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
“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中文名称有效市场假说外文名称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提出者尤金·法玛提出时间1970年理论概况人类对于股市波动规律的认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级难题。
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令人信服并且经得起时间检验——2000年,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指出:“我们应当牢记,股市定价并未形成一门完美的科学”;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有效市场假说权威专家尤金·法玛和行为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等人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指出:几乎没什么方法能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市债市的走向,但也许可以通过研究对三年以上的价格进行预测。
当前,有关金融资产定价和股票市场波动逻辑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凯恩斯选美论、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有效市场假说(EMH)、行为金融学(BF)等。
凯恩斯选美论选美论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创立的关于金融市场投资的理论。
凯恩斯应用人们熟悉的选美活动的规则及现象,研究和解释股票市场波动的规律,认为金融投资如同选美,投资人买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股票并非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地预测其他投资者的可能动向,才能在投机市场中稳操胜券,并以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来形容股市投资中的风险。
市场有效性假说

市场有效性假说市场有效性假说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一切相关信息,投资者可以依靠市场价格来做出理性的决策,从而使市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市场有效性假说包含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和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中已公开信息被充分反映在价格中,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历史价格数据来实现超额收益。
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上除公开信息外的任何信息对价格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投资者无法通过研究财务报表等非公开信息来实现超额收益。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上包括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在内的一切信息都被充分反映在价格中,投资者无法通过任何信息获取超额收益。
市场有效性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环境,所有投资者都能够充分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市场价格能够反映所有信息的集体智慧。
这就意味着,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研究财务报表等手段来获取超额收益,市场已经对所有信息进行了充分的反应。
市场有效性假说的有效性对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市场有效,那么投资者就不能依靠分析预测市场价格的方法来获取超额收益,而应该选择规避风险、分散投资的策略。
此外,市场有效性也对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工作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工作将更多地侧重于选择标的资产和制定战略,而不是通过分析和预测市场价格来获取超额收益。
然而,市场有效性假说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市场在某些时候可能存在流动性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市场价格无法反映所有信息。
另一方面,一些实证研究发现,在某些时间段里,一些投资者可以通过利用超额回报率来获取超额收益,这与市场有效性假说相悖。
综上所述,市场有效性假说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一切相关信息。
然而,市场有效性假说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在实践中,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投资策略,充分认识到市场有效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名词解释经济学

有效市场假说名词解释经济学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价格是由所有可用的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公告、新闻报道、市场趋势等)和私人信息(只有某些投资者或机构持有的特定信息)决定的。
由于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换句话说,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动,因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
有效市场假说有三个主要假设:
1、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能够理性地评估公司的价值和风险,并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
2、信息是完整的:所有的信息都已经被充分地披露和传播,没有隐藏的信息或内幕消息。
3、投资者可以自由进入市场:没有障碍或限制阻止投资者进入市场进行投资。
如果这三个假设成立,那么市场就是有效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在实际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存在非理性行为,信息也不一定是完整的或被充分披露的,因此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总是成立。
第五章 有效市场假说 《投资学》

第三节 市场有效性的检验
一、弱有效检验:股票收益模式
按照传统的分类,将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检验分为三种不 同市场效率下的检验。
(一)短期收益
对于股票而言,过去的一年中,收益率高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 间里还会表现出较高的收益率,而收益率低的股票还会继续是低 收益率。这种情况被称为为股价对新信息反应不足
有效率市场假说的整个分析框架就如同建在沙滩上的城堡,摇摇 欲坠。 第四,有效率市场假说所应用的线性分析受到了“非线性经济 学”或称“混沌经济学”的挑战。
17
2
二、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认为,证券在任一时点的价格均对所有 相关信息作出了反应。
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反映可 获得信息的变化,证券的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这里的 “充分反映”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1)信息反映是即时的; (2)反映是准确的。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对证券价格 产生影响,只有可以影响公司基本价值的信息才会对证券价 格产生影响。
变动的异常现象。
(四)事件异常。事件异常是与特定事件相关的异常现象。
如,分析家推荐。
15
三、强有效检验:内幕信息
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的。 对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是判断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者是否能获得 超额收益。
(一)对基金管理者投资业绩的实证检验
从严格的角度来讲,仅从基金的投资业绩并不能有效的判断市场是 否达到强式有效。
来价格的某种变化倾向,从而在交易中获利。 (二)弱式有效市场
在弱式有效市场,技术分析是无用的。公开信息未被当前价格 完全反映,分析公开资料寻找错误定价将能够增加收益。 (三)半强式有效
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基于公开资料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分 析毫无用处,获得别人没有的内幕消息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四)强式有效
有效市场假说述评

