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烧造技术常识

合集下载

陶瓷烧制工艺中需要注意的温度和烘烤时间

陶瓷烧制工艺中需要注意的温度和烘烤时间

陶瓷烧制工艺中需要注意的温度和烘烤时间陶瓷烧制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艺术,它将泥土转化为坚硬、美观的陶瓷制品。

而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和烘烤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陶瓷烧制工艺中需要注意的温度和烘烤时间。

首先,温度是决定陶瓷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直接影响着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

一般来说,陶瓷烧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干燥、烧结和烧成。

在干燥阶段,陶瓷制品中的水分被逐渐蒸发,温度一般控制在100℃以下。

而在烧结阶段,陶瓷制品中的颗粒开始结合,形成坚硬的结构,温度一般控制在600℃到1000℃之间。

最后,在烧成阶段,陶瓷制品的形态和质地得到最终确定,温度一般控制在1000℃以上。

然而,不同类型的陶瓷制品对于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瓷器来说,烧成温度一般需要达到1300℃以上,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坚硬度。

而对于陶器来说,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以保持其自然质朴的特点。

因此,在陶瓷烧制工艺中,根据不同的陶瓷制品类型,合理地控制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温度,烘烤时间也是陶瓷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

烘烤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

一般来说,烘烤时间应根据陶瓷制品的大小和厚度来确定。

较小和较薄的陶瓷制品通常需要较短的烘烤时间,而较大和较厚的陶瓷制品则需要较长的烘烤时间。

此外,烘烤时间还应根据陶瓷制品的材料和形态来确定。

例如,对于釉面陶瓷制品来说,烘烤时间一般较长,以确保釉面的质地和颜色得到充分发展。

在陶瓷烧制工艺中,温度和烘烤时间的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

它们不仅决定着陶瓷制品的外观和质地,还直接影响着陶瓷制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因此,在进行陶瓷烧制时,需要仔细地选择合适的温度和烘烤时间,并严格控制它们的变化范围。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试验和调整,以确保最佳的烧制效果。

总之,温度和烘烤时间是陶瓷烧制工艺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它们直接影响着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特性,需要仔细地控制和调整。

陶瓷烧成工艺技术

陶瓷烧成工艺技术

陶瓷烧成工艺技术陶瓷烧成工艺技术是指将陶瓷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等工序后,通过高温烧制,使其变为坚硬、致密、具有一定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制品的过程和技术。

陶瓷烧成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烧成温度控制、烧成周期设计以及烧成气氛控制等方面。

首先,烧成温度控制是陶瓷烧成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陶瓷材料的烧成温度直接影响着制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过低的烧成温度无法使陶瓷材料充分熔化,从而导致制品的容易破碎和抗压强度低等问题。

而过高的烧成温度则会导致陶瓷制品变形、烧裂等问题。

因此,在烧成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烧成温度,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

其次,烧成周期的合理设计也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烧成周期包括加热阶段、保温阶段和冷却阶段。

加热阶段是指将陶瓷原料从室温加热到烧成温度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加热速率,避免因温度变化过快而导致制品破裂。

保温阶段是指将陶瓷制品在烧成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以使其均匀烧结的过程。

而冷却阶段则是将烧成完的陶瓷制品从高温环境中冷却下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逐渐降温,避免因温度变化过快而导致制品破裂。

最后,烧成气氛的控制也是影响陶瓷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烧成气氛是指在烧成过程中制造的气氛,包括氧气浓度、气氛性质等。

不同的陶瓷制品对烧成气氛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釉上瓷需要弱还原性的气氛,而瓷砖则需要强氧化性的气氛。

因此,在烧成过程中,需要控制燃烧炉内的气氛,并根据不同的陶瓷制品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陶瓷烧成工艺技术是一门研究如何控制陶瓷材料在高温下进行烧结的技术。

通过合理设计烧成温度,烧成周期和烧成气氛,可以得到质量更加优良的陶瓷制品。

在实践中,还需要结合不同的陶瓷材料以及制品的特点,对烧成工艺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陶瓷艺术的烧成方法

陶瓷艺术的烧成方法

陶瓷艺术的烧成方法陶瓷品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烧制才能最终成为成品。

那么,你知道陶艺的烧成方法有哪些吗?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陶瓷的烧成方法1、素烧法:表面不上釉的作品,直接烧成称为素烧。

