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T型矿床
关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的一些探讨

合、 盆地 中的红层 、 生烃层 等 , 分析 了区域盆地 卤水活动 对 M、 , T矿 床 的制 约 , 主要 包括 区域 白云石 化与 MVT铅 锌 矿床的空 间分布关 系、 与 M、 , ] _ 铅锌 矿床 常伴生 的其他类 型矿床 , 并对 MV T铅 锌矿 床的成 因进 行 了初 步的探讨 。
最后 , 认为特定 的岩性组合 ( 特别是 砂岩 、 碳 酸盐岩 、 泥页岩 组合 ) 、 含 矿岩系 下部碎屑 岩的褪色蚀 变 、 区域红层盆 地
的广泛发育 、 生烃盆地 的边缘 、 区域 白云石化的前锋地带等 , 是 MVT矿床及其伴生矿床找矿勘探的重要参 考依据 。
关键词 地质学 ; MVT型铅锌矿 ; 含矿建造 ; 岩性组合 ; 盆地 卤水 ; 白云石化 ; 成矿规律
S u r v e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Mi s s i s s i p p i Va l l e y — t y p e( MVT)Z n — P b d e p o s i t s c o n s t i t u t e o n e o f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t y p e s o f Z n — P b d e —
( 1 F a c u l t y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a n d R e s o u r c s ,C e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G o , s c i e n c s,B e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2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s, e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2 , C h i n a ; 3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R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C h i n a G e o l o g i c a l
SEDEX&MVT矿床类型对比

脉石矿物
石英、碳酸盐、重晶石、绿泥石和绢云母
萤石、重晶石、白云石、方解石、石英、菱铁矿
容矿岩石
细碎屑岩(页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及其变质后产物,常夹有一些凝灰岩;
未变质的沉积岩,以厚层白云岩为主,次为石灰岩
矿床平均矿石量和平均品位
Zn-Pb矿床平均矿石量为6000Wt,Pb+Zn平均品位为11.9%
SEDEX
MVT
大地构造背景
形成于拉张环境,主要形成于硅铝冒地槽环境,具体构造背景是受裂谷控制的克拉通内或是其边缘的沉降盆地。大陆边缘和拗拉槽裂谷、地堑中,而且边缘裂谷比洋底裂谷和陆内裂谷更加有利于SEDEX成矿。
造山带边缘前陆环境或靠近克拉通一侧的沉积盆地环境;
矿体形态
层状、似层状、透镜状
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囊状、脉状
成矿年代
主要为元古代(19-14亿年)及古生代早期、中期(5.3-3亿年)
前寒武纪到白垩纪的各个时代的岩石中,但成矿时代多见于古生代及中生代。
找矿标志
层状重晶石岩、硅质岩、电气石岩、钠长石岩、同生断裂、礁岩前后、铁氧化物及铁镁碳酸盐岩
矿体多产于渗透性较好的白云岩中和礁体周围
金属矿物
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有时重要)、少量毒砂、磁铁矿以及黝铜矿-砷黝铜矿。
(Pb+Zn)从几百万吨到几千吨不等,Pb+Zn品位一般在3%~10%
成矿温度
140-280℃,均值为225℃
50-150℃
SEDEX:在水温70-350℃或是更高的热水介质(海水、湖水、热泉水等)中形成的,主体以沉积方式形成于水-岩石界面之上水体中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但也包括此界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以充填和交代形成的筒状、锥状或面型热液含矿蚀变体,两者可共生或是分别出现。(涂光炽,1988)
