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医护理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
医院中医妇科疑难病例讨论汇编

医院中医妇科疑难病例讨论汇编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入院日期:202*年12月05日09:10记录日期:202*年12月08日09:00讨论地点:妇产科医办室主持人:***(科主任)记录人:***(医师)参加人员:***(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病史报告:**(医师)病例简要:患者,***,女,46岁。
因“下腹痛5天,加重1天”入院。
入院查体:T:36.5℃,P:88次/分,R:次23/分,Bp:90/60mmHg,形体消瘦,心肺听诊(-),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语言清晰,对答如常,舌紫暗,苔白,脉细弦。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7/20—26天,量中,痛经(+),LMP:202*年11月27日,PMP:202*年10月30日,平素经行腰腹疼痛,月经量多有块。
11.29开始出现下腹疼痛,于诊所就诊,予以抗炎对症治疗(具体不详),12.2单位***医院检查B超示右附件实液混合性包块,考虑炎性肿块可能性大。
建议继续抗感染治疗,12.2继于门诊抗感染治疗,昨开始腹痛加重。
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畅;宫颈:轻糜;宫体:前位,压痛(—);附件:右侧可触及一5cm大小的包块,压痛(+);左侧压痛(+)。
辅助检查:202*年12月2日我院B超示:宫体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腔线清晰,居中,内膜厚8mm,右附件区见一异常实液混合性包块,大小约55*41mm,边界欠清,左卵巢无异常。
入院时中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治疗上予以西医予以头孢西丁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中医予以中药离子导入及中药灌肠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治疗,并口服宫炎平胶囊祛瘀止痛,收敛止血带。
患者腹痛症状较前好转,仍肛门坠胀。
发言人:***(主治医师):患者系中老年女性,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7/20—26天,素有盆腔炎病史多年,经行腰腹疼痛,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除后痛减,带下量多,舌紫暗,苔白,脉细弦。
医院制度汇编-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医院制度汇编-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是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权益,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是医院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一、建立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的重要性1.1 提高医疗质量死亡病例讨论可以匡助医护人员及时总结病例,分析病情发展过程,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1.2 促进医疗团队合作通过死亡病例讨论,可以促进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疗效率。
1.3 保障患者权益建立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医疗事故和疏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二、死亡病例讨论的程序和要求2.1 确定讨论时间和地点医院应确定每周或者每月进行死亡病例讨论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参预讨论。
2.2 采集病例资料在讨论前,医院应采集相关病例的资料,包括病历、检查报告、治疗方案等,为讨论提供依据。
2.3 讨论内容和结论死亡病例讨论应环绕病例的发病原因、诊断过程、治疗方案等展开讨论,最终形成结论和总结,为医疗工作提供指导。
三、死亡病例讨论的效果评估3.1 定期评估讨论效果医院应定期对死亡病例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讨论结论的实施情况等,及时调整讨论制度。
3.2 采集医护人员反馈意见医院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来评估死亡病例讨论的效果,了解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3.3 持续改进讨论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医院应持续改进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提高讨论效果,确保医疗质量。
四、死亡病例讨论的注意事项4.1 保护患者隐私在讨论过程中,医院应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4.2 尊重医护人员意见在讨论中,应尊重每位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问题。
4.3 鼓励开放式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应该是开放式的,允许医护人员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议,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全面。
病例讨论制度(包括疑难、术前、死亡病例讨论等)

六、病例讨论制度(包括疑难、术前、死亡病例讨论等)(一)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根据病情决定参加人的范围,可以由本科室、有关科室或院内进行病例讨论。
2、涉及多科室参加的讨论,会前通知有关人员,约定时间、地点,按时参加,由主治医师准备病历和有关材料。
3、由科主任或医务部派人主持,科室各级医师(包括本科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均应参加。
经治医师报告病历,上级医师补充发言,明确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讨论应将中医药内容作为重点之一。
4、经治医师在《疑难病例讨论本》中做好每位专家的讨论记录,主持者根据讨论的意见,对于诊断、治疗方针和必要的检查,作概括总结,记录材料经过整理,归于病历内。
5、各级医师认真执行讨论会诊意见。
(二)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是外科系统对即将接受治疗病例的一种会诊形式,执行术前讨论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通过对某个病例的诊断分析、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式、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或术式的改变、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讨论,实现个性化治疗。