素烧可以保留陶瓷作品上的手工痕迹,显现材质的自然和本质的美。

陶的素烧温度为900~1150℃。

瓷的素烧温度为1100~1310℃。

2、本烧法:陶瓷作品坯体表面上釉后,用高温一次性烧成,使坯体完全烧结,釉料完全融化,称为本烧。

烧成温度为1100~1350℃。

3、釉烧法:釉烧分两次烧成,陶瓷坯体经过一次素烧后再上釉,用低温二次烧成,使釉完全融化,烧成温度为900~1000℃。

4、氧化焰法:调整烟道阀门,保证窑内空气充足,定时添加燃料,使燃料在空气中彻底烧尽,由于窑炉氧气充足,则形成氧化焰气氛5、还原焰法:当温度加速升温至高温阶段,放低烟道阀门,使窑炉供养不足,炉内碳素增加,形成还原焰气氛。

6、乐烧法:乐烧采用二次烧成的工艺技术。

第一次素烧,温度为700~900℃。

再上釉,用低温二次烧成。

7、盐烧法:坯体在高温时,将氯化钠直接撒入在燃烧的窑炉中,氯化钠开始挥发,产生纳蒸气,这种纳蒸汽同陶瓷坯体表面的铝与硅产生反应,熔融成釉形成带有肌理的透明釉。

8、熏烧法:熏烧采用素烧和烟熏二次完成的工艺技术。

在素烧完成后再选用木屑、树枝、报纸等作燃料产生浓烟,通过坯体表面的缝隙使碳素附着于作品表面,形成自然的斑迹效果。

9、柴烧法:一种用木柴直接烧陶的方法。

因柴火直接在体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落在作品表面形成的“落灰釉”,使得作品色泽温润且有变化。

烧制陶瓷工艺流程烧制陶瓷的关键因素是:泥、釉、火。

为什么有些陶、瓷器会莫明其妙的出现裂纹呢?为什么有时甚至会掉皮釉呢?这不外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泥和釉的收缩系数又称膨胀系数不相一致的结果。

有时人们亦会对这种缺陷特意加以利用,传统的开片釉及现代陶艺的一些肌理追求就是利用釉和泥收缩系数不相一致的原理配制出来的。

瓷器的烧制方法

瓷器的烧制方法

瓷器的烧制方法瓷器的烧制介绍瓷器的烧制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烧制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瓷器的烧制过程以及其中的各种方法。

烧制过程瓷器的烧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料准备:瓷器的原料主要包括瓷土、石英和长石等,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筛选和混合等工序进行处理。

2.成型:成型是指将经过处理的原料按照设计要求塑造成器物的形状。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手工捏制、轮盘成型和模具成型等。

3.修整:修整是指对成型后的器物进行细节的修整工作,如刮平表面、修整边角等。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器物的整体美观和尺寸的准确。

4.干燥:成型完成后的器物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内外逐渐失去水分。

常见的干燥方法有自然风干和人工加热干燥等。

5.烧制:烧制是整个瓷器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瓷器的质量和外观效果。

常见的烧制方法有下面几种。

烧制方法瓷器的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温瓷高温瓷是指将瓷器在高温环境中进行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烧制出的瓷器骨质坚实、致密,表面通常呈现出光亮的釉面。

高温瓷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

2. 低温瓷低温瓷是指将瓷器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烧制出的瓷器多为亮彩艳丽、色调鲜明。

低温瓷的烧制温度一般在900℃左右。

3. 氧化烧氧化烧是指将瓷器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瓷器呈现出明亮的釉色和纯净的质地。

4. 还原烧还原烧是指将瓷器在含氧量较低的环境中进行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瓷器呈现出灰黑色的釉面和特殊的纹理效果。

雾化烧是一种将釉料雾化喷洒在瓷器表面,在高温下使其融化覆盖的烧制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瓷器表面呈现出丰富的质感和艳丽的色彩。

结论瓷器的烧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其中的不同烧制方法决定了瓷器的质地、颜色和纹理等特征。

选择合适的烧制方法对于创作出高质量的瓷器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和实践,创作者可以不断完善瓷器的烧制技术,创造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八种陶瓷非遗烧制方法

八种陶瓷非遗烧制方法

八种陶瓷非遗烧制方法
1. 柴烧:使用木材作为燃料,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具有独特的火痕和木灰痕迹,是传统陶瓷烧制方法之一。

2. 煤烧: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具有明亮的釉色和较高的温度,是现代陶瓷生产中常用的烧制方法之一。