VMS、SMS、SSC和MVT型矿床特征对比表

VMS、SMS、SSC和MVT型矿床特征对比表(Kula C. Misra,Understanding Mineral Deposits,2000) 特征VMS SMS SSC MVT单个矿床的规模和品位大部分矿石量为1到10百万吨;Cu+Zn+Pb<10%,Cu为1-3%;Zn:(Zn+Pb)比值为双蜂式大部分矿石量大于30百万吨,许多大于100百万吨;一般Cu+Zn+Pb>10%,Cu为<1%;Zn:(Zn+Pb)比值为双蜂式矿石量小于1百万吨到大于1000百万吨,Cu含量1-5%,一般不含Pb、ZnSST(砂岩型铅锌矿)矿石量大部分小于1百万吨,Pb+Zn3-10%,尤其不含Cu;Zn:(Pb+Zn)比值为双蜂式可采金属或富集金属主要元素是Cu、Zn、Pb;次要元素:Ag、Au主要元素是Zn、Pb(某些矿床含Cu);次要元素有Ag、Cu主要元素是Cu(某些矿床含Pb、Zn、Co);次要元素是Ag、Re主要元素是Zn、Pb;次要元素有Cd、Ag、Ge特征矿物组合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重晶石±石膏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重晶石黄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闪锌矿±方铅矿±萤石±重晶石±黄铁矿/白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燧石典型的主岩层序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序列,夹火山碎屑岩、碎屑岩(杂砂岩)和化学沉积物浅水-深水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夹薄层凝灰岩、蒸发岩和不典型的红层组合碳质页岩、大理岩、砂屑岩和微量碳酸盐岩;一般与大陆红层和蒸发岩有关浅水台地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矿化产于白云岩中而不是灰岩中主岩时代太古代到三叠纪,主要是太古代到早元古代早元古代到晚古生代,主要是早-中元古代早元古代到三叠纪,主要是元古代和石炭-二叠纪早元古代到侏罗纪,主要是古生代矿化特征整合的块状硫化物透镜体(同生的),其下为不整合的网脉状矿化带(后生的)整合的层状块状硫化物透镜状堆积体(同生),下伏不整合型矿化(后生)限定在特定地层单位(如退色层(灰色),尤其是氧化-还原界面上)的层状浸染状硫化物矿化层状、块状到浸染状裂隙充填型矿化,通常胶结角砾状碎屑,少量交代矿化热液蚀变下盘岩石中明显的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蚀变以及角砾岩化下盘岩石蚀变从强烈到较弱再到无蚀变没有典型的蚀变类型白云岩化(不一定伴有成矿流体)、硅化和伊利石的重结晶金属分带Cu→Zn→Pb或Cu→(Pb+Zn),尤其是向岩层顶部Cu→Zn+Pb→重晶石明显的侧向和垂向分带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不具典型的分带形式成矿流体中等盐度(4-8wt%,NaCl当量),中温(150-300℃)高盐度(10-30wt%,NaCl当量),中温(100-300℃)中等盐度,低温(~100℃),pH值6-8,氧化环境,富硫酸盐?高盐度(>15wt%,NaCl当量),低温(一般100-150℃)控矿因素火山岩地层,爆发火山作用,地下火成侵入体裂谷盆地,同沉积断层,缺氧盆地,适宜的矿源岩有机质分布区、红层和蒸发岩;透水性强台地碳酸盐、角砾岩体、岩相变化、基底高度和尖灭、断层、灰岩与白云岩岩性界面成因模型喷流系统(火山)同沉积-沉积喷流和来自盆地卤水的同生成矿作用来自盆地卤水的同生成矿作用来自盆地卤水的后生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汇聚边缘的引张环境;离散板块边缘主要是陆内裂谷陆内裂谷前陆冲断层带,克拉通内沉积盆地(边缘)典型实例Noranda矿区(加拿大)、Cyprus和Kuroko矿区(日本)芒特艾萨(澳大利亚)、沙立文(加拿大)、Irish矿床(Navan)Kupferschiefer(波兰)、赞比亚铜矿带、White Pine(美国)Pine Point (加拿大)、Viburnum Trend(美国)Silesia(波兰)。
MVT和SEDEX铅锌矿床4

From Hoy (1993) and Lydon (2000)
Sullivan Mine cross section Sullivan矿剖面
排水口建造
白云母(绢云母) 绿泥石-钠长石绿泥石- 黄铁矿-(方解石) 雌黄铁矿 电气石 致密块状矿石
辉长岩和“花斑岩” 辉长岩岩墙和岩床岩枝 未蚀变的沉积岩
