欠火发黄";但钵位过密,产品钵阻力大,火焰不畅通,特别是中部产品温度不够,上下、内外温差增大,也不能得到足够的还原气氛,从而产生''见火黄"。

因此,要根据各厂的窑炉、产品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坯品装车密度。

5、油压、油温对气氛的影响油压过大,烧嘴雾化性能变差,油的射程增长,不能很好燃烧,会使窑内气氛变浓。

如果油压过低,油的流速慢一些,射缩短,气氛可能变淡。

油温的变化也会影响油压的变化,一般油温高时,油的粘度小,流动较快,油压会相应降低。

油温低时,油的粘度大,油压会相应上升。

因此,进齿轮泵前的油温一般以控制在70-80℃为宜。

油压一般控制在1-2公斤,最好设置供油稳压装置。

6、油泵前工作油罐位高低对气氛的影响工作油罐中油位高,油的自然压力大,这就实际增加了泵的工作压力,窑内火焰气氛会变浓;反之,工作油罐中油位低,油的自然压力小,降低了油泵的工作压力,窑内气氛会变淡。

在一般情况下,工作油罐储油量的变化不要太大,应勤打油为原则。

7、炉内结渣对气氛的影响隧道窑炉膛结渣严重,势必使炉膛阻力增大回火过多,粗粗一看,似乎气氛正常,实际上,炉内气氛变淡,温度下降。

这时,必须仔细地检查一下炉膛,以便及时清除结渣现象,使炉膛恢复正常,保持正常的气氛。

8、电压变化对气氛的影响电压不稳定也会造成气氛变化较大。

当电压低时,引起高压风机转速下降,而离心式高压风机风压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风量与转速的一次方成正比,从而引起风量下降,油燃烧所需空气不足,窑内气氛变浓,窑内温度下降,操作者感到难烧,这时可适当开大烧嘴风阀,加大风量,使气氛转淡,提高窑内温度。

当电压高时,高压风机的风量增大,促使油燃烧完全炉温上升,这时可适当关小烧嘴风阀,降低烟道闸板,使气氛稳定、窑温度稳定。

9、气候变化对气氛的影响冬季气压高,烟囱内外温差大,烟囱抽力大,通风强。

夏季气压低,烟囱内外温差小,烟囱抽力小,通风弱。

在烟囱闸板高度一样的情况下,冬季比夏季烟囱抽力大15-25%。

天气晴朗时气压高,天气阴雨时气压低,一般晴天比雨天烟囱抽力增大10-15%。

气候的变化,影响烟囱抽力的变化,烟囱抽力的变化,影响窑内压力的变化,而窑内压力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窑内气氛的变化。

因此,操作者必须适应气候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稳定窑内的压力、气氛和温度。

若使用机械排烟排烟机影响会小得多。

10、烧嘴操作对气氛的影响a、烧嘴操作要稳定,调整不要太频繁,否则会影响窑内气氛、温度的稳定。

b、调整烧嘴的风量和油量,应该微调为原则,开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窑内气氛,温度的稳定。

以上所说的,影响气氛的因素很多,哪个是主要的呢?我们说压力制度是主要的,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就可较容易解决其它问题了。

窑炉是一个系统,对某一烧嘴、阀门的调节都会影响窑炉的任何一个部分,只是影响大小而已。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来形容窑炉的调节是再贴切不过了。

窑炉气氛的控制,是一个很灵活的问题。

还原气氛淡了有两种调整方法,加油或减风,要根据窑内温度和气氛情况而定。

还原气氛淡了,但此时若温度偏低,则应在加油的同时也增加风量。

反之,若气氛淡了又温度偏高,只需适当减少风量即可。

还原气氛浓了,也有两种调节方法,减油或加风,若温度偏低,应减油;若温度偏高,应减油又减风。

氧化焰的调节又与还原焰的调节不同,在保证空气过剩系数大于1的情况下,减风则温度上升,加风则温度下降。

总之,要烧好陶瓷产品必须抓住二个制度和一条曲线,即气氛制度、压力制度和烧成温度曲线。

要成为一个熟练的烧窑工人,要做到"勤看、少动、微调"。

勤看,即善于观察窑内气氛变化情况,勤总结经验;少动,即对油嘴、风阀、油压等的动作调整要少;微调,即对油嘴、风阀、油压等的调整要微小,适可而止。

陶瓷产品是泥的艺术,那是因为陶瓷产品是经过人的艺术加工制作而成的。

但是,泥土做成的陶瓷坯体还要经过火的烧炼才能成为人们喜爱的产品,陶瓷的烧成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因为什么原料、什么火候烧成的陶瓷产品各不相同。

因此,陶瓷产品也被人们称为泥与火的艺术。

下面是本人根据长期的烧窑经历总结的一些技术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