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儿童立场《核心观点》读后感

儿童立场《核心观点》读后感

儿童立场《核心观点》读后感《儿童立场〈核心观点〉读后感》读了关于儿童立场的核心观点相关内容后,我有很多感触。

读到关于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需求这一观点时,我感觉就像是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平时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比如说,孩子可能会在墙上乱涂乱画,以前我可能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搞破坏,想要制止他。

但是透过儿童立场看,这或许是孩子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只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自己用石头在地上画画的场景,那时的我充满了新奇和探索欲。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提到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独特性是珍贵的,我们不应该去轻易地否定。

在书中阐述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我们成人不一样的部分时,我一开始是有些疑惑的。

我不太理解有些孩子对于一些小事会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他可能会哭得非常伤心。

后来我明白了这在孩子的小世界里就可能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玩具可能是他最亲密的陪伴物,他对于所有权的理解和成人不同,那是一种更加单纯直接的情感。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我们要平视孩子,重视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不是用成人那种看似“坚强”或者世故的眼光去评判。

还有提到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立场,让我也若有所思。

我们总是急切地希望孩子能学习很多东西,却没有考虑他们接受知识的速度和方式。

这就像给孩子强行灌食一样,可能适得其反。

对了还想说,在我观察不少家庭辅导作业的场景中,家长的焦急和孩子的迷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能站在儿童立场,理解他们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或许这种亲子之间因为学习而产生的矛盾就会少很多。

总之,读了这些内容后,对我今后如何看待儿童、与儿童相处有了很大的启发。

我想我会更加努力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去尊重他们每一个独特的想法和感受。

无论是对待我身边的孩子,还是处理一些和儿童相关的事务,都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儿童立场》读后感在读完《儿童立场》这本书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

书中对于儿童立场的阐述,让我对儿童教育、儿童成长以及我们对待儿童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儿童,是社会中最纯真、最无邪的群体。

他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踏入人生的旅程。

然而,在我们成人主导的世界里,我们是否真正站在了儿童的立场去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呢?书中提到,儿童立场首先意味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

儿童天生好奇,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回想我们的教育环境,有时候我们为了所谓的秩序和规范,压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比如,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看似离题的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教学进度而匆匆带过,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解答。

但这恰恰可能是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回应的时刻。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提问,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他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动力源泉。

儿童立场还要求我们理解儿童的情感世界。

儿童的情感丰富而细腻,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表扬而欢呼雀跃,也可能会因为一次不经意的批评而伤心落泪。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坚强和理智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反应,而应该蹲下身子,用他们的视角去感受世界。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指责和惩罚,而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背后的原因,给予他们温暖的安慰和正确的引导。

再者,站在儿童立场,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

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我们常常习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

然而,这样的过度保护和包办,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同时,儿童立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式。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孩子。

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够出色的孩子,我们不能轻易地贴上“差等生”的标签,而应该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在阅读了《儿童立场》这本书之后,我深受触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儿童的认知和态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走进儿童世界的新大门。

书中强调,儿童立场应是教育者的首要立场。

我们常常在教育中迷失方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儿童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和情感世界。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而应该蹲下来,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当我们真正站在儿童立场时,会发现他们的好奇心是那么旺盛,对世界的探索欲望是如此强烈。

一个小小的蚂蚁窝、一片飘落的树叶,都能引发他们无尽的遐想和探索。

然而,我们有时却会因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觉得这些事情微不足道,而无情地打断他们,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想起曾经看到孩子们在课间尽情地玩耍,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是他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

可当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却要求他们立刻安静下来,进入严肃的学习状态。

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突然转变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适应?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天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是强行压制。

儿童立场还意味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天赋才能和发展速度。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则在艺术方面表现出色;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识快,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他们,而应该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有潜力不断成长。

当他们犯错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尝试中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

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儿童立场教学法心得体会

儿童立场教学法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和实践了儿童立场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儿童立场教学法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儿童立场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

在课堂上,我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思考。

例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我会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儿童立场教学法倡导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英语语法时,我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形式来练习口语表达,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儿童立场教学法强调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深知,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此外,儿童立场教学法倡导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从多个角度评价他们的表现。

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评价方式上,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观察、访谈、作品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总之,儿童立场教学法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儿童立场》读后感读完《儿童立场》这本书,我心中涌起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儿童相处中的种种表现。

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最无邪的存在。

他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一步一步地成长。

然而,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忽略了他们的立场,用我们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书中提到,儿童立场,首先意味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却忘记了他们还处于成长和学习的阶段。

比如,当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时,我们可能会生气地责备他们弄脏了墙壁,却没有想到这也许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也许那不是乱涂乱画,而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作。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他们的思维不受常规的束缚,能够天马行空,想到许多我们成人想不到的东西。

