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流与文化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表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不断演变出了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
二、汉字的演变历史1. 西周时期:东方金文的形成。
东方金文以象形文字为主,表示物体的外形和功能。
2. 春秋战国时期:小篆的诞生。
小篆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简化的文字,其形态严谨,书写技巧得到进一步改进。
3. 汉朝时期: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演变,其笔画形状更加规范、平直,成为正式日常文字。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风靡。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体态端庄优雅、平滑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风格。
三、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图像文字,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
常见形式有正楷、行书、草书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
草书则是更加自由、简练、灵动的书法形式,是书法艺术中非常独特的部分。
四、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后世各个方面的文化。
除此之外,汉字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演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因素。
五、汉字之美传递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于语言的表现特征。
它通过书法的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形式和意义相互融合,体现着汉字之美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汉字继续激发着人们对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总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呈现着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于人们而言,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起源演变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甲骨文时代,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象形和指事特征。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由简单的象形文字转变为复杂的象形、形声和会意文字。
随着秦朝的统一,大篆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并由此演变为小篆,为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形态在秦汉之后经历了草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阶段。
二、汉字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记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字形、结构和意义传达古代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2. 弘扬民族精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推动文化创新: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意象。
汉字的造字法则和结构灵活性给予了创作者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4. 促进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具有跨国界的交流意义。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汉字,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符号,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国际交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瑰宝,为汉字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对汉字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字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纽带,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汉字,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商朝人民为了记录商品和财产,开始使用一种象形文字,这就是汉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是通过描绘实物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随着商朝的灭亡,周朝兴起,金文逐渐取代了甲骨文。
金文是一种更加规范和简化的文字形式,字形更加规整,书写更加流畅。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于是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是一种方块形的字体,字形规整,书写工整,被广泛用于印章和铭文。
4.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主要的书写体系。
隶书字形简化,笔画结构清晰,书写速度较快,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官方文件。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
楷书字形规范,书写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草书是行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行书和草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个人书写。
7. 楷隶合一时期(公元14世纪-现代)明朝时期,楷书和隶书合二为一,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
现代汉字字形规范,结构清晰,书写简洁。
三、汉字的影响与传播汉字作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的增加,汉字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传承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文化传承作为中国最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不仅蕴涵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一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
汉字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甲骨文,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如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中文的书写中。
汉字的诞生与演化,与中国古代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它的形态和结构,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细心观察汉字,就会找到它们描绘出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之道。
汉字发展的历程中,推广和普及更是势在必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让六部丞相李斯等人创立了小篆字,规定统一汉字。
汉字在统一规范下,更加简洁规范,方便使用。
随着汉字的普及,识字率不断提高,中国古代文化也得以广泛传播。
古代的汉字书写以石刻、竹简、纸张等为载体,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例如,秦朝的陕西咸阳秦兵马俑上刻有的陕西省的汉字刻石,明代的颐和园万寿山石刻,隋唐时期的《昭陵六经》、《碑林拾遗》等文化遗产,都诠释了汉字的文化魅力。
现在,汉字发展到了数字化的时代,人们通过计算机、手机等智能设备,使用汉字是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汉字数码化的发展,让汉字传承的范围更广泛,更加便于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学习和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仍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现代汉字书写的发展,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鲜活生命力。