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病历内容,积累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1、术前讨论的形式所有在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要经过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分医疗组内讨论、全科术前讨论、院内术前讨论。
(1)医疗组内术前讨论是指患者病情稳定、手术难度不大的一、二级手术,由医疗组长主持,医疗组内所有医师参加术前讨论,并将术前讨论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载。
(2)全科术前讨论是指由医疗组长提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或主任委派的主任医师主持。
病例选择:a、三级以上手术必须经全科讨论;b、一、二级手术,但病情较复杂,预计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手术;c、属于本科室开展的新型手术项目,或开展较少,预后难以确定的手术;d、为确定病变性质的探查手术或术中可能改变术式的手术;e、患者一般状态差,或涉及多个脏器疾病的手术;f、确定需要外请专家的手术;g、属于本科室少见病种或罕见病种的手术;h、有教学、科研意义的手术;i、部分特殊患者,因社会需要提请术前讨论的手术。
中医护理病例讨论流程

中医护理病例讨论流程引言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多年来在保健和治疗疾病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了提高中医护理的质量和效果,病例讨论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医护理病例讨论的流程,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分享经验和加强交流。
流程步骤1. 病例介绍在病例讨论开始时,参与者要首先对要讨论的病例进行详细介绍。
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主要的症状表现、病程以及已经采取的治疗方法等。
为了确保讨论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必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病历资料和检查结果。
2. 病情分析在病例介绍之后,参与者需要对病情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
同时,对于可能的疾病诊断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病例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论证。
3. 中医诊断在分析病情的基础上,参与者可以提出中医的诊断意见。
根据中医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当前病例的情况,提出具体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可以探讨可能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等。
4. 治疗方案在确定中医诊断之后,需要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参与者可以根据中医的原则和方法,结合病例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这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使用,以及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善等。
5. 讨论和总结在提出治疗方案之后,可以进行讨论和总结。
参与者可以就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同时,还可以对病例讨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以后的病例讨论提供参考。
结论中医护理病例讨论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病例的分享和交流,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本文介绍了一种中医护理病例讨论的流程,包括病例介绍、病情分析、中医诊断、治疗方案的提出,以及讨论和总结等步骤。
希望该流程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病例讨论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中医护理的水平和效果。
中医护理病例讨论规定

中医护理病例讨论规定1. 背景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为了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和提高临床效果,我们制定了中医护理病例讨论规定,以便更好地分享经验和知识。
2. 目的中医护理病例讨论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病例分享和讨论,促进中医护理团队的研究和交流,提高临床实践的水平和质量。
3. 参与人员中医护理病例讨论应由中医护理团队组织和参与。
团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医生、护士、药师等中医护理相关人员。
4. 案例选择参与中医护理病例讨论的案例应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体现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疗效。
优先选择有较好疗效的案例,以供团队研究和借鉴。
5. 讨论内容中医护理病例讨论应涵盖以下内容:5.1 病情分析对病例的主要病情进行分析,包括病因、病机、病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5.2 诊疗过程详细描述病例的诊疗过程,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辨证论治等内容。
5.3 护理方法介绍使用的中医护理方法,包括经络疗法、中药疗法、针灸等,以及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4 疗效评估对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讨论原因和改进方法。
6. 讨论形式中医护理病例讨论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讲座、研讨会等形式。
参与讨论的成员应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
7. 结果记录中医护理病例讨论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包括病例分析、讨论内容、结论和改进措施等,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回顾。
8. 讨论时间中医护理病例讨论可以每周或每月定期进行,具体时间和周期由中医护理团队决定。
9. 注意事项中医护理病例讨论应注重保护患者隐私,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同时,团队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应尊重他人观点,不得攻击或诋毁他人。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正式执行,如有其他补充或修订,将另行通知。
中医护理病例讨论

Xxxxxx附属中医院
中医护理病历讨论记录
时间
2012年6月15日
地点
示教室
主持人
Xxx
患者姓名
Xxx
性别
女
年龄
61岁
住院号
12060776
入院诊断
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胁痛(胆囊炎?)