Sullivan (Canada) and Broken Hill (Australia) 沙利文(加拿大)和布罗肯希尔(澳大利亚)
北美克拉通 主要矿床
SEDEX矿带
被动边缘的数量
显生宙 Pb+Zn (百万吨) 晚元古代 次生氧气
元古宙 中元古代 早元古代 全球氧化事件
太古宙
Rift - Sag Basin CD (SEDEX) 裂谷 – 下陷盆地碎 屑岩为主的SEDEX
Broken Hill, Australia 澳大利亚Broken Hill矿
Huston et al., 2006
Syn-sedimentary and diagenetic models 各种同沉积及成岩模型
SEDEX型
水体 矿化
花岗岩驱动的溢流型
氧化物,硅酸盐
矿化 下降的海水 基性岩床
成岩吸入
低孔隙度沉积物 水体 矿化 高孔隙度沉积物 花岗质岩床 地幔挥发份 混合岩 酸性火山岩
ReplacBiblioteka ment models 各种交代模型
同变形 同岩浆矽卡岩 复杂的交代晕
携带的区 域流体 矽卡岩 交代类型
矿化
矿化
中带 近带
远带
西部 台地 海平面 裂谷控制的Aldridge盆地 含氧的 缺氧和高盐度,富H2S Sabkha条件 东部 台地
川滇黔地区MVT铅锌矿床分布_特征及成因

布于永善、 巧家及东川地 区。震旦系 中的大 型矿床 有巧家 茂 祖、 会东大梁子、 会理天宝山 , 中型矿床有永善金沙厂、 会泽五 星厂、 宁南银厂沟、 鲁甸乐红 , 小型矿床 5 处。 下寒武统梅 树村 组、 渔户 村组 主要 为白 云 岩、 含磷 白 云 岩、 白云岩夹燧石条带。该地层中分布的矿床规模一般不大 , 主要分布于永善、 东川地区 , 大多与震旦系矿体共生。 中泥 盆统曲靖 组和上泥盆 宰格组 , 主要为 碳酸盐岩台 地 潮坪相的稳定系列 内源干、 湿白云 岩、 灰岩及 碎屑岩 , 主要 分 布于昭通、 彝良、 鲁甸、 及昆明华宁等地 , 产出彝良毛坪中型铅 锌矿床 , 小型矿床 2 处。 下石 炭统摆佐 组主要为台 地边缘浅 滩相晶质白 云岩、 异 地碳酸盐 岩建 造 ( 赵准 , 1995) 。主 要分 布于 滇 东、 滇东 北 地 区。产出有会泽矿山厂、 麒麟厂大型矿床及小型矿床 8 处。 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也 是主要的赋矿层位 , 为浅海 _广 海 碳酸盐岩建造 , 产出罗平富乐厂中型矿床 , 小型矿床 3 处。 此外 , 中奥陶统宝塔组、 中上 奥陶统 大箐组、 中志 留统 石 门坎组等层位 , 都赋存有铅锌矿床 , 含矿层位均为碳酸盐岩。 2. 2 区域背景及控矿构造 M V T ( 密西西比河谷型 ) 矿床 是一类 主要 赋存于 白云 岩 中以铅锌为主要矿 产的后生热液矿床。在空间上基本分布于 古老克拉通的边缘 及内部 ( Brabbon et al. , 1992; Eisenlohr et al. , 1994; Ramboz et al. , 1988) 。川滇黔多金 属成矿区处 于 扬子地台西南 缘 , 为克 拉通 边缘 地带 , 这与 世界 其他 地区 的 M V T 铅锌矿床所处的地 质背景 相似。矿床 在构造 上主要 受 褶皱和断层的控制 , 主要分布于向斜和背斜的轴部、 翼部以及 断层的两侧部位 ( 图 1 、 表 1) 。 二级深大断裂 的交汇地段及区域性背斜的倾伏端控制矿 群或矿 田的分 布 , 例如 : 在宁南、 巧 家地区 的矿床 位于 SN 向 小江断裂和 NW 向则木河断裂的交 汇地带 ; 会泽矿 群位于 小 江断裂和 NE 向的威信_会泽断裂、 金牛厂断裂的交汇 地段 。 褶皱和断裂的复 合部 位 或构 造破 碎带 往往 是良 好的 定位 空 间。如天宝山矿床受控于天宝 山复式向 斜 SE 翼的 次一级 倾 伏背斜和 SN 向益门断裂派生的 NW W 向隐伏 断裂的复合 部 位 ( 王小春 , 1992) ; 金 沙厂 矿床位 于巧 家_莲峰 二级深 大断 裂 派生的金沙逆断层与金 盆短轴 背斜倾 伏端的 交汇处 , 矿化 在 背斜轴部和倾伏端最强 ; 茂租矿床位于巧家_莲 峰二级深大 断 裂派生的茂租断裂和甘 树林复 式向斜 的复合 部位 ; 大梁子 矿 床则位于断裂所 造成的 地堑式破 碎带中 ( 林 方成 , 1994) 。 层 间构造和断裂是有利的 储矿空 间 , 层 状矿体 是矿化 沿层间 滑 动、 层间虚脱和层间破碎带发育造成的 , 矿体形状基本上与地 层产状一致 ; 脉状矿体则是矿液沿次级断层充填交代而成 ( 刘 文周等 , 1994) 。 2. 3 矿体特征 铅锌矿体多呈脉状、 似层状、 透镜状、 扁豆状、 囊 状产于白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3、硫的来源