汉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新,不断拓展着汉字的表现方式。
总的来说,汉字作为一个灿烂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记忆,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字历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拥有着足以让人们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活力。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简化字体。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在兽皮、骨头等上面刻画出象形图案,用来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
这些图案逐渐演变成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人”字则代表人的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象形文字进行简化,以便更方便地书写。
这就是象形文字向指事字的转变。
指事字是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示事物的特征,例如“上”字用一条竖线表示高度,表示在上方。
这种简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1. 象形文字的演变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人们开始使用会意字,即通过组合象形文字来表示新的含义。
例如,“木”和“子”组合在一起就表示“林”,表示多棵树木的集合。
这种方式使得汉字的表达能力更加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摒弃了象形文字的形状,而是将其简化成更加易于书写的形式。
这就是汉字的形态演变过程。
例如,“马”字的早期形态是一个马的全身图案,而现代的“马”字则只保留了马的头部特征。
2. 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字形、字义和字音三个方面。
字形是指汉字的外形特征,字义是指汉字所代表的含义,字音是指汉字所对应的发音。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汉字的完整表达。
汉字的字形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结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
每一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汉字的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汉字的简化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汉字的繁体字被简化为简体字,大大减少了书写的繁琐程度。
然而,汉字的简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和文化传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化字提高了汉字的实用性和普及程度。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体系。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传播和现代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20世纪初,中国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这是最早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
1.2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以刻画动物骨骼或龟甲上的文字为主,形态复杂,结构独特,是汉字演变的起点。
1.3 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字、古代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的出现:篆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秦朝时期正式推广使用的一种字体。
2.2 隶书的发展: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秦朝时期为了方便书写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2.3 楷书的形成:楷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标准化:为了统一汉字的书写,减少歧义,汉字在不同朝代不断进行标准化的尝试。
3.2 汉字的繁简体:汉字的繁简体是在汉字标准化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书写需求而形成的。
3.3 汉字的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类字,它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既有意义上的指示,又有发音上的提示。
四、汉字的传播4.1 汉字的东传:汉字最早是从中国东部地区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汉字的西传:汉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汉字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汉字的现代应用5.1 汉字的教育价值: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字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汉字出现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
这些最早的汉字是以象形、指事和会意为主要特征的,通过简单的图画来表示事物的外形和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形态,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发展1. 隶书时期: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和统一。
隶书的字形更加简洁、工整,适合用于书写公文和官方文件。
2. 楷书时期:楷书是汉字书写艺术的巅峰之作。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方正,具有很高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楷书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对于后世的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隶变楷:隶变楷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隶书和楷书之间,出现了一种过渡性的字体,既有隶书的书写特点,又有楷书的规范性。
隶变楷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灵活多样。
4. 简化字: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提高文字的识别能力,中国政府进行了一次汉字简化的改革。
通过减少汉字的笔画数和调整字形结构,使得汉字更加简单易学。
这一改革对于推广普及汉字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发生了许多变化。
有些字形变得更加简化,有些字义发生了扩充或缩减。
例如,古代的汉字“人”原本是用来表示人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人的意思。
而现代的汉字“人”则是简化后的字形,更加方便书写和识别。
此外,汉字的字音也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汉字读音多为单音节,后来逐渐演变为多音节。
例如,“山”在古代读音为“san”,而现代读音为“shan”。
总结起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源流与文化
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自从远古时代的华夏居民都是文明的发现者、创造者、使用者。
我们的祖先发现并使用了火,使用动物的皮毛制作了衣服,用木棒石头当做工具等等。
一项项的文明的出现使得我们劳动力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挺高,慢慢的脱离了那种蛮荒生活的状态。
提到脱离蛮荒生活就不得不提及先古时代对文字的使用。
本文在以下将就我国文字的源流及中国古代汉字文化与民众生活联系进行浅显的解读。
关键字:汉字源流汉字结构生活文化
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国的汉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至今为止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古汉字也对亚洲好多国家的文字有着深刻影响,至今在日语中仍可以找到很多完整的汉字。
那么汉字的源流在哪儿哪?