有效市场假说述评引言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是现代金融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对于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并对其进行述评。
什么是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资本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可得到的全部信息。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等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股票价格走势,因为这些信息已经被市场充分反映。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只有通过获取新的、未被市场充分反映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有效市场假说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弱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认为,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等公开信息。
换句话说,弱式有效市场认为,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等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股票价格走势。
因此,技术分析等基于过去价格和交易量的方法在弱式有效市场中是无效的。
半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包括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等信息,以及公司公告、财务报表等信息。
换句话说,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公开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股票价格走势。
因此,基本面分析等基于公开信息的方法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是无效的。
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认为,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
换句话说,强式有效市场认为,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任何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股票价格走势。
因此,内幕交易等基于私人信息的方法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是无效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理性投资者假设:有效市场假说基于理性投资者的假设,即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充分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且会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
行为金融学-有效市场假说

强式有效市场(Strong-Form Efficiency):证券价格充 分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任何投资 者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该假说认为,在一个充分竞争且信息透明的市场中,证券 价格总是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得信息,使得任何投资者都 无法通过分析信息获得超额利润。
要点二
背景
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 融理论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现代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
有效市场类型
弱式有效市场(Weak-Form Efficiency):证券价格充分 反映了历史价格信息,技术分析无效。
EMH认为市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揭示了市场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和 决策偏差。
两者互补,共同解释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融合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融合理论构建
将EMH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市场 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价格既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也受 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实践应用
在投资策略中,投资者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识别市 场中的错误定价机会,并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同时,监管机构也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更好地理 解和监管市场。
信息传递无时滞
市场上的信息传递是即时的, 没有时滞现象。
02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 场假说的挑战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基础
市场非有效性
行为金融学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受到情绪、认知 偏差和群体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而是存在各种异象和无效性,如过度 反应、反应不足和动量效应等。
名词解释有效市场假说

名词解释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一种金融市场的理论,它认为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是有效的。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价格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这包括公开信息以及非公开信息。
因此,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包括:
1. 弱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信息,因此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或其它相关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化。
2. 半强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新闻报道以及投资者的预期等。
因此,基于公开信息的任何投资策略都无法带来超额收益。
3. 强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
因此,即使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化。
然而,有效市场假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例如市场是否总是有效的,以及投资者是否总是理性的等。
尽管如此,这一理论仍然在金融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