3. 气烧:使用气体作为燃料,如天然气、液化气等,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具有温度高、烧成周期短、节省能源等优点,是现代陶瓷生产中常用的烧制方法之一。

4. 电烧:使用电能作为热源,通过电热元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具有温度均匀、可控性强、环保等优点,是现代陶瓷生产中常用的烧制方法之一。

5. 柴窑烧:使用传统的柴窑进行烧制,这种烧制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和人工,但是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6. 乐烧:是一种快速烧成的方法,通过控制气氛和温度,使陶瓷在短时间内达到烧结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7. 盐烧:使用盐作为助熔剂,在高温下与陶瓷材料反应,形成玻璃质层,具有独特的釉色和光泽。

8. 熏烧:使用熏烟作为燃料,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具有独特的熏烟痕迹和香气,是传统陶瓷烧制方法之一。

瓷器的烧制方法(一)

瓷器的烧制方法(一)

瓷器的烧制方法(一)瓷器的烧制简介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其烧制工艺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烧制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瓷器烧制方法。

1. 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最有名的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青花装饰而闻名于世。

•烧制方法:–将瓷胎烧制成坚硬的瓷器,然后涂上蓝色的矿石颜料,以胶状植物胶或人造胶作为胶粘剂,在陶器表面画出纹样,再次进行高温烧制。

–在还没有真正完全烧结的状态下,防止釉面的流动和变形。

2. 砂浆瓷•砂浆瓷又称“重体釉”,是一种保留了中国古代官窑瓷质感的瓷器。

•烧制方法:–采用高岭土和石英砂作为原料,并添加适量的助熔剂和颜料。

–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其成为坚硬的瓷胎。

–在瓷胎表面上涂上釉料,再次进行高温烧制。

3. 粉彩瓷•粉彩瓷是一种瓷器上粉红或浅红色彩的装饰,具有柔和而浪漫的美感。

•烧制方法:–瓷胎烧制完成后,用细砂纸或石英粉将瓷器表面磨光。

–涂抹粉彩颜料,可以使用蘸笔、喷枪等方法,绘制各种花鸟、人物或景观图案。

–最后进行高温烧制,使色彩与瓷胎相融合。

4. 斗彩瓷•斗彩瓷是一种多彩的瓷器,采用多种颜色相互交织,形成丰富多样的图案。

•烧制方法:–瓷胎烧制完成后,涂抹不同颜色的彩料。

–使用刷子、喷枪等工具,将彩料绘制在瓷器上,并进行多次烧制,每次烧制都是一层彩料。

–每次烧制后,用砂纸或石英粉磨光,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瓷器。

5. 刻花瓷•刻花瓷是一种利用雕刻技术在瓷器上刻出纹饰的瓷器。

•烧制方法:–瓷胎烧制完成后,用细的刀具在瓷器上进行刻划,形成各种图案和纹饰。

–刻花完成后,进行高温烧制,使刻线清晰可见,美观大方。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瓷器烧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烧制,瓷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容器,更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 周黑鸭瓷•周黑鸭瓷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创新瓷器,在保留传统瓷器风格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

•烧制方法:–使用高岭土和石英砂作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助熔剂和颜料。

瓷器烧制技术

瓷器烧制技术

瓷器烧制技术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瓷器的烧制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瓷器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工艺流程以及现代化的改进。

1. 瓷器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1.1 古代瓷器烧制技术中国古代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7000年左右。

最早的陶器是用手捏成或用木料模具制作而成,然后通过太阳直射干燥而成型。

这种陶器称为原始陶。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逐渐掌握了更高级别的陶艺技术,包括胎土选择、造型设计和窑炉建造等方面。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时代与青铜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陶瓷业达到了巅峰。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陶瓷的中心,瓷器的造型、装饰和釉色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著名的瓷器种类,如青花、白瓷、汝窑等。

1.2 现代化瓷器烧制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

现代化的瓷器生产线采用了自动化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现代化瓷器生产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原料处理、胎土制备、造型成型、干燥预处理、上釉装饰、装窑烧制等。

在原料处理环节,根据不同种类的瓷器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并进行粉碎、筛选等处理。