病历类型
疑难√危重重大手术前后死亡(在相应选项前划√)
参加讨论范围
本科讨论中医证型:肝胆郁热;Fra bibliotek阳两虚,浊毒内蕴
施护原则:疏肝利胆,通腑泻浊,补益脾肾阴阳,兼顾活血化瘀
Xxx主管护师:本例患者,老年女性,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有关。由于患者腹部剧烈绞痛、右上腹疼痛为主,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B超:胆囊结石伴胆汁粘稠,给予半坐卧位休息,暂禁食,由于患者有糖尿病史,在暂禁食期间并发症:低血糖:与不能进食有关,因此应给予静脉补充能量
Xx护士:本例患者,老年女性,证属于:肝胆郁热;阴阳两虚,浊毒内蕴,施护原则为:疏肝利胆,通腑泻浊,补益脾肾阴阳,兼顾活血化瘀。应加强注意患者二便情况,特别观察大便颜色,小便量。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待病情减轻并稳定后,再慎重、缓慢地增加活动量,以免复发。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模板范文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模板范文
1.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日期等基本信息。
2. 主诉和现病史,患者的主要症状和病情发展过程,包括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加重因素等。
3. 既往史和个人史,包括患者的过往疾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
4. 体格检查,详细描述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各系统的检查结果。
5. 辅助检查,列出患者进行的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
6. 诊断与鉴别诊断,列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包括可能的疾病和排除的疾病。
7. 治疗过程与效果,详细描述患者接受的治疗措施和效果,包
括用药、手术、介入治疗等。
8. 讨论与总结,对病例进行讨论和总结,包括病情的发展规律、治疗的依据和方案选择、治疗效果评价等。
9. 注意事项和随访计划,列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的问题和随访计划。
这样的模板范文能够帮助医务人员系统地记录和分析疑难危重
病例,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中医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方案

结合中医科特点,建立各项应急预案,做到人人知晓
参加医院培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及时、登记上报及时,无隐瞒.
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执行情况
37553 92B1銱36129 8D21贡34428 867C虼”26922 692A椪(b
有质量改进措施,开展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中医特色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体现辩证施护及中医特色
出院小结有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护理记录有辩证施护
设备使用
熟悉本科室各项治疗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范,严禁违规操作
掌握治疗及操作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严格掌握各类治疗及有创操作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杜绝发生患者的灼伤、电击伤等其他损伤。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严格掌握中医中药的安全使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落实中医诊疗规范
科室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
医疗质量
控制实施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有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20224 4F00伀e39701 9B15鬕30325 7675癵{22819 5923夣”
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方案
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评价考核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
业务学习
院内业务学习、培训
积极参加医务办组织的业务学习及各类培训
科室业务学习、培训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有记录
1首诊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5死亡病例讨论制度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7会诊制度8手术分级管理制度9术前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2医师交接班制度13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4分级护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护理疑难问题讨论:
•护理问题:PTCD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五、护理疑难问题讨论:
与会人员讨论
•1.告知患者保持管道通畅,勿打折,弯曲 •2.观察胆汁引流的量,颜色及性质,如有异 常,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处理。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高热,寒颤,
腹部疼痛部位及性质的变化。
主持人总结
• 患者年龄较大,且病情较重,在日常的护 理工作中,我们要做好管道护理,压疮护 理等。患者饮食较差,静脉补充营养要保 护血管,告知患者及家属多食清淡易消化, 高营养的饮食。