此已经完全反映在现在价格中), 因此资产的未来价
格不可真正预测,从而资产价格变化具有随机性和独立
性。有效市场理论是一个鞅,或者说是公平博弈,也就
是说资产价格随机游走与市场理性和秩序本身并没有矛
盾,这是有效市场假说在经济学上意义。
市场有效的基础
1.理性: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
I
II
III
2014
IV
I
II
2015
III
上海股市弱式有效性检验
(4)实证结果
H0:残差序列相互独立
年份
样本数量
滞后期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44
243
238
245
244
24
24
23
24
24
残差项序列
自相关系数
-0.016
0.015
-0.063
0.075
0.005
Q值
12.118
4
绿庭投资
60069
2016.03.22
5
0.006602
0.0452
1.714429
0.0000
5
西王食品
00063
2016.03.21
9
0.002510
0.3472
1.365052
0.0000
注:对于每支股票,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βi估计值都是显著不为零的。
中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检验
利用估计出的αi 和βi,计算出事件窗内每支股票每日正常收益(期望收益):
β估计值
P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作为现代金融学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设”,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
“有效市场假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这就要求所有的投资者都必须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据此正确判断证券价格变动的能力。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
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假设,即信息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均匀分布的,对市场参与者而言信息是对称的,不存在诸如信息不对称、信息加工的时滞、信息解释的差异等现象,新信息的出现完全是随机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上存在部分投资者非理性时,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的,这种交易之间相互抵消,因此对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资产价格也是理性的。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
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上,每个人都别指望发意外之财,所以我们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我们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也是无益的,它白费我们的心思。
如果有效市场假说成立,专业投资者的作用将非常有限,他们的全部产出是既定的,并且任何一个专业分析者的边际产出接近于零;广告将绝对不会影响公司普通股票的市场价值;股票的需求曲线具有完全的弹性,即价格的任何变化将产生无限大的需求。
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股票市场的外在效率。
股票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两类:外在效率是指股票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是否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映,它反映了股票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
内在效率是指股票市场的交易营运效率,即股票市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和以最低的交易费用为交易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股票市场的组织和服务功能的效率。
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态一、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额、短期收益等;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对股票历史信息的分析而获得超额利润,股票价格变动与其历史行为方式是独立的,股价变动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呈现出随机游动形态,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价格已充分所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
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对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股息变动、股票拆细、政府公告及其他任何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均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 Form Efficiency)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推论三: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基金和有内幕消息者也一样。
有效市场和证券组合管理:对于证券组合的管理来说,如果市场是强式有效的,组合管理者会选择消极保守型的态度,只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率水平,因此在这样一个市场中,管理者一般模拟某一种主要的市场指数进行投资。
而在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状态时,组织管理者则是积极进取的,会在选择资产和买卖时机上下功夫,努力寻找价格偏离价值的资产。
三种有效证券市场的共同特征是:证券的价格反映一定的信息。
其区别在于,不同的市场反映信息的范围不同。
将所有的信息划分为三个层次。
有效市场假说检验三种有效假说的检验就是建立在三个推论之上。
强式有效假说成立时,半强式有效必须成立;半强式有效成立时,弱式有效亦必须成立。