胎土制备环节则是将原料与水混合搅拌,并通过过滤和沉淀等步骤去除杂质。

造型成型环节是将胎土按设计要求塑造成各种形态,可以通过手工捏塑或机械压模等方式进行。

干燥预处理环节是将成型的瓷器放置在通风条件下,使其逐渐失去水分,以便后续的上釉和烧制。

上釉装饰环节是给瓷器表面涂上釉料,并进行各种装饰工艺,如彩绘、刻花等。

装窑烧制环节则是将已经装饰好的瓷器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

不同种类的瓷器有不同的烧制温度和时间要求。

2. 瓷器烧制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2.1 原料处理原料处理是瓷器烧制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如高岭土、长石、石英等。

这些原料经过粉碎、筛选和混合等处理,以保证其颗粒大小和成分均匀。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1、烧成气氛的概念陶瓷产品的烧成气氛是指在烧制的过程中,窑炉内的燃烧产物中所含的游离氧与还原成分的百分比。

一般将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两种。

游离氧含量在8%以上的称为强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5%的称为普通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1%~1.5%的称为中性气氛当游离氧的含量小于1%,并且co含量在3%以下时,称为弱还原气氛,co含量在5%以上的称为强还原气氛。

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何种气氛制度来烧制陶瓷产品,要根据产品配方中原料的组成以及烧制过程中各阶段的物化反映情况来确定。

当原料中所含有机物和碳较少,且粘性低、吸附性弱、含铁量较高时,适合与还原气氛烧成反之,则适合与氧化气氛烧成。

2、烧成气氛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众所周知,气氛会影响陶瓷坯体在高温下的物化反应速度、体积变化、晶粒尺寸与气孔大小等,尤其对陶瓷坯的颜色、透光度和釉面质量的影响,更显突出。

①影响铁和钛的化合价在实际生产中,当氧化气氛烧成时,坯料中的fe2o3在含碱量较低的玻璃相中熔解度很低,可析出胶态的fe2o3使坯显黄色当还原气氛烧成时,形成的feo熔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

另外,当坯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一定时,若用氧化气氛烧成,被釉层所封闭的fe2o3将有一部分与sio2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并放出氧,其反应如下:(2fe2o3+2 sio2→2(2feo·sio2)+o2↑)反应生成的氧会使釉面形成气泡与孔洞,而残留的fe2o3会使坯体呈黄色。

对含钛较高的坯料应避免用还原气氛烧成,否则部分tio2会变成蓝至紫色ti2o3,还可能形成黑色2feo·ti2o3尖晶石和一系列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呈色加深。

②使sio2还原和co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还原气氛可使sio2还原为气态的sio,在较低的温度下它将按2s io→sio2+si 分解,因而在制品表面形成si的黑斑。

还原气氛中的co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按2co→co2+c 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烧造技术常识一、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在烧窑时火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性质。

火焰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不同性质的火焰有不同的作用。

1、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

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

2、还原焰: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

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

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O),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

3、中性焰:烧中性焰时,窑内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加氢气与进入窑中的空气化合量几乎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其作用是使氧化亚铁不再受氧化作用而恢复成高价铁,最后使坯体达到完全玻化的目的。

但控制中性焰非常困难,常用弱还原焰代替它。

二、怎样控制火焰的性质与压力?景德镇瓷胎为什么适宜烧还原焰?烧煤的倒焰窑内还原焰的表征是维持窑内正压操作,投煤次数较多,相隔时间较短,做到不断火,不断焰;而氧化焰的特征是窑内维持负压操作,窑内火焰明澈清晰,一般添煤时间间隔较长,初时窑内浓烟滚滚,过后渐淡而后火净,即火焰的性质为还原-弱还原-氧化。

因此保持窑内火焰的一定性质往往以存焰与火净的时间比例来予以控制。

对于氧化焰操作要求火净的时间远多于存焰时间,保持氧化焰时煤层不宜太厚,每次加煤量少,加煤间隔较长,必须有稍多的过剩空气。

欲提高窑内温度,必须采用氧化焰烧法。

为了满足某些制品对质量较高的要求,一般在1000-1180℃,当釉料尚未熔融前须控制还原焰,即维持窑内不断火与不断焰,为此必须在更换还原焰时将闸板下降;以减弱窑内通风。