一、汉字源流
关于汉字起源的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总结起来主要有这几种说法,关于造字人主要有仓颉造字说和全名造字说,而汉字源头则主要是图画说和符号说。
关于仓颉造字说,上古可能存在一个“造字运动”时期,但决不是全民造字的群众运动,而是集中在少数人中间的、带有个人发明性质的一种造字的过程。
因为,“需要”才是发明创造的最大动力。
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说是可信的。
关于全民造字说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
而汉字源头主要是图画说和符号说。
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前,用一种粗笨的图画来表现事物的状态,行动,并数量的观念,就叫做文字画。
这也就是对图画说最简单的描述。
这里的符号主要是指契刻符号,如考古发现的贾湖契刻和半坡陶文等,这些符号都是非象形符号,很明显的区别于图画文字。
二、汉字结构与生活文化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个字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古人分析汉字有六书的理论,今人又有所谓三书说,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那么中国的汉字结构和古人的生活文化有什么密切联系哪?为了形象的展示给大家,我想从人一出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给大家简单总结。
假设有个古人,他出生啦,那么首先就要先给他起个名字,在这其中要涉及汉字与古代语讳文化;随着他的成长,每天还要涉及饮食文化;有一天他长大成人要涉及汉字与古代婚礼文化;家婚生子就要负担家庭责任就要挣钱养家,这部分就是汉字和钱币文化;最后他终其此生,在这人生的最后,一环节讲讲汉字和古代丧葬文化。
汉字和中国古代语讳文化。
语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封建王权和宗法制度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
因此,汉字的形音义等三要素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往往就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从而发展成语讳。
汉字忌讳的几种形式:因汉字的构件而讳,如“世”“民”字因唐太宗讳世民,含有部件“世”“民”的汉字多用形似的部件加以替代;第二种现象是因汉字字形相同或相似而讳,如汉高祖刘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汉高祖名同形,故将“邦家”改为“国家”一直沿用至今;第三种因汉字的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第四种因字义而讳。
那么中国古代这么多汉字语讳怎么避讳,古人主要使用的方法:省缺笔画,拆字,以其他汉字代替,把避讳的字写成草书,将避讳字与其他字连写,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等等。
食字部和古代的饮食文化。
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所本,故八政先食。
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它在中国文化生活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在食字部字中也得到了非常鲜明与集中地反应。
食部字中收录最多的就是有关古代烹食文化的汉字,主要涉及到食物的制作方式,食物种类,由此反映出一些古代饮食风俗和古人的饮食健康观念。
食部字表示制作方式的如:馏、饪等。
一些字体在简化的过程中已被去掉食部。
表示饭食类的字有:饭、饼、饵等。
婚字群体和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婚姻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事项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丰富多彩,不同时期婚姻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娶”“婚”——抢婚习俗制,抢婚是消弱母权的一种硬性手段。
这种现象在文字、文献中都有留下痕迹。
“取,捕取也。
”引申义为“以武力获取”,所以“娶”的意思本义就是夺取妇女做妻子。
“昏”字有晕的意思,在远古时代打晕之后扛回洞穴。
所以“婚”也是强婚。
“媒”“妁”——婚姻的中介纽带。
“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
汉字与古代货币文化。
当这个人结婚之后必然就要承担责任挣钱养家,下面就到了汉字和古代货币文化。
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商业活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在甲骨文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那时候的货币是用实物来充当的。
甲骨文中所见到的主要货币形式是贝,这也是我国古代考古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货币。
贝作为货币,其计量单位为“朋”。
“朋”在甲骨文中就像两串贝壳。
既然贝是货币,那么很多与钱财有关的字,都选择“贝”作义符,如财、购、贷、赚等。
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用实物充当货币的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一种新型的货币——金属铸币。
所以和钱财相关的字中还有一部分是金部的,如“钱”等。
汉字与古代丧葬习俗。
死亡是人生中一个不能避免的话题,我国先民关于丧葬的习俗,在一些古字中可以得到不少信息。
“葬”字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代表。
“葬,藏也。
”先从中间看起,葬字中间是一个死亡的死字,这个死字代表已经死亡的人。
再往下看是一个横杠和两个支点,就是安放死者遗体的一个棺木之类的东西。
最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也就是藏字的上半部分,所以就是掩盖的意思。
所以葬字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将亡者的遗体安放好埋藏起来。
还有一部分关于丧葬的字。
如墓、坟、茔等,这三个字都是土部,反应了古代居民已经开始了土葬。
再如“棺”“椿”等字都带有木部,这些字反应了人们已经开始注重丧葬了,开始有了棺材的葬具、随葬品等。
“殓”“殡”两字反映了人们对葬礼习俗的更进一步发展。
人死后首先要入殓,及为死者清洗身体,放入饭含,最后放入棺材,这称之为殓。
尸体入殓后至下葬前要停放一段时间,称之为殡。
我国古代,从殡到葬的时间按照等级和身份高地有严格的区分。
汉字是中国先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生活文化是华夏民族成千上万年的积淀。
汉字的源流与文化这么庞大的话题绝非是几篇文章或者是几本书所能描绘总结的。
探索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