多数地下卤水含少量硫,其含量范围从几十到几千 ppm,硫几乎总是呈硫酸盐状态存在,而不是呈形成 硫化物矿床所需的还原硫状态存在。要使卤水中还原 硫含量增加,一般有两种途径:把卤水中已有的某些 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这可通过卤水中其它组分,如 甲烷的作用来逐步实现,甲烷可将硫酸盐还原为 H2S, 或者卤水在其运动过程中与某一还原营力,如与石油 相遇,从而是硫酸盐还原;增加卤水中的外加还原硫, 这可通过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作用,石油的热降解以 及石油与无菌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来达到。 从硫同位素看, MVT矿床的硫同位素比值很宽,一般 认为归因于使硫还原的细菌作用。但这不会改变硫的 地壳成因,最终是海水成因的结论。
成矿流体源自沉积建造水,成矿过程中演化为 含矿热卤水,成矿温度70~200℃。
也有些MVT矿床流体包裹体Th较高,如法国Les Malines矿床主成矿期第一阶段重晶石Th为180--3800C , 育空地区Blende矿床主成矿期闪锌矿Th为283℃左右, 爱尔兰Tynagh矿床闪锌矿的Th为126-243℃。
密西 西比 河谷 型矿 床的 产出 构造 环境
含矿岩系
含矿岩系为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可夹有砂岩、页岩及砾 岩的沉积建造。碳酸盐岩包括生物礁相、潮坪相灰岩、白云 岩、礁角砾岩及崩塌角砾岩等。矿床形成于主岩成岩之后。
a· 美国中部地区,b· 中国川、 滇、黔接壤地区,c· 爱尔兰 中部地区,d· 秘鲁中部地区; 1.结晶基底,2.砾岩,砂岩, 4.页岩,5.白云岩,6.灰岩, 7.中酸性火山岩,8.花岗岩, 9.石膏透镜体,10.矿体
(二)搬运形式与驱动力
在盆地中,由于压实作用的水压差,间隙流体从地层中被挤 压出来,这些溶液沿最容易渗透的通道上升。纵横交错的天 然通道系统能使大量流体迁移,一旦遇到像砂岩或具有岩溶 或破碎带的灰岩等渗透性强的地段,溶液就会流动相当长的 距离。 这些海水能否搬运金属取决于卤水中还原硫的含量,而金属 在含还原硫较多的溶液中的溶解度是相当低的。所以,一种 溶液在1000C时,是不可能既搬运大量金属又搬运大量还原硫 而形成矿床的。溶液要么携带大量的金属,要么携带大量的 还原硫,往往不可能兼而有之。金属在这种溶液里主要是呈 氯化物或有机络合物形式被卤水携带的。 这种运移的驱动力和运移型式有待深入探讨,目前研究看, 初期成岩压实作用应是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它可能包括渗透 作用、粘土化的脱水作用,或由于温度升高引起水膨胀等。
关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的一些探讨

关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的一些探讨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是一类受洛阳贡山类型铅锌矿床启发颇深的铅锌矿床,它们都属于矿床成因、地质构造等方面都比较相似的类型。
MVT铅锌矿床是广泛存在于全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矿床类型,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铅锌矿床中,MVT铅锌矿床的铅锌储量占到全球总量的4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
下面我们简要讨论一下MVT铅锌矿床的一些性质和成因机制。
MVT铅锌矿床的特点:1. 铅锌矿床常常出现在碳酸盐岩沉积层、山地重石、深海扇等岩石中,与早期成因较分散的铅锌矿床有很大不同。
2. MVT铅锌矿床的开发难度非常大,主要是由于该矿床处于地下深处,因此采矿难度非常高,需要用到更加复杂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而且也增加了开采成本。
3. 该矿床的铅锌原物质往往深源化,来源来自于上地幔和下地壳区域,具有较强的深成铅锌潜力。
4. MVT铅锌矿床常常伴生着各种不同的金属,诸如钒、铬、钼、金等。
这也说明,此类铅锌矿床不仅对策略金属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环保型矿物开发有推动。
MVT铅锌矿床的成因机制:1. 该矿床的成因主要与早期碳酸盐岩地质作用以及后期适度的橄榄岩侵入有关。
2. 在地核上的一些大规模的雕刻和重塑过程,还影响到了地壳地表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也为MVT铅锌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铅锌矿床中的铅物质来源主要包括了变质或侵入的基性岩等。