加煤操作除采用小块煤外,应按照"勤加少添"原则,并保持燃烧室内火势不发白,煤层不发黑的状态,即可避免窑内温度急升所引起的釉面过早玻化、坯体还原不充分的现象。

常见的火焰为弱还原焰或氧化焰。

控制弱还原焰的方法是采用大块煤烧窑。

煤层可厚些,每次加煤量大,加煤间隔较还原阶段长,同时减弱窑内的通风,但应维持窑内不断火。

在还原焰操作时,应使窑内保持不大的正压,这样可以避免冷空气大量涌入。

压力控制对隧道窑尤为重要。

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制品时,隧道窑的零压点在烧成带与冷却带之间。

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制品时,隧道窑的零压点则在烧成带与预热带之间。

如果零压位置控制不当,则将使窑内气氛变化,而造成产品出现缺陷。

景德镇瓷胎为什么适宜烧还原焰呢?这是因为景德镇坯料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是高价铁通过CO作用,还原成低价铁,即氧化亚铁,它对成瓷的呈色影响很小,不象高价铁(Fe2O3)会使瓷器"发黄"色和其它杂色,所以景德镇瓷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呈现"白里微泛青"的颜色,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同时也保持了历史上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的特色。

景德镇瓷器以本地附近的瓷石和高岭土为制瓷的基本原料,瓷石中含Fe2O3量一般有0.6%左右,高岭土中Fe2O3含量一般1%左右。

由于过去没有比较有效的除铁手段,而Fe2O3是一种较强的着色剂,坯料中只要含0.8%的三氧化二铁就足以使瓷器形成褐黄色。

在还原气氛下三氧化二铁生成氧化亚铁,在高温下氧化亚铁又与二氧化硅生成青色的硅酸亚铁玻璃相,使瓷器具有一定的"白里泛青"的特点。

景德镇柴窑的特殊结构,也决定了需要烧较浓的还原气氛来保证瓷器烧成时的还原作用。

目前,景德镇瓷器的烧成以隧道窑为主,而隧道窑又以油窑居多,但无论是煤烧窑还是油烧窑,其所控制的还原气氛一般都比较浓。

多数隧道窑的还原气氛中CO的含量都大于4%,有的高达7-9%。

总之景德镇瓷器适宜在重还原气氛和弱还原气氛下才能烧出有传统特色的瓷器。

三、怎样观察火色而判定烧窑时的温度?应该根据什么来变换火焰的性质?在没有测温设备的条件下,我们还可以凭肉眼观察火色而判定温度。

这是因为高热物体辐射的光色和浓度,随着温度的高低而有相当的变化,所以,看其火色如何,就可大体上判断它的温度。

这对于烧窑的技术人员随时掌握烧成温度,保证烧窑质量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根据窑内火砖呈现的火色和温度,可掌握如下的变化:火色温度最初可能看出的红色600℃暗红色700℃浓(暗)樱桃红色800℃樱桃红色(深红)900℃鲜(亮)樱桃红色1000℃桔红色1100℃橙黄色1200℃黄白色(浅黄)1300℃白色1400℃辉煌白色1500℃眩晃白色1600℃根据以上的观察,在熟练的技术人员判断下,一般仅有20℃左右的差度。

但这种看火色的情况,因技工的眼力条件,以及昼夜和室内明暗光线而有所不同(例如表示最初可能看出的红色约600℃,是在明室内观察的,若在暗室,则约500℃),这种经验观察当然不如仪器准确,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其重要性,千百年来景德镇窑烧出了许许多多的陶瓷珍品,就是用这种经验判断温度的。