所以,先检验弱式有效是否成立;若成立,再检验半强式有效;再成立,最后检验强式有效是否成立。
顺序不可颠倒。
第一种方法是测量市场专业人员,比如互助基金的经理们的赢利情况,如果这些经理们能够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市场对于经理们所拥有的信息而言是无效的。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集中考察市场实际交易者的结果,但是它不能明确经理们进行交易所拥有的是什么信息,比如说,内幕消息有人知道,有人却不知道。
私人信息和内幕信息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模糊的、难以分辨的,某些内幕信息可能通过间接方式,经过多种渠道转而成为少数人的私人信息。
同时,内幕消息人士属于极少数,他们通过股票交易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往往不易察觉。
就整个市场而言,这种得益更是只占很小的份额。
因而通过此种方法检验市场有效性显得让人无从下手。
第二种方法是检验证券价格的变动模式,它依据特定的历史信息,考察某一时间序列中证券价格变动是否存在相关性。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对于某些特定信息的反映,看其能否因此获得超额利润来判断市场的信息有效性。
若市场参与者借助于市场价格的历史信息集进行交易,但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则称市场具有弱式有效性;若市场参与者不仅知道历史信息,而且也知道公开的信息,如宏观经济政策、公司改组等公开的信息,但是也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则称市场具有半强式有效性;若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所依据的信息不仅包括公开信息,而且掌握有内幕信息,但也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则称市场具有强式有效性。
除了确定信息集外,检验有效性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计算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指实际收益减去正常收益,也称非正常收益。
如果用统计方法对非正常收益进行检验,发现其不显著,那么我们可以说,在此信息集上,市场有效性的假设不能被拒绝。
一、弱式有效假说的检验:有效市场假说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均衡理论的静态竞争均衡CAPM和静态无套利均衡理论APT的信息效率上的假设;同时其弱式有效市场也是对资本市场均衡在动态均衡上的总结,它是一种时际连续描述的无套利均衡,因为,第一,它表明资本市场均衡是预期均衡,第二,它所描述的时间段是多期动态的。
检验原理:技术分析是否能用于价格(收益)预测,若有用,则弱式有效不能成立。
检验方法:1、序列自相关分析。
(若股票收益率存在时间上的自相关,即以前的收益率能影响现在的收益率,则技术分析有用,弱式有效不能成立。
)2、串检验。
构造三种“串”,检验相关性。
3、滤嘴法则:给出一个股票买卖的“滤嘴”,即比阶段最低点上升时买入,比阶段最高点下降时即卖出,观察是否比买入并持有策略有更高的收益率。
如果股票价格的时间序列存在系统性的变动趋势,使用过滤原则将有超额收益。
这时的市场也为未达到弱型有效的市场。
使用过滤原则进行检验,尚需注意考虑交易费用,因为在多次重复操作中,交易费用对收益率的影响显然比简单的购买——持有策略要大得多。
二、半强式有效假说的检验检验原理:基本分析是否有用。
检验方法:事件检验法,即检验和公司基本面有关的事件发生时,股价变化有无快速反应。
若能快速反应,则投资者不能通过新信息获得超额利润,基本分析失灵,半强式有效成立。
三、强式有效假说的检验检验原理:内幕消息是否有用。
方法:检验基金或有可能获得内幕消息人士的投资绩效评价,若被评估者的投资绩效确实优于市场平均,则强式有效不能成立。
市场有效性检验存在的问题:有效市场的检验与市场均衡模型的相互依赖性,在检验市场有效性时,首先要假设某种均衡模型是正确的,才可计算均衡条件下的预期收益率,并以此为标准,检验是否存在超额收益率,而市场均衡模型又是以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这就存在一个联合假设的问题,如果市场真的出现超额收益,那到底是市场无效还是均衡模型出了问题,一时无法定论。
此外市场有效性的检验还必须借助于有关预期收益的模型。
CAPM和APT模型的提出和运用,虽然为金融市场收益结构或证券收益的描述提供了更好的拟合及分析的理论依据,被广泛、有效地应用于市场效率的检验,但在实际检验中却也存在着循环定义以及联合假设的问题,实证检验都是对市场有效性和模型合理性的联合检验,无法对造成检验结果的原因进行区分。
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现象:(1)规模效应:无论是总收益率还是风险调节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的大小负相关。
(2)季节效应:1904-1974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指数一月份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它11个月的收益率。
除一月效应以外,季节效应还包括周末效应、节日效应以及开盘、收盘效应等。
此外,还有规模效应与季节效应结合的小公司元月效应等多种异象。
(3)低市盈率的股票经风险调整后的平均收益要高于高市盈率的股票1987年纽约股票市场崩盘,并产生骨牌效应,使得全球股市下跌。
一项投资可以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 而且这种现象还在持续; 在有效市场理论中,基本面分析是不能创造价值的,那么分析师这个群体就不应该存在,而实际中却有大量的分析师存在于金融市场; 实际中我们观察到在市场上涨时大家在追,而市场下跌时大家在抛,市场具有发散的性质。
大多数的投资者相信企业是有价值的,短期价格可能会偏离价值,但长期必然会向价值回归而且他们凭此获得了成功,如巴菲特、林奇、索罗斯等投资大师。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会变成一个拿着锡罐子的街头流浪汉。
”他们的投资策略是:利用市场的失效,找到被低估的上市公司。
一旦买下就坚持,不论有什么波动都不为所动,相信自己的眼光,直到有更多的人看好,股价慢慢回到高点,成为最后的赢家。
有效市场假说本身存在的缺陷:首先,有效市场理论是一个完全理性基础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这就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交易客体是同质的、交易双方均可以自由进出市场、交易双方都是价格的接收者、所有交易者都具备完全知识以及完全信息,而且信息能够免费获得,这些条件与现实市场出入较大,以至于有效市场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会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