钙质类岩石常常常常是MVT矿床形成的重要富集区域。
结语:作为更加成熟的铅锌矿床类型,MVT铅锌矿床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价值和探索前景。
发掘和开采这类矿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也决定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市场地位。
未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金属矿床资源的需求量无疑也会增加,而MVT铅锌矿床恰恰就是这样一个面临着发展和探索巨大机遇和挑战的矿床类型,开拓和利用这类矿床的技术和技能也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高度重视。
如果要对MVT铅锌矿床进行数据分析,那么首先要了解该矿床在全球的储量和开采情况。
MVT和SEDEX铅锌矿床1

Mississippi Valley-type Pb-Zn deposits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 • • • • • • • • Diverse family of epigenetic ores 种类繁多的一大类次生矿床 Mainly in platform carbonate sequences 主要产在地台型碳酸盐岩层序中 Formed mainly in extensional features 主要形成于扩张环境 during contractional orogenic events; 在挤压造山运动中 important fault control 断层控制很重要 Not associated with igneous activity 与岩浆活动无关 Formed from dense sedimentary brines ` 10 to 35 wt % 形成于高浓度的沉积盐水中,盐度10 to 35 wt % Formed at temperatures < 200 to 250 C 形成温度< 200 to 250 C Ore mainly replacement and open-space fill; dissolution collapse breccias common 大部分矿石为交代型和开放空间充填型; 溶解崩塌角砾岩很普遍
Dissolution Collapse Breccia Bodies Very common in MVT deposits: Some Terminology
溶解崩塌角砾岩体在MVT矿床中很常见:一些术语
裂纹角砾岩
原生白云岩
角砾岩块 灰岩
层状沉积物
矿化角砾岩带
无矿化角砾岩带 穿层型矿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VT型矿床
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其铅锌资源量占全球铅锌资源量的20%左右(张长青等,2009)。
1、特征概述
Leach等人1993年指出该类型矿床一般产出于造山带边缘前陆环境或靠近克拉通一侧的沉积盆地环境;容矿围岩以白云岩为主(少数产于灰岩中),具后生特征,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可发育层控的、断层控制的以及受喀斯特地形控制的矿体,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可以为层状、筒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闪锌、方铅、黄铁、白铁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仅少数矿床发育重晶石、萤石等,还可以有含银和铜的矿物;矿石由粗粒到细粒,由块状到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岩化、方解石化和硅化,主要涉及围岩的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和溶解坍塌角砾岩等;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盆地流体,温度一般为50-250℃,盐度一般为10-30%;金属和硫具有壳源特征。
2、矿床时空分布
目前,该类型矿床的形成年代测试数据较少,Leach等人于2001年根据17个矿床成矿年代数据总结了全球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时间,主要形成于泥盆纪——三叠纪早期和白垩纪——新进纪两个阶段。