• 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病较多,不适合手术 治疗,保守治疗PTCD尤为重要,要了解正 常胆汁的引流量,如何观察。
一、病历资料:
• 1.基本资料: 床号: 7床,患者:薛世贵,住院号:478739, 性别:男,年龄:93岁,入院日期2019-2-6。
• 2.中医诊断:胆胀 • 3.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
一、病历资料:
• 4.主诉、主要现病史:
• 主诉:腹痛2天。
•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饮酒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无明显 发热,无呼吸困难,无心慌胸闷,在外院行抗炎对症治 疗后疼痛有所缓解,昨日下午疼痛难忍,急诊行血常规 提示:白细胞25.63*10^9/L、,中性粒细胞95.10%, CPR279,ALT146u/L,AST137u/L,脂肪酶1171u/L,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段改变,全腹部CT示:胆囊 炎,胆系扩张,右肾萎缩,请结合临床病史。双肾囊性 灶,请结合超声。急诊以“腹痛待查”收入院。
一、病历资料:
• 5.既往史、个人史:
• 既往否认结核、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外伤、 中毒、输血史等病史。无药物、食物及其它过敏 史。
• 经常居留地:本地 • 吸烟史:无 • 饮酒史:无 • 毒品接触史:无 • 治游史:无
一、病历资料:
• 6.体格检查:
• T:36.6 ℃ P81次/分 R 21次/分 BP204/98mmHg
三、中医护理措施:
• 1.护理措施: • 1.4专科护理:做好管道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打折,堵管。 •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长期卧床,
形成压疮。
三、中医护理护理措施:
1.护理措施: 1.5潜在并发症:(1)出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引流液的
性: 质,颜色,量,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处理。 (2)预防感染:观察体温变化情况,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引流 管通畅,妥善固定。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胆囊穿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腹痛程度、性质、体征变 化,若腹部疼痛加重,范围扩大,出现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同时伴有寒颤,高热,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处理。
三、中医护理护理措施:
•1.护理措施: •1.6健康指导: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营养,低胆固醇,忌辛辣, 刺激,油腻之品。
保持管道通畅,勿打折,弯曲,堵塞。 畅情志,注意劳逸结合。
四、护理评价:
• 患者目前病情比较稳定,继续行抗炎对症 治疗。治疗期间加强营养,密切观察病情 变化,做好皮肤及管道护理。做好健康宣 教,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 7.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5.63*10^9/L、, 中性粒细胞95.10%, CPR279,ALT146u/L, AST137u/L,脂肪酶1171u/L, 心电图示:窦性 心律,ST段改变,全腹部CT示:胆囊炎,胆系扩 张,右肾萎缩,请结合临床病史。双肾囊性灶, 请结合超声。十二指肠憩室。
一、病历资料:
• 9.护理评估: • 术前评估:患者精神差,神志清楚,营养
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及反 跳痛。
一、病历资料:
• 9.护理评估: • 术后评估:
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胆囊穿孔。
二、中医辩证
• 患者以“右上腹疼痛2天”主诉入院,患者 年迈脾胃虚弱,肝气横逆犯脾,津液输布 障碍,郁久生湿化热,湿热熏蒸肝胆,发 为腹痛,辩证为肝胆湿热。
三、中医护理护理措施:
• 1.护理措施 • 1.1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
清新。 • 1.2饮食护理: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宜
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以保 持大便通畅。
三、中医护理护理措施:
• 1.护理措施: • 1.3情志护理:畅情志,加强治疗疾病的信
心,关心体贴病人,加强疾病的健康宣教。
急性胆囊炎中医护理危重 疑难病例讨论
普外科
• 讨论日期:2019-2-22 • 讨论地点:普泌外 主任办公室 • 讨论形式:中医护理危重疑难病例讨论 • 讨论主题:PTCD治疗胆囊炎 • 讨论目的:增强对胆囊炎的认识和护理 • 主持人:周海莺 • 报告人:马丽
主持人总结
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且精神差,纳差, 不配合治疗,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仅要 做好基础护理,
一、病历资料:
• 专科检查:体检欠配合,双肺呼吸音可, 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中上腹压痛(+), 反跳痛(+),以中上腹为甚,右上腹压痛, 肝脾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无 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一、病历资料:
•8.诊疗过程:
•患者于2月6日收入我科,行心电血氧监测及氧气吸入,予 抗炎,护胃对症治疗,患者年龄大,症状较重,沟通困难, 血象较高,胆红素及转氨酶较高,遵医嘱告病重,完善相关 检查,于17:10在床边彩超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造瘘术, 术后继续行抗炎,护胃,抑酸治疗。患者精神差,食欲不佳, 遵医嘱留置胃管。患者不配合,反复拔除胃管,告知主管医 生后,暂不上胃管,密切观察病情,静脉营养治疗,同时予 中药封包和耳穴压豆治疗,于2月10日停告病重,停心电血 氧监测及氧气吸入,于2月17日病情稳定,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