至今还有相当的实用性。

至于根据温度变化变换火焰性质,一般来说,烧普通瓷器时,900℃以前用氧化焰,以防煤烟积存在坯件上。

900-1100℃烧强还原焰,使高价铁(Fe2O3)变成低价铁(FO),1100-1140℃用氧化焰排除还原焰时所残留的烟。

1140℃以后用中性焰。

烧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原料、燃料、窑炉设备、气候、压力等具体情况来决定。

四、什么是平烧保温?平烧保温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范围,使温度缓慢地上升。

结果使得窑内纵横上下的温差平衡一致。

具体来说,在脱水期间进行的平烧保温,能使坯内的人为水分安全排出,石英晶型得到安全转化,避免发生开裂的现象。

在釉熔融以前进行的平烧保温,能使坯内所含有机物和化合水及高温挥发物充分挥发干净,免得在釉熔融时封闭在内而起泡。

最后,玻化期中所进行的平烧保温,除能使窑内上下温差减小外,坯内所含有的三氧化二铝和硅酸化合成新生物--莫来石,并使长石与石英化合成为长石玻璃等。

五、烧窑过程中坯体发生哪些物理化学变化?1、烧窑过程中坯体所发生的物理变化有:1)重量减轻--人工水、结晶水和有机物质蒸发和挥发的结果;2)可塑性丧失;3)颜色发生变化;4)空隙发生变动--水分及有机物质蒸发和挥发时,坯体空隙率逐渐增加,到开始玻化时,空隙又逐渐被溶液充满,颗粒被液体包围,空隙逐渐减少,直到坯体被烧结;5)体积收缩--坯体空隙增加时,体积微有膨胀现象,空隙减小时,渐渐收缩;6)机械强度发生变动--晶格被破坏,结晶水失去时,晶体分裂,坯的机械强度减低,到重新结晶后,机械强度增加很大。

2、坯体的化学变化:氧化和还原等变化,还原作用多在250-900℃时发生,分解作用多在500-1300℃时发生。

1)碳酸盐的分解。

2)碳素、硫化物及有机物的氧化。

粘土中夹杂的硫化物在800℃左右被氧化完毕。

3)坯体中存在的碳素及有机物在600℃以上才开始氧化分解,并持续到高温,此阶段产生的气体必须完全排除掉,否则会引起坯体起泡。

C+O2→CO2↑4)强还原阶段(1020-1150℃)。

此阶段坯体内的三氧化二铁及硫酸盐在釉层封闭坯体之前得到充分还原与分解。

(以下反应在还原气氛中,1100℃强烈反应)(以下反应在还原气氛中,800℃进行即强烈反应)5)氧化亚铁易与二氧化硅生成易熔的玻璃状物质,促进了坯体的烧结。

六、烧窑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1、烧窑、冷窑太快瓷器容易开裂;2、氧化时间不足,烧窑太快可能发生起泡现象;3、烧窑的火力不匀时,容易变形;4、窑内温度不匀又过火时,瓷件发生肿胀;5、烧法与火焰性质不适合时,瓷面容易变色并产生污点;6、冷窑太慢,瓷器的断面往往粗糙;7、烧还原焰时不宜过重、过长,否则易犯吸烟缺陷;8、烧大件厚壁制品时,点火烘烧阶段应注意缓慢升温,氧化阶段应氧清氧透,冷却阶段应适当延长;9、烧某些色釉制品时除了应注意控制一氧化碳的适当含量及还原起讫的合适时机外,应注意控制游离氧的含量;10、烧结晶釉时除了应控制适当的升温及保温时间外,宜采用氧化焰烧成。

七、快速烧成窑的技术特征有哪些?一般隧道窑的截面高大,制品密集堆放,各部位制品的温差悬殊,因此不能快速而均匀地加热或冷却制品,以致烧成周期长达几十小时。

快速烧成对窑炉性能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均匀地加热和冷却制品,并且能够灵活地调节温度和气氛。

为了满足这个基本要求,快速烧成窑在结构与材料上具有以下一些技术特征:1、截面小。

为了达到窑道截面上温度均匀一致,截面趋向于减小高度,成为扁平形式。

例如有效高度为250-300毫米,有效宽度为600-840毫米,这样的小截面窑中的温度很容易达到均匀一致,并且易于控制。

1250-1300℃烧成的茶餐具(杯碟)的烧成周期仅60-90分钟。

2、含硫量低,无灰分的燃料。

快速烧成最好采用明焰直接加热,所用燃料要求无灰,含硫量低,如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轻油等。

明焰烧成的燃料含硫量宜在0.2%以下。

3、高速喷嘴。

高速等温嘴具有三大特点:燃烧速度快,空间热强大,温度分布均匀。

高速喷嘴是减小窑内温差,实现快速烧成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4、优质的筑窑材料。

为了使窑内温度能按照温度曲线的要求而灵活自如地调节,筑窑材料要选用导热率低,热容小,并有一定强度的轻质高温耐火材料和性能良好的轻质保温材料。

5、尽量减小或不用窑具。

在快速烧成中,应当尽量减少或者不用窑具。

采用单层放置制品,不用窑具,提高传热效率和窑炉的灵活性,使窑炉有可能在短时内从最高温度冷却到常温。

6、先进的制品输送方式。

一般的隧道窑采用笨重的窑车输送制品,窑车蓄热很大,造成制品升温和冷却滞后,不适合快速烧成。

快速烧成隧道窑的制品输送方式有步梁式、推板式、辊道式、气垫式等。

快速烧成的间歇式窑炉有梭式和帽罩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