然而,我们在教育中,有时却会不自觉地压抑他们的这种天性。

我们要求他们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做虽然可能会让他们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却可能会磨灭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属于他们的世界。

同时,儿童立场也要求我们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当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倾听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

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力量,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也许,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能够和父母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不要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在阅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后,我内心深受触动,犹如在教育的迷雾中寻得了一盏明灯。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引领我重新审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

这一观点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我过去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盲目和偏差。

我们常常在教育中急于传授知识、树立规矩,却忽略了教育的对象——儿童,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儿童立场,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的好奇与困惑。

成尚荣先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又是多么的单纯直接。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对一只小昆虫的专注观察,那份投入和好奇,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因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打断孩子这样的探索,这无疑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扼杀。

从书中,我深刻认识到,儿童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

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常常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

但我们却常常以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衡量和限制他们。

我们希望他们乖巧听话、成绩优异,却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方式。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同时,儿童立场也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权利。

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

我们应当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我们单方面的灌输和教导,更应该有与儿童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的有效开展。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环境对儿童立场的影响。

一个宽松、自由、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能够让儿童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潜能。

相反,一个压抑、紧张、充满竞争的环境,可能会让儿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儿童立场〉读后感》最近读了《儿童立场》这本书,感触颇深。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要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带着小侄子去公园玩耍。

公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小侄子一进公园,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朝着游乐设施跑去。

我们来到了秋千旁,小侄子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坐上去。

我把他抱上秋千,轻轻地推动着。

一开始,我推得很轻,担心他会害怕。

可他却大声喊道:“姑姑,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于是,我加大了力度,秋千越荡越高。

小侄子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那笑声是如此纯真和无忧无虑。

从秋千上下来,他又拉着我来到了滑梯前。

他手脚并用,迅速地爬上了滑梯的顶端,然后“嗖”的一下滑了下来。

我在下面张开双臂,准备接住他。

他滑下来后,又立刻跑上去,反复玩了好几次,乐此不疲。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旁。

小侄子突然停下脚步,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发现原来是一群蚂蚁在搬食物。

他小声地对我说:“姑姑,你看,小蚂蚁们好厉害啊,它们能搬起比自己大好多的东西。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如此的新奇和美好。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能让他们兴奋不已。

在公园里的这一天,我没有催促他,没有打断他的探索,只是静静地陪伴着他,跟随着他的节奏。

我发现,当我真正站在他的立场,去理解他的兴奋、他的好奇、他的专注时,我也收获了无尽的快乐。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觉得他们幼稚、不懂事。

但其实,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需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蹲下身子,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就像书中说的,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理解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和发现。

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

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

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第一篇:从儿童立场出发学习心得从儿童立场出发心得体会刚踏入教师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校读书期间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学习的宗旨和目的,可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这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在暑假的校本培训期间,杨立新主任给我们作了一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报告,使我获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教好书,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有其独特的地位,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特点对未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立新主任提到: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

并且用了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便是,读懂孩子,玩是孩子的权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认识这种天性,并将这种天性加以引导,使“爱玩”纳入教学中,使教学具有“爱玩”的特色。

会玩是一种技能,一种创新,试想,一个连玩都没有新意的学生,要想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不可能的。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在玩中让学生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只有孩子的发展,我们国家和民族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着孩子“玩”,在玩中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不要拖堂,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玩的空间和时间。

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在适量的作业中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作业,让孩子的“玩”更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要布置一些对孩子无太多益处的作业将学生扼杀在茫茫无际的作业大海中。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首先要做的便是读懂儿童。

爱玩,亲近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

让我们蹲下来,感受儿童世界的精彩。

第二篇:听《从儿童立场出发》讲座心得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听杨立新《从儿童立场出发》讲座有感合肥师范附小三小王红桃8月20日上午,三小有幸请来了庐阳区教研室副主任杨立新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名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讲座,杨主任以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教育是灵与肉的结合”拉开了此次讲座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儿童立场出发心得体会
刚踏入教师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校读书期间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学习的宗旨和目的,可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这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在暑假的校本培训期间,杨立新主任给我们作了一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报告,使我获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教好书,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有其独特的地位,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特点对未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立新主任提到: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

并且用了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便是,读懂孩子,玩是孩子的权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认识这种天性,并将这种天性加以引导,使“爱玩”纳入教学中,使教学具有“爱玩”的特色。

会玩是一种技能,一种创新,试想,一个连玩都没有新意的学生,要想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不可能的。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在玩中让学生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只有孩子的发展,我们国家和民族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着孩子“玩”,在玩中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不要拖堂,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玩的空间和时间。

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在适量的作业中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作业,让孩子的“玩”更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要布置一些对孩子无太多益处的作业将学生扼杀在茫茫无际的作业大海中。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首先要做的便是读懂儿童。

爱玩,亲近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

让我们蹲下来,感受儿童世界的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