矿床的容矿围岩的时代范围局限于从元古宙到白垩纪,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少数形成于志留纪和二叠纪,元古宙地层很少发育该类型矿床。
但在中国,晚震旦世地层却是MVT矿床较发育的地层之一。
该类型矿床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部及东北部各州,加拿大西部及北部各省。
除此之外,该类型矿床在欧洲也较发育,波兰、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均有此类矿床的产出。
在我国,该类矿床主要产于扬子地台及周边地区,包括西缘的川滇黔交界地区(云南会泽、茂租,四川大梁子山、天宝山、赤普等),北缘的秦岭南部地区(陕西马元,湖北竹溪古城,神农架等矿区),中部的湘鄂地区(湖南李梅、董家河、白云铺等),南缘的桂粤地区(广东凡口,广西泗顶、后江桥、北山等),此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发育有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等。
3、成矿背景
世界上多数MVT铅锌矿床都是由大规模成矿流体在相邻造山带重力驱动下,
流经前陆盆地时发生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的(Appold et al.,1999)。
一般产于造山带内侧600 km内的前陆盆地边缘,少数在前陆逆冲带中,极少在陆内伸展环境中。
控矿因素围岩、盆地卤水、流体驱动力及矿体沉淀场所等都与大地构造运动相关。
世界上的MVT铅锌矿床主要存在于岛弧-大陆碰撞造山带、安第斯型俯冲造
山带和陆-陆碰撞造山带3种造山带的前陆中,其中代表性的有美国Ouachita
岛弧-被动大陆碰撞造山带Arkoma前陆盆地中的Ozark MVT铅锌矿带 (Bradley et al., 1991),中国川滇黔MVT铅锌矿带(王奖臻,2001),加拿大落矶山脉安第斯型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克拉通地层中的Pine Point铅锌矿床及逆冲推覆带中的Pobb Lake和Monarch-Kicking Horse铅锌矿床(McMechan et al.,1993),欧洲
南部Pyrenees陆-陆碰撞造山带Cevennes前陆盆地中的MVT铅锌矿区(Puigdefabregas et al.,1992)。
该类型矿床除了产于造山带前陆盆地和逆冲推覆带中之外,也有极少的产于大陆伸展环境下。
1995年,Verncombe等通过厘定矿床年龄,发现澳大利亚Lennard Shelf地区伸展断层中的MVT铅锌矿床的形成时间和相邻的Fitzroy深海槽快速伸展期一致,提出该矿床是由Fitzroy深海槽中的沉积物脱水发生的流体脉冲形成的。
而加拿大的Nanisivik铅锌矿的形成则认为与裂谷作用相关(Leach et al.,2001a),只是由于这个地区经历了裂谷-被动陆缘-前陆盆地的过程(Hoffman et al.,1989)。
4、控矿因素
控矿因素涉及到流体的运移、容矿空间的形成、有利的圈闭条件以及成矿
后的保存条件等。
包括断层和破碎带、岩性边界、溶解坍塌角砾岩、礁组合、基地隆起、不整合面等因素(张长青等,2009)。
断层和破碎带是MVT型矿床重要的控矿因素,许多矿体集中产于张性断层带内及其附近,如爱尔兰 Midland (Hitzman, 1999)和Upper Silesia地区,矿石集中于正断层(Kibitlewski,1991);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的大梁子铅锌矿与地堑构造有关,乐红、毛坪铅锌矿均产于断裂带中(张长青,2008)。
在大多数的MVT矿区内,先存的溶解坍塌角砾岩和与
之有关的碳酸盐溶解对矿石的沉淀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目前有研究发现,含金属的富氯流体与含还原硫流体的混合,单一含金属氯化物流体与含还原硫流体的沉淀作用,均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Sverjensky, 1984; Cooke et al.,2000; Emsbo, 2000),同时酸性条件下,更易导致坍塌角砾岩的形成,因此坍塌角砾岩与MVT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MVT矿床矿石多发育在渗透系数较大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而矿体顶板则多为渗透性较差的页岩、泥页岩等。
如在美国
Tri-State地区,Chattanooga和Northview页岩之下发育大量MVT矿床(Brockie et al., 1968)。
在Viburnum Trend,矿石发育于白云岩中,矿石离白
云岩和含页岩灰岩过渡相达几公里(Leach et al., 2005)。
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茂租、赤普等矿床的矿体均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和寒武系筇竹寺组泥页岩的界面附近(张长青等,2008)。
MVT矿床也可产于灰岩-白云岩过渡带附近,如Upper Silesia、Viburnum Trend和密苏里南东部Old Lead Belt等(Leach et al., 2005)。
除此之外,部分MVT矿床还与生物礁-生物碳酸盐组合,基底隆起等因素有关。
5、矿床成因
成矿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50-250℃,但大多数温度介于
75-150℃(Basuki et al.,2004);典型的MVT矿床大致的盐度范围为15%-30% (Basuki et al.,2004)。
其中盐度又与矿床品位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矿集区相对规模较小的矿集区盐度偏低,同时还发现盐度与矿石品位呈正相关关系。
然而,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矿床的情况却相反,该矿集区规模较小,盐度较低,矿石品位却较高,最高品位可达50%左右(会泽铅锌矿),这一特征可能
与该地区的成矿温度普遍高于其他矿集区的温度有关。
流体来源——研究表明,盆地卤水中主要溶质源自海水蒸发或地下蒸发矿物(主
要为石盐)的溶解。
MVT矿集区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盐水成分与现代卤水(起源于陆下海水蒸发)成分相似(Kesler et al., 1996; Viets et.al., 1996),大多数成分靠近海水蒸发线附近。
因此,盆地流体成为MVT矿床流体的主要起源。
成矿物质来源——对于MVT矿床,人们认识到流体中的金属来源于沉积盆地或者卤水通过含水层时的淋滤作用。
全球典型MVT矿床的硫同位素值变化较大,但总体表现出壳源特征。
就单个矿床或地区而言,硫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来源,如源自含硫酸盐的蒸发岩、同生海水、成岩期的硫酸盐、含硫有机质、H
S气体储库和盆
2
地缺氧水中的还原硫等。
但是硫的主要来源可能还是海水中的硫酸盐(被沉积物包裹在各种矿物中)或同生海水,后来被还原。
同时,Leach等(2005)通过对30个MVT矿床中的570个方铅矿样品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许多MVT矿床或者矿集区(包括几个大型的矿集区)的铅具有基底来源特征,应为壳源。
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矿床,除产于变质基底中的小石房矿床外,也同样具有上地壳铅源特征(Zhang et al.,2007)。
6、成矿模型
流体运动驱动力——目前有三种力的驱动形式,包括地形或重力驱动模式、沉积和压实作用模式、热-盐对流循环模式等。
三种力的驱动模式可分别解释不同地区该类型矿床驱动力的问题。
金属沉淀机制——金属元素的沉淀机制一直是矿床成因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MVT矿床,研究者提出不同的金属沉淀机制。
如还原硫模式,该模式认为金属离子与还原硫共存于同一流体体系,这一低PH值流体如在运移过程中发生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如碳酸盐岩的溶解可以导致溶液PH值的升高),则会发生金属沉淀;还有硫酸盐还原模式,该模式认为硫以硫酸盐的形式与金属元素共存,在成
S,再与成矿流体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矿地点经还原剂还原以后转变为HS-或H
2
沉淀下来成矿;流体混合模式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沉淀机制而被研究者提出,这种模式认为富含金属元素与还原硫的流体各自按不同的途径运移至成矿